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话推理理论与翻译

会话推理理论与翻译

一、会话含意推导理论与翻译(论文文献综述)

苏娣[1](2021)在《俄汉外交委婉语对比研究》文中提出各国之间进行外交活动的根本原则即保护本国的利益,因此矛盾和冲突在所难免。而外交话语是实现外交活动的重要方式和内容,为保证两国外交活动的顺利进行,要注意外交话语的使用,既要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又要礼貌得体,有礼有节。委婉语具有缓和话语尖锐性、去负面意义等效果,因此在外交话语中被广泛使用。汉语自古以来讲究“避讳”、“曲言”、“婉辞”等,汉民族的思维方式也习惯不直言,委婉语较为丰富;而俄语作为屈折语,词形变化多样,句法复杂,再加上独特的俄罗斯民族性格,使得俄汉外交委婉语在表达手段、语用机制等方面可比性较强。本论文首先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对外交委婉语概念进行科学的界定;其次,选取近三年中俄外交部记者会官方发言和外交部长重要讲话,旨在从词汇、语法、修辞三个方面详细对比俄汉外交委婉语的表达手段;最后,在分析表达手段的基础上,从语用角度探究俄汉外交委婉语的异同。以俄汉对比形式研究外交委婉语,丰富了现有的研究成果,深化了人们对外交委婉语的认识,也拓宽了委婉语的研究范围,更新外交话语的研究内容;而深入了解俄汉外交委婉语背后的意义和相关机制,能够更好领会语言与政治的关系,体会语言文化、民族文化的魅力,感悟国家外交政策和立场,对外交话语的翻译和俄语文化的进一步学习很有帮助。

刘馨桐[2](2021)在《会话含义理论下《春》中对话的维译研究》文中认为小说翻译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说中人物话语的会话含义是否得到成功再现,译者只有在掌握原文作者写作意图的基础上,才能控制译文会话的交际效果。当译文读者可以像源语读者一样,通过译者传达原文的意图,推断出未表达的内容时,才算是翻译成功。因此,会话含义的传达不仅是小说翻译的重点,也是翻译的难点所在。当原文违反了“合作原则”四大准则产生会话含义时,译文是否也同样通过对违反该准则来传递会话含义;译者采用什么样的翻译策略及方法,才能使译文读者准确理解原文话语的会话含义;违反不同准则产生会话含义的话语,译文在翻译时会呈现什么样的规律,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本论文首先介绍了与本研究相关的已有成果,涉及合作原则与会话含义的关系、关于会话含义理论的研究以及会话含义理论下相关翻译研究等;同时也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语料来源以及研究内容。本文借鉴前人对会话含义的相关研究,以《春》为语料,分别阐述了违反“合作原则”四大准则话语产生的会话含义,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维译本中违反四大准则产生会话含义话语的翻译情况。通过笔者研究得出,当说话者违反了“数量准则”时,译者主要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以及直译及增补的翻译方法;当说话者违反了“质量准则”时,译者主要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以及保留或凸显原文修辞的翻译方法;当说话者违反了“关系准则”时,译者主要采用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以及直译以及适当改写的翻译方法;当说话者违反了“方式准则”时,译者主要采用了异化与归化相结合,异化大于归化的翻译策略,以及直译及增补、适当改写、省略冗余信息三种翻译方法。

向梅[3](2020)在《会话含理论及其应用》文中提出会话含义理论作为语用学中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自提出以来,便赢得了整个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国内外学者对该理论的研究发展状况,列举了会话含义理论的实际应用。在此基础上,指出该理论本身仍有许多尚待研究的内容和需要弥补的不足,以期对会话含义理论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张晨曦[4](2019)在《中韩广告语言对比研究 ——以化妆品广告和食品广告为中心》文中指出广告作为广告商将商品或服务的信息介绍给消费者的信息传递工具,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媒体的繁荣发展也使得广告传播的途径变得更加多样化。广告中的广告语言作为广告商与消费者间的交际行为也存在较高的语言研究价值。本文以中韩两国的化妆品广告和食品广告为研究对象,从语言学角度出发,分析两国广告语的特点。在词汇上,对中韩广告语言中频繁出现词语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其中的异同;在修辞上,将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概括为比喻、变化、强调三大类,对广告中使用的具体修辞实例加以分析;在语用上采用格赖斯的会话含意理论为支撑,分析合作原则在两国广告中的应用情况。最后概括和总结两国广告语的语言学特点,并指出本研究所存在的不足之处。

季小民[5](2017)在《关联理论视阈下“不X不”型双重否定话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双重否定话语在言语交际中高频使用,且具有跨语言属性。该语言现象受到研究者源自不同视角的关注,尤其是双重否定句型的句法分析,但语用视角的研究尚不多见。屈指可数的语用研究也仅限于讨论该句式的语用功能,未见对其认知语用属性及解读机制的研究,无法解释相关话语理解中存在的歧义问题及表达效果差异问题,也无法揭示两个“不”在理解“不X不”型双重否定话语过程中的作用。从研究方法上看,前人研究主要基于孤立的语句进行分析,缺乏语境信息的综合考量。鉴于这些不足,本研究聚焦汉语中“不X不”型双重否定话语,主要探讨以下研究问题:研究问题1:“不X不”型双重否定话语在使用中有何认知语用属性?研究问题2:该认知语用属性会使此类话语传递什么样的认知语用效果?研究问题3:“不X不”在听话人获取上述认知语用效果过程中有何作用?本文基于认知语用学的代表性理论——关联理论,采用理论思辨法和心理学实验法,对上述问题予以一一解答。主要研究发现如下:首先,从认知语用学角度看,“不X不”型双重否定话语本质上属于解释性用法,体现的是两个命题之间的回声关系。具体来说,“不X不”型双重否定话语传达了对他人或说话人自己话语或思想抑或大众智慧的回声,同时也表征了说话人对这些话语或思想的态度。只有隶属回声用法的“不X不”型双重否定话语才表达“负负得正”的说话人意义。其次,正是因为拥有回声的认知语用属性,“不X不”型双重否定话语属于解释性用法,其认知语用效果表现为对说话人意义的强化或缓和态度。具体而言,听话人在对“不X不”型双重否定话语进行解码和充实,获取话语的明说和隐含结论时,由于需要付出额外的努力,会因此得到额外的补偿(即弱暗含),或者是强化说话人意义,或者是缓和说话人意义。再者,“不X不”型双重否定话语中的“不X不”具有语用标记语的性质,并不参与形成话语的命题内容,而主要是促发听话人做出额外的话语加工,获得额外认知语用效果,实现对双重否定话语传达的说话人意义的充分解读,感知说话人传达的态度或情感。“不X不”的具体类型往往决定了是强化还是缓和说话人的态度或情感。通过分析40名被试对“不X不”型双重否定话语的理解过程,研究发现,被试大多能解读出该型双重否定话语中所包含的回声用法,也能够注意到“不X不”的存在及其对该型双重否定话语解读的作用。可见,实证研究基本验证了第四、五和六章节的理论阐释。本研究在理论层面上将认知语用学理论引入“不X不”型双重否定话语理解的阐释中,考察相关话语方式的理解机制,扩展了句法-语用界面研究的范围和视角。另外,本研究摈弃前人研究中对双重否定句式的界定视角,针对包含该句式的双重否定话语确定了双重否定话语的认知语用条件,可以深化对该句式的认识。此外,与以往研究主要关注词汇层面的语用标记语不同,本研究所论及的“不X不”是具有构式特征的标记语,扩大了语用标记语的研究范畴。在方法层面,与前人研究主要基于孤立的语句不同,本研究充分考虑语境信息对理解“不X不”型双重否定话语的影响。在语料库使用方面,本研究设法寻找目标语料的原始出处并确定其上下文,创新运用了语料库研究方法。最后,在实践层面,本研究可帮助交际者理解“不X不”型双重否定话语,帮助汉语学习者掌握“不X不”型双重否定话语。

李依霖[6](2016)在《现代汉语非常规否定表达研究》文中提出否定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语言现象,表达手段也丰富多彩,一般否定句是直接使用否定词来进行否定,更复杂的是非常规否定,有时候说话人故意运用带有消极意义的词语来表达或运用反问句的形式来表达等多种手段;更难的是需要进行语用推理才能得出的否定义,这一切都属于语用否定。而且否定这一语言现象向来都是语言学界讨论的热点。本文研究的“非常规否定”相比于一般否定句情况更为复杂,目前学界在这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不够深入、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主要的都是进行分析否定的某一小类或否定的某一方面,并未从全面的、系统的把“非常规否定”展开,都是从非常狭义的语用否定研究,而其实这种非常规否定在日常交际过程中便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使用较为广泛的一种,特别是在生活口语中。“非常规否定”这一语言现象更多的是借助于一种表达技巧和策略,表现出说话人想要传达的否定意义和主观情感,因此,该语言现象与人们的认知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本文主要结合认知语言学方面的一些观点来对该现象做出探讨。否定这一现象在汉语或是任何一种语言表达中均为常见的。在交际过程中要表达否定意义时,为了礼貌得体,维护对方的面子,人们会选择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手段来表达出自己心里想说的,来促使达到最高的交际效果。至于怎么运用才能表达出说话者的全部意愿,对说话人来说是很难的。尽管是中国人有时候也会出现差错,更何况对一个汉语非母语者,问题就更复杂。本人作为一名越南留学生,力致于研究否定这一现象,主要是针对越南学生学习汉语否定句的用法和理解。根据调查筛选,本文选取其中最常出现的“非常规否定”现象进行探讨,即词语的隐性否定、疑问代词表否定、口头对话中会话含义表否定、羡余否定四类现象进行研究。在分析这些现象的同时,还着重研究几类结构的生成动因和理解机制,以便于我们更好、更透彻地理解四类形式的意义。鉴于此,我们以传统语法为理论基础,重视语用中的语义描写和分析。同时,借鉴会话含义理论、三个平面理论、认知语言学和语用理论对非常规否定,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做到描写和解释并重,结合理论和实例做分析。通过对部分非常规否定现象生成动因和机制的考察,揭示具体表达中所蕴含的认知动因和理解机制。以此更为合理全面地对这四种否定现象作出解释,从而有助于人们正确使用否定形式中的非常规否定现象,同时也意在帮助越南留学生在更好的理解这四种否定现象的基础上正确使用每一种否定现象。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介绍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对象、相关研究综述、研究方法、语料来源及基础理论。第二章介绍论文相关的综述,并对论文题目“非常规否定”作出界定,浅谈否定句的标准、类别和与论文相关的非常规否定现象的语用特征。第三章介绍隐性否定相关问题,其类型的总体特征,着重表达形式和语用分析,在此基础上辨别词语否定和词语义素否定。在讨论其隐性义素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分类,最后从中挑出数个比较典型的、使用频率高的双音节动词进行个案语义分析,通过分析来充实和论证其章节观点的合理性。第四章考察疑问代词表否定现象。本章我们主要运用四个典型的疑问词进行考察即“什么”、“谁”、“哪儿”、“怎么”,通过个案分析采取理论依据对其特征进行阐述该类型的产生动因,最后结合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理论介绍该类型的理解机制以及语用功能。第五章介讨论口头对话中会话含义表否定现象,首先对格莱斯的会话含义理论做介绍,在此理论基础上进行会话含义表否定的个案分析,对其来源、特征、生成条件、产生动因以及理解机制进行分析。第六章考察提醒类羡余否定,首先对羡余否定加以界定,然后进行分类,对每一类的特点、性质做介绍,从而对提醒类否定从句法结构和语义特征角度进行专项分析,对提醒类羡余否定词“别”的出现与否影响语义等值做分析,分析其出现的具体格式以及造成差异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最后对其表示强化否定格式的生成条件和机制做分析。第七章,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即探讨四种不同类型的非常规否定表达形式的差异。接着简要指出本文的创新之处、存在的困难和不足,最后提出进一步要研究的方向。

高虹[7](2015)在《非话题型流行语的理解与翻译 ——语用认知阐释》文中研究指明在全球社会、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目前的中国社会也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其语言环境也正处于一种五彩斑斓、变化莫测的阶段。流行语正是这种语言发展变化的最好体现。流行语从语言的角度展现了一个特定时代的某一侧面,它们不但记录了社会现象和时代变迁,也承载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心态。流行语往往能够成为一个年代的总结,为后人唤起一个年代的记忆。从这一意义上说,对流行语的考察、梳理和研究,对记录历史、记录国家语言文字的规范、丰富和发展过程,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既往对流行语的研究在多个角度和层面展开,其中既有关于流行语本质属性的研究,如流行原因、产生途径等的研究,也有流行语的跨面研究,如社会心理学视角、新闻学和传播学视角等的研究。然而,在流行语的解读层面上,现有的研究多以流行语的流行原因、流行过程和传播方式为流行语解读的主要依据,尚无研究专门涉及流行语使用中的意义、认知机制和认知特点。鉴于此,本研究旨在对流行语在使用中的意义进行语用解读,探究语用意义解读的认知过程和认知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流行语的英译的实践进行研究,从流行语的个案翻译中得出一些基本的原则和步骤,以期对流行语的英译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流行语的研究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新词以及另外一个有相关性的概念:热词,这三者之间互相联系但又有各自不同的特别属性,而明确三者的异同对于确定研究对象是首要完成的任务。因此,本研究以流行语和新词、热词的辨析为入手,结合中英文词典和国内外研究对流行语的定义,并从本研究的研究目标为出发,给出本研究中流行语的工作定义,从而把广义的流行语概念进行限定和细化,给出评判的标准,即,本研究关注的研究对象是非话题型流行语(以下简称流行语),进而以此为标准,考察该标准下的各个类型,并以每一类型中的若干为范例进行分析。在确定了有效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之后,本研究根据北京语言大学联合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自2002年至2013年发布的“年度十大流行语”,国家语委根据国家语言资源监测语料库自2005年至2013年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白皮书),和《咬文嚼字》编辑部自2008年至2013年发布的“年度十大流行语”,以非话题型流行语中的不同类型为基础,以其中的若干个来自不同类型的非话题型流行语为例,并以此为关键词,在门户网站以及平面媒体的电子版中收集相关的语料,通过对语料的分析研究,来得出发现和结论。本研究以词汇语用学研究的理论要点为依据,结合关联理论中最佳关联性来自认知效果和加工代价的有机平衡这一论点,,认为流行语的理解需要通过语用充实过程来建立临时性的词汇信息,以帮助其语用意义的理解。这一临时性词汇信息的建立,要与特定的语境产生最佳关联,以满足说话双方的交际意图和交际期待。本研究结果有以下几点发现:1.流行语的语用意义能够在概念、人际、修辞这三个维度上有更充分的体现,尤其是在概念维度和交际维度上。流行语因为其流行的起始、发展、高潮等一系列的过程,语义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泛化,因而具有更加抽象化的概念内涵。这一特性使得流行语的使用可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不同语境中去,并结合实际的语境得到合理的解读。流行语的使用本来就受人们从众求新心理驱使,因此,它们在建立和维持一定的人际关系和表达的情感效果方面,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流行语语用意义中负载的额外信息会让流行语的使用带来比普通词语更加微妙和难以言说的修辞效果。2.流行语的语用意义的认知过程具有独特性。虽然流行语理解遵循了词汇语用意义认知过程中普遍通用的语用充实方法,它们的解读既要针对明说部分,也要针对暗含部分,这两个部分都需要有语境的信息来辅助,以便能够进行语义内容的充实,与语境产生关联;但是,它们的认知机制显然使得其中的一些方法突显出来,比另一些方法更常用、更有效,包括语义的拓展、隐喻化以及帮助隐喻化理解的认知联想过程。经历了这些语用充实过程的流行语解读会排除歧义、确定指称,进而充实语义。包含流行语的话语也会变得更加顺畅达意、具有更加非凡的认知效果。3.对流行语准确的英译可以先对语境进行确定,然后列出该语境下的可能解读,对照语境,再遴选出可及性程度最高的语用意义,并进行翻译,采用的译法有话语意义直译法、语用意义意译法、话语意义直译加注法等等。本研究把对语境具有强烈依赖性的流行语作为研究的对象,拓展了词汇语用学的研究范围,凸显了词汇语境化理解的重要性。对流行语独特认知过程的剖析是对语用充实这一概念进行的有益补充。除此之外,本研究还在实际应用中对翻译实践、乃至词典编撰、词汇教学和跨文化交流等方面具有借鉴意义。由于研究设计的不完美和研究者自身的不足,本研究还是有一些可以完善和提高的地方,如对语境因素的考虑可能不够全面,选取的流行语的研究对象数量较少,没有进行定量分析等。因此,在后续的研究中,可以把语境因素进一步细化,把对认知机制和认知过程的讨论做得更具体,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使流行语的研究更具有科学性和普遍性。

张燕花[8](2014)在《对外汉语教学情景剧《快乐汉语》中的会话含意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实力稳健提升和“汉语热”在世界范围的日益升温,中央电视台顺应国际汉语需求,推出了一档汉语教学情景剧《快乐汉语》。《快乐汉语》以故事情景剧的形式展示当代中国的生活与文化,并在每个具体的生活场景中教授汉语日常用语及相关语言知识点。如此全新的教学风格使得本剧自开播以来,一直受到海内外汉语学习者的热烈欢迎。《快乐汉语》良好的受众率引起了汉语教学界的研究兴趣,纵观对《快乐汉语》情景剧的研究,目前尚无从含意的角度对剧中情景对话的会语含意进行深入解读的研究。本文以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为指导,按照违反格赖斯合作原则及次准则而产生的会话含意的类型,从对外汉语教学情景剧《快乐汉语》第一季前半部的50集里的情景会话中选取属于“会话含意”的会话作为研究语料,采用内容分析法对语料进行了定量与定性分析研究,并选取语料中的典型例子深入探讨会话在违反合作原则及其次准则时是如何产生会话含意的,进而尝试总结会话含意的具体推导步骤。文章在揭示会话含意推导的具体步骤基础上,明确了如何利用《快乐汉语》情景剧着重从词汇含意和文化语境两方面进行汉语国际教育,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汉语含意的理解能力。

杨惠[9](2014)在《高中生英语会话含意理解能力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英语是一门广泛使用的语言。对一门语言的掌握,不仅包括掌握该语言的语音、语法、词汇,还应包括对该语言语用能力的培养,即正确理解和运用该语言的能力。本研究以会话含意理论为基础,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旨在对现阶段高中生的会话含意理解能力进行调查研究,包括他们基本的语用意识,以及对不同会话含意类型的反应时间及其准确性。该实证研究以福州华侨中学高二年段的两个班级(重点班和次重点班)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能力测试的方法进行调查和数据收集,通过对所收集数据进行的分析表明:1)目前高中生的语用意识薄弱,但是他们接触语用知识的途径日趋多样化;2)教师对会话含意理论不是非常熟知,对语用教学重视不够;3)重点班学生和普通班学生在会话含意理解方面没有存在显着的差异;4)在间接拒绝和间接批评这两种会话类型方面,两个班级的学生在准确性方面和反应时间方面亦不存在显着区别,且学生的反应时间和其答题的准确性并没有存在必然的相关性。通过对现阶段高中生会话含意理解能力的调查研究,笔者认为在学生接触语用材料的途径多样化的基础上,如果教师能够增强语用意识,加大语用教学的比重;向学生提供更多真实的语用材料;让学生树立更加合适的学习目标;充分利用课外时间,举办英语口语大赛或英语歌曲大赛,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有意识的学习,同时也会在无意间增加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促进自身会话含意理解能力的提高。

陈丹[10](2013)在《英式幽默会话含意的语用翻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拟从会话含意理论角度出发,探讨英式幽默的语用翻译。基于笔者所收集的真实语料,认为英式幽默汉译可以采用直译法和直译加注法来再现原文的会话含意。若英语原文没有涉及英国特有形象或现象,可以采用直译法来移译英式幽默,再现其话语含意。若英语原文涉及英国特有形象或现象,在直译之外还需要对其进行注释。通过直译法以及直译加注法,汉语译文可以再现英式幽默会话含意。

二、会话含意推导理论与翻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会话含意推导理论与翻译(论文提纲范文)

(1)俄汉外交委婉语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摘要
绪论
第一章 外交委婉语国内外研究综观
    第一节 委婉语研究综观
        一、委婉语产生与发展
        二、委婉语研究历史与现状
    第二节 外交委婉语研究历史与现状
        一、国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二、国内研究历史与现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外交委婉语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第一节 外交委婉语概念界定
        一、外交委婉语定义
        二、外交委婉语界定标准
    第二节 外交委婉语研究理论基础
        一、合作原则理论
        二、语言顺应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俄汉外交委婉语表达手段对比
    第一节 俄汉外交委婉语词汇手段对比
        一、俄语外交委婉语词汇手段
        二、汉语外交委婉语词汇手段
        三、共性与差异
    第二节 俄汉外交委婉语语法手段对比
        一、俄语外交委婉语语法手段
        二、汉语外交委婉语语法手段
        三、共性与差异
    第三节 俄汉外交委婉语修辞手段对比
        一、俄语外交委婉语修辞手段
        二、汉语外交委婉语修辞手段
        三、共性与差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俄汉外交委婉语语用对比
    第一节 外交委婉语表达手段与语用机制
    第二节 俄汉外交委婉语语用机制对比分析
        一、模糊机制对比
        二、转移机制对比
        三、距离机制对比
        四、礼貌机制对比
        五、幽默机制对比
        六、共性与差异
    第三节 合作原则视角下的俄汉外交委婉语
        一、合作原则视角下的俄语外交委婉语
        二、合作原则视角下的汉语外交委婉语
        三、共性与差异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会话含义理论下《春》中对话的维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相关理论及概念界定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四、语料来源及研究内容
第一章 《春》中违反“数量准则”产生的会话含义及其维译
    一、“数量准则”简介
    二、违反“数量准则”产生的会话含义及其维译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春》中违反“质量准则”产生的会话含义及其维译
    一、“质量准则”简介
    二、违反“质量准则”产生的会话含义及其维译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春》中违反“关系准则”产生的会话含义及其维译
    一、“关系准则”简介
    二、违反“关系准则”产生的会话含义及其维译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春》中违反“方式准则”产生的会话含义及其维译
    一、“方式准则”简介
    二、违反“方式准则”产生的会话含义及其维译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致谢)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3)会话含理论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会话含义理论的提出、价值及分类
    (一)会话含义理论
        1、会话含义理论的诞生
        2、会话含义理论的价值
    (二)会话含义的分类
        1、一般会话含义和具体会话含义
        2、标准会话含义和非标准会话含义
二、会话含义的特征
三、会话含义理论的应用
    (一)英语教学研究
    (二)翻译研究
    (三)文本分析
        1、文学名着、影视作品、节目分析
        2、广告分析
        3、法庭语言分析
    (四)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五)跨文化专题研究
四、结语

(4)中韩广告语言对比研究 ——以化妆品广告和食品广告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韩广告语言的词汇分析
    第一节 中国广告语言的词汇分析
        一、同韵词
        二、外来词
        三、新词新语
    第二节 韩国广告语言的词汇分析
        一、拟声拟态词
        二、外来词
        三、新词新语
第二章 中韩广告语言的修辞分析
    第一节 中国广告语言的修辞分析
        一、比喻
        二、变化
        三、强调
    第二节 韩国广告语言的修辞分析
        一、比喻
        二、变化
        三、强调
第三章 中韩广告语言的合作原则分析
    第一节 中国广告语言的合作原则分析
        一、遵守合作原则
        二、违反合作原则
    第二节 韩国广告语言的合作原则分析
        一、遵守合作原则
        二、违反合作原则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5)关联理论视阈下“不X不”型双重否定话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标记的说明
第一章 导言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回顾
    2.1 双重否定句的定义
        2.1.1 否定与否定句
        2.1.2 双重否定的界定
        2.1.2.1 文献中双重否定句的界定
        2.1.2.2 双重否定的工作定义
    2.2 双重否定话语的句法研究
    2.3 双重否定话语的功能语法研究
    2.4 双重否定话语的语用学研究
    2.5 双重否定话语的认知语言学研究
    2.6 前人研究评述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框架
    3.1 关联理论概述
    3.2 关联理论总体原则
        3.2.1 关联性
        3.2.2 最佳关联
        3.2.3 暗含与弱暗含
    3.3 语言使用与回声用法
        3.3.1 描述性使用与解释性语言使用
        3.3.2 回声用法
        3.3.3 反语、隐喻和转喻的回声用法
        3.3.3.1 反语与回声
        3.3.3.2 隐喻与回声
        3.3.3.3 转喻与回声
    3.4 关联理论框架下的话语理解过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X不”型双重否定话语的认知语用属性
    4.1 基于回声用法的双重否定话语识别
        4.1.1 本研究的双重否定话语语料
        4.1.2 双重否定话语的确定
    4.2 双重否定话语与回声性
        4.2.1 双重否定话语的认知语用属性
        4.2.2 双重否定话语的回声方式
        4.2.2.1 完全回声与部分回声
        4.2.2.2 即时回声与延时回声
        4.2.2.3 单重回声与多重回声
        4.2.2.4 显性回声与隐性回声
    4.3 双重否定话语中回声内容的来源
        4.3.1 他人话语或观点
        4.3.1.1 他人语句
        4.3.1.2 他人的思想
        4.3.1.3 大众智慧
        4.3.2 自己的话语或思想
        4.3.2.1 自己的话语
        4.3.2.2 自己的想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X不”型双重否定话语的认知语用效果
    5.1 双重否定话语的命题态度
    5.2 双重否定话语的弱暗含
        5.2.1 话语的弱暗含
        5.2.2 “不X不”型双重否定话语的弱暗含
        5.2.2.1 “不得不”型双重否定话语的弱暗含
        5.2.2.2 “不敢不”型双重否定话语的弱暗含
        5.2.2.3 “不会不”型双重否定话语的弱暗含
        5.2.2.4 “不可不”型双重否定话语的弱暗含
        5.2.2.5 “不能不”型双重否定话语的弱暗含
        5.2.2.6 “不是不”型双重否定话语的弱暗含
    5.3 “不X不”型双重否定话语的语气效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不X不”在认知语用效果推导中的作用
    6.1 “不X不”型双重否定话语的理解过程
    6.2 “不X不”的语用标记属性
        6.2.1 “不X不”的频次效应
        6.2.2 “不X不”的理解
        6.2.2.1 “不X不”的标记性
        6.2.2.2 “不X不”与命题内容
        6.2.3 “不X不”表达肯定语义
        6.2.4 “不X不”触发额外加工
        6.2.5 “不X不”的其他特征
    6.3 “不X不”对话语解读的作用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不X不”型双重否定话语的理解机制:实验验证
    7.1 实验研究背景
    7.2 实验研究
        7.2.1 研究问题
        7.2.2 实验对象
        7.2.3 实验工具
        7.2.3.1 实验工具一
        7.2.3.2 实验工具二
        7.2.4 数据收集
        7.2.4.1 数据收集方法
        7.2.4.2 数据收集步骤
    7.3 结果与讨论
        7.3.1 被试对回声用法的理解
        7.3.1.1 被试对他人思想的理解
        7.3.1.2 被试对说话人思想的理解
        7.3.1.3 被试对他人思想与说话人思想关系的理解
        7.3.2 双重否定话语的语用效果
        7.3.3 语用标记语“不X不”的作用
        7.3.3.1 被试对“不X不”的注意
        7.3.3.2 “不X不”在双重否定话语解读中的作用
    7.4 本实验研究的不足
        7.4.1 有声思维法的不足
        7.4.2 被试选取方面的不足
        7.4.3 部分细节未得到验证
        7.4.4 实验工具的不足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
    8.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8.1.1 双重否定话语的认知语用属性
        8.1.2 双重否定话语的认知语用效果
        8.1.3 “不X不”的语用标记语属性
    8.2 本研究的主要启示
        8.2.1 理论启示
        8.2.2 实践启示
    8.3 本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语料库简介
    附录2 双重否定句判定任务

(6)现代汉语非常规否定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和范围
        1.2.1 否定的类别
        1.2.2 本文对非常规否定界定
        1.2.3 本文的非常规否定的语用特征
    1.3 研究方法
    1.4 理论基础
    1.5 语料来源
    1.6 论文的结构安排
    1.7 小结
第二章 相关研究界定与综述
    2.1 否定句划分标准回顾
        2.1.1 以形式为标准
        2.1.2 以意义为标准
        2.1.3 以意义和形式为标准
        2.1.4 以句法、语义、语用为标准
    2.2 非常规否定研究
        2.2.1 隐性否定
        2.2.2 疑问代词表否定
        2.2.3 会话含义表否定
        2.2.4 羡余否定
    2.3 小结
第三章 词语隐性否定研究
    3.1 隐性否定范围的界定
        3.1.1 隐性否定的界定
        3.1.2 隐性否定表达形式
        3.1.3 对话中语用隐性否定
    3.2 词语否定分析
        3.2.1 词语否定
        3.2.2 词语义素否定
    3.3 双音节动词隐性否定义素
        3.3.1 隐性义素的性质
        3.3.2 双音节动词隐性否定义素分类
        3.3.3 双音节动词隐性义素语义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疑问代词表否定研究
    4.1 疑问代词表否定与反问句的关系
    4.2 疑问代词表否定
        4.2.1 “什么”表否定
        4.2.2 “谁”表否定
        4.2.3 “哪”表否定
        4.2.4 “怎么”表否定
    4.3 疑问代词表否定的产生动因
    4.4 疑问代词表否定的理解机制
    4.5 小结
第五章 对话中的会话含义表否定研究
    5.1 会话含义表否定
        5.1.1 会话分析概念
        5.1.2 会话含义理论
        5.1.3 会话含义的语义特征
        5.1.4 会话含义表否定成因
    5.2 会话含义理论的语用推理影响与生成条件
        5.2.1 表述对语用推理的影响
        5.2.2 会话含义表否定的生成条件
    5.3 会话含义表否定的特征
        5.3.1 无标记性
        5.3.2 语境的制约性
        5.3.3 推导性和可取消性
    5.4 会话含义表否定产生动因
        5.4.1 元认知调节
        5.4.2 礼貌原则
    5.5 会话含义表否定理解机制
        5.5.1 概念整合
        5.5.2 概念意义
    5.6 小结
第六章 羡余否定研究
    6.1 羡余与羡余否定的界定
        6.1.1 羡余的含义
        6.1.2 羡余否定的含义
    6.2 羡余的类型与特点
        6.2.1 羡余的类型
        6.2.2 羡余否定的特点
    6.3 提醒类动词的句法语义功能
        6.3.1 提醒类单句形式中的羡余现象
        6.3.2 提醒类复句形式中的羡余现象
    6.4 提醒类羡余否定形成动因与产生机制
        6.4.1 提醒类羡余否定的形成
        6.4.2 “小心/当心/注意/留神[别]VP”的语义等值
        6.4.3 “小心/当心/注意/留神,+别+VP”与“小心/当心/注意/留神 + VP”的语义不等值
        6.4.4 提醒类羡余否定的产生机制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语
    7.1 本文的研究结论
    7.2 本文的创新之处
    7.3 本文存在的问题、不足和未来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非话题型流行语的理解与翻译 ——语用认知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研究对象
    1.2 选题背景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流行语的界定
        2.1.1 词典定义
        2.1.2 文献定义
        2.1.3 流行语和新词、热词的意义辨析
        2.1.4 本研究工作定义
    2.2 流行语的多种研究
        2.2.1 流行语的特征研究
        2.2.2 流行语的流行原因研究
        2.2.3 流行语产生途径研究
        2.2.4 流行语的构成方式和特点研究
        2.2.5 流行语的传播研究
        2.2.6 流行语案例研究
    2.3 流行语的多学科研究
    2.4 流行语的翻译研究
    2.5 小结
第三章 理论框架
    3.1 关联理论概述
        3.1.1 关联的概念
        3.1.2 交际中的关联原则
        3.1.3 话语理解的解码和推理
        3.1.4 明说、暗含和弱暗含
        3.1.5 关联性:加工代价与认知效果
    3.2 关联制约下的语用认知
    3.3 词汇语用学的研究
        3.3.1 词汇语用学概述
        3.3.2 关联指导下词汇意义的语用充实
    3.4 基于关联理论的翻译观
第四章 研究设计
    4.1 研究问题
    4.2 语料收集
    4.3 语料分析
第五章 流行语的语用意义解读
    5.1 交际中会话含意的推导
    5.2 语用意义
    5.3 语用意义的维度
        5.3.1 语用意义的概念维度
        5.3.2 语用意义的人际维度
        5.3.3 语用意义的修辞维度
    5.4 流行语个案分析:山寨的语用意义
        5.4.1 山寨的词汇意义
        5.4.2 流行语“山寨”的概念维度
        5.4.3 流行语“山寨”的人际维度
        5.4.4 流行语“山寨”的修辞维度
    5.5 流行语语用意义的特点
    5.6 小结
第六章 流行语语用意义解读的认知过程
    6.1 流行语理解的语用认知机制
        6.1.1 对流行语明说部分的理解
        6.1.2 对流行语暗含部分的理解
    6.2 流行语理解中的收窄和拓展过程
    6.3 流行语理解中的隐喻化过程
    6.4 流行语理解中的认知联想
    6.5 小结
第七章 关联理论视角下流行语的英译
    7.1 翻译的语用维度
        7.1.1 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
        7.1.2 语用充实与翻译
    7.2 流行语英译的个案分析
        7.2.1 “潜规则”英译的个案分析
        7.2.2 “裸x”英译的个案分析
    7.3 流行语语用充实对翻译的启示
第八章 结语
    8.1 研究的主要发现
    8.2 研究的启示
    8.3 研究的不足
    8.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北京语言大学发布的年度十大流行语分类
    附录2: 北京语言大学所发布年度十大流行语
    附录3: 《咬文嚼字》所发布年度十大流行语

(8)对外汉语教学情景剧《快乐汉语》中的会话含意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对相关研究的综述
        1.3.1 会话含意理论的相关研究
        1.3.2 会话含意理论在教学应用方面的研究
        1.3.3 有关情景剧《快乐汉语》的研究
第二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的理论依据
    2.2 研究的语料
    2.3 研究方法
第三章 《快乐汉语》语料的会话含意分析
    3.1 违反量准则的会话含意
        3.1.1 信息量不足
        3.1.2 信息量过多
    3.2 违反质准则的会话含意
        3.2.1 出于礼貌而违反质准则
        3.2.2 出于修辞手法而违反质准则
    3.3 违反关系准则的会话含意
    3.4 违反方式准则的会话含意
第四章 《快乐汉语》语料会话含意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4.1 注重词汇含意教学
    4.2 注重导入文化语境知识
第五章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9)高中生英语会话含意理解能力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
    第三节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会话含意
    第二节 国内外有关会话含意的研究
第三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会话含意与合作原则
    第二节 会话含意与礼貌原则
    第三节 会话含意与关联理论
第四章 会话含意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研究问题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工具
    第四节 实证研究对象
    第五节 数据收集
第五章 数据分析与讨论
    第一节 调查问卷
    第二节 能力测试卷
第六章 结论与启示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启示
    第三节 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四节 对后续研究的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10)英式幽默会话含意的语用翻译(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综述
二、理论框架
    (一) 会话含意理论
    (二) 语用翻译理论
三、英式幽默语用翻译
    (一) 直译
    (二) 直译加注

四、会话含意推导理论与翻译(论文参考文献)

  • [1]俄汉外交委婉语对比研究[D]. 苏娣.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2]会话含义理论下《春》中对话的维译研究[D]. 刘馨桐. 喀什大学, 2021(07)
  • [3]会话含理论及其应用[J]. 向梅. 作家天地, 2020(08)
  • [4]中韩广告语言对比研究 ——以化妆品广告和食品广告为中心[D]. 张晨曦. 黑龙江大学, 2019(03)
  • [5]关联理论视阈下“不X不”型双重否定话语研究[D]. 季小民. 南京大学, 2017(05)
  • [6]现代汉语非常规否定表达研究[D]. 李依霖. 上海师范大学, 2016(06)
  • [7]非话题型流行语的理解与翻译 ——语用认知阐释[D]. 高虹. 南京大学, 2015(01)
  • [8]对外汉语教学情景剧《快乐汉语》中的会话含意分析研究[D]. 张燕花. 暨南大学, 2014(03)
  • [9]高中生英语会话含意理解能力的实证研究[D]. 杨惠.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5)
  • [10]英式幽默会话含意的语用翻译[J]. 陈丹.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10)

标签:;  ;  ;  ;  ;  

会话推理理论与翻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