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特性论文_夏京津,陈建武,宋怿,刘永涛,董靖

导读:本文包含了抗菌特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杆菌,浓度,活性,乳脂,最小,芽孢,抑菌。

抗菌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夏京津,陈建武,宋怿,刘永涛,董靖[1](2019)在《解淀粉芽孢杆菌HE活性成分鉴定及抗菌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HE发酵液中的活性成分及抗菌特性,根据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液抑菌活性稳定性,用PCR检测脂肽合成相关的基因,再采用UPLC-Q-TOF-MS对活性物质进一步分析;用二倍稀释法测定脂肽对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并从显微结构上来探讨其抗菌作用。稳定实验表明该菌株产生抑菌活性物质对高温、酸、碱和蛋白酶具有一定的耐受性;4对引物的扩增产物经过克隆、测序和BLAST分析,表明解淀粉芽孢杆菌HE基因组含有ituA、fenB、sfP、mycB的脂肽合成相关基因;液质联用分析发现脂肽粗提物中含有Surfactin、Iturin和Fengycin这3类脂肽类抗生素;抑菌圈法测定抗菌脂肽对嗜水气单胞菌的MIC和MBC均为137.97μg·mL~(-1);显微特征表明脂肽可以导致嗜水气单胞菌细胞膜塌陷和孔洞。该研究结果可为解淀粉芽孢杆菌活性代谢产物结构鉴定和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南方水产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鄢俐[2](2019)在《鼠尾草酸绿色还原制备小麦醇溶蛋白包络纳米银颗粒及其抗菌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银(AgNPs)具有抗菌性好、广谱性、安全、无耐药性等特点,可作为一种长效的抗菌剂。但是纳米银在制备或应用过程中极易团聚氧化,丧失其应有的性质和功能,因此限制了其在食品包装体系中的应用。本论文围绕纳米银的绿色合成展开研究,利用纳米银与小麦醇溶蛋白的相互作用构建稳定的小麦醇溶蛋白/纳米银复合颗粒(gliadin/AgNPs),系统研究了其颗粒稳定性、生物相容性、抗菌性及在包装材料中的应用。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1、采用液相还原技术,利用鼠尾草酸为还原剂绿色合成粒径为23±6nm的球形纳米银颗粒,并研究了纳米银的结构特性、抗菌性及储藏稳定性。研究表明,鼠尾草酸可通过羟基和羧酸酯基团作用还原得到纳米银颗粒。抗菌实验表明纳米银颗粒较单一成分(硝酸银、鼠尾草酸)的抗菌效果显着,其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6.67mm(金黄色葡萄球菌)和7.33mm(大肠杆菌),表现出协同抗菌的效果。但纯化后的纳米银颗粒稳定性差,长期放置容易聚集,影响纳米颗粒的抗菌性。2、利用小麦醇溶蛋白的两亲性,通过自组装作用首次构建粒径为26±5nm稳定的小麦醇溶蛋白/纳米银颗粒(gliadin/AgNPs),系统研究了纳米银复合颗粒的结构特性,细胞毒性、抗菌性及储藏稳定性。研究表明,gliadin/AgNPs复合颗粒具有比AgNPs颗粒更好的长期储藏稳定性(>3个月)。稳定机理包括颗粒之间的空间位阻效应和壳层表面电荷相同导致的排斥效应。此外,当银浓度为13μg/mL时,其细胞活力仍为90%,表明小麦醇溶蛋白壳层有助于提高纳米银颗粒的细胞相容性,且对其抗菌性并无明显影响,抗菌效果显着。可作为良好的抗菌剂用于食品包装领域。3、采用浇铸的方法制备gliadin/AgNPs复合颗粒稳定的可生物相容的抗菌复合膜,研究抗菌复合膜的结构特性、纳米银累计释放量、生物相容性及抗菌性。研究表明,采用浇铸法制得的gliadin/AgNPs复合膜具有良好的透明度。SEM和EDS结果表明小麦醇溶蛋白对AgNPs产生的稳定作用,阻止了成膜过程中纳米银团聚,使其在膜中呈现均匀分布的状态。而AgNPs复合膜中纳米银呈现出明显的团聚和不均匀分布的状态。包埋于壳聚糖膜中的纳米银复合颗粒达到了缓释的目的,能够持续释放,15天内的累计银释放量为511ppb;同时复合膜具有明显的抑菌作用,加上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为食品包装提供了一条解决切实可行的办法。(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4-22)

胡惠文[3](2019)在《PTFE植入体表面具有抗菌特性的高细胞相容性复合涂层的构建及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聚四氟乙烯(PTFE)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化学稳定性和良好的生物惰性,且不会引起机体的排斥。然而,作为用于隆鼻假体和人工血管的主要材料之一,PTFE存在着表面能过低、亲水性差等特点,导致其难以促进细胞和附着与后续的增殖分化等。同时,由于其分子结构稳定、表面能低,已有的对其表面改性的方法大多存在着操作复杂、对基板损害大等缺点,因此,寻求一种简单有效的改性方法成为聚四氟乙烯材料表面改性的研究热点。本文利用聚多巴胺(PDA)的良好黏附能力,在PTFE基板表面制备一层PDA/TiO_2复合薄膜来改善其亲水性和细胞相容性,并进一步引入叁氯生(TCS)物质,在PTFE基板表面制备了一层兼具优良细胞相容性和持久抗菌性能的PDA/TCS/TiO_2复合薄膜。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PDA/TiO_2复合薄膜在PTFE基板表面的制备及表征通过对在PTFE基板表面制备TiO_2薄膜的方法探索,最终确定使用原位共沉积法在经等离子体处理后的基板表面制备一层PDA/TiO_2复合薄膜。所制备的复合薄膜完整连续,复合薄膜中的TiO_2含量可通过共沉积时加入的TiO_2水溶胶含量进行调控,此复合薄膜与基板之间的结合十分牢固,其剪切强度达23.5MPa。复合薄膜使基板表面的亲水性和细胞相容性均得到较大改善,其水接触角从118°降低至约50°,成纤维细胞和前成骨细胞的黏附与增殖情况均优于PTFE基板。(2)PDA/TCS/TiO_2复合薄膜在PTFE基板表面的制备及表征在PDA/TiO_2复合薄膜的制备方法基础上,通过混合溶剂法,成功将TCS引入PTFE基板表面,得到了一层完整均匀的PDA/TCS/TiO_2复合薄膜,其中TCS和TiO_2的比例可通过共混时所加入的TCS-乙醇溶液和TiO_2水溶胶的体积比来进行调控,TCS的引入对复合薄膜的表面形貌、TiO_2晶相及表面亲水性无明显影响。PDA/TCS/TiO_2复合薄膜与PTFE基板之间的结合力大小随TCS含量增加而增大,当所加入的TCS-乙醇溶液为10 ml所制备的复合薄膜的剪切强度为29.4MPa。PDA/TCS/TiO_2复合薄膜的细胞相容性受其中TCS含量影响,当复合薄膜中TCS含量适合时其细胞相容性与PTFE相仿,其中TCS含量过高时则会导致细胞相容性变差。PDA/TCS/TiO_2复合薄膜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均有很好的抑制效果,且抗菌时效性长,此复合薄膜于PBS缓冲液中浸泡14天后仍具有抗菌效果,PDA/TCS/TiO_2复合薄膜的释放曲线表明,前期TCS的释放较快,后期速度减缓,释放14天后复合薄膜中TCS残余量约为10%,于PBS缓冲液中释放21天后的复合薄膜中基本无TCS残余。(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1-17)

张冬冬,郭子好,方华[4](2018)在《微量元素锌抗氧化和抗菌特性的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量元素锌是人和动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须微量元素之一,参与机体多种生理生化反应。本文就微量元素锌所具有的抗氧化特性和氧化锌抗菌作用的机理进行探讨,为将锌更好地应用于畜牧业实际生产中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饲料广角》期刊2018年03期)

宋雨心,王文骞,张园,刘琳琳,王婷婷[5](2018)在《黏附与聚集、抗肿瘤及抗菌特性乳杆菌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获得具有高黏附与聚集、抗肿瘤及抗菌特性的益生乳杆菌,本研究以10株经16s r DNA鉴定的乳杆菌为候选菌,以结肠癌HT-29细胞为体外模型研究其黏附能力和抗肿瘤特性及其黏附能力与自聚集能力的相关性。将乳杆菌与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鸡白痢沙门氏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共孵育,探究了乳杆菌的共聚集能力与抗菌能力。结果显示:有6株乳杆菌的自聚集能力在20%以上;4株乳杆菌粘附内化HT-29细胞的内化率超过5%,经荧光显微镜观察,菌株Lac.99对HT-29细胞具有最强的黏附特性;菌株Lac.117和Lac.56对HT-29细胞的生长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4株乳杆菌对指示致病菌具有较强的拮抗作用,其中Lac.117菌株作用最强。综上所述,候选菌株中Lac.56在黏附、抗菌和抗肿瘤方面均表现出良好的益生特性,本实验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益生菌制剂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预防兽医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金蓓,周小松,许旋,简海麟,李木兰[6](2017)在《超声与光催化作用对大豆蛋白/TiO_2复合膜抗菌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光催化/超声预处理,结合涂膜法制备大豆蛋白/TiO_2纳米复合膜,分析光催化和超声预处理以及膜中TiO_2含量对复合膜性质的影响。当TiO_2含量低于2%时,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TiO_2纳米颗粒均匀地分散在大豆蛋白基质中,从而有效地改善复合膜的机械性能,降低膜的溶胀变形程度,提高膜的热稳定性,增强复合膜的抗菌活性。荧光光谱分析、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分析证实了大豆蛋白和纳米颗粒间以氢键为主要作用力,且光催化可进一步增强TiO_2颗粒与大豆蛋白链间交联作用,因而光催化复合膜的机械性能、热稳定性和抗菌活性均高于超声复合膜。但当TiO_2含量过高(>2%)会加剧TiO_2间的自聚,导致复合膜机械性能下降、溶胀变形程度增大及荧光淬灭。因此光催化大豆蛋白/TiO_2纳米复合膜有望成为新型绿色抗菌包装材料。(本文来源于《现代食品科技》期刊2017年05期)

陈学情,蒋家璇,任志鸿,李娟,张红英[7](2017)在《纳米银的抗菌特性及对多重耐药菌株的抗菌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革兰氏阴性细菌、革兰氏阳性细菌和真菌的模式菌株分析纳米银的抗菌特性,并评价纳米银对多重耐药菌株的抗菌作用。【方法】利用生物法合成的纳米银,以微量肉汤法测定3种标准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并计算MBC/MIC比值。用系列浓度的纳米银处理3株标准菌株后经平板计数法绘制时间-杀菌曲线。采用菌落平板计数法测定了纳米银对3种标准菌株的"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最后在生物安全II级实验室测定纳米银对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菌株的抗菌作用。【结果】用生物法合成了粒径5–30 nm的纳米银,zeta电位为–19.5 m V。该纳米银制剂对3种标准菌株的时间-杀菌曲线均表现为时间依赖型抗菌作用。纳米银对大肠杆菌和白色念珠菌"抗生素后效应"随着浓度增加而增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无明显"抗生素后效应"。纳米银对3种标准菌株的MIC值和MBC值均在1.00–4.00μg/m L之间;对3株人源性多重耐药菌MIC值在6.00–26.00μg/m L之间,MBC值在1.00–32.00μg/m L之间;对14株动物源性多重耐药菌MIC值在4.00–10.00μg/m L之间,MBC值在8.00–16.00μg/m L之间。纳米银对所有测试菌株的MBC/MIC值均小于2。【结论】纳米银是一种时间依赖型的抗菌剂,有不同程度的"抗生素后效应",对人源和动物源性多重耐药菌有杀菌作用。(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姚云平[8](2016)在《乳脂肪球的组成结构、体外消化及抗菌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乳是哺乳动物新生儿的主要营养来源。其中的脂肪以脂肪球的形式存在,外围由独特机制分泌的叁层膜包裹。本文围绕乳脂肪球(MFG)的脂质组成及结构特点,研究对比了叁种哺乳动物(牛、羊和人)MFG的脂质组成和微观结构及不同加工处理对牛乳MFG脂质组成和微观结构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模拟体外消化进一步研究它们在婴儿及成人体内的消化特点及其对细菌与HT-29细胞的粘附及侵染作用,为开发合适的母乳替代品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首先,应用色谱分析及显微检测手段全面分析了牛乳、羊乳和人乳MFG的脂质组成、理化性质和微观结构。结果表明:牛乳和羊乳含有较高比例的饱和脂肪酸(>60%),而人乳中的饱和脂肪酸比例<40%,且人乳中C18:2的含量大约是牛乳和羊乳的7倍以上。人乳中胆固醇的含量比牛乳和羊乳高约20%。牛乳与羊乳和人乳相比,含有更多的短、中链的甘油叁酯。牛乳和羊乳中最主要的磷脂为磷脂酰胆碱(PC),分别占总磷脂组分的33.1%和31.6%。而人乳中最主要的磷脂则为鞘磷脂(SM)占29.28%。牛乳和羊乳中的磷脂酰乙醇胺(PE)、SM和磷脂酰肌醇(PI)含有的脂肪酸组成类似。人乳中的PE、磷脂酰丝氨酸(PS)和PC中含有的不饱和脂肪酸(>40%)比牛乳和羊乳高。羊乳MFG的平均粒径最小,Z-电位的值也最低。从激光共聚焦显微图片可知,液态有序区(Lo)的形状和大小也与物种有关。牛乳MFG中主要为圆形,羊乳中大部分形状不规则,而人乳中则以圆形和不规则形共存。由拉曼共聚焦光谱图可知,人乳和牛乳MFG的不饱和度随着MFG粒径的增大而降低,而羊乳中则是中等大小的MFG的不饱和度最高。人乳中类胡萝卜素的峰强度比羊乳和牛乳高,且随着粒径的减小而增强。其次,对比研究了乳粉生产过程对MFG微观结构及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除总脂肪酸的组成没有明显改变外,磷脂、胆固醇和磷脂脂肪酸的组成都发生了变化。牛乳MFG经巴氏杀菌后,磷脂的含量和分布相对稳定。均质对PE、PS和SM的含量影响最大。喷雾干燥之后PE的含量由28%降低到22%。胆固醇的含量也随着巴氏杀菌和均质处理而降低。巴氏杀菌后的乳脂肪球膜(MFGM)依然呈圆环状包裹在MFG外围,但是荧光环结构较松散。均质和喷雾干燥之后MFGM结构完全破坏,荧光探针呈点状分布。经过真空冷冻干燥和喷雾干燥这两种不同的干燥处理后,MFG的粒径变大,但其MFGM结构依然保持完整。这两种不同的干燥处理对磷脂及胆固醇的含量影响较大,我们推测脂肪球的Lo区更容易受低温干燥的影响,而液态无序(Ld)区更容易受高温干燥的影响。然后,通过体外实验模拟研究不同动物MFG在婴儿及成人胃肠道的消化特点。结果表明:叁种哺乳动物MFG在婴儿体外消化过程中的水解速率为:羊>牛>人。牛、羊和人乳MFG消化后的脂解产物中,游离脂肪酸(FFA)分别占总脂肪的76.06%、60.72%和68.89%。牛乳和羊乳比人乳产生更多的短、中链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牛乳和人乳消化产物中胆固醇的含量比未消化时增加了将近0.5倍,而羊乳则无明显差异。叁种哺乳动物MFG中的磷脂主要是PE、PC和SM发生了水解,且PE的水解程度最高。由激光共聚焦显微图像可知,牛乳和羊乳经过30 min胃消化后,MFG的粒径减小,一部分MFG聚集在一起,之后相互融合形成大MFG。而人乳MFG的粒径则一直呈减小趋势。牛乳和羊乳MFG在成人体外肠消化前10 min内,没有出现之前文献报道的延滞期,水解速度很快,脂解产物的比例有明显区别。但是产生的FFA的组成及含量除了C10:0和C14:0并无显着差异。消化产物中胆固醇的含量比婴儿体外消化产物中高,分别为424mg/100g和387 mg/100g。成人体外消化过程中也主要是PE、PC和SM发生了水解,且PE的水解程度最高。激光共聚焦显微图像显示,在成人体外胃消化过程中MFG大量的聚集几乎不发生消化,MFGM的结构依然保持完整。经过肠液消化后,可以看到由消化产物与未消化的TAG及蛋白形成中间有空洞的脂肪颗粒。不同加工处理的MFG在婴儿体外胃消化时,生乳和巴氏杀菌乳的延滞期要比均质乳和喷雾干燥乳的长。喷雾干燥之后的乳,脂解速度明显快于其它叁种乳。婴儿体外肠消化过程中,生乳、均质乳及喷雾干燥乳的脂解速率没有显着差异,而巴氏杀菌乳的消化速率最低。均质乳和喷雾干燥乳中未水解的TAG最高,分别占16%和21%。均质和喷雾干燥处理也影响了消化产物中胆固醇的含量,与生乳和巴氏杀菌乳相比约减少10%。巴氏杀菌、均质和喷雾干燥都增加了PC的水解度。四种不同加工处理的MFG经过婴儿体外胃消化1 h后,都有部分MFG发生聚集,尤其是均质乳和喷雾干燥乳。经过肠消化后进一步形成更小粒径的MFG,其中喷雾干燥乳消化后仍然有一部分大的脂肪液滴存在。随着消化的进行MFGM的环状荧光结构都消失了,整个颗粒都被磷脂探针Rh-DOPE染成了红色。生乳、巴氏杀菌乳、均质乳及喷雾干燥乳在成人体外肠消化的前10 min,脂解速率分别达到23、16.8、21.6和20.4μmol/m L乳。巴氏杀菌乳中未水解的TAG最高,占10.86%。加工处理对释放的FFA的种类和含量无影响,但是对水解产物MAG的脂肪酸组成却有明显的区别。成人体外胃肠道消化后与婴儿相比增加了消化产物中胆固醇的含量。不同加工处理的MFG在成人胃中容易发生聚集。牛乳和巴氏杀菌乳MFG在成人体外胃消化1 h后,依然能检测到MFGM的环状荧光。经过2 h肠消化后,环状的荧光环消失后膜磷脂被胆盐取代,MFG被胰脂肪酶进一步分解为小的颗粒。但是巴氏杀菌乳中依然有一些聚集的大微粒存在。最后,研究了不同MFG对细菌与HT-29细胞的粘附及侵染作用。结果表明:不同动物(牛、羊和人)的MFG都会促进益生菌(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嗜酸乳杆菌、婴儿双岐杆菌和长双歧杆菌婴儿亚种)与HT-29细胞的粘附。羊乳MFG对长双歧杆菌有良好的促粘附的作用。人乳MFG对婴儿双歧杆菌表现出较高的促粘附作用。人乳MFG对于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的促粘附作用最小,不及牛乳MFG和羊乳MFG。并且羊乳MFG比牛乳和人乳MFG对四种益生菌都表现出较高的促粘附作用。这叁种哺乳动物MFG都对致病菌(沙门氏菌、阪崎肠杆菌和大肠杆菌)与HT-29细胞的粘附有抑制作用,但是羊乳MFG对这叁种致病菌的抑制效果明显优于牛MFG,人乳MFG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最强。经过加工处理后的MFG对益生菌和致病菌粘附到HT-29细胞的数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除巴氏杀菌外,加工处理的程度越大,益生菌与HT-29细胞粘附的数量越少,对致病菌的抑制程度越低。(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6-12-01)

张欣桐,王威,崔福义,王策[9](2016)在《含LaCO_3OH碳纳米纤维制备及其同时除磷除碳抗菌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中微生物的生长对人体健康构成了威胁,而营养缺乏法是一种绿色有效的控制水中微生物生长的方法。磷酸盐和有机碳在水中是普遍存在的,且它们均可作为营养物质供微生物新陈代谢,因此,共存的营养物质会彼此影响其各自缺乏带来的抗菌效果。为此,设计制备了嵌入La CO3OH纳米颗粒的碳纳米纤维材料(LCNFs)。该材料是先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出含有镧化合物的聚丙烯腈纤维,然后对其进行碳化得到的。LCNFs作为磷酸盐和有机质的共同捕捉剂能够更有效的实现营养缺乏法抗菌的目的以保障水质安全。通过La CO3OH与磷酸盐之间的强化学键作用,LCNFs展现出了较高的去除磷酸盐的能力,即使对痕量磷也有很好的去除效果。与此同时,LCNFs还可同时去除有机营养物质,这样即可形成严格的贫养环境从而有效的控制微生物的生长。(本文来源于《中国第四届静电纺丝大会(CICE 2016)摘要集》期刊2016-11-18)

汤谷月,刘朝霞,赵宝梅,刘春菊,韩超[10](2016)在《小麦纹枯病菌拮抗菌株X2-3的鉴定及其抗菌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小麦根际土中分离到一株对小麦纹枯病菌拮抗活性较高的菌株X2-3,为进一步利用该菌株,对其进行了鉴定,并对其抗菌特性进行了分析。根据菌落形态和产酶特征及16S r DNA分析,将菌株X2-3鉴定为辣椒溶杆菌(Lysobacter capsici)。平板对峙法测定其抑菌谱发现,X2-3对Rhizoctonia cerealis、Thielaviopsis basicola等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和Phytophthora parasitica等卵菌表现明显的抑菌活性,但对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和Ralstonia solanacearum等革兰氏阴性细菌没有拮抗活性。抗菌物质稳定性分析结果发现,粗提纯的抗菌物对蛋白酶K和温度不敏感,表明该物质可能属于非线性蛋白,且具有一定的耐热性。(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05期)

抗菌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纳米银(AgNPs)具有抗菌性好、广谱性、安全、无耐药性等特点,可作为一种长效的抗菌剂。但是纳米银在制备或应用过程中极易团聚氧化,丧失其应有的性质和功能,因此限制了其在食品包装体系中的应用。本论文围绕纳米银的绿色合成展开研究,利用纳米银与小麦醇溶蛋白的相互作用构建稳定的小麦醇溶蛋白/纳米银复合颗粒(gliadin/AgNPs),系统研究了其颗粒稳定性、生物相容性、抗菌性及在包装材料中的应用。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1、采用液相还原技术,利用鼠尾草酸为还原剂绿色合成粒径为23±6nm的球形纳米银颗粒,并研究了纳米银的结构特性、抗菌性及储藏稳定性。研究表明,鼠尾草酸可通过羟基和羧酸酯基团作用还原得到纳米银颗粒。抗菌实验表明纳米银颗粒较单一成分(硝酸银、鼠尾草酸)的抗菌效果显着,其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6.67mm(金黄色葡萄球菌)和7.33mm(大肠杆菌),表现出协同抗菌的效果。但纯化后的纳米银颗粒稳定性差,长期放置容易聚集,影响纳米颗粒的抗菌性。2、利用小麦醇溶蛋白的两亲性,通过自组装作用首次构建粒径为26±5nm稳定的小麦醇溶蛋白/纳米银颗粒(gliadin/AgNPs),系统研究了纳米银复合颗粒的结构特性,细胞毒性、抗菌性及储藏稳定性。研究表明,gliadin/AgNPs复合颗粒具有比AgNPs颗粒更好的长期储藏稳定性(>3个月)。稳定机理包括颗粒之间的空间位阻效应和壳层表面电荷相同导致的排斥效应。此外,当银浓度为13μg/mL时,其细胞活力仍为90%,表明小麦醇溶蛋白壳层有助于提高纳米银颗粒的细胞相容性,且对其抗菌性并无明显影响,抗菌效果显着。可作为良好的抗菌剂用于食品包装领域。3、采用浇铸的方法制备gliadin/AgNPs复合颗粒稳定的可生物相容的抗菌复合膜,研究抗菌复合膜的结构特性、纳米银累计释放量、生物相容性及抗菌性。研究表明,采用浇铸法制得的gliadin/AgNPs复合膜具有良好的透明度。SEM和EDS结果表明小麦醇溶蛋白对AgNPs产生的稳定作用,阻止了成膜过程中纳米银团聚,使其在膜中呈现均匀分布的状态。而AgNPs复合膜中纳米银呈现出明显的团聚和不均匀分布的状态。包埋于壳聚糖膜中的纳米银复合颗粒达到了缓释的目的,能够持续释放,15天内的累计银释放量为511ppb;同时复合膜具有明显的抑菌作用,加上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为食品包装提供了一条解决切实可行的办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菌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1].夏京津,陈建武,宋怿,刘永涛,董靖.解淀粉芽孢杆菌HE活性成分鉴定及抗菌特性分析[J].南方水产科学.2019

[2].鄢俐.鼠尾草酸绿色还原制备小麦醇溶蛋白包络纳米银颗粒及其抗菌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

[3].胡惠文.PTFE植入体表面具有抗菌特性的高细胞相容性复合涂层的构建及评价[D].浙江大学.2019

[4].张冬冬,郭子好,方华.微量元素锌抗氧化和抗菌特性的探究[J].饲料广角.2018

[5].宋雨心,王文骞,张园,刘琳琳,王婷婷.黏附与聚集、抗肿瘤及抗菌特性乳杆菌的筛选[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18

[6].金蓓,周小松,许旋,简海麟,李木兰.超声与光催化作用对大豆蛋白/TiO_2复合膜抗菌特性的影响[J].现代食品科技.2017

[7].陈学情,蒋家璇,任志鸿,李娟,张红英.纳米银的抗菌特性及对多重耐药菌株的抗菌作用[J].微生物学报.2017

[8].姚云平.乳脂肪球的组成结构、体外消化及抗菌特性[D].江南大学.2016

[9].张欣桐,王威,崔福义,王策.含LaCO_3OH碳纳米纤维制备及其同时除磷除碳抗菌特性的研究[C].中国第四届静电纺丝大会(CICE2016)摘要集.2016

[10].汤谷月,刘朝霞,赵宝梅,刘春菊,韩超.小麦纹枯病菌拮抗菌株X2-3的鉴定及其抗菌特性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16

论文知识图

一26具有催化和抗菌特性的Ag@PPy...环境友好季铵盐杀菌剂的合成与抗菌冬虫夏草发酵液与蛹虫草发酵液抗菌一1虹躬!脂肪对细菌的抗菌特性一1蛆蚁体表粘液对细菌的抗菌特性一1虹蝴粘多糖对细菌的抗菌特性

标签:;  ;  ;  ;  ;  ;  ;  

抗菌特性论文_夏京津,陈建武,宋怿,刘永涛,董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