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阈浓度论文-黄伟

效阈浓度论文-黄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效阈浓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葛根芩连汤,单体成分,极低浓度,配伍

效阈浓度论文文献综述

黄伟[1](2018)在《葛根岑连汤四种表征成分效阈浓度下配伍的抗肝细胞IR效应及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基于中医药的临床用方经验和现代涨落效应理论,本学科曾提出中医复方进入体内后的多种微量成分共同作用于生物体而产生整体效应的观念,并提出复方作用可能存在“效阈浓度或极低浓度下多成分的生物效应模式”的假说。如果这些推测得到验证,将对包括中医方药效应在内的复杂生命现象的理解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发现极低浓度下的中药多种成分共存下的生物效应的普遍现象也会对包括中、西药在内的新药研制产生革命性的影响。目的:基于学科前期的工作基础,拟以葛根芩连汤方中4味中药所涉及的四种化学成分(葛根素、黄芩素、小檗碱、甘草酸)及其配伍作为该方成分配伍的表征,以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中的胰岛素抵抗(IR)机制的研究为背景,选择IR的重要靶器官/靶细胞—肝细胞(HepG2细胞)作为探查工具,运用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在观察各单体成分不同浓度对该细胞IR模型的糖代谢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其效阈下的极低浓度配伍的抗IR效应及机理,以探讨中药复方多成分低浓度下配伍的生物效应模式,为论证中医方剂效用原理中“极低浓度下的多成分配伍效应”的推测提供新的依据,同时为多成分配方极低浓度条件下的作用机制提供分子水平上的理解。方法:(1)4种单体成分的体外安全浓度范围:取对数生长期的HepG2细胞,接种于96孔板。培养24 h后,弃掉原培养液,加入终浓度分别为10-9、10-8 10-7、10-6、10-5、10-4mol/L葛根素、黄芩素、小檗碱、甘草酸,正常组加入相同体积的培养液;放于37℃、5%CO2培养箱中培养48h。采用CCK-8法检测HepG2细胞增殖活力,得到各单体成分体外安全浓度范围。(2)HepG2 IR细胞模型复制的方法学考察:取对数生长期的HepG2细胞,接种于96孔板。置于37℃、5%CO2培养箱中培养24h后,吸弃培养液,换成无血清的培养基饥饿处理12h,吸弃培养液。正常组加入正常培养基,模型组加入新配制的含25mmol/L葡萄糖和胰岛素浓度分别为1×10-9~1×10-5mol/L的培养基,置于37℃、5%CO2培养箱中培养24h、48h和72h。采用CCK-8法和葡萄糖氧化酶(GOD-POD)法,检测各浓度胰岛素对细胞增殖活力和葡萄糖消耗量的影响,筛选最佳胰岛素作用浓度和作用时间。根据筛选的条件,将细胞置于不含胰岛素的正常培养液培养24h、48h和72h,通过测定细胞葡萄糖消耗量,考察细胞IR模型的稳定性。(3)4种单体成分体外抗IR的浓度-效应范围:取对数生长期的HepG2细胞,接种于96孔板,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给药组。给药组加入终浓度分别为10-11~10-5mol/L葛根素、黄芩素、小檗碱、甘草酸,正常组和模型组加入相同体积的含有25mmol/L葡萄糖细胞培养基;置于37℃、5%CO2培养箱中培养24h。在药物处理24h后,通过测定细胞增殖活力和葡萄糖消耗量,考察4种单体成分体外抗IR的浓度-效应范围。(4)4种单体成分体外抗IR活性及效应机制:将HepG2细胞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给药组。给药组加入不同浓度(10-6和10-5mol/L)的葛根素、黄芩素、小檗碱、甘草酸和二甲双胍(10-3mol/L)溶液,正常组和模型组加入相同体积的细胞培养基;放于37℃、5%CO2培养箱中处理24h。检测指标:1)细胞增殖活性和葡萄糖消耗量;2)糖利用:细胞丙酮酸激酶(PK)和葡萄糖激酶(GCK)活性;3)糖异生:葡萄糖6磷酸酶(G6Pase)、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mRNA表达水平;4)糖摄取:细胞胰岛素受体(InsR)mRNA表达水平;5)相关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葡萄糖转运蛋白-2(GLUT2)mmRNA表达和细胞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磷酸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p-PI3K)、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GLUT2蛋白表达水平;6)能量代谢:细胞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沉默信息调节因子3(SIRT3)mRNA表达和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AMPK)、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助激活因子-1α(PGC-1a)、线粒体转录因子A(TFAM)、核因子相关因子2(NRF-2)、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1(CPT-1)、叉头转录因子1(FOX01)和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蛋白表达水平。(5)4种单体成分效阈浓度下不同配伍的抗IR效应及作用机制:(1)不同效阈浓度下的4种单体成分组合的抗IR效应:将HepG2细胞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各单体各自效阈浓度下(1/4、1/10、1/100、1/1000)的配伍4组以及二甲双胍(10-3mol/L)组。分别加入含相当浓度的各组药物于细胞培养基中;置细胞培养板于37℃、5%C02培养箱中干预24h。检测指标:细胞增殖活力和葡萄糖消耗量。(2)4种单体成分1/100效阈浓度不同配伍的抗IR效应:将HepG2细胞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葛根素(A,10-11mol/L)组、葛根素+黄芩素(A+B,10-11+10-10mol/L)组、葛根素+黄芩素+小檗碱(A+B+C,10 11+10-10+10-11mol/L)组、葛根素+黄芩素+小檗碱+甘草酸(A+B+C+D,10-11+10-10+10-11+10-10mol/L)组、二甲双胍(10-3mol/L)组共 7 组,分别加入含相当浓度的各组药物于细胞培养基中;置细胞培养板于37℃、5%CO2培养箱中24h。检测指标:细胞葡萄糖消耗量;细胞PK、GCK和GLUT2活性。(3)4种单体成分效阈浓度下的低浓度配方(1/100和1/10)的抗IR作用机制:将HepG2细胞分为正常组、模型组、1/100 低浓度配方(A+B+C+D,10-11+10-10+10-11+10-10mol/L)组、1/10 低浓度配方(A+B+C+D,10-10+10-9+10-10+10-9mol/L)组、二甲双胍(10-3mmol/L)组,分别加入含相当浓度的各组药物于培养基中,放于37℃、5%CO2培养箱中24h。检测指标:1)糖异生:细胞 G6Pase、PEPCK mRNA 表达水平;2)糖摄取:细胞 GLUT2、InsR、PI3K、AKT mRNA表达和GLUT2、IRS1、p-PI3K、p-AKT蛋白表达水平;3)能量代谢:细胞SIRT1、SIRT3 mRNA 表达和 AMPK、PGC-1α、TFAM、NRF-2、CPT-1、FOX01 和 ACC 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4种单体成分的体外安全浓度范围:不同浓度的葛根素、黄芩素、小檗碱和甘草酸对正常HepG2细胞增殖活力均呈现一定的抑制作用,4种单体成分在10-9~10-5mol/L浓度区间体外对HepG2细胞的增殖活性无明显影响(P>0.05)。(2)HepG2 IR细胞模型诱导的方法学考察:体外培养条件下,25mmol/L葡萄糖与10-6mol/L胰岛素联合诱导24h,可以成功复制出稳定可靠的体外HepG2IR模型,该模型可持续48h。(3)4种单体成分体外抗IR的浓度-效应范围:一定浓度区间的葛根素、黄芩素、小檗碱和甘草酸对HepG2细胞的增殖活性均无明显影响(P>0.05),但对IR模型糖利用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并呈现出“量-效”关系。葛根素和小檗碱有效浓度范围均为10-9~10-5mol/L,黄芩素和甘草酸有效浓度范围均为10-8~10-5mol/L。(4)4种单体成分体外抗IR活性及效应机制:一定浓度区间的葛根素、黄芩素、小檗碱和甘草酸以及二甲双胍狐对HepG2 IR模型细胞均显着提高葡萄糖消耗量(P<0.05或P<0.01或P<0.001),提高 PK 和 GCK 活性(P<0.05 或P<0.01 或 P<0.001),上调其 InsR、PI3K、AKT、GLUT2 mRNA(P<0.05 或P<0.01)和 IRS-1、p-PI3K、p-AKT、GLUT2 蛋白表达水平(P<0.05或 P<0.01),下调其 G6Pase、PEPCKmRNA 表达水平(P<0.05 或P<0.01)。此外,葛根素、小檗碱以及二甲双胍还涉及上调模型细胞SIRT1、SIRT3 mmRNA表达(P<0.05或P<0.01)和 AMPK、PGC-1 α、TFAM、NRF-2、CPT-1 蛋白表达水平(P<0.05 或P<0.01),下调其FOXO1、ACC蛋白表达水平(P<0.05或P<0.01)。(5)4种单体成分效阈浓度下不同配伍的抗IR效应及作用机制:1)4种单体成分各自效阈浓度下1/4、1/10和1/100的配伍对HepG2 IR细胞模型的葡萄糖消耗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P<0.05或P<0.01)。2)对4种单体效阈浓度下1/100的几种不同组合配方(A、A+B、A+B+C、A+B+C+D)对HepG2 IR模型细胞葡萄糖消耗量、PK、GCK和GLUT2活性相关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P<0.05或P<0.01或P<0.001),其中4种单体复合组方(A+B+C+D)的效应最佳。(3)4种单体成分效阈浓度下的1/100和1/10低浓度配方均能显着上调模型细胞 InsR、PI3K、AKT、GLUT2 mRNA 表达(P<0.05 或 P<0.01 或 P<0.001)和 IRS-1、p-PI3K、p-AKT、GLUT2 蛋白表达水平(P<0.05 或 P<O.01),下调其 G6Pase、PEPCK mRNA表达水平(P<0.05或P<0.01);同时,还上调模型细胞SIRT1、SIRT3mRNA表达(P<0.05 或P<0.01)和 AMPK、PGC-1α、TFAM、NRF-2、CPT-1 蛋白表达水平(P<0.05或P<0.01),下调其FOXO1、ACC蛋白表达水平(P<0.05或P<0.01)。结论:(1)葛根素、黄岑素、小檗碱和甘草酸4种单体成分抗肝细胞IR的生物活性具有较宽的浓度区间,其中葛根素和小檗碱为10-9~10-5mol/L,黄芩素和甘草酸为10-8~10-5mol/L/。(2)葛根素、黄芩素、小檗碱和甘草酸4种单体成分的抗IR作用涉及改善糖摄取、糖利用功能、抑制糖异生等环节,涉及调控IRS1/PI3K/AKT/GLUT2信号通路;葛根素和小檗碱还涉及调控AMPK/SIRT/PGC-1 α信号通路,提示单体成分的作用也可能涉及多靶点、多环节及多个通路。(3)葛根素、黄芩素、小檗碱和甘草酸4种单体成分效阈下浓度(10-9~10-8mol/L)的10-2(10-10~10-11mol/L)的配伍仍具有一定抗IR活性,其中由4种单体配伍的全方作用最优,表明极低浓度下的各成分之间具有一定的协同增效作用。(4)极低浓度(效阈浓度下的1/100和1/10浓度)的4个单体配方的抗IR作用机制涉及改善糖摄取、糖代谢、能量代谢等环节及对IRS1/PI3K/AKT/GLUT2或/和AMPK/SIRT/PGC-1 α信号通路的调节,表明极低浓度条件下4种单体成分配方的降血糖作用涉及多个环节并有其一定分子基础。本课题基于复杂系统理论对中药复方可能存在的多成分低浓度效应模式及其作用机理进行研究,在细胞水平上再次证实效阈浓度下(微量)的多种单体配方具有显着的生物效应并有其确切的分子作用机制。该研究结果论证中医方剂效用原理中存在“多成分极低浓度-效应”的模式,从新的视角揭示中药复方效应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8-05-01)

张敬升[2](2013)在《效阈浓度下复方四种单体及其配伍的细胞生物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方剂现代研究一直是中医药研究领域的重点和难点。复方作用于人体的生物效应模式是中药复方机制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利用中医方剂的配伍优势及其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调节的特点,探索中药复方特有的效应模式,对于揭示中医方剂的理论内涵有重要的意义。本课题基于葛根黄芩黄连汤临床用于2型糖尿病治疗的经验背景,选择分别来自于该方中4味中药所涉及的四种化学成分及其配伍作为该方成分配伍的表征,以体外3T3-L1脂肪细胞IR模型为工具,在观察各单体成分不同浓度对该模型细胞糖消耗或摄取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其效阈下的低或极低浓度单体配伍的抗IR效应,以探讨中药复方多成分低浓度下的生物效应模式。论文分文献综述和实验研究两部分。文献综述部分主要总结了方剂现代实验研究、葛根黄芩黄连汤及其方内药味所含主要单体的实验研究和药理研究及其临床运用、IR细胞模型的研究进展。实验研究部分首先建立稳定的细胞系,确定四种中药单体的安全有效浓度,继之复制3T3-L1细胞IR模型,探查各单体低浓度条件下作用于模型细胞的浓度-效应,最后进行四种单体阈浓度的配方及阈下浓度各单体交互配伍的研究。研究一:3T3-L1前脂肪细胞的分化诱导及四种中药单体对细胞活力的影响3T3-L1前脂肪细胞的分化诱导方法:从-80℃冰箱中取出含有前脂肪细胞的冻存管,迅速放37℃水浴锅内复温融化,复苏。将3T3-L1前脂肪细胞,用含10%小牛血清的高糖-DMEM,在37℃5%CO2条件培养,48h换培养液,传代。取对数(指数)生长期的传代细胞冻存。细胞接种于培养板,待其生长至完全融合后2D,采用诱导剂I BMX、DEX、Ins诱导分化。取不同分化时间中的3T3-L1细胞,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变化和细胞油红0着染情况。结果:复苏后贴壁培养的3T3-L1前脂肪细胞为梭形,均匀分散分布于培养瓶底部,大小形态一致,增殖稳定快速,生长曲线呈“S”形;分化期间细胞开始由梭形逐渐向椭圆、类圆及圆形转变,胞体逐渐增大,胞浆丰富;油红0染色显示培养中3T3-L1前脂肪细胞脂滴不断增多,D9-D10,90%以上的细胞胞浆中积聚大量的脂滴,脂滴呈红色,胞核呈蓝色,大量体积较大的脂滴分布于细胞核周围,形成典型的成熟脂肪细胞形态“戒环样”结构。结果表明前脂肪细胞的诱导分化成功。四种中药单体对3T3-L1细胞活力的影响方法:将3T3-L1前脂肪细胞以1×104细胞/孔,接种于无菌96孔培养板中,200μL/孔,待细胞完全贴壁,吸弃上清液,设置空白对照组和不同浓度药物干预组(10-3~10μM),药物干预48h后,MTT实验检测各组的OD值。结果:葛根素10-1、1.0μM浓度、黄芩素10-1~10μM、小檗碱10-2~1.0μM、甘草酸10-1~10μM浓度组的OD值均见显着升高,小檗碱10μM组的OD值显着降低。表明四种单体较低浓度区间均有增加细胞活力的作用。研究二:3T3-L1细胞IR模型建立及4种中药单体对IR模型细胞的影响3T3-L1细胞IR模型的建立方法:将分化成熟的3T3-L1细胞的96孔细胞培养板中,加入0.2%BSA的DMEM培养基培养12h后,分为正常对照组和IR模型组。正常组以含0.2%BSA的DMEM培养基培养,模型组以含0.2%BSA.10-6M INS的DMEM培养基培养,孵箱内培养24h、48h后,氧化酶法和荧光(2-NBDG)标记法测定各组细胞培养液中葡萄糖量和细胞葡萄糖摄取量。结果:较之于对照组,模型组24h和48h细胞外液中糖量显着性增加,细胞糖摄取量显着性降低。表明经高胰岛素诱导24h和48h的3T3-L1细胞的糖消耗或摄取降低,具有IR特征,模型复制成功。中药单体对IR模型细胞糖消耗或摄取的影响方法:96孔细胞培养板中正常对照组和IR模型组3T3-L1细胞,分别以含0.2%BSA的DMEM培养基和含0.2%BSA、10-6M Ins的DMEM培养基培养24h;模型组再分成模型对照和药物干预各组。正常组以含0.2%BSA的DMEM培养基,模型组和药物干预各组分别以含10-6M Ins的DMEM培养基和含10-6M Ins+不同浓度的中药单体的培养基,分别培养24h和48h后,氧化酶法测定各组细胞培养液葡萄糖量或/和细胞葡萄糖摄取量。结果:较之于对照组,模型组24h和48h细胞外液的葡萄糖量明显增加;较之于模型组,葛根素10-3、10-2、10-1μM24h釉10-3、10-1M48h细胞外液的糖量均明显减少,黄芩素10-4~1μM24h和10-5~1μM48h细胞外液的葡萄糖量均明显增加,小檗碱10-2、10-、1μ M24h和10-4~1μM48h细胞外液的葡萄糖量均明显增加,甘草酸10-4~1μ M24h和10-5~1μM48h细胞外液的葡萄糖量均明显增加。表明多个低浓度区间的4种单体作用IR脂肪细胞24h和48h均有显着增加其糖消耗的作用,具有抗IR活性。研究叁:效阈浓度下四种单体配伍对IR模型细胞的效应观察四种单体配方对IR模型细胞糖消耗的影响方法:取以上各单体的阈浓度组合成复方,进一步稀释成含不同浓度的10-6M Ins的DMEM培养基。细胞分组及培养同研究二。于含药培养基作用24h和48h,采用氧化酶法分别测定各组细胞培养液葡萄糖量。结果:较之于对照组,模型组24h和48h细胞外液葡萄糖量增加;较之于模型组,四种单体配方各浓度(10-5μM~1.0μM)24h和48h细胞外液葡萄糖量显着性减少。表明四种单体阈浓度配方105μM-1.0μM均有抗IR活性。效阈浓度下4种单体不同配伍对IR模型细胞糖摄取的影响方法:取各单体阈浓度的1/10,按4因素2水平正交表组合成不同配方,稀释成含药浓度为1/40的10-6M Ins的DMEM培养基。细胞培养同研究二。于含药培养基作用24h和48h,2-NBDG荧光标记法分别测定各组细胞葡萄糖摄取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24h和48h细胞糖摄取量显着减少;较之于模型组,4种单体不同配伍中的多组配方24h和48h细胞糖摄取量明显增加,其48h的效应优于24h,4种单体合用配方24h和48h细胞糖摄取量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表明极低浓度下的4种成分配方较其他拆方配伍具有更好的抗IR活性。各因素交互关系分析表明,影响24h和48h的药物效应的主要因素分别是甘草酸和黄芩素、甘草酸、葛根素,提示甘草酸和黄芩素在全方中发挥重要作用。本课题基于复杂系统理论对中药复方可能存在多成分极低浓度下的生物效应模式进行探讨,结果在细胞水平上发现效阈浓度下(微量)的多种单体配方具有明显的生物效应。本研究对于“中药复方低浓度下多成分相互作用产生效应”的推测提供实验证据。(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3-05-01)

伊丽萦[3](2005)在《效阈浓度下中药多成分的生物效应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方剂是中医临床防病治病的主要形式,中药复方的研究成为目前中医药研究的热点领域。复方作用于人体的生物效应模式是中药复方机制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利用中医方剂的配伍优势及其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调节的特点,探索中药复方特有的作用方式,对于揭示中医药的理论内涵和发展中医药的临床应用都有重要的意义。 本课题以CCl_4肝损伤为切入点,以肝细胞为载体,把中药复方简化为几味中药单体,分别在体内和体外、细胞和整体水平上,考察了数种单体及其在各自效阈浓度条件下配伍的保肝作用。 论文分两部分。文献综述部分主要对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总结,对实验中用到的四味中药单体黄芩苷、槲皮素、丁香酚、芳樟醇的药理作用进行了回顾。实验研究部分中首先确立了稳定的肝细胞损伤模型;找出四味中药单体的最低有效浓度;利用正交实验设计对四味单体进行了四因素叁水平的配伍,考察了它们配伍后对CCl_4肝细胞损伤的影响,分析配伍对药效结果的影响,获得体外低浓度条件下的优化成分配方;对最优配方的量效关系进行考察;最后验证了低浓度条件下优化单体配方对小鼠肝损伤整体模型的治疗作用。 研究一 BRL-3A大鼠肝细胞CCl_4肝损伤模型的建立 方法:将大鼠肝细胞分为正常组、5mmol/L CCl_4组、10mmol/L CCl_4组、15mmol/L CCl_4组、20mmol/L CCl_4组,加入相应浓度的CCl_4。再分别培养3h、6h、12h、24h、48h后,吸出上清液,测ALT。剩余细胞采用MTT法测细胞增殖率。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5mmol/L CCl_4组、10mmol/L CCl_4组、15mmol/L CCl_4组、20mmol/L CCl_4组在作用3h、6h、12h后,ALT值均显着增高(P<0.05)。10mmol/L CCl_4组、15mmol/L CCl_4组、20mmol/L CCl_4组在作用24h后,ALT值也均有明显增高(P<0.05)。5mmol/L CCl_4组在作用24h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LT值没有显着增加。5mmol/L CCl_4组、10mmol/L CCl_4组、15mmol/L CCl_4组、20mmol/L CCl_4组在作用48h后,ALT值没有明显增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5mmol/L CCl_4组、10mmol/L CCl_4组、15mmol/L CCl_4组、20mmol/L CCl_4组在作用3h、6h、12h、24h后,肝细胞增殖率均无明显改变。5mmol/L CCl_4组、10mmol/L CCl_4组在作用48h后,肝细胞增殖率有显着增加(P<0.05)。15mmol/L CCl_4组、20mmol/L CCl_4组在作用48h后,肝细胞增殖率亦无明显改变。结论:选用15mmol/l的CCl_4作用24h能引起细胞损伤但对增殖率无明显影响,选为复制体外肝细胞损伤模型的条件。 研究二 黄芩苷、槲皮素、丁香酚、芳樟醇体外保肝作用及其最低有效浓度研究效闽浓度下中药多成分的生物效应模式 方法:分别设正常对照组、15mmol/L CCI;模型组、及每一味单体的几个浓度组,各剂量组同时加入CCI;及相应剂量的中药单体,测定24h后细胞培养液中ALT并测其细胞增殖率。各批实验结果:黄芬昔实验中,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的ALT均有显着差异;与模型组比较,除G组外,D、E、F、H、I、J组的ALT均有显着差异(P<0.05);A、B、C组的ALT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正常组、A、B、C、o、E、F、G、J组的MTT均无明显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H、I组的MTT与模型组显着增高(P<0.05)。棚皮素实验中,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ALT水平有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懈皮素各浓度组的ALT水平均无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sx一。一‘mmo一/ml剂量组、2 x 10‘6 mmol/ml组的细胞增殖率有明显增加(P<0.05);3.2 x 10一gmmol/ml组、l.6xlo一smmol/ml组、4x 10一7 mmol/m1组的细胞增殖率无显着改变(P>0.05)。丁香酚实验中,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ALT水平有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浓度为sx10一mmol/ml的丁香酚组ALT水平有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剂量组的丁香酚对细胞增殖率无显着影响(P>0.05)。芳樟醇实验中,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ALT水平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浓度为5 x 10一smmol/ml的芳樟醇剂组ALT水平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个剂量组的芳樟醇对细胞增殖率无显着影响(P>0.05)。结论:黄答昔的最低有效浓度为3.2xlo.gmmol/m1。棚皮素在实验所选的剂量范围内无保肝作用。丁香酚及芳樟醇的最低有效浓度均为sx10一smmol/ml。 研究叁效阂浓度以下四种成分配伍的体外保肝效应 方法:按照四因素叁水平正交设计表分组并加药后,取细胞上清液测ALT,剩余细胞按研究二中的方法测细胞增殖率。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的ALT水平有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第3组、第4组、第5组、第7组、第9组、第n组的ALT水平显着降低(P<0.05)。第6组、第8组、第10组的ALT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各组的细胞增殖率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第9组(四单体一水平组)配方为最优配方。 研究四低浓度条件下的优化成分配方的量一效关系 方法:以研究叁中的最优化配方依次稀释2倍,4倍,8倍,16倍,32倍,总共设六个剂量组,细胞种板,加药方法同前,取细胞上清液测ALT,剩余细胞测细胞增殖率,方法同前。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的ALT水平有显着升高。与模型组比较,最优化配伍组与1/2剂量组的AL(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05-05-01)

效阈浓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方剂现代研究一直是中医药研究领域的重点和难点。复方作用于人体的生物效应模式是中药复方机制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利用中医方剂的配伍优势及其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调节的特点,探索中药复方特有的效应模式,对于揭示中医方剂的理论内涵有重要的意义。本课题基于葛根黄芩黄连汤临床用于2型糖尿病治疗的经验背景,选择分别来自于该方中4味中药所涉及的四种化学成分及其配伍作为该方成分配伍的表征,以体外3T3-L1脂肪细胞IR模型为工具,在观察各单体成分不同浓度对该模型细胞糖消耗或摄取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其效阈下的低或极低浓度单体配伍的抗IR效应,以探讨中药复方多成分低浓度下的生物效应模式。论文分文献综述和实验研究两部分。文献综述部分主要总结了方剂现代实验研究、葛根黄芩黄连汤及其方内药味所含主要单体的实验研究和药理研究及其临床运用、IR细胞模型的研究进展。实验研究部分首先建立稳定的细胞系,确定四种中药单体的安全有效浓度,继之复制3T3-L1细胞IR模型,探查各单体低浓度条件下作用于模型细胞的浓度-效应,最后进行四种单体阈浓度的配方及阈下浓度各单体交互配伍的研究。研究一:3T3-L1前脂肪细胞的分化诱导及四种中药单体对细胞活力的影响3T3-L1前脂肪细胞的分化诱导方法:从-80℃冰箱中取出含有前脂肪细胞的冻存管,迅速放37℃水浴锅内复温融化,复苏。将3T3-L1前脂肪细胞,用含10%小牛血清的高糖-DMEM,在37℃5%CO2条件培养,48h换培养液,传代。取对数(指数)生长期的传代细胞冻存。细胞接种于培养板,待其生长至完全融合后2D,采用诱导剂I BMX、DEX、Ins诱导分化。取不同分化时间中的3T3-L1细胞,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变化和细胞油红0着染情况。结果:复苏后贴壁培养的3T3-L1前脂肪细胞为梭形,均匀分散分布于培养瓶底部,大小形态一致,增殖稳定快速,生长曲线呈“S”形;分化期间细胞开始由梭形逐渐向椭圆、类圆及圆形转变,胞体逐渐增大,胞浆丰富;油红0染色显示培养中3T3-L1前脂肪细胞脂滴不断增多,D9-D10,90%以上的细胞胞浆中积聚大量的脂滴,脂滴呈红色,胞核呈蓝色,大量体积较大的脂滴分布于细胞核周围,形成典型的成熟脂肪细胞形态“戒环样”结构。结果表明前脂肪细胞的诱导分化成功。四种中药单体对3T3-L1细胞活力的影响方法:将3T3-L1前脂肪细胞以1×104细胞/孔,接种于无菌96孔培养板中,200μL/孔,待细胞完全贴壁,吸弃上清液,设置空白对照组和不同浓度药物干预组(10-3~10μM),药物干预48h后,MTT实验检测各组的OD值。结果:葛根素10-1、1.0μM浓度、黄芩素10-1~10μM、小檗碱10-2~1.0μM、甘草酸10-1~10μM浓度组的OD值均见显着升高,小檗碱10μM组的OD值显着降低。表明四种单体较低浓度区间均有增加细胞活力的作用。研究二:3T3-L1细胞IR模型建立及4种中药单体对IR模型细胞的影响3T3-L1细胞IR模型的建立方法:将分化成熟的3T3-L1细胞的96孔细胞培养板中,加入0.2%BSA的DMEM培养基培养12h后,分为正常对照组和IR模型组。正常组以含0.2%BSA的DMEM培养基培养,模型组以含0.2%BSA.10-6M INS的DMEM培养基培养,孵箱内培养24h、48h后,氧化酶法和荧光(2-NBDG)标记法测定各组细胞培养液中葡萄糖量和细胞葡萄糖摄取量。结果:较之于对照组,模型组24h和48h细胞外液中糖量显着性增加,细胞糖摄取量显着性降低。表明经高胰岛素诱导24h和48h的3T3-L1细胞的糖消耗或摄取降低,具有IR特征,模型复制成功。中药单体对IR模型细胞糖消耗或摄取的影响方法:96孔细胞培养板中正常对照组和IR模型组3T3-L1细胞,分别以含0.2%BSA的DMEM培养基和含0.2%BSA、10-6M Ins的DMEM培养基培养24h;模型组再分成模型对照和药物干预各组。正常组以含0.2%BSA的DMEM培养基,模型组和药物干预各组分别以含10-6M Ins的DMEM培养基和含10-6M Ins+不同浓度的中药单体的培养基,分别培养24h和48h后,氧化酶法测定各组细胞培养液葡萄糖量或/和细胞葡萄糖摄取量。结果:较之于对照组,模型组24h和48h细胞外液的葡萄糖量明显增加;较之于模型组,葛根素10-3、10-2、10-1μM24h釉10-3、10-1M48h细胞外液的糖量均明显减少,黄芩素10-4~1μM24h和10-5~1μM48h细胞外液的葡萄糖量均明显增加,小檗碱10-2、10-、1μ M24h和10-4~1μM48h细胞外液的葡萄糖量均明显增加,甘草酸10-4~1μ M24h和10-5~1μM48h细胞外液的葡萄糖量均明显增加。表明多个低浓度区间的4种单体作用IR脂肪细胞24h和48h均有显着增加其糖消耗的作用,具有抗IR活性。研究叁:效阈浓度下四种单体配伍对IR模型细胞的效应观察四种单体配方对IR模型细胞糖消耗的影响方法:取以上各单体的阈浓度组合成复方,进一步稀释成含不同浓度的10-6M Ins的DMEM培养基。细胞分组及培养同研究二。于含药培养基作用24h和48h,采用氧化酶法分别测定各组细胞培养液葡萄糖量。结果:较之于对照组,模型组24h和48h细胞外液葡萄糖量增加;较之于模型组,四种单体配方各浓度(10-5μM~1.0μM)24h和48h细胞外液葡萄糖量显着性减少。表明四种单体阈浓度配方105μM-1.0μM均有抗IR活性。效阈浓度下4种单体不同配伍对IR模型细胞糖摄取的影响方法:取各单体阈浓度的1/10,按4因素2水平正交表组合成不同配方,稀释成含药浓度为1/40的10-6M Ins的DMEM培养基。细胞培养同研究二。于含药培养基作用24h和48h,2-NBDG荧光标记法分别测定各组细胞葡萄糖摄取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24h和48h细胞糖摄取量显着减少;较之于模型组,4种单体不同配伍中的多组配方24h和48h细胞糖摄取量明显增加,其48h的效应优于24h,4种单体合用配方24h和48h细胞糖摄取量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表明极低浓度下的4种成分配方较其他拆方配伍具有更好的抗IR活性。各因素交互关系分析表明,影响24h和48h的药物效应的主要因素分别是甘草酸和黄芩素、甘草酸、葛根素,提示甘草酸和黄芩素在全方中发挥重要作用。本课题基于复杂系统理论对中药复方可能存在多成分极低浓度下的生物效应模式进行探讨,结果在细胞水平上发现效阈浓度下(微量)的多种单体配方具有明显的生物效应。本研究对于“中药复方低浓度下多成分相互作用产生效应”的推测提供实验证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效阈浓度论文参考文献

[1].黄伟.葛根岑连汤四种表征成分效阈浓度下配伍的抗肝细胞IR效应及机理[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8

[2].张敬升.效阈浓度下复方四种单体及其配伍的细胞生物效应[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

[3].伊丽萦.效阈浓度下中药多成分的生物效应模式[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

标签:;  ;  ;  ;  

效阈浓度论文-黄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