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点控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终点控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终点控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转炉,终点,技术,模型,算法,精炼炉,烟气。

终点控制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卢凯,徐广辉,林观荣,首艳芳,徐建闽[1](2019)在《绿灯终点型双向绿波协调控制数解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绿灯终点型绿波带设计需求,在绿灯中心点型双向绿波协调设计数解算法的基础上,建立一种绿灯终点型双向绿波协调控制数解算法。首先,针对上游交叉口协调相位绿灯时间短于、长于下游交叉口协调相位绿灯时间的2种情形,利用车辆行驶轨迹图对比分析绿灯终点型绿波协调控制方法的优势;然后,推导出理想交叉口间距的计算公式,分析中间交叉口的相位差调整方法,并给出中间交叉口偏移绿信比的计算公式,实现干道公共信号周期、交叉口相位相序以及相位差的组合优化,完成面向绿灯终点的双向绿波协调控制设计;最后,通过算例分析对比绿灯起点型、绿灯中心点型和绿灯终点型3种绿波带设计方案,仿真验证不同双向绿波带设计方案的协调控制效益。研究结果表明:在协调方向绿灯尾时仍有车辆通过交叉口的场景下,尽管绿灯起点型、绿灯中心点型和绿灯终点型3种绿波带设计方案的绿波带宽度相等,但在减少整个受协调车队延误时间方面,绿灯终点型双向绿波带设计方案的协调控制效益最为突出,与绿灯起点型和绿灯中心点型方案相比,绿灯终点型方案使协调车队的双向平均延误时间分别减少了44.5%与15.9%;绿灯终点型绿波带设计方法能够保证队尾车辆顺利通过下游交叉口,在提高协调车队整体服务水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公路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敖翔[2](2019)在《转炉炼钢终点控制技术应用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转炉炼钢技术依然还处在边发展边改进的阶段,终点控制技术也因有着各种不同技术种类利弊并存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文章将浅要探讨转炉炼钢终点控制技术的应用问题,以期达到不断优化转炉炼钢终点控制技术,达到提高转炉炼钢技术的目的。(本文来源于《冶金与材料》期刊2019年05期)

李勤,王立永,丁立丰,刘延强,范立新[3](2019)在《300 t转炉终点碳氧积控制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进一步提高转炉终点控制的稳定性,从改善动力学角度分析了影响碳氧积的主要因素,并通过工业试验确定了降低转炉碳氧积的控制技术。研究结果表明:转炉底吹元件为4支,底吹元件在炉底圆周上布局为0.55D时,钢水混匀时间最短;补炉料中粒径0~1 mm镁砂占比20%,高温抗折强度由改进前的4.2 MPa提升到了5.3 MPa,透气度提升了227%;采用底吹热更换技术后转炉终点氧质量分数进一步降低,由482×10~(-6)降低至425×10~(-6),降低了57×10~(-6)。通过以上措施,炉底底吹元件实现了全炉役可视化,全炉役碳氧积由0.002 38降低至0.001 78。(本文来源于《炼钢》期刊2019年05期)

王娜丹,张立广,王丽娟[4](2019)在《精炼炉终点温度控制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精炼炉炼钢过程中,钢液终点温度是炼钢过程中的重要控制参数,出钢温度是否达标,对钢质量的好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传统的钢液温度控制方法多采用人工经验控制,但存在控制不精准及随机性等问题。为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控制误差,采用智能控制的方法代替人工经验。首先对影响其温度的众多因素归纳整理,采取现场500组炼钢参数进行数理统计研究,最终建立基于多元回归方程的终点温度控制模型,经数据验证表明,该模型能够控制钢液终点温度达到要求范围,并使得误差控制在5℃之内,最终实现精炼炉钢液终点温度控制。(本文来源于《电子测量技术》期刊2019年17期)

吴拓[5](2019)在《不锈钢工业典型固废中铬的分离回收与还原反应终点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不锈钢工业面临两大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一)最重要的合金元素铬资源基本依赖于进口,回收散落在不锈钢典型固废中的铬十分必要;(二)环保政策对不锈钢固废中致癌性重金属离子Cr6+溶淋侵入环境的严格限制。含铬固废高温还原技术是不锈钢企业大规模综合处理含铬固废的有力手段,它将固废中的Cr以铁合金的形式与还原终点的低Cr熔渣充分分离,进而实现二次资源的循环利用。然而,国内目前仍未实现高效清洁含铬固废处理工艺的大规模推广,一些引进的和基于自身条件开发的高温处理技术仍旧存在Cr回收率不稳定、终渣残Cr偏高、以及不能灵活兼顾含铬渣制材时的成分要求等问题。这归因于未能完全掌握含铬固废高温还原时Cr的分离行为与反应终点的精准控制。作者围绕“Cr的高效分离”与“反应终点控制”,首先借助热化学软件FactSage分析了含铬金属与熔渣的性质,并基于新方法计算了不同反应条件下渣中最低Cr含量的云图。同时,借助新搭建的高温粘度仪测量了含铬熔渣在更高温区(1540-1680℃)的粘度,深入认识了Cr2O3与CrO在熔渣中的性质。基于以上反应终点控制目标,研究了影响含铬固废自还原块中Cr分离回收的关键参数与相关机理。最后完成了Kg级固废中Cr的回收实验并初步设计了含铬固废处理技术路线。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Fe-Cr熔体中[C]含量的升高不仅可以显着降低Cr的活度系数,而且使反应气氛转变为强还原性,这十分有利于含铬固废中Cr的回收。氧化性气氛下(PO2=10-4 Pa)下,渣中Cr基本为Cr3+;还原性气氛(PO2=10-10 Pa)下,渣中铬基本为Cr2+;相比MgO和Al2O3,碱度(R=(%CaO)/(%SiO2))对熔渣液相率、铬氧化物活度影响更显着。(2)热力学上,相比温度、MgO与Al2O3含量,金属成分和熔渣碱度对渣中最低Cr含量影响更显着。1600℃下,Fe-xCr-4.0C([Cr]:6-24%)与CaO-SiO2-8%MgO-CrOx(R:1.0-1.8)渣平衡时,渣中最低Cr含量小于0.71%;碱度大于1.4后,渣中最低Cr含量小于0.3%。1600℃下,Fe-xCr-yC([C]≥4%、[Cr]≤24%)与CaO-SiO2-8%MgO-5%Al2O3-CrOx(R=1.4)渣平衡时,渣中最低Cr含量小于0.23%。(3)1540-1680℃下,CaO-SiO2-10%Al2O3基熔渣粘度随Cr2O3含量升高而降低,并且Cr2O3降低粘度的效果在酸性渣(R=0.8)中更明显,Cr2O3在解离状态(Cr3+O2-)下表现出碱性。BO/Si随Cr2O3含量升高而降低,Λ随Cr2O3含量升高而升高,熔渣聚合度的变化与粘度变化趋势一致。1550-1675℃下,CaO-SiO2-CrO(R=0.5)渣粘度随CrO含量的升高而降低,NBO/Si与Λ随CrO含量的升高而升高,熔渣聚合度变化与粘度变化趋势一致,CrO具有强碱性。两种含铬熔渣在高温下表现出牛顿流体特征,粘温关系符合阿累尼乌斯方程。(4)1550℃下,Fe-xC金属对不锈钢渣中Cr的还原率不超过40%;当不锈钢渣中引入自还原(添加C、Si、Al)后,Cr的还原率显着升高至90%以上,并且C、Si、Al的还原能力依次增强。以C为主要还原剂时,配加少量SiFe可以促进铬的还原。渣中残Cr受二元碱度影响显着,受Al2O3含量影响不大,最佳终渣碱度为1.2。温度升高,渣中残Cr降低,其作用主要在于改善了反应动力学条件。(5)含铬固废自还原块的配C量应按FeOx Cr2O3、MnO等易还原氧化物中的结合氧在nc/no=1的基础上适当过量;当配C量合适,自还原块的碱度为1.05-1.20时,有利于Cr的充分还原与渣金高效分离。自还原块中Fe2O3加入量越高,铬铁比(Cr/(Fe+Cr))越低,Cr的回收率越高;1550℃下,自还原块的Cr/(Fe+Cr)不宜过高,应保持在0.23以下。金属熔池有助于高Cr/(Fe+Cr)的自还原块中Cr的回收。Fe2O3提升含铬固废中Cr回收率的原因在于:在相对较低的温度下,Fe2O3被还原后,生成的大量Fe-C合金液滴可以原位稀释还原产物Cr或CrxCy,降低还原产物Cr的活度,并且避免了高熔点CrxCy对渣金分离环境的恶化,从而促进了铬氧化物还原反应。(6)Kg级回收实验表明,在1650℃下,当含铬固废自还原块配C量充足且碱度为1.0-1.2,在保温阶段使用SiFe还原熔渣,结合CaO和CaF2调整熔渣二元碱度升高至1.8并具有良好流动性的条件下,Cr的回收率达到96%以上,渣中Cr2O3含量降低至0.11%。(7)基于以上结果设计的高温还原法回收不锈钢工业典型固废中Cr资源的技术路线,可用于指导生产实践。(本文来源于《北京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6)

徐钢,黎敏,徐金梧,贾春辉,陈兆富[6](2019)在《基于函数型数字孪生模型的转炉炼钢终点碳控制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转炉冶炼过程中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反应复杂,副枪控制模型和传统的烟气分析模型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导致了转炉冶炼终点碳含量的预测精度偏低,是实现智能炼钢的主要技术瓶颈.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基于烟气分析的炼钢过程函数型数字孪生模型.首先,利用烟气分析得到连续监测的实时数据,以此来实时监控转炉熔池内钢水的碳氧反应状态;然后,根据熔池反应所处的不同阶段,利用函数型数据分析方法建立吹炼前期和吹炼后期的函数型预测模型;在此基础上,按照吹炼前期和吹炼后期这两个阶段来分别自动修正模型中的系数函数,从而能在复杂的实际工况条件下完成对熔池碳含量的准确预测.通过260 t氧气转炉的工业应用实例,证实函数型数字孪生模型具有良好的自学习和自适应能力,对异常冶炼状态具有良好的鲁棒性,可以实现全过程的熔池碳含量动态预测,终点碳质量分数在±0. 02%范围内的命中率为95%.利用函数型数字孪生模型在拉碳阶段对钢水中碳含量的预测值来控制终吹点.更为重要的是,在保证入炉原料成分、温度、质量等参数稳定的前提下,采用该模型可以有望取消基于副枪的停吹取样步骤,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具有广泛的工业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工程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温宏愿,周木春[7](2019)在《转炉终点控制技术方法现状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国内外主流的多种转炉终点控制技术方法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不同方法的应用场和各自优势与不足,提出智能化、自动化、低成本、简易可靠的技术方法和设备装置是今后转炉终点控制技术的研究重点。(本文来源于《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期刊2019年02期)

周纪平[8](2019)在《基于体积模型的烧结终点预测及模糊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宝武集团梅山钢铁公司5#烧结机实际,设计基于体积(volume)模型的烧结终点位置自适应模糊控制器。首先,采用最小二乘法对烧结机两侧风箱废气温度进行拟合,建立烧结终点volume预测模型,通过计算两条曲线顶点与预设点之间构成的体积确定烧结终点位置。在此基础上,设计自适应模糊控制器,引入加权因子实现模糊规则自调整,并通过Matlab仿真验证。结果表明:烧结终点volume预测模型相比于传统模型更加准确;相比于传统PID控制器,基于volume模型的自适应模糊控制器不仅在快速性及超调量等方面表现更优,且具更强的鲁棒性。(本文来源于《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郑威迪[9](2019)在《基于LWOA和LSSVM的炼钢终点预测与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终点碳含量是决定钢质量的关键因素,是转炉炼钢过程中需要控制的核心变量之一。本文建立了一种基于莱维飞行的鲸鱼优化算法(Levy Whale Optimization Algorithm,LWOA)和最小二乘向量机(Least Squares Support Vector Machine,LSSVM)的钢水终点碳含量综合预测模型。鲸鱼算法是一种高精度的优化算法,但跳出局部最优能力有待提高。本文通过莱维飞行代替了传统鲸鱼优化算法(Whale Optimization Algorithm,WOA)参数的随机选择,优化了鲸鱼算法中跳出局部最优的能力;借助改变鲸鱼算法的系数向量收敛方式明显提高了鲸鱼优化算法的泛化能力、预测精度和收敛速度。数据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LWOA-LSSVM预测模型,不仅能够克服局部寻优获取全局最优解,而且具有快速的收敛速度和更高的预测精度,得出预测结果的均方根误差、平均绝对误差和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与遗传算法BP神经网络、遗传算法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和传统鲸鱼算法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相比均有着明显提高。同时,通过调整目标命中率和训练输入样本量验证了预测模型具有更好的鲁棒性。(本文来源于《辽宁科技大学》期刊2019-01-12)

李仕龙,郭红娟[10](2018)在《转炉炼钢终点控制技术应用现状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钢材资源本身就是我国生产制造业中的主要原料,且被广泛地应用于炼钢的过程中。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开始重视转炉炼钢终点控制技术。转炉炼钢术的终点技术的控制水平将会直接影响着炼钢的质量和炼钢的效率。本文主要就转炉炼钢终点控制技术的应用现状进行讨论,并在之后对这种技术在未来发展过程中的应用进行全面的分析,以便更好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本文来源于《中国金属通报》期刊2018年12期)

终点控制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当前转炉炼钢技术依然还处在边发展边改进的阶段,终点控制技术也因有着各种不同技术种类利弊并存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文章将浅要探讨转炉炼钢终点控制技术的应用问题,以期达到不断优化转炉炼钢终点控制技术,达到提高转炉炼钢技术的目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终点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1].卢凯,徐广辉,林观荣,首艳芳,徐建闽.绿灯终点型双向绿波协调控制数解算法[J].中国公路学报.2019

[2].敖翔.转炉炼钢终点控制技术应用浅析[J].冶金与材料.2019

[3].李勤,王立永,丁立丰,刘延强,范立新.300t转炉终点碳氧积控制技术研究[J].炼钢.2019

[4].王娜丹,张立广,王丽娟.精炼炉终点温度控制模型[J].电子测量技术.2019

[5].吴拓.不锈钢工业典型固废中铬的分离回收与还原反应终点控制[D].北京科技大学.2019

[6].徐钢,黎敏,徐金梧,贾春辉,陈兆富.基于函数型数字孪生模型的转炉炼钢终点碳控制技术[J].工程科学学报.2019

[7].温宏愿,周木春.转炉终点控制技术方法现状及应用[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9

[8].周纪平.基于体积模型的烧结终点预测及模糊控制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9].郑威迪.基于LWOA和LSSVM的炼钢终点预测与控制研究[D].辽宁科技大学.2019

[10].李仕龙,郭红娟.转炉炼钢终点控制技术应用现状探讨[J].中国金属通报.2018

标签:;  ;  ;  ;  ;  ;  ;  

终点控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