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感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影响:经验性回避的调节作用
黄明明
(萍乡学院 学前教育学院,江西 萍乡 337000)
摘 要:为了探究孤独感、手机成瘾倾向及经验性回避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选取532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中文版接纳行动问卷和孤独感量表对被试进行测量。采用偏差校正的Bootstrap法和潜变量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数据。结果显示,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孤独感及经验性回避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孤独感和经验性回避可以显著地预测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程度,经验性回避的调节模型的拟合指数良好(;GFI=0.982;NFI=0.977;IFI=0.985;CFI=0.985;RMSEA=0.061),调节效应大小是0.26,95%的置信区间是0.11~0.30。经验性回避在大学生孤独感和手机成瘾倾向之间起到调节作用。
关键词:孤独感;手机成瘾倾向;经验性回避;调节效应;大学生
一、问题提出
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过度使用手机的现象也越来越引起公众的关注。大学生是手机使用的主流群体,过度使用手机的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也是普遍存在的,给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多困惑。目前,手机成瘾倾向(Mobile phone addiction tendency)开始愈发明显,给各高校的课堂教学、学生管理等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所谓手机成瘾倾向,是指个体过度地沉溺于使用手机,属于一种行为成瘾,表现为频繁地使用手机,戒断时存在焦虑和不安[1]。有研究指出,手机成瘾倾向对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损害,导致其人际关系紧张、性格孤僻等后果,严重时会出现适应不良[2]。大学生处于情感和人际关系发展的重要时期,是手机成瘾倾向的高发群体,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手机成瘾倾向的干预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知识阶层对于执政党意识形态的认同往往能带动青年学生以及一般民众对党的认同,所以,知识阶层的观念影响对于政党的合法性建构显得尤其重要。蒋介石对于知识阶层的直接接触较少,基本上是透过俞大维、钱昌照、陈布雷的引荐,不像汪精卫那样与知识界有直接的联系。而蒋介石对知识界的援引又多出于实用主义的考虑,忽视了意识形态层面的吸引和借重,或者说是没有能力在意识形态层面吸引知识界。
孤独感(Loneliness)是指个体知觉到对社会交往的渴望与实际水平存在差异,却又无法建立与重要他人的纽带而体验到的消极情感[3]。按照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的八阶段理论可知,大学生处于“避免孤独感,寻求亲密感”的人生阶段[4],处于这一阶段的大学生,其人际关系需求增强,渴望发展良好友谊,如得不到,则极易诱发孤独感。因此,他们往往通过手机的使用来满足人际交往的需求,并搭建自己需要的人际脉络。然而长期使用手机,爆炸式的信息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使得自控力不强的大学生开始沉溺于手机而疏远了现实,最终形成手机成瘾倾向。研究表明,孤独感是引发大学生手机成瘾的重要的因素[5],不同水平的孤独感的个体,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手机成瘾倾向。目前,关于孤独感与手机成瘾倾向关系的研究成果已经非常丰硕,有的直接探究孤独感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影响或预测作用[6~7],有的则探究孤独感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中介机制,并确定了应对方式[5]、安全感[8]、动机[9]等中介作用。然而,国内却很少探究孤独感和手机成瘾倾向之间的调节机制。
经验性回避(Experiential Avoidance)指个体不愿意接纳不愉快的想法和体验,并努力回避,更不愿意与这种不愉快建立起联系[10],是接纳承诺疗法(Acceptance Commit therapy)对心理问题解释的核心理念之一。国外研究表明,对于手机成瘾的大学生,经验性回避可以调节特质正念对冲动行为的干预效果,降低了特质正念的作用[11]。另外,Tull M T 和 Roemer L (2007)将经验性回避视为一种主要聚焦于反应关注的情绪调节方法,个体关注的内容或关注倾向可以使得经验性回避对个体情感产生不同的调节作用[12]。由于孤独感强烈的大学生社会经历有限,自我调节能力相对薄弱,遇到不愉快的刺激时,往往选择以逃避的形式处理,手机成瘾倾向便会更加严重。全欢(2016)最近基于经验性回避的内涵,提出了成瘾的新观点:自我为核心的体验回避模型,该模型认为成瘾既是体验回避的一种策略,同时也是成瘾者与社会层面的互动方式,可以灵活地调节个体的成瘾程度[13]。因此,经验性回避可能会对孤独感和手机成瘾倾向之间的影响关系产生调节作用。
二、研究方法
(一) 被试
以简单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江西省某公立高校的550名在校大学生为被试,统一发放问卷并收回,共获得有效问卷532份,对被试初步统计得知:男生223人,女生309人;大一126人,大二132人,大三206人,大四68人;理工类210人,文史类202人,艺体类120人。所有被试平均年龄20.23±1.28岁。
从研究方法可以看出,我国研究者更关注于注重研究实际效果的实证研究,理论研究较少,这对我们实际进行英语词汇学习有直接效果。但是通过分析众多进行实证研究的论文,我们发现研究方法最多是采用问卷和访谈形式,其他方法的使用很少。如马蓉、秦晓晴(2017)通过分发词汇学习问卷和词汇测试卷给294名受试者以研究动机调控的词汇学习模型。
(二) 工具
(1)孤独感量表(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 UCLA)
该量表由Russell(1980)编制,后由王登峰(1995)翻译并修订而来,共计20个项目,4点计分,其中9个反向计分项目,单维度量表,得分越高,个体孤独感水平越高。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32。
该量表由熊婕和周宗奎等(2012)编制,共有16个题目,包含了突显行为、戒断症状、心境改变和社交抚慰共计4个分量表,5级计分,得分越高,个体手机成瘾倾向性越明显。本研究中,总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是0.766,4个分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分别在0.709~0.886之间。
(2)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obile Phone Addiction Tendency Scale, MPATS)
(3)中文版接纳行动问卷(第2版)(Acceptance and Action Questionnaire-Second Edition, AAQ-Ⅱ)
莫言的文学作品《檀香刑》改编为歌剧,将于国家大剧院上演,并于11月12日召开媒体见面会。这位诺奖得主告诉媒体,近两年,他将主要精力用于写作戏曲文学剧本,以实现自己多年夙愿。18年前出版的这本小说中也融入了山东地方戏“茂腔”的元素。他认为,唯有写出具有中国特色和个人特性的作品,才能使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版图上占有一席之地。
AAQ-Ⅱ由曹静等人在Bond等人开发的英文版基础上汉化而来,该问卷共计7个项目,7点正向计分,用于测量个体经验性回避性程度。本研究中,AAQ-Ⅱ中文版的内部一致性系数是0.887,分半信度是0.796。
(三) 数据处理
运用SPSS21.0对本研究中的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运用Amos21.0建构本研究假设模型,并估计孤独感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影响及经验性回避的调节作用。
目前HBO对颅脑损伤后MG影响的实验研究较少。Lim等[41]第一次将MG作为研究HBO治疗颅脑损伤相关机制的观察目标,得出了HBO在TBI急性期可降低MG的活化;Yang等[42]利用大鼠脊髓损伤模型研究表明,HBO治疗可降低ICHMG表达及MG神经毒性的比例;但HBO与MG的研究目前仅限于此,尚无更深一步关于表型分类方面的研究。
三、研究结果
(一)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本研究采用单因素Harman因子分析方法分析本研究所有测验项目(共43个题目),结果显示,特征值大于1的8个题目被提取出来,首成分残差特征值解释了总变异的18.9%,远远小于40%的测验标准[14],所以,本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根据图12以及式(6)可得负载电阻与实验电路的输出功率之间的关系。而本电路乃有源电路,需将有源部分的功耗3.5 μW扣除才是真正的输出功率,如图13所示。图13中,给出的坐标点乃三条曲线的极值点以及全桥整流电路在负载电阻为100 kΩ的情况下其输出功率的大小。
(二) 大学生孤独感和手机成瘾倾向的现状及群体差异
为了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孤独感和手机成瘾倾向的基本现状和性别差异,本研究利用描述统计和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不同性别的大学生群体的手机成瘾倾向和孤独感水平进行差异检验,结果如下表1所示。
(2)经验性回避的调节效应
表1:大学生孤独感和手机成瘾倾向的现状及性别差异(N=532)
变量M±SDtp95%置信区间 上限下限 手机成瘾倾向2.55±0.790.3830.702-1.7262.562 孤独感2.21±0.54-0.5280.598-2.2811.625
表1结果显示,总体样本的手机成瘾倾向水平和孤独感水平分别是2.55(满分值为5)和2.21(满分值为4),可见大学生孤独感和手机成瘾倾向均处于较高水平。从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来看,大学生的手机成瘾倾向和孤独感均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说明,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和孤独感在男生和女生中均是普遍存在的。
(三) 各变量的描述统计、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
对孤独感、手机成瘾倾向及经验性回避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积差相关分析,得出结果(见表2)。
上游污染,到下游才能体现;岸上污染,到水中才能体现;左岸污染,右岸也能体现。在以往“九龙治水、各管一段”的分割管理体制下,河流治污是个难题。
表2 各变量的描述统计结果与相关性(N=532)
M±SD经验性回避手机成瘾倾向孤独感 1经验性回避2.31±0.691.00 2手机成瘾倾向2.55±0.790.25**1.00 3孤独感2.21±0.540.49**-0.33**1.00
注:**p<0.01,*p<0.05,下同
由以上结果可知,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与孤独感和经验性回避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孤独感和经验性回避也呈现显著正相关(p<0.01)。
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预测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孤独感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预测作用达到显著水平(p<0.05)。孤独感可以使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变得更加严重,当大学生体验到孤独时,他们更倾向于使用手机,进而引发更加严重的手机成瘾倾向。经验性回避也可以显著地预测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水平,经验性回避水平越高(p<0.05),个体的手机成瘾倾向越明显。
表3 孤独感和经验性回避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预测(N=532)
变量非标准化系数标准化B值tp B值标准误 常数21.381.91—11.19<0.001 经验性回避0.460.070.30**6.94<0.001 孤独感0.440.040.49**10.48<0.001
因变量:手机成瘾倾向
孤独感和经验性回避均与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说,孤独感水平或经验性回避水平越高,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越明显。为了进一步说明孤独感和经验性回避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影响效果,本研究以手机成瘾倾向为因变量,以孤独感和经验性回避为自变量,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考察孤独感和经验性回避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影响效果。分析结果如下表3所示。
(四)经验性回避在孤独感和手机成瘾倾向之间的调节作用
(1)模型检验
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潜变量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建构了以经验性回避为调节变量的调节模型,接着,采用偏差校正的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法,重复抽取2000个样本,对该模型进行估计,结果显示该模型各项拟合良好(χ2/df=2.899;GFI=0.982;NFI=0.977;IFI=0.985;CFI=0.985;RMSEA=0.061),如下图1所示。
图1 经验性回避在孤独感和手机成瘾倾向之间的调节机制(标准化)
优先发展设计业,加速开发新产品,促进电子产品更新换代,引导行业内的良性竞争,创造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培养人才,对行业内的人才提供适当的优惠(政策),加强微电子教育对中小学的渗透,为未来创造潜在的微电子人才类从业者。
《方案》还提出,要优先支持“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深入西藏、四省藏区、新疆南疆四地州和四川凉山州、云南怒江州、甘肃临夏州等“三区三州”开展网络扶贫大调研活动。在电信普遍服务中加快“三区三州”贫困村光纤网络建设步伐,优先支持“三区三州”贫困村4G网络建设,实现90%以上建档立卡贫困村通宽带。优先支持“三区三州”贫困村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高通量卫星比较优势,在教育、医疗等领域加大推广力度。引导基础电信企业、互联网企业深入“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开展网络通信帮扶。
由图1可知,交互项的标准化回归系数是0.26,t=4.054,p<0.01,95%置信区间在0.11至0.30之间,不包含0,说明经验性回避对孤独感和手成瘾倾向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具有显著性,验证了本研究最初的假设。
为了更加形象地说明不同水平经验性回避对孤独感和手机成瘾倾向之间关系的调节效果,本研究以一个标准差(SD)为区分标准,将大学生经验性回避得分分为高分组(M+SD)和低分组(M‒SD),分别考察高分组和低分组经验性回避对孤独感与手机成瘾倾向关系的调节作用,并以此绘制出简单斜率图,如图2所示。
图2 经验性回避调节效应的简单斜率图
由分析结果可知,高分组和低分组的经验性回避对孤独感和手机成瘾倾向关系的调节作用出现差异。在经验性回避水平较高的情况下,孤独感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β=0.313,t=3.374,p<0.01);在经验性回避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孤独感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影响作用不显著(β=-0.022,t=-0.813,p>0.05),说明了经验性回避在孤独感与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是明显的。
四、讨论
本研究发现,孤独感、手机成瘾倾向及经验性回避具有相互的显著正相关性,且孤独感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与国内诸多研究结果保持一致[15]。成瘾的“生理—心理—社会”整合模型指出,人际冷漠使得个体陷入孤独,可能导致网络成瘾,并出现体验时的兴奋和停用时的痛苦[16],严重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作为大学生,应该积极与身边的老师、同学等互动起来,避免独处,减少孤独体验的发生,这样就减少了手机成瘾倾向的发生概率,这样一来,对大学生的手机成瘾倾向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本研究也发现经验性回避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也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以及经验性回避在孤独感和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之间的调节作用,高水平经验性回避可以加剧孤独感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影响效果,而低水平经验性回避情况下,孤独感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影响不显著。国外最近研究发现,经验性回避与大学生的情感发展存在紧密关系,容易引发负面情感,对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具有显著预测作用和调节作用[17]。孤独感作为一种典型的负性情感,经验性回避对孤独感的影响较大,进而调节了孤独感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影响作用。全欢(2016)提出的成瘾的经验性回避模型也明确指出,经验性回避对手机成瘾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加剧了孤独感对手机成瘾倾向的促进效果。
最后,本研究揭示了手机成瘾倾向的形成和发展会受到孤独感影响的事实,对矫正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行为表现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面对负性事件和刺激,大学生应该冷静处理,而不是一味逃避,更不要独处,以免导致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发生;其次,应该注意大学生的人际活动,学校应该组织丰富的人际交往活动,发展各种增进友谊和积极情感的团体活动,避免大学生因为缺乏交往机会而引发孤独感,最终导致严重手机成瘾倾向;最后,加强大学生自律能力的培养,养成良好的手机使用习惯,防止因手机成瘾倾向而引发一系列的身心健康问题。
五、结论与展望
在本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孤独感、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及经验性回避彼此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其次,孤独感和经验性回避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最后,经验性回避在孤独感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影响过程中具有调节作用,经验性回避水平越高,孤独感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影响效果越明显,而低水平经验性回避情况下,孤独感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影响不明显。
由于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形成机制具有时间效应,后续研究需要开展纵向追踪研究探究孤独感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影响作用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以实现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形成过程的有效监控,为具有手机成瘾倾向大学生的矫正提供理论支持。
参 考 文 献
[1] 徐华, 吴玄娜, 兰彦婷, 等. 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的编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8,(1): 26~27.
[2] 贺金波, 陈昌润, 鲍远纯, 等. 青少年手机依赖的测量、危害和发生机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2, 20(6): 822~825.
[3] 熊思成, 袁孟琪, 张斌, 等. 大学生孤独感与手机成瘾: 负性情绪和消极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8,(12): 1857~1861.
[4] Erikson E H. Childhood and society[J]. Childhood and society. Norton, 1950: 474~475.
[5] 夏艳雨, 何安明. 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的关系——应付方式的中介作用[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7, 32(12): 12~17.
[6] 刘红, 王洪礼. 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与孤独感[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2, 26(1): 66~69.
[7] Pamuk M , D . Loneliness and Mobile Phone[J].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3, 103: 606~611.
[8] 张雪凤, 高峰强, 耿靖宇, 等. 社交回避与苦恼对手机成瘾的影响: 孤独感、安全感和沉浸的多重中介效应[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8, 26(3): 494~497.
[9] 申曦. 孤独感与智能手机过度使用的关系: 动机的中介作用[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8, 6(6): 352~357.
[10] Hayes SC, Strosahl KD, Wilson KG, et al. Measuring experiential avoidance: a preliminary test of a working model[J]. The Psychological Record, 2004, 54(4): 553~578.
[11] Brem M J , Shorey R C , Anderson S , et al. Experiential Avoidance as a Mediator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spositional Mindfulness and Compulsive Sexual Behaviors among Men in Residential Substance Use Treatment[J]. Sexual Addiction & Compulsivity, 2017, 24(4): 189~198.
[12] Tull M T , Roemer L . Emotion Regulation DifficultiesAssociated with the Experience of Uncued Panic Attacks:Evidence of Experiential Avoidance, Emotional Nonacceptance,and Decreased Emotional Clarity[J]. Behavior Therapy, 2007, 38(4): 378~391.
[13] 全欢. 成瘾新观点:自我为核心的体验回避模型[J]. 社会科学前沿, 2016, 5(4): 552~561.
[14] Podsakoff P M, MacKenzie S B, Lee J Y, et al. Common method biases in behavioral research: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recommended remedie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03, 88 (5) : 879~880.
[15] 刘红, 王洪礼. 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手机使用动机的关系[J]. 心理科学, 2011, 34(6): 1453~1457.
[16] 刘树娟, 张智军. 网络成瘾的“生理—心理—社会”整合模型及研究进展[J]. 应用心理学, 2014, 10(2): 48~54.
[17] Bardeen J R , Fergus T A , Orcutt H K . Experiential avoidance as a moderator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xiety sensitivity and perceived stress[J]. Behavior Therapy, 2013, 44(3): 459~469.
〔责任编校:范延琛〕
The Influence of Loneliness on College Students’ Mobile Addiction Tendency: The Moderating Role of Empirical Avoidance
HUANG Ming-ming
(School of Pre-school Education, Pingxiang University, Pingxiang Jiangxi 337000, China)
Abstract: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of loneliness, college students’ mobile addiction tendency and empirical avoidance, 532 college students were surveyed with the Mobile Phone Addiction Tendency Scale, the Acceptance and Action Questionnaire-Second Edition and the Loneliness Scale, and then the bias-corrected bootstrap method and latent variabl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were used to analyse the dat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obile phone addiction tendency, loneliness and empirical avoidance are significantly and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each other. With degree of loneliness and empirical avoidance, mobile phone addiction tendency can be predicted observably. The fit index of empirical avoidance’s moderating model is quite satisfying (;GFI=0.982;NFI=0.977;IFI=0.985;CFI=0.985;RMSEA=0.061). Moderating effect was 0.26, and the 95% of confidence interval was 0.11~0.30. Empirical Avoidance plays a moderating role between loneliness and college students’ mobile addiction tendency.
Key words: loneliness; mobile addiction tendency; empirical avoidance; moderating effect; college student
收稿日期:2018-11-07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XL18104)
作者简介:黄明明(1987—),男,河南信阳人,助教,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249(2019)01-0093-05
标签:经验性论文; 倾向论文; 手机论文; 孤独论文; 大学生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心理学论文; 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 《萍乡学院学报》2019年第1期论文;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XL18104)论文; 萍乡学院学前教育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