江苏省宜兴市实验小学214200
摘要:学校课程建设的本质是学校课程的内部优化,也就是优化学校课程资源配置,建构有学校个性特征的课程体系。我校以“博学行健”为培养目标,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为纲领,以“学科+”为设计思路,构建起以“博课程”“健课程”和“博健一体课程”为三大体系的“博健”课程谱系,真抓实干,有序推进学校课程改革。
关键词:博健课程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
江苏省宜兴市实验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进入新时代,面对新教育,为突破瓶颈期进入新的发展期,学校作出了统筹推进“双高”建设(也就是高位推进课程改革和高峰学科建设)的战略部署。学校以落实实验小学必须“实行先验,实证推验,实践检验”这“三实三验”为重要使命,以“课程调结构,学科促升级”为总体布局,以“高分高能”为质量愿景,全面推进供给侧课程改革。“博健”是宜兴实小的校训,也是实小的学校精神和学校培养目标的主导意识。因此,我们以“博学行健”为培养目标,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为纲领,以“学科+”为设计思路,构建起以“博课程”“健课程”和“博健一体课程”为三大体系的“博健”课程谱系,真抓实干,有序推进。
一、“博课程”体系——以“文化基础”为标的
学校的“博课程”体系以提升核心素养之“文化基础”为标的,把语、数、英、科学作为核心课程。
语文学科以落实语用为目标,以学生的经典阅读课程为主线,注重在“知”中积累。“学科+”的内容,我们按以下序列设计:一年级,识字+绘本;二年级,诗歌+绘本;三年级,古诗+传统节日;四年级,小古文+24节气;五年级,主题美文泛读;六年级,经典精读共研。现在,系列校本课程全部编写完成并投入使用。数学学科以掌握数学思想方法为目标,以“数学大冲浪”和“高斯俱乐部”(也就是普及与提高)为两个维度,两大校本教材也已经在有效使用中。英语学科则以“学地道的英语”为目标,以外研社的《丽声英语》为模本,适度开发,开展快乐阅读。
与此同时,我们在“博课程”中特别设置了“朗朗动听”栏目和“一战到底”项目。“朗朗动听”栏目由学生和老师用中文和英语双语朗读美文,定期播出。截至现在的36期全部通过学校微信公众号发布,既有关于作品的推介,也有关于朗读者的介绍,让师生在朗读中从无声世界渡向有声的文字世界。“一战到底”项目则以“经典诵读”和“科学素养”为两大领域,每学期定期按级段作为课程单元开展,以检验学生的阅读成效。
二、“健课程”体系——以“社会参与”为要旨
实小的“健课程”体系以践行核心素养之“社会参与”为要旨,以“动”为主,注重让学生从“行”中体验。“健课程”以“触摸生活、创新探究、强健体魄、艺术熏陶”为课程目标,根据音、体、美、科学、综合实践、德育等课程的课标要求设置课程项目,由“致善魅力小队”“致真大舞台”“致美书画院”“致勇运动队”“致慧科技苑”五个课程板块组成。
“致善魅力小队”是我校重点建设的德育课程,也是我校推进“新小五年计划”的一个重要载体。我校学生利用休息日走出校园、走上社会,开展服务型、知识性、技能型、体验型等各种活动。目前,已有200多个实小“魅力小队”活跃在宜兴的大街小巷。
“致真大舞台”既是我校“致真合唱团”的一个课程品牌,也是我校东校区的一个重要课程基地。我校东校区以国际理解教育为指向,以校园儿童剧为主要形式,每周三中午全校集中大操场半小时,轮流由一个班级亮相大舞台,定期开展课程活动。
“致美书画院”是我校艺术类课程的学习场所,分设丙烯画、数字美术、书法、篆刻等近十个项目。
“致勇运动队”是我校体育类课程的冠名,分设包括三大球、两小球在内的近十个项目。
“致慧科技苑”是我校科学类课程的园地,分设趣味科学、E门冲浪、创意手工、创客工坊等近十个项目。今年首获江苏省、无锡市两个机器人大赛团体一等奖。
三、“博健一体课程”体系——以“自主发展”为落脚点
实小的“博健一体课程”体系以核心素养之“自主发展”为落脚点,由国家课程和专题教育课程、仪式教育课程、主题节课程、传统文化课程五个块面组成。国家课程主要以提高校本化实施水平为主旨,与“博课程”和“健课程”相辅相成。
我校“博健一体课程”中的专题教育课程,包括礼仪、科普、安全、环境、国防、疾病预防等专项课程;仪式教育课程,主要包括“国旗班”升旗仪式、入学仪式、“我十岁啦”成长仪式、毕业典礼等;主题节课程,涵盖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读书节、英语周、“星光剧场”、爱心义卖等;传统文化课程结合学校的年活动序列,包括元宵节、文化远足、端午节、儿童节、中秋节、元旦迎新等,让传统节日和文化课程与学生如期相约。
实小的三大课程体系由“博”“健”两个要素统领,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条路径出发,构建出直指核心素养落地的相对完整、科学的学习环境。
实小在课改推进过程中一直着力于供给侧的优化,实小的所有老师都是课程的设计者、创生者、实践者。我们将“博课程”“健课程”和“博健一体课程”全部纳入学校课表或与学校活动相结合,融入每日、每月、每年的课程实施中。其中,我们还对“学科+”课程专门设置了学程,每周五下午,实小的所有学生,按80多个“学科+”项目,分别进入自己选择的课程学习点,走班上课。
需要说明的是,我校每年都进行选课,让每个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而且通过“广选精定”经过一周体验确认后才开始正式学习,让课程选择更理性、更科学。
同时,为增加课程选择性,我校还在教师资源的丰富性上下功夫,精心组建了“四级志愿者辅导员”队伍,即校内有专长的教师辅导员、外聘专家型志愿者辅导员、家长义工辅导员和社会志愿者。这是我校对各方面优质资源包括社会办学力量的有效整合。
对于课程评价,我们正在推行以常规考核为辅、以展示性评价为主的评价机制。展示性评价不仅给予学生展示的机会,凸显他们的优势和长处,更让他们从内心深处了解自我、树立信心。我们深信,每个学生的身体里都锁着一个“巨人”,而展示性评价就是开启学生潜能的那把钥匙。
实小供给侧课改的实践表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重在全面,难在深化。“全面”需要我们加强大局意识,正确处理好“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深化”需要我们加强核心意识,正确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确立大局意识、牢固核心意识还需要我们在课改的路上“且奔且回头”。学校课程建设的本质是学校课程的内部优化,也就是优化学校课程资源配置,建构有学校个性特征的课程体系,而不是仅仅设置所谓的“特色课程”,再让学生去适应这样的“特色课程”。站在这一角度,实小课程建设的立足点不是“向外看”追求“特色差异”,而是“向内看”追求质量提升。
最后,我们想强调的是:每一所学校的事业发展征程很远,但课程改革是每天的事,是今天的事,它离我们很近。校本课程不是一所学校的全部,但它贯穿学校工作的全过程,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它直接决定着一所学校的社会权重,直接决定着学生将来的生存状态。这是一项惠及学子一生的千秋大业!
参考文献
[1]李广马云鹏课程实践品性的文化解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1)。
[2]晋银峰论教学文化的形成机理[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0,(01)。
[3]周海涛创新:课程的价值基础[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