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淋溶损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氮素,土壤,损失,秸秆,水肥,径流,森林。
淋溶损失论文文献综述
朱晓瑞,郑向群,张春雪,杨永安[1](2019)在《天津地区不同茄子种植模式对土壤氮磷淋溶损失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蔬菜种植具有水肥需求量大等特点,导致菜地土壤氮磷淋溶损失(以下简称淋失)风险较高。茄子作为中国主要的蔬菜种类之一,其种植地氮磷淋失问题不容忽视。为探索降低茄田土壤氮磷淋失风险的种植模式,采用田间渗滤池技术,对不同种植模式(茄子单作、茄子/小白菜间作、茄子/小白菜间作+黄花菜/矮化石榴植物篱、茄子/小白菜间作+柠条/沙棘植物篱)下菜地土壤淋溶液中氮磷含量进行监测,研究茄子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氮磷淋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种种植模式中,以茄子/小白菜间作+黄花菜/矮化石榴植物篱对TN、NO_3~-淋失拦截效果最佳,较茄子单作分别降低46.14%、51.62%;然而,不同种植模式对NH_4~+的淋失拦截无显着差异。与茄子单作相比,其他种植模式对TP的淋失拦截显着,其中以茄子/小白菜间作最佳,较茄子单作相比显着减少了40.80%。在茄子生产过程中,茄子/小白菜间作+黄花菜/矮化石榴植物篱能够有效降低土壤氮磷淋失风险,是适宜天津地区治理菜地氮磷淋失的一种有效措施,研究成果将为治理天津地区面源污染提供技术指导。(本文来源于《环境污染与防治》期刊2019年10期)
王昂,戴丹超,马旭洲,牟群,于永清[2](2019)在《北方稻蟹共作对水体氮素淋溶损失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稻蟹共作系统水体氮(N)素的淋溶损失,在辽宁省盘锦市开展田间试验。试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以养蟹为主因素,施N肥为副因素,设置4个处理,即单作稻不施N肥(R0M),稻蟹共作不施N肥(R0C),单作稻施N肥(施N量为160 kg/hm~2,R1M)和稻蟹共作施N肥(160 kg/hm~2, R1C)。结果表明:铵态氮(NH_4~+-N)是田面水中N素存在的主要形态,占田面水中总N(total nitrogen, TN)含量的50.8%;硝态氮(NO_3~--N)是淋溶水N素的主要形态,占TN淋溶量的58.5%。施肥可以显着提高土壤微生物量N(microbial biomass nitrogen, MBN)含量、田面水N素和淋溶水N素含量(P<0.05)。养蟹稻田的土壤MBN含量较单作稻田提高了17.7%。养蟹可以显着降低淋溶水NO_3~--N含量(P<0.05),但是对田面水N素、淋溶水铵态氮(NH_4~+-N)和可溶性有机氮(dissolved organic nitrogen, DON)含量影响较小。淋溶水NO_3~--N含量与田面水NO_3~--N含量呈线性正相关(P<0.01),淋溶水DON含量与土壤MBN含量呈线性负相关(P<0.01)。R1M和R1C处理的TN淋溶量分别占当季施肥量的7.6%和6.3%,N淋溶不是肥料中N素损失的主要途径。在施肥条件下,养蟹降低了15.0%的TN淋溶量(P<0.05),而在不施肥条件下,降低了7.2%的TN淋溶量(P>0.05)。说明稻蟹共作模式可以有效地降低稻田肥料N素的淋溶损失。(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张弘弢[3](2019)在《水肥调控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氮磷淋溶损失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褐土区小麦/玉米轮作体系氮磷资源利用效率和降低或阻止氮磷淋溶损失。本文借助于渗漏池试验探究水肥调控、秸秆还田和施用生物炭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的产量、肥料利用效率及氮磷淋溶损失的影响。试验设农户模式(FP1、FP2)、农户模式下控水(FP1-W)、农户模式下控肥(FP1-F)、农户模式加生物炭(FP1+BC)、水肥优化(OPT)、水肥优化加秸秆还田(OPT+S)、水肥优化加生物炭(OPT+BC),共8个处理。通过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果和结论:1)在农户模式(FP1)的基础上减少灌溉量或施肥量没有显着影响小麦/玉米的籽粒产量和地上部生物量。在农户模式(FP1)的基础上优化水肥没有降低第一年小麦籽粒产量,但减少了26.1%的玉米籽粒产量;第二年减少了14.8%的小麦籽粒产量。在农户模式(FP2)的基础上施用生物炭没有影响第一年小麦/玉米产量,而增加了第二年的玉米产量。在水肥优化下秸秆还田和施用生物炭均没有影响两年的小麦/玉米产量。2)在两个小麦/玉米轮作年中,在农户模式(FP1)的基础上减少施肥量提高了氮磷的偏生产力和氮磷效率(平衡法),氮肥偏生产力增幅达35.5%,磷肥偏生产力增幅达71.2%,氮磷效率(平衡法)增幅分别达到30.4%和95.3%。水肥优化同样提高了氮磷的偏生产力,氮肥偏生产力增幅达23.6%,磷肥偏生产力增幅达55.8%,氮磷效率(平衡法)增幅分别达到41.3%和76.4%。3)在本试验条件下,两年小麦/玉米轮作在农户模式(FP1)的基础上,减少灌溉量减少了31.8%的N素淋失和22.2%的P素淋失;减少施肥量减少了19.9%的N素淋失和15.4%的P素淋失。在农户模式(FP1)的基础上优化水肥减少了23.4%的N素淋失。在农户模式(FP2)的基础上用生物炭也可以减少NP的淋失,但在水肥优化的基础上秸秆还田增加了N素淋失的风险。另外,氮素淋失主要以DON为主,NO_3~--N次之,NH_4~+-N最低。磷素淋失主要以MRP为主,表现为MRP>DOP>PP。综合来看农户模式基础上减少灌溉量或减少施肥量,维持了作物的籽粒产量,并提高了氮磷肥的利用效率,减少了氮磷的淋溶损失。在农户模式的基础上施用生物炭有提高作物籽粒产量的趋势,同时也减少了氮磷的淋溶损失,但不影响氮磷肥的利用效率。水肥优化提高了氮磷肥的利用效率,减少了氮磷的淋溶损失,但可能会导致作物减产。在水肥优化的基础上秸秆还田没有影响作物的籽粒产量、氮磷肥的利用效率和氮磷的淋失。在水肥优化基础上施加生物炭没有影响小麦/玉米的籽粒产量,但提高了氮磷肥的利用效率和减少了氮磷的淋失。(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梁斌,唐玉海,王群艳,李飞,李俊良[4](2019)在《滴灌和施用秸秆降低日光温室番茄地氮素淋溶损失》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一年两季设施番茄为对象,利用渗漏池收集渗漏液,研究了设施菜地不同灌溉模式(滴灌、漫灌)和施用有机物料(单施鸡粪M、鸡粪配施玉米秸秆M+C、鸡粪配施小麦秸秆M+W)对土壤矿质态氮、可溶性有机氮淋溶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日光温室栽培条件下,氮素的淋溶损失主要发生于秋冬季,滴灌和漫灌模式下,该季可溶性总氮淋失量占全年淋失量的56.8%和71.1%。漫灌模式下,冬春季和秋冬季可溶性总氮淋失量分别为114.3和281.1kg/hm~2,占单季氮投入量的12.5%和29.3%。与漫灌相比,滴灌使全年番茄产量和氮素吸收量分别显着提高15.6%和21.4%,氮素利用率(氮素吸收量/氮素投入量)显着提高47.5%,同时使全年矿质态氮(铵态氮+硝态氮)和可溶性有机氮淋失量分别降低68.6和47.4 kg/hm~2,降幅分别为33.1%和39.6%。与单施鸡粪相比,鸡粪配施秸秆(玉米或小麦)对番茄产量无影响,但显着降低灌溉水渗漏量和氮素淋溶损失量,使全年灌溉水渗漏损失量平均降低24.3%,全年矿质态氮和可溶性有机氮淋失量分别平均降低26.6%和33.7%。综上,可溶性有机氮在氮素淋溶损失中不可忽视,滴灌模式通过降低渗漏液中氮的浓度,配施秸秆通过减少灌溉水的渗漏损失,进而降低可溶性氮的淋溶损失。(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张敏,赵淼,田玉华,尹斌,朱兆良[5](2018)在《太湖地区高产高效措施下水稻氮淋溶和径流损失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太湖地区,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高产高效措施对水稻季氮素淋溶和径流损失的影响。结果发现,水稻季总氮(TN)和可溶性有机氮(DON)淋溶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不同深度下氮淋溶形态不同。60 cm处DON浓度要高于硝氮(NO–3-N)和铵氮(NH4+-N),占TN的40.5%~58.9%;80 cm处NO–3-N的浓度要高于DON和NH4+-N,占TN的52.3%~60.7%。相比当地常规处理,高产高效处理的NO–3-N淋溶减少了51.7%~54.7%,仅占施肥的0.5%~0.9%。在氮的径流损失中,NH4+-N占TN的48.1%~56.4%,而NO–3-N占TN的36%~53%。试验中氮素通过径流途径的损失量很低,仅占施肥的0.34%~0.59%。高产高效处理的氮淋溶和径流损失之和分别为10.59 kg/hm2和10.18 kg/hm2,低于常规处理(13.41 kg/hm2)。除此之外,高产高效措施的作物产量(11.14~12.22 t/hm2)和农学利用率(11.8~12.5 kg/kg)均显着高于当地常规处理。水稻收获后,高产高效处理的土壤TN相比常规处理提高了6.8%~8.1%,有机质含量提高了8.6%~9.2%。综上,高产高效措施不仅有利于作物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提高,还削弱了氮在土-水界面的迁移,是作物增产且环境友好型的有效措施。(本文来源于《土壤》期刊2018年01期)
马林,柏兆海,胡春胜[6](2016)在《“农田氮磷淋溶损失污染与防控机制研究”项目正式启动》一文中研究指出集约化农田通过投入大量化肥和灌溉提高作物产量,过量的化肥养分通过淋溶损失到地下水,对地下水环境产生巨大影响。这种高强度的人为干预,形成了集约化农业特有的根层?深层包气带?地下水系统。我国农业主产区集约化程度和污染负荷居全球之首,对环境影响为全球典型。我国地下水污染日益严重,80%监测点地下水为Ⅳ和Ⅴ类,与农田淋溶相关的"叁氮"(氨氮、亚硝态氮、硝态氮)是最主要的污染源。黑土、潮土和褐土区是(本文来源于《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期刊2016年11期)
韦高玲,卓慕宁,廖义善,谢真越,张思毅[7](2016)在《不同施肥水平下菜地耕层土壤中氮磷淋溶损失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负压式土壤溶液取样器采集不同施肥水平(常规、减量20%和减量30%施肥处理,即N1、N2和N3)下城郊菜地耕层土壤(10、20和30 cm)的淋溶液,分析了总氮(TN)、硝态氮(NO_3~-)、铵态氮(NH_4~+)、总磷(TP)和溶解态磷(DP)浓度,旨在研究不同施肥水平下菜地不同耕层土壤中氮素与磷素的淋溶损失特征。研究结果:(1)不同施肥水平下,菜地耕层土壤TN、NO_3~-、NH_4~+、TP和DP淋溶质量浓度范围分别为5.24~292、3.47~271、0.16~9.47、1.66~20.6和1.63~17.7mg·L~(-1),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38.9~113、36.0~105、1.01~2.13、3.75~12.7和3.55~11.8 mg·L~(-1);(2)氮素主要以NO3-形式发生淋溶损失,作物生长初期是菜地耕层土壤氮素淋溶损失的主要时期;减量施肥30%能有效降低耕层土壤氮素的淋溶损失,其TN和NO_3~-的淋溶质量浓度较常规施肥处理分别显着降低了58.4%和59.0%(P<0.05);不同深度耕层土壤中TN和NO3-淋溶质量浓度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3)磷素主要以DP形式发生淋溶损失,耕层土壤中TP和DP的淋溶质量浓度为20 cm>10 cm>30 cm(P<0.05);减量20%和减量30%施肥均能有效降低耕层土壤中磷素的淋溶损失,减量20%施肥处理TP和DP的淋溶质量浓度分别显着下降了27.8%和27.6%(P<0.05),而减量20%施肥处理TP和DP的淋溶质量浓度分别显着降低了44.6%和43.8%(P<0.05)。结果表明,城郊菜地耕层土壤中氮素和磷素养分存在一定的淋失风险,减量施肥措施能有效降低菜地耕层土壤中氮素与磷素的淋溶损失,是降低耕层土壤氮磷淋失风险的有效措施。(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李卓瑞,韦高玲[8](2016)在《不同生物炭添加量对土壤中氮磷淋溶损失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蔬菜生产中普遍存在过量施肥等不合理施肥现象,氮磷养分大量累积于表层土壤。在降雨或灌溉作用下,氮磷养分容易发生淋溶损失,造成地下水硝酸盐污染。因此,研究菜地土壤中氮磷养分的淋溶损失及其控制措施对保护地下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种新兴的功能材料,生物炭具有比表面积大、吸附性能好、稳定性强等特点,常被用作土壤改良剂来改善土壤性质和减少氮磷养分的淋溶损失。该研究采用室内模拟土柱淋溶试验,测定淋溶液中总氮(TN)和总磷(TP)含量,探讨不同生物炭添加量(质量分数分别为0%、2%、4%、6%和8%)对菜地土壤中氮磷养分淋溶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中添加生物炭能够有效减少TN和TP的淋失,添加量为2%、4%、6%和8%与不添加生物炭的对照相比,TN的淋失量分别显着减少17.6%、24.7%、30.6%和37.7%(P<0.05),TP的淋失量分别显着降低26.0%、12.0%、15.7%和19.7%(P<0.05);该试验中对土壤TN和TP淋失抑制效果最佳的生物炭添加量分别为8%和2%;施用生物炭能够有效降低土壤中TN和TP的淋失风险,是控制菜地土壤中氮磷养分淋溶损失的有效措施。(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苟小林,吴福忠,杨万勤,谭波,徐振锋[9](2014)在《季节性冻融格局变化对高山森林土壤氮素淋溶损失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气候变化情景下冻融格局的改变可能导致寒冷生物区土壤氮的淋溶损失,从而改变土壤养分循环和森林溪流的水体环境.因此,为了解季节性冻融循环及其变化对高山森林土壤氮淋溶损失的影响,于2010年5月到2012年4月期间,采用土柱培养实验,利用海拔形成的温度差异模拟气候变暖过程,将高山森林(海拔3600 m)土壤分别培养在海拔3600 m(A1)、3300 m(A2)和3000 m(A3)的森林地表,研究了生长季节与冻融季节不同关键时期的土壤氮淋溶特征.结果表明:川西高山森林土壤氮素淋溶损失随着海拔增加而增加,其损失量为(1.85±0.39)kg·hm-2·a-1(A3)<(1.87±0.34)kg·hm-2·a-1(A2)<(2.94±0.73)kg·hm-2·a-1(A1),其中,62%以上的氮损失发生在季节性冻融期间.冻融季节高山森林土壤氮素淋溶流失的主要形式为铵态氮和硝态氮,且铵态氮的淋溶损失量高于硝态氮,而生长季节土壤氮素淋溶损失的主要形式是可溶性有机氮.这意味着冻融循环格局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高山森林土壤氮素淋溶损失特征,未来气候变暖可能降低高寒森林土壤氮素肥力,增加森林溪流中的氮含量.(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彭世彰,黄万勇,杨士红,金小平[10](2013)在《田间渗漏强度对稻田磷素淋溶损失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蒸渗仪试验资料研究了田间渗漏强度对稻田磷素淋溶损失的影响,稻田磷素淋失浓度和淋溶量分析结果表明。稻季总磷淋失量为0.32~1.98 kg/hm2,占稻田施磷量的1.3%~8.1%。田间渗漏水中磷素浓度和淋失量随渗漏强度增强而增大,2 mm/d渗漏强度下稻田磷素浓度和淋失量最小,为0.208 mg/L和0.32 kg/hm2;8 mm/d渗漏强度下最大,高达0.433 mg/L和1.98 kg/hm2。溶解磷是稻田磷素淋溶损失的主要形态,占总磷淋失量的59.1%~71.9%,所占比例随渗漏强度增大而减小。返青期、分蘖期和拔节孕穗期是磷素淋失的主要时期,其淋失总量占全生育期磷素淋失总量的80%左右。因此,制定合理的灌排措施,控制水稻生育前期的稻田渗漏量,可以有效地减少磷素的淋溶损失,对改善农田面源污染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节水灌溉》期刊2013年09期)
淋溶损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索稻蟹共作系统水体氮(N)素的淋溶损失,在辽宁省盘锦市开展田间试验。试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以养蟹为主因素,施N肥为副因素,设置4个处理,即单作稻不施N肥(R0M),稻蟹共作不施N肥(R0C),单作稻施N肥(施N量为160 kg/hm~2,R1M)和稻蟹共作施N肥(160 kg/hm~2, R1C)。结果表明:铵态氮(NH_4~+-N)是田面水中N素存在的主要形态,占田面水中总N(total nitrogen, TN)含量的50.8%;硝态氮(NO_3~--N)是淋溶水N素的主要形态,占TN淋溶量的58.5%。施肥可以显着提高土壤微生物量N(microbial biomass nitrogen, MBN)含量、田面水N素和淋溶水N素含量(P<0.05)。养蟹稻田的土壤MBN含量较单作稻田提高了17.7%。养蟹可以显着降低淋溶水NO_3~--N含量(P<0.05),但是对田面水N素、淋溶水铵态氮(NH_4~+-N)和可溶性有机氮(dissolved organic nitrogen, DON)含量影响较小。淋溶水NO_3~--N含量与田面水NO_3~--N含量呈线性正相关(P<0.01),淋溶水DON含量与土壤MBN含量呈线性负相关(P<0.01)。R1M和R1C处理的TN淋溶量分别占当季施肥量的7.6%和6.3%,N淋溶不是肥料中N素损失的主要途径。在施肥条件下,养蟹降低了15.0%的TN淋溶量(P<0.05),而在不施肥条件下,降低了7.2%的TN淋溶量(P>0.05)。说明稻蟹共作模式可以有效地降低稻田肥料N素的淋溶损失。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淋溶损失论文参考文献
[1].朱晓瑞,郑向群,张春雪,杨永安.天津地区不同茄子种植模式对土壤氮磷淋溶损失的影响[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9
[2].王昂,戴丹超,马旭洲,牟群,于永清.北方稻蟹共作对水体氮素淋溶损失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9
[3].张弘弢.水肥调控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氮磷淋溶损失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4].梁斌,唐玉海,王群艳,李飞,李俊良.滴灌和施用秸秆降低日光温室番茄地氮素淋溶损失[J].农业工程学报.2019
[5].张敏,赵淼,田玉华,尹斌,朱兆良.太湖地区高产高效措施下水稻氮淋溶和径流损失的研究[J].土壤.2018
[6].马林,柏兆海,胡春胜.“农田氮磷淋溶损失污染与防控机制研究”项目正式启动[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6
[7].韦高玲,卓慕宁,廖义善,谢真越,张思毅.不同施肥水平下菜地耕层土壤中氮磷淋溶损失特征[J].生态环境学报.2016
[8].李卓瑞,韦高玲.不同生物炭添加量对土壤中氮磷淋溶损失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6
[9].苟小林,吴福忠,杨万勤,谭波,徐振锋.季节性冻融格局变化对高山森林土壤氮素淋溶损失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2014
[10].彭世彰,黄万勇,杨士红,金小平.田间渗漏强度对稻田磷素淋溶损失的影响[J].节水灌溉.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