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家长观念,有效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转变家长观念,有效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张继娜(青川县沙州镇幼儿园四川青川628100)

摘要:从儿童发展的观点来看,不给予孩子锻炼的机会,就等于剥夺了孩子自理能力。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丧失了独立能力。所以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转变家长的观念至关重要。

关键词:幼儿;自理能力;家长;转变观念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0257-2826(2018)06-059-01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家长普遍存在着一些错误观念:有的认为,吃饭、穿脱衣服等生活技能是不用训练的,因为小孩小,长大自然就会;有的认为孩子小,做事要累着孩子的;有的怕孩子做不好,自己重新再做太麻烦,因而不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还有的虽然有“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这一观念,但却不能落实到实处,真正放手。其实这些观念都是不正确的,所以,要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必须从转变家长的观念入手。

一、认识培养幼儿独立性的重要意义

独立性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也是幼儿日后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条件。有研究表明,二岁到三岁的孩子手的动作发展已经具有操作能力,具有独立意识,时常产生“我来做”的想法,对于孩子正在萌发的独立意识,大人一定要予于重视、支持和鼓励。而家长的教养态度和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的水平存在着较强的对应关系。家长教养态度是重视型的,能放手教、耐心教的,孩子的自理能力就强;家长教养态度是放任型的,顺其自然,想到时教一点,孩子的自理能力就一般;家长教养态度是保护型的,事事都包办、代替的,孩子的自理能力最差。因此引导家长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当务之急。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家长的教养态度和教育观念,就要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家长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幼儿独立性的重要,从而促进幼儿自理能力的发展。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应主动与家庭配合”,因此,定期组织开办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重要性。通过召开家长会,与家长共同商讨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有效方法;通过家访,开辟家园园地,进行家教经验交流,帮助家长提高重视劳动教育的意识,掌握教幼儿动手的技巧和方法,配合幼儿园共同来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请优秀家长向大家介绍经验,通过家长之间的交流让大家学到更多的方法;还把专家请到幼儿园,向家长们进行家庭教育专题讲座,改变家长的育子观念,要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家长们必须端正教育观念,这样才能促进幼儿的发展进步。

二、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进行教育培养

在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时,家长要给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在孩子的房间里,可以张贴娃娃穿衣服的图片,整理玩具的图片;在洗手间张贴卡通动物洗刷的图片;平时家里可以经常播放教育幼儿独立自主的歌曲、碟片“好孩子自己走”“我有一双小小手”……通过这些形式,充分调动孩子做事的兴趣。平时还常提醒幼儿:“好孩子应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家的宝宝是大孩子了,会做事情了。”让幼儿在潜移默化的环境中形成做事的习惯。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还包括家庭每位成员之间教育的一致性:不能这个要求严,那个要求松,爸爸要求孩子把碗里的饭菜吃完了才可以玩,妈妈则说只要把饭吃完了就行;这个要让孩子做,那个又要替孩子做,爸爸要让孩子自己的衣服自己穿,妈妈却担心孩子穿得慢要着凉不愿意让孩子穿,或偷偷地帮孩子穿,家庭成员的不一致性,将导致孩子无所适从,影响孩子正常发展。

三、坚持细微入手养成良好习惯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我们幼小时所以得的印象,哪怕是极微小的,小到几乎察觉不出,都有极重大极长久的影响”。可见,小时候养成习惯的重要,它能为一生奠定基础,所以千万不可忽视就在我们身边的小事:早上自己来刷牙、洗脸、穿衣服、饭前自己洗小手、吃完饭自己擦小嘴巴、出汗了自己擦汗、有鼻涕自己拿手帕擦,这些事虽然看上去是很小的、细微的,甚至可以说是微不足到的,但实际是给孩子创造很好的锻炼机会,无形中锻炼他的独立生活能力,所以我们一定要本着“大人放手,孩子动手”的原则,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能力,由易到难,因势利导,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凡事只动口不动手,必要时也只做具体、细致的示范,而决不实际帮忙,让孩子动起小手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们从小就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依赖大人的帮忙,并慢慢养成习惯。

四、运用多种手段和形式,促进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

1.通过形象生动的故事,来强化孩子的自理能力。

故事对孩子具有无穷的魅力,故事中形象真切的人物与动物深深感染着孩子,因此,我经常给孩子播放关于自理的动画片,讲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例如:我给孩子讲故事《特别的礼物》:故事中小兔西西不爱劳动,兔妈妈每天要烧饭、洗衣,还要照顾西西:喂饭、穿衣,最后妈妈累倒了。小动物们都拿自己劳动所得的东西作为礼物送给兔妈妈,小兔哭了,因为她平时从不劳动,最后在朋友的帮助下,它在野外挖了一个大萝卜送给妈妈,妈妈高兴地说:“这是我收到的最好的礼物”。通过故事,孩子懂得了只有自己劳动得来的礼物,才是最好的礼物。我们就是这样通过这些文学作品中生动的情节、鲜明的形象来感染和影响孩子,培养孩子的自理意识。

2.运用简短有趣的儿歌,激发幼儿对自理简单的兴趣。

3岁孩子思维的特点还是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他们的模仿性强,儿歌内容简单、直观、形象,琅琅上口,易读易懂。另一方面儿歌内容直接有指导学习的作用。例如:《吃饭》:吃饭时坐端正,左手扶着碗,右手拿调羹。一口一口往下咽,不剩饭,不挑菜,自己吃饭真能干。《洗手帕》:两只小手本领大,抹上肥皂洗手帕。清清水里洗一洗,小小手帕干净啦。《自己刷牙》:小牙刷,手中拿。挤牙膏,轻轻刷;上下刷,里外刷,清水漱口露白牙。《叠衣歌》:关关门,关关门,抱抱臂,抱抱臂,弯弯腰,弯弯腰,我的衣服叠好了。通过这些琅琅上口的儿歌,幼儿会有兴趣地边说儿歌边模仿,逐步掌握了这些本领。

3.通过定期的评比,增强幼儿自我服务的信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幼儿自理能力不断提高。定期的评比,可以增强幼儿自我服务的信心。及时表扬肯定幼儿的行为。如穿衣、扣钮扣、穿鞋袜、取放点心杯、自己吃点心、洗手、整理玩具、搬椅子等。每项内容用一具体图画表示。如取放点心杯用一个杯子图表示,并逐条向幼儿讲述要求。达到某项要求的幼儿,可在相应的地方得到一个红五角星,谁得到的红五角星多,就证明谁的小手最能干。幼儿的上进心较强,有表扬的评比,他们都会更努力去做。

标签:;  ;  ;  

转变家长观念,有效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