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载干涉论文-于广洋,路瑞峰,赵迪,刘艳阳,陈筠力

星载干涉论文-于广洋,路瑞峰,赵迪,刘艳阳,陈筠力

导读:本文包含了星载干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雷达高度计,干涉合成孔径雷达,天线波束指向,相干系数

星载干涉论文文献综述

于广洋,路瑞峰,赵迪,刘艳阳,陈筠力[1](2019)在《星载干涉合成孔径雷达高度计波束指向优化设计新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体制的星载高度计能实现高分辨率、宽幅、高精度海面高程测量。传统合成孔径雷达(SAR)系统波束指向设计方法以SAR图像近远端噪声等效后向散射系数差异最小化为优化目标,星载InSAR高度计对海入射角小,如采用传统波束指向设计方法将面临系统近端测高性能优于远端等问题。为使远端测高性能满足应用精度指标要求,系统需提高雷达发射功率或增大雷达天线尺寸,这对卫星系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提出了面向测高应用的星载InSAR高度计波束中心指向设计新方法。该方法通过调整雷达波束中心指向实现全场景测高性能最优化,可有效降低传统设计方法中SAR载荷对发射功率等卫星指标的要求,对未来我国发展InSAR体制海面高度计系统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仿真分析结果验证了新方法相对于传统设计方法的优越性。(本文来源于《上海航天》期刊2019年03期)

范军,李涛,左小清,陈乾福,张祥[2](2019)在《利用参数独立分解的星载SAR干涉测量检校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星载干涉合成孔径雷达中,干涉参数的准确性对高程精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干涉测量检校方法往往将影响量级不同的干涉参数组合在一起解算,无法精确获得每项干涉参数的修正量。针对此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利用参数独立分解的干涉测量检校方法。首先,根据叁维重建模型,确定与干涉SAR测高有关的参数;随后,在确保几何参数精度的前提下,对干涉参数的敏感度进行定量分析;最后,采用独立检校算法解算每一项干涉参数误差,完成干涉测量检校模型的建立。本文选择陕西渭南区域4对TerraSAR-X/TanDEM-X数据进行了试验分析。结果表明,对于该试验数据,采用本文提出的参数独立分解方法,干涉测量检校后干涉结果的高程精度优于2.54 m,平原地区获取DEM的绝对高程精度优于1.21 m,山地地区获取DEM的绝对高程精度优于3.11 m,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和正确性,为我国平原及山区1∶25 000比例尺的干涉SAR地形图测绘提供了技术基础。(本文来源于《测绘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林菲[3](2019)在《星载轻小型干涉成像相机关键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星载轻小型干涉成像相机是利用微透镜综合孔径技术与光子集成回路技术实现的新型计算成像相机。干涉成像相机能突破传统相机口径的限制,大大降低相机整体尺寸,因此有望实现星载相机轻小型,芯片化,在高分辨率侦察和空间探测等领域将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工作是基于干涉成像原理的星载轻小型高分辨率相机的关键技术研究,包括干涉成像系统内部关键器件工作原理与整机工作流程研究、系统成像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研究,一种简单可行且能有效提升成像质量的新型微透镜阵列布局方案研究。论文的主要内容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首先,介绍了干涉成像相机的理论基础和综合孔径成像技术。在基于对SPIDER相机的调研上,分析了轻小型干涉成像相机的整体结构。对其中的光子集成回路所使用的关键器件:波导阵列光栅、90°混频器与平衡式正交探测器进行了功能性说明,给出了轻小型干涉成像相机的整体工作流程。然后,建立了光波导耦合效率模型,分析了耦合效率与光学系统F/#、视场之间的关系,确定了干涉成像相机的初步参数。建立干涉成像相机的理论成像模型,并进行数值仿真。对成像影响因素包括基线匹配方式、微透镜占空比和采样间隔对相机成像效果的作用机理进行了说明,并对这叁种因素对系统的具体影响结果进行了分析说明。给出了干涉成像相机与传统星载相机在性能参数方面的对照分析。最后,提出了一种简单可行且能有效提升成像质量的新型微透镜阵列布局方案——“车轮式”布局方案。通过对比“车轮式”布局与初代布局、加密式的初代布局的点源响应,“车轮式”布局下的系统极限分辨能力明显高于其他两种方式。应用全参考图像质量评价函数对这叁种布局方式下得到的重构图像进行图像质量评价,结果表明,“车轮式”布局下有效地提高了干涉成像系统的成像质量。从系统结构参数和成像质量两个方面验证了该新型布局方案的简单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何微微,武魁军,王姝娜,傅頔,王后茂[4](2019)在《1.27μm气辉的星载成像干涉仪风温探测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大气风场温度场探测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及广泛的应用前景。O_2分子的红外大气带(a~1Δ_g←X~3∑_g)在1.27μm波段的气辉具有相对较强的辐射以及相对较弱的自吸收,是实现较低空域的大气风场和温度场探测的最佳目标源之一。通过O_2临边辐射光谱特性分析确定了两组共6条最佳目标谱线,论证了这些谱线对风温探测的空间覆盖能力,探讨了谱线的分离选取技术方案,并借鉴MIMI仪器设计参数,采用Michelson干涉仪进行了正演数值仿真,得到临边观测图像。数值模型结果分析表明,以O_2 1.27μm波段的气辉辐射为探测源的Michelson干涉成像仪可以实现45~90 km(本文来源于《光学与光电技术》期刊2019年02期)

何微微,武魁军,冯玉涛,王后茂,傅頔[5](2019)在《O_3辐射源星载干涉仪测风不确定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星载气辉成像干涉仪采用临边观测模式,可以获取全球范围内大气风场的空间分布信息及时间演化信息,是国际卫星遥感领域的研究热点。基于O_3辐射源的Michelson星载成像干涉仪在红外波段工作,能够全天时探测平流层区域的大气风场,却存在更为复杂的测风不确定度。鉴于此,在临边观测正演仿真的基础上,开展了仪器热背景辐射研究及测量噪声分析,给出了大气信号测量噪声及仪器热背景噪声引起的大气风场速度误差数值,并通过表观量仿真及信噪比分析,得到了视向风的误差廓线。不确定度分析表明,基于O_3辐射源的Michelson成像干涉仪在星载条件下可全天时探测15~45 km范围内的大气风场,反演精度优于1~2 m/s。该研究为基于红外辐射源的大气风场测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同时对红外Michelson成像干涉仪的研制具有重大的工程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来源于《红外与激光工程》期刊2019年08期)

白玉龙,孙剑,郝雄波,武俊强,白清兰[6](2018)在《高稳定性星载多普勒差分干涉仪支撑结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保证星载测风多普勒差分干涉仪的力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设计了一种低热传导微应力装夹支撑结构,采用胶合与弹性压紧相结合的方法对干涉仪进行安装.首先,结合多普勒差分干涉仪的结构特点和稳定性要求,采用四点环形凸台的粘接形式对底座粘接面进行了优化设计,并与已有的网格化多点凸台粘接面形式进行对比.然后,针对随机振动条件下干涉仪与底座粘接面响应应力过大的问题,设计了施加预紧力的压盖结构来提高粘接可靠性.最后,对干涉仪组件进行了有限元仿真和环境振动试验,分析和验证了干涉仪组件的低热传导性和力学可靠性.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四点环形凸台粘接形式相较于已有粘接形式在相同条件下由底座导入光学组件的热量减少了63.54%,随机振动时粘接面最大响应应力为2MPa,干涉仪组件的模态频率均在1 900Hz以上;有限元仿真与试验结果的相对误差均在8.6%以内.基于四点环形凸台面粘接并施加预紧力的干涉仪组件具有低热传导、高力学可靠性的特点,结构设计合理,性能可靠.(本文来源于《光子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陈其聪[7](2018)在《星载高光谱干涉数据处理算法重配置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红外高光谱大气探测仪具有高光谱分辨率、高光通量、多通道、宽光谱覆盖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气象、环境分析或者大气组分探测,是气象卫星上的重要载荷。随着技术的发展,红外高光谱大气探测仪在数据精度,探测范围等方面的性能也一直在提升,随之带来的问题就是其获取的数据量也越来越大,对星载数传设备带来了压力。降低卫星下行数据率成为了气象卫星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课题基于这种情况,设计了一种星载高光谱干涉数据处理算法重配置系统,旨在对干涉数据进行星上数据处理,从而减少下传的数据量。由于目前星载算法研究还不够成熟,因此该系统还具备了算法可重配置功能,为后续的算法更新提供了技术支持。本文提出了基于Xilinx FPGA,采用基-4FFT算法对高光谱干涉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光谱图,截取对应波段的光谱图数据,从而减少下传数据率。根据Xilinx FPGA的硬件资源特性,通过充分利用片内的XtremeDSP和Block RAM硬核,设计了一种高速的基-4FFT算法实现结构。本文设计了基于ACTEL反熔丝FPGA和EEPROM的FPGA在轨重配置系统。通过星地链路上传重配置的数据,经过校验后存入到EEPROM内。然后采用ACTEL FPGA进行重配置的时序控制和功能仿真,对需要进行算法修正的FPGA进行重配置操作。研究结果表明,本课题设计的星载高光谱干涉数据处理算法重配置系统是可行的。通过干涉数据进行快速傅立叶变换处理,实现了下传数据量的降低。同时重配置系统也实现了对星载FPGA的算法更新。本课题的研究结果对于高光谱干涉数据处理技术的深入研究和星载FPGA在轨重配置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期刊2018-06-01)

吴宝龙[8](2018)在《星载SAR极化干涉测量与层析成像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星载SAR极化干涉测量与层析成像方法中的若干重要问题,如基线估计、基于改进DINSAR模型提取竖直线状目标顶端倾斜位移的算法、极化干涉SAR相干最优问题、突变形变位移情况下的SAR差分层析成像理论及算法等进行了研究。针对星载INSAR,DINSAR,POLINSAR,POLDINSAR,TomoSAR以及D-TomoSAR的信息提取,两幅或多幅SAR图像拍摄时卫星所处轨道之间的基线值估计是其首要问题。本文首先对星载多时相重复轨道基线估计方法进行了研究;其次就传统DINSAR模型不能适应于竖直固定在地面上的在SAR图像上形成顶底倒置(迭掩)效应的竖直线状目标顶端倾斜位移监测,研究了改进的DINSAR模型用于提取竖直线状目标顶端倾斜位移监测;由于全极化信息可以提高POLINSAR技术基于干涉处理方法提取DEM的精度或POLDINSAR技术基于差分干涉处理方法提取地表形变信息的精度,开展了POLINSAR或POLDINSAR中的极化组合研究,获得了极化干涉相干最优问题解;针对干涉SAR或差分干涉SAR不能应用与迭掩区域DEM的提取或者地表形变信息提取相关问题,利用SAR层析或差分层析技术研究了迭掩在一个像素上的若干散射点区分并获取相应的散射点所在位置及形变位移,特别是散射点在突变形变位移情况下的星载SAR差分层析成像方法的研究。就上述研究内容,本文的主要创新和贡献如下:(1)本文提出了卫星轨道参数先验约束条件下基于干涉图频率的基线估计方法。与干涉处理软件SARscape的结果比对发现:单独用干涉条纹频率方法鲁棒性较差,容易出现不合理结果;单独应用卫星轨道参数模型法精度较差。本文所提取的方法在提取精度与算法鲁棒性方面具有较大改善。(2)本文提出了改进的DINSAR模型及其实现算法用于提取竖直线状目标顶端倾斜位移,根据几何关系直接推导出了竖直线状目标从顶端到底端位置该目标本身引起的竖直高度干涉相位以及该竖直线状目标顶端倾斜位移引起的差分相位计算公式,在剔除掉该竖直线状目标本身的竖直高度干涉相位后,再经过相位解缠后就可以利用该竖直线状目标顶端倾斜位移引起的差分相位计算公式计算出该竖直线状目标顶端倾斜位移。本文又接着推导分析了多时相情况下大气相位及噪声影响的情况,得出在利用本文提出的改进DINSAR模型提取竖直线状目标顶端倾斜时,沿着该竖直线状目标顶端到底端的大气相位在干涉处理时会自动互相抵消掉,因此在同一像素多时相SAR图像中通过低通滤波方式只需滤除噪声影响即可。利用输电铁塔作为典型竖直线状目标进行仿真实验,结果证实了本文所提方法的有效性。(3)就极化干涉SAR相干最优问题本文建立了基于信噪比最优的极化干涉相干最优算法。将原始的极化干涉四维优化问题通过分解为两个独立的二维优化问题,再将此两独立的二维优化问题转化为一个独立的二维优化问题和两个独立的一维优化问题的方式求解。在保持精度的前提下,极大地提高了计算效率。(4)在SAR差分层析成像理论及算法研究中,重点针对散射点同时具有线性形变类型、正弦周期规律形变类型以及突变形变类型进行了分析研究。利用相位补偿因子对发生突变形变位移的图像中的散射点进行相位补偿,最优的相位补偿因子使散射点沿着高度向位置及对应的非突变形变位移形变分量所形成的多维谱在对应的位置可以达到最大值,进而通过最优相位补偿因子可以计算得到散射点相应的突变形变位移。通过仿真验证,上述算法可以满足实际应用需求。除此之外,基于SAR层析成像理论及ESPRIT算法,利用TerraSAR-X超级聚束模式数据提取输电铁塔的高度,其结果跟电力部门提供输电铁塔实际高度吻合。(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8-04-08)

薛东剑,郑洁,李成绕,李婉秋,苏璐璐[9](2018)在《利用L波段星载重复轨道干涉SAR提取DEM及大气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四川省茂县、安县地区的ALOS PALSAR L波段雷达影像为数据源,在对地形复杂区的配准、解缠等算法研究的基础上,结合SAR特有的成像几何结构,对两幅SAR图像进行快速自动配准,配准误差小于0.2个像元;在去除平地引起的干涉相位变化后,运用MCF对缠绕相位进行解缠,在此基础上提取研究区的数字高程模型(DEM),分析发现精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波长较长的L波段数据比波长较短的时间相关性好,此外为消除大气效应,采用改进的相位累积法去除大气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DEM精度。其误差范围在±10m左右,对快速提取地形信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测绘工程》期刊2018年01期)

祝竺,赵艳彬,廖鹤,涂海波,张国万[10](2017)在《星载原子干涉技术用于地球重力场测量及其精度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重力梯度卫星GOCE通过搭载静电式重力梯度仪,将全球静态重力场恢复至200阶以上。目前GOCE卫星已结束寿命,亟须发展下一代更高分辨率的卫星重力梯度测量来完善200~360阶的全球静态重力场模型。原子干涉型的重力梯度测量在空间微重力环境下可获得较长的干涉时间,因此具有很高的星载测量精度,是下一代卫星重力梯度测量的候选技术之一。本文针对未来更高分辨率全球重力场测量的科学需求,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空间微重力环境下的原子干涉重力梯度测量方案,其梯度测量噪声可低至0.85mE/Hz1/2。文中对不同类型的卫星重力梯度测量方案进行了重力场反演精度的对比评估,仿真结果表明,相比于现有静电式卫星重力梯度测量,原子干涉型的卫星重力梯度测量有望将重力场的恢复阶数提升至252~290阶,对应的累积大地水准面误差7~8cm,累积重力异常误差3×10-5 m/s2。(本文来源于《测绘学报》期刊2017年09期)

星载干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星载干涉合成孔径雷达中,干涉参数的准确性对高程精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干涉测量检校方法往往将影响量级不同的干涉参数组合在一起解算,无法精确获得每项干涉参数的修正量。针对此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利用参数独立分解的干涉测量检校方法。首先,根据叁维重建模型,确定与干涉SAR测高有关的参数;随后,在确保几何参数精度的前提下,对干涉参数的敏感度进行定量分析;最后,采用独立检校算法解算每一项干涉参数误差,完成干涉测量检校模型的建立。本文选择陕西渭南区域4对TerraSAR-X/TanDEM-X数据进行了试验分析。结果表明,对于该试验数据,采用本文提出的参数独立分解方法,干涉测量检校后干涉结果的高程精度优于2.54 m,平原地区获取DEM的绝对高程精度优于1.21 m,山地地区获取DEM的绝对高程精度优于3.11 m,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和正确性,为我国平原及山区1∶25 000比例尺的干涉SAR地形图测绘提供了技术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星载干涉论文参考文献

[1].于广洋,路瑞峰,赵迪,刘艳阳,陈筠力.星载干涉合成孔径雷达高度计波束指向优化设计新方法[J].上海航天.2019

[2].范军,李涛,左小清,陈乾福,张祥.利用参数独立分解的星载SAR干涉测量检校方法[J].测绘学报.2019

[3].林菲.星载轻小型干涉成像相机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4].何微微,武魁军,王姝娜,傅頔,王后茂.1.27μm气辉的星载成像干涉仪风温探测技术[J].光学与光电技术.2019

[5].何微微,武魁军,冯玉涛,王后茂,傅頔.O_3辐射源星载干涉仪测风不确定度分析[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9

[6].白玉龙,孙剑,郝雄波,武俊强,白清兰.高稳定性星载多普勒差分干涉仪支撑结构设计[J].光子学报.2018

[7].陈其聪.星载高光谱干涉数据处理算法重配置系统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2018

[8].吴宝龙.星载SAR极化干涉测量与层析成像方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8

[9].薛东剑,郑洁,李成绕,李婉秋,苏璐璐.利用L波段星载重复轨道干涉SAR提取DEM及大气效应分析[J].测绘工程.2018

[10].祝竺,赵艳彬,廖鹤,涂海波,张国万.星载原子干涉技术用于地球重力场测量及其精度评估[J].测绘学报.2017

标签:;  ;  ;  ;  

星载干涉论文-于广洋,路瑞峰,赵迪,刘艳阳,陈筠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