籼粳分化论文_左生力,彭玉林,李齐向,徐淑英,郑云峰

导读:本文包含了籼粳分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水稻,杂草,标记,性状,分子,指数,亲本。

籼粳分化论文文献综述

左生力,彭玉林,李齐向,徐淑英,郑云峰[1](2019)在《水稻亲本籼粳分化程度与杂种优势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水稻亲本籼粳分化程度与杂种优势的相关性,为研究双亲籼粳分化最佳配比及组配籼粳交强优势组合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ILP分子标记和程氏形态指数法对51份水稻亲本材料进行籼粳分化程度检测,基于23个ILP分子标记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分析两种方法的相关性。按籼/籼、偏籼/偏籼、籼/偏籼、籼/偏粳、偏籼/偏粳和偏粳/偏粳6种类型配制150个杂交组合,综合分析亲本籼粳分化程度与杂种优势的相关性。【结果】采用程氏形态指数法从51份水稻亲本材料共检测出籼型20份、偏籼型19份、偏粳型6份和粳型6份;利用23对扩增结果稳定、条带清晰且只有两种等位基因的ILP引物从51份供试亲本材料中共检测出籼型14份、偏籼型20份、偏粳型11份和粳型6份,不存在100%纯籼或纯粳类型。ILP分子标记法与程氏形态指数法的籼粳分类结果均与系统聚类分析结果具有较高的吻合度,但仍在差异。51份供试亲本的粳稻成分指数与穗轴第1~2节长和抽穗时稃色呈显着正相关(P<0.05),与谷粒长宽比、酚反应和程氏指数总分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其中与程氏指数总分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81。随着组配双亲粳稻成分的增加,6种组配类型杂交组合的生育期、株高和每穗总粒数总体呈增加趋势,但单株有效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总体呈下降趋势,单株重则呈先增加再下降的变化趋势。【结论】利用ILP分子标记可有效区分亲本的籼粳属性,是一种有效的水稻籼粳分类工具。采用籼/偏籼方式配组较易筛选到强优组合;虽然采用籼/偏粳方式配组获得高产组合的概率较低,但有机会获得极高产组合,在育种中亦可大胆尝试。(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刘丹,王嘉宇,马殿荣,孙健,柴永山[2](2017)在《东北地区杂草稻与栽培稻的遗传多样性及籼粳分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88对籼粳特异性分子标记对收集于我国东北叁省的35份杂草稻和36份栽培稻遗传基础及籼粳分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上述标记能够高效地鉴别稻属资源的籼粳属性,共检测到156个等位基因,平均有效等位基因(Na)为1.773。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东北地区杂草稻多样性水平略高于当地栽培稻,其中杂草稻的等位基因数(Na)、杂合度(He)、基因多样性(Hsk)以及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分别为1.659、0.006、0.076和0.085,而东北栽培稻分别为1.557、0.004、0.060和0.067。遗传结构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杂草稻与栽培稻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籼粳分化。进一步对籼粳血缘进行相对量化分析发现,杂草稻的籼型基因型频率(F_i=0.050)略高于当地栽培稻(F_i=0.043)。东北叁省籼型基因型频率变化趋势为:辽宁杂草稻(0.062)>辽宁栽培稻(0.058)>吉林栽培稻(0.048)>黑龙江杂草稻(0.041)>吉林杂草稻(0.024)>黑龙江栽培稻(0.020)。(本文来源于《植物遗传资源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吴云涛[3](2016)在《水稻籼粳分化相关性状叶毛基因的初步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选取籼稻ZYQ8和粳稻JX17杂交后代DH群体(ZJDH)100个稳定株系为材料。在采用SLAF-seq方法构建高密度SNP遗传图谱的基础上,研究水稻叶毛性状在籼粳杂交后代DH群体中的分布,定位叶毛性状QTL位点,同时利用RiceVarMap数据库中的籼粳水稻品种测序数据,分析水稻基因组中籼粳高分化区域或位点。探讨联合连锁分析和关联分析定位水稻籼粳分化相关基因的新途径。主要结果如下:1、叶毛性状在水稻ZJDH群体中呈双峰分布,偏籼与偏粳株系数的比值符合1:1的比例,表明叶毛性状基因至少存在一对主效基因位点控制。2、检测出了4个水稻叶毛性状的QTL位点,LOD值为5.05~27.04,单一位点的贡献率为20.60~71.40%,都分布在水稻第6号染色体上相邻区域。其中的qlp6-1位点,LOD值为27.04,贡献率为71.40%。3、在水稻第6号染色体上筛选到SNPs共560,256个。对单个SNP的籼粳群体遗传分化系数(Fst)分析发现,第6号染色体上存在两个籼粳高分化区域。比较分析发现这两个区域正好位于叶毛性状QTL区域内。表明水稻第6号染色体上籼粳高分化区域和叶毛性状QTL区间的重迭区域,可能存在叶毛基因的位点。4、选取叶毛QTL区间1(qlp6-1,qlp6-2)关联分析筛选叶毛性状相关基因,共发现Fst>0.8的非同义SNPs 1317个,分布在420个基因中。排除籼稻群体中的75个假基因,剩余345个基因,这些基因中可能存在控制水稻叶毛性状的候选基因。(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6-05-01)

陈惠清,黄荣裕,王天生,谢旺有,陈锦文[4](2016)在《水稻籼粳交后代的籼粳分化与杂种F_1结实率的相关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珍汕97B/秀水13的22个F_7代株系为材料,在采用程氏指数法和SSR分子标记进行籼粳属性鉴定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与4个光温敏两系不育系配制88个杂种一代,剖析供试材料的籼粳遗传背景与其配组的F_1结实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22个后代品系籼粳分化明显,大多为籼型或偏籼型;程氏指数法与SSR分子标记对供试材料的籼粳分类结果基本相符。F_1的结实率与双亲遗传背景呈极显着负相关,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光温敏不育系的籼粳分化和双亲的粳稻成分指数差值是决定F_1结实率高低的重要因素,携有广亲和基因的育种群体在籼粳交杂种优势利用上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福建农业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郑秀娟,解慧芳,曹红瑞,杨桂英,谢长荣[5](2016)在《水稻籼粳亚种分化关联性状的QTL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亚洲栽培稻分为籼粳两个亚种,程氏形态指数法已经广泛应用于籼粳分类的研究和生产实践中,但籼粳分化相关性状的遗传基础还多不清楚.本研究以典型粳稻牡丹江8号和典型籼稻明恢63的杂交F2群体为材料,构建遗传连锁图,检测到了11个籼粳分化相关性状(稃毛长、粒长、粒宽、倒一节间长和抽穗期)的QTL.同时定位了13个与这些性状高度相关的株高、穗长和护颖长的QTL.结果表明,检测到5个控制稃毛长的QTL,最大贡献率为25.57%;4个控制穗长的QTL,总贡献率为47.13%;4个控制抽穗期的QTL,分别位于第3、第7染色体上;控制粒长和控制粒长的QTL各检测到1个,贡献率分别为38.03%、20.56%.本研究为相关性状基因的克隆打下了基础,并加深了人们对籼粳分化的认知.(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1期)

范方军,王妍,王芳权,王军,朱金燕[6](2015)在《太湖流域水稻地方品种籼粳分化和遗传多样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32对In Del标记和18对SSR标记对200份太湖流域水稻地方品种进行籼粳分析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籼型指数≤0.1的有179份,属典型粳稻;籼型指数0.11~0.25之间的有1份,属粳稻;籼型指数0.26~0.39之间的有1份,属偏粳稻;籼型指数0.75~0.89之间的有2份,属籼稻;籼型指数≥0.90的有17份,属典型籼稻,太湖流域地方品种以典型粳稻和典型籼稻为主。32对In Del标记和18对SSR引物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检测出156个等位基因,每对引物可检测出2~9个等位基因,平均为3.12个,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遗传相似系数0.42处,地方品种籼稻和粳稻可以明确区分出来,在遗传相似系数0.77和0.82处,籼稻和粳稻又都可以分2个群。(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12期)

张佳,程海涛,徐海,夏英俊,刘春香[7](2015)在《籼粳稻杂交后代蒸煮食味品质与亚种分化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以2个典型籼粳稻杂交重组自交系F8群体(中优早8号×丰锦,计158株系;七山占×秋光,计142株系)为试材,利用程氏指数法鉴别其籼粳属性,同时测定稻米食味品质及淀粉RVA特征值,分析籼粳杂交后代稻米蒸煮食味品质与籼粳亚种性状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1)2个群体程氏指数、口感、综合评分及RVA谱特征值均呈连续分布,大部分株系介于双亲值之间;2)程氏指数与口感、综合评分及各RVA谱特征值的相关不显着或相关系数较小,依据程氏指数划分的类型间口感、综合评分及RVA谱特征值无明显差异,说明籼粳分化对稻米食味品质无直接影响;3)随着口感改善和综合评分的提高,热浆黏度、冷胶黏度、消减值降低、回复值升高,其他RVA谱特征值变化规律性不明显。(本文来源于《中国水稻科学》期刊2015年02期)

陈晓锋,强胜,杨金玲,张帮华,张峥[8](2015)在《江苏省杂草稻的传播与籼粳分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1世纪初,杂草稻仅在江苏省局部区域发生,目前已扩大到全省,并对粳稻的高产和稳产造成严重威胁。为了掌握其快速发生机制,便于杂草稻的防除工作,需要进一步明确江苏省13市杂草稻是独立发生还是相互传播,以及江苏省杂草稻籼粳地理分布。采集了江苏省13个市58个样地的58个种群,总计205份的杂草稻样品。所有样品在南京农业大学江浦农场田间种植,并测量了38个形态学性状和6个程氏指数鉴别性状。欧氏距离聚类分析,表明江苏省13个市的杂草稻是相互混杂的。籼粳地理分布表明,江苏省杂草稻主要以籼型和偏籼型为主,籼型和偏籼型杂草稻在全部58个样点中都有分布,分别占样品总量的54.15%和42.40%;偏粳型和粳型仅分布于6个样点(淮安、苏州、盐城与扬州),分别占样品总量的2.93%和0.48%。此外,对比江苏省杂草稻的籼粳地理分布与江苏省地方品种的籼粳地理分布,未显示对应关系。籼粳比例和地理分布揭示了江苏省杂草稻主要为籼型,其中极少数为粳型杂草稻,粳型杂草稻的比例与杂草稻和栽培稻之间的自然基因漂移比例相近。(本文来源于《中国水稻科学》期刊2015年01期)

陈晓锋[9](2014)在《南京同质园条件下:中国杂草稻生态类型划分和籼粳分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国和消费国,约有2900万公顷的水稻种植面积。与其他国家一样,中国也遭受着严峻的新型稻田杂草稻危害——杂草稻。近20年以来,据国家农业相关部门调查统计,中国约有1/9的水稻种植面积遭受杂草稻危害,杂草稻已几乎遍布全中国6大稻作区。杂草稻正以其强大的生存竞争优势对中国栽培稻的种植和生产产生严重的威胁。以江苏省为例,江苏省200万左右公顷的水稻耕作面积中,约有20万公顷的直播稻面积受害,平均造成20%的减产,发生严重的田块减产约60%~80%,局部田块绝产。东北叁省杂草稻年平均发生率约为14%~52%,江西、广东等省杂草稻平均发生率也在30%左右。辽宁、黑龙江、江苏、广东等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区正在面临严峻的杂草稻挑战,治理杂草稻已经迫在眉睫。目前在我国与杂草稻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治理和预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杂草稻与栽培稻极为相似的生理机制和形态特征,甚至在遗传基础上同属于AA基因组型,因此防除工作少有突破性进展。更为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对杂草稻缺少系统性的全面的研究。各个研究机构基本上以当地或者附近地区的杂草稻为研究材料,缺少完善的中国杂草稻种质资源库。完善的种质资源库是建立中国杂草稻全面系统的研究的物质基础,在该基础上,进而开展研究全国杂草稻的生态类型多样性特征、籼粳类型比例情况和籼粳分布规律;研究杂草稻与栽培稻之间的关系,是否具有地域性特征;探讨中国杂草稻的起源途径。全面系统地认识杂草稻将更有利于深入地认识杂草稻,展开后续的研究,为防除工作奠定理论基础。在2011年至2012年期间,总共调查了中国南方4个省的杂草稻危害情况,这4个省分别是海南省、广东省、福建省、江西省,调查了 68个样点,采集了约1500份的样品。在前人的基础上,完善补充了中国杂草稻种质资源库。从该资源库中,随机挑选了 130样点的样品,其中江苏省58个样点,其余72个样点分布于全国2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每个样点中随机挑选出2~6份杂草稻及1份相应田块的栽培稻。最终合计431份样品,这些样品包含有10份对照栽培稻样品,66份采集自与杂草稻对应样点的栽培稻材料,355份杂草稻样品(江苏省样品205份,剩余150份样品分布于全国2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于2011年在南京农业大学杂草研究室江浦试验基地进行了江苏省样品的种植,2012年进行其余省份样品的种植。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如下研究内容:1)分2个生理时期,总共测量统计了 44个形态学性状。使用系统聚类分析研究我国杂草稻的生态类型多样性,结合Arcgis地理信息处理软件研究了我国杂草稻的生态类型分布规律。2)采用程氏指数6性状籼粳分类法和InDel分子标记灿粳分类法,以籼稻93-11和粳稻日本晴及其他籼稻和粳稻品种作为参照,共同研究我国杂草稻的籼粳类型,统计分析我国各个地区杂草稻的籼粳类型比率,结合Arcgis地理信息处理技术研究杂草稻籼粳分布规律。3)采用相关性分析来研究程氏指数法与InDel分子标记法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探讨这两种方法在我国杂草稻籼粳分类研究中的适用性。4)通过对比我国杂草稻和栽培稻的籼粳地理分布规律,分析与探讨我国杂草稻与栽培稻的相关性,研究杂草稻的起源途径。通过江苏省对205份杂草稻样品和58个杂草稻种群的38个形态学性状分别进行了欧氏距离聚类分析,表明江苏省13个市的杂草稻是相互混杂。研究江苏省杂草稻的籼粳地理分布表明,籼型和偏籼型杂草稻遍布全省。这从灿粳分布角度上支持了聚类分析的结果,即江苏省各个地区的杂草稻是相互混杂的。程氏指数法鉴定结果表明,江苏省杂草稻主要以籼型和偏籼型为主,分别占据205份样品总量的54.15%和42.4%,少量的偏粳型和粳型仅分布于6个样点(分布在淮安、苏州、盐城与扬州4个市),分别占样品总量的2.93%和0.48%。分析认为产生粳型和偏粳型的杂草稻的原因可能是杂草稻与江苏省栽培稻之间存在天然异交现象,并且产生了可育的遗传后代。通过从杂草稻种质资源库中随机挑选了中国2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东西南北随机选定四个市,每市随机选取1个杂草稻种群,每种群随机抽取2~4个杂草稻品系。共89个种群,合计220份杂草稻样品,并将样品种植于南京农业大学杂草研究室江浦试验基地中。44个形态学性状被测量,由于12个性状存在数值缺失问题,只保留了 32个性状。结合系统聚类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和主成份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的杂草稻可以划分成4种生态类型,依次是植株高花期早的类群Ⅰ(Group Ⅰ),植株高花期迟的类群Ⅱ(Group Ⅱ),植株矮花期早的类群Ⅲ(Group Ⅲ),植株矮花期迟的类群Ⅳ(Group Ⅳ)。分析这4种生态类型的分布图发现,中国杂草稻生态类型的分布具有地域性特征,长江以南地区杂草稻为多为植株高的生态类型,长江以北地区则主要分布着植株相对矮小的杂草稻生态类型。不仅如此,长江以南地区杂草稻生态类型丰富度明显多于长江以北地区。通过分别采用程侃声提出的程氏指数法(传统分类法)和卢宝荣提出的InDel分子标记法(新型分类法)对我国杂草稻进行籼粳类型的鉴定,并结合地理信息处理技术研究它们的籼粳分布规律。研究中总共使用了 296份水稻样品,其中栽培稻对照样品10份,以及采集自2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89个样点的栽培稻和杂草稻样品分别为66份和220份。程氏指数法鉴定220份杂草稻籼粳类型结果表明,在本研究中籼型和偏籼型的杂草稻样品比例较高,分别占杂草稻总样品量的33.6%和40.0%;粳型和偏粳型杂草稻比例略少,分别占10.9%和15.5%。根据程氏指数法鉴定结果进行Arcgis地理分布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杂草稻存在明显的南北分布特征,以黄河作为中国南北的分界线,黄河以南地区主要以籼型和偏籼型为主,黄河以北地区主要以粳型和偏粳型为主。云南、贵州等高海拔地区与高纬度地区相似,主要以粳型和偏粳型杂草稻为主。InDel分子标记法中,总共34对引物被用于220份杂草稻的籼粳分类研究。计算所有样品的籼型基因型频率(Fi)和粳型基因型频率(Fj)结果表明,我国杂草稻主要类型按从多到少排列依次为典型籼型、典型粳型和籼型,分别占杂草稻总样品量的48.6%、30.9%和17.3%。少数为粳型(1.8%)、中间型(0.9%)、偏粳型(0.5%),不存在偏籼型。基于InDel分子标记法的鉴定结果进行Arcgis地理分布研究,同样表明我国杂草稻具有明显的南北分布规律,遵循南籼北粳的分布格局。准确率统计分析表明本研究中程氏指数法和InDel分子标记法准确率均为100%,说明这两种方法的鉴定结果准确可靠。一致性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这两种籼粳分类法区分杂草稻籼粳类型的一致率可达93.2%,二者Pearson相关系数达到0.842,显着性p=0.000(<0.001),说明这两种方法都能够准确地说明杂草稻的籼粳分化现象。(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4-07-01)

陈惠清[10](2014)在《水稻籼粳交后代品系的籼粳分化与杂种F_1育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籼粳交的育种目标是扩大双亲的遗传差异,克服不良性状,利用优良性状间的互补,实现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本研究以珍汕971B/秀水13和珍汕97B/辽91B等两个群体通过系谱法选育获得的41个F9代品系为材料,采用程氏分类法及SSR分子标记鉴定相结合对其籼粳属性及籼粳成分进行系统分析对比。同时,利用上述品系与4个不同籼粳类型的两系不育系配组,在前人育性QTL定位的基础上,根据杂种一代的育性表型,探讨籼粳交后代品系育性等位基因来源、作用方式,评价上述育种品系在籼粳交上的育种价值,为培育优异的籼粳交种质提供理论参考。主要结果如下:1、程式指数法(形态指数分类)分类结果表明:41个籼粳交后代品系可分为10个籼型,24个偏籼,5个偏粳和2个粳型。采用41个SSR分子标记进行分子鉴定,以籼粳属性判别值(Di)和籼粳稻成分指数值为划分定性指标,可将上述品种分为2个籼型,35个偏籼型,4个偏粳型,平均粳稻成分指数分别为8.12%、34.51%和77.23%。形态指数分类和SSR分子标记分析结果相关系数为0.76,呈极显着正相关,表明两种籼粳分类法均可反映籼粳交后代品系的籼粳分化程度。而基因DNA水平上的分子鉴定分类法更为客观、可靠。2、采用DPS软件对不完全双列杂交配制的176个籼粳交F1的结实率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4个两系不育系配组Fl结实率高低依次为:培矮64S>272S>HS-3>N5088S,这与供试品系在籼粳分类上大多偏籼有关。41个籼粳交后代品系配组F1结实率的均值根据结实率高低可分为4类,即10个品系亲籼又亲粳(平均结实率78.9%),24个品系仅亲籼(平均结实率71.5%),3个品系仅亲粳(平均结实率65.0%),4个品系则两者均不亲和(平均结实率60.7%)。表明采用系谱法育成的偏籼型材料后代品系与籼型不育系的亲和力较好。3、根据珍汕97B/秀水13和珍汕971B/辽91B两群体的育性QTL定位结果,结合籼粳杂种一代的结实率表型,以及各品系相关育性基因的SSR分子检测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珍汕97B/秀水13的22个后代品系中有16个品系与籼型不育系272S配组的F1代结实率在75%以上;上述品系育性基因存在来源于珍汕97B的等位基因,且广亲和基因qSPF6-1可有效提高杂种一代的结实率;4个即亲籼又亲粳的后代品系的育性基因均存在来自双亲的等位基因;而育性基因均来自秀水13的4个品系与籼型不育系272S配组F1结实率均较低(均值为51.9%),在与粳型不育系N5088S配组F1结实率仍有2个组合结实率大于74%。在不存在广亲和基因的珍汕97B/辽91B的后代品系配组F1共有5个品系即亲籼又亲粳,13个品系亲籼,1个品系亲粳。上述F1代的育性遗传方式较为复杂,这与其定位的qSPF6-2和qSPF8的作用方式(显性效应为主)和遗传贡献率较低有关,后代的育性可能还受其他因素影响。4、杂种F1结实率与后代品系的粳稻成分(Xj)相关性分析表明,后代品系的粳稻成分(Xj)与272S、HS-3和培矮64S杂交F1结实率的相关系数为-0.79**、-0.77**和-0.56**,呈极显着的负相关而品系的粳稻成分(Xj)与亲粳性未达显着水平。这一结果表明,籼粳交后代品系的亲籼型不仅受育性基因影响,且与其本身的遗传背景密切相关,适度的籼粳遗传成分有利于提高杂种一代的结实率。5、在水稻籼粳交育种上,系谱法多代选择可有效获得符合育种目标的中间品系,偏籼型株系不仅有利于创建大穗重穗型超级杂交稻的理想株型,且在遗传成分上可适度加大遗传距离,在提高后代结实率的基础上,获得强大亚种间杂种优势。(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4-05-01)

籼粳分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88对籼粳特异性分子标记对收集于我国东北叁省的35份杂草稻和36份栽培稻遗传基础及籼粳分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上述标记能够高效地鉴别稻属资源的籼粳属性,共检测到156个等位基因,平均有效等位基因(Na)为1.773。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东北地区杂草稻多样性水平略高于当地栽培稻,其中杂草稻的等位基因数(Na)、杂合度(He)、基因多样性(Hsk)以及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分别为1.659、0.006、0.076和0.085,而东北栽培稻分别为1.557、0.004、0.060和0.067。遗传结构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杂草稻与栽培稻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籼粳分化。进一步对籼粳血缘进行相对量化分析发现,杂草稻的籼型基因型频率(F_i=0.050)略高于当地栽培稻(F_i=0.043)。东北叁省籼型基因型频率变化趋势为:辽宁杂草稻(0.062)>辽宁栽培稻(0.058)>吉林栽培稻(0.048)>黑龙江杂草稻(0.041)>吉林杂草稻(0.024)>黑龙江栽培稻(0.020)。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籼粳分化论文参考文献

[1].左生力,彭玉林,李齐向,徐淑英,郑云峰.水稻亲本籼粳分化程度与杂种优势的相关性[J].南方农业学报.2019

[2].刘丹,王嘉宇,马殿荣,孙健,柴永山.东北地区杂草稻与栽培稻的遗传多样性及籼粳分化[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7

[3].吴云涛.水稻籼粳分化相关性状叶毛基因的初步定位[D].南昌大学.2016

[4].陈惠清,黄荣裕,王天生,谢旺有,陈锦文.水稻籼粳交后代的籼粳分化与杂种F_1结实率的相关分析[J].福建农业学报.2016

[5].郑秀娟,解慧芳,曹红瑞,杨桂英,谢长荣.水稻籼粳亚种分化关联性状的QTL分析[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6].范方军,王妍,王芳权,王军,朱金燕.太湖流域水稻地方品种籼粳分化和遗传多样性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5

[7].张佳,程海涛,徐海,夏英俊,刘春香.籼粳稻杂交后代蒸煮食味品质与亚种分化的关系[J].中国水稻科学.2015

[8].陈晓锋,强胜,杨金玲,张帮华,张峥.江苏省杂草稻的传播与籼粳分化研究[J].中国水稻科学.2015

[9].陈晓锋.南京同质园条件下:中国杂草稻生态类型划分和籼粳分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

[10].陈惠清.水稻籼粳交后代品系的籼粳分化与杂种F_1育性分析[D].福建农林大学.2014

论文知识图

不同类型品种的88个籼粳分化位点...海南普通野生稻籼粳分化的SSR分...不同生态环境对籼粳分化的影响R IL群体的籼粳分化度分布图籼粳分化度区间作图分析RAPD和SSR标记检测海南普通野生稻籼

标签:;  ;  ;  ;  ;  ;  ;  

籼粳分化论文_左生力,彭玉林,李齐向,徐淑英,郑云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