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论师论文-杨维中

地论师论文-杨维中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论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地论,菩提流支,勒那摩提,南北二道

地论师论文文献综述

杨维中[1](2016)在《地论师南、北二道之形成新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菩提流支、勒那摩提等翻译《十地经论》的经过以及道宠、慧光生平事迹的考察,参之以考古资料,提出了关于南北朝时期地论学派分为"二道"的新说。结合考古学界关于古邺城格局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所谓的南、北二道是由邺都(相州)的城市布局而言的,大致存在菩提流支及弟子道宠等住锡邺城旧城之北区,而慧光等住锡于邺城旧城之南区等史实。道宠拜菩提流支为师不在洛阳,而是在邺都,时间为公元537年前后。道宠在开始宣讲自己得之于乃师菩提流支的《十地经论》解释之时,赫然彰显了其与勒那摩提及其继承者慧光法师之间的理论分歧,南、北二道由此正式成立。(本文来源于《河北学刊》期刊2016年01期)

李四龙[2](2014)在《经典、地域与思想传统——以六世纪地论师与北方佛教中心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佛教史上的地论师形成于南北朝中后期,尤其活跃于东魏、北齐年间的邺城地区,专门研究《十地经论》。本文考察地论师的师承关系,梳理其中的五大僧团,分析他们的佛学知识结构,借以揭示当时中国北方的佛学思想传统。地论师在嵩洛、邺城、并州和长安之间流动,其佛学思想得以传播,同时又吸收了其他佛学传统。以特定经典的诠释为纽带,不同师承关系的僧团相互交流,形成地方性的思想传统。这种松散的学派为此后的中国佛教宗派奠定了思想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期刊2014年01期)

吉津宜英,王征[3](2011)在《关于“地论师”这一称呼》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前言自从凝然(1240-1321)述及中国佛教中存在十叁个宗派以来~①,我们就将地论宗这一宗派或学派的存在作为常识来接受,并将此宗派或学派所属的僧人称为地论师。在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中,常将地论宗与摄论宗、叁论宗并列,以独立的篇幅来讨论,似乎地论宗或地论学派的存在已经是既定的事实~②。而在中国佛教史的相关着作中一般认为,地论宗是依菩提流支叁藏所译的《十地经论》而兴起的,但之后被奉持真谛叁藏所传摄论学的势力压倒,而到了唐代,地论摄论宗被法相唯识宗和华严宗逐渐吸收从而走向(本文来源于《宗教研究》期刊2011年00期)

刘续腾[4](2010)在《华严宗教理思想的形成》一文中研究指出华严宗是中国佛教中的主要宗派之一,在中国也产生了重要的思想影响。学界对华严宗形成的具体过程,尤其是在地论师说、摄论师说和《大乘起信论》对华严宗教理影响方面的研究尚欠深入。因此本文试图通过这一角度深入探究这一思想历程。华严宗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智俨和法藏。法藏的师傅智俨主要根据地论师说、摄论师说和《大乘起信论》等佛教经论为基础,创造性地对《华严经》作出阐发,初步提出了华严宗的主要教理和判教理论。其后,法藏在当时颇为兴盛的唯识宗的激发下,进一步将智俨的理论学说严密化体系化,从而建立了以法界缘起为核心的完整而庞大的思想体系。就地论师说的思想而言,他们对华严宗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南道派的“佛性本有”和依清净心性而建立的缘起学说而得以体现的,南道派地论师说是华严宗的理论根基,华严宗的“法界缘起”思想是对晚期南道派地论师慧远思想的发展。地论师说北道派后来融入了摄论师说的传承,他们的思想对华严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唯识学说方面,以及对如何依清净本心而起染法的解释上。在这一方面,智俨、尤其是法藏对唯识宗也有所借鉴。《大乘起信论》“一心开二门”的基本理路直接表现在智俨法界缘起学说的结构之中。其后法藏对《起信论》的净心缘起思想更加重视,这这集中表现在他晚年的《起信论义记》之中。其“法界缘起”和“性起缘起”立足于《华严经》的“海印叁昧”,超越了之前的各种缘起学说,同时也发展了智俨的法界缘起理论。法藏的“法界缘起”是华严宗教理中最核心的部分,其提出标志着华严教理思想的形成。第一章论述了《华严经》产生的思想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对华严宗的影响;综合前人的研究,对华严宗的谱系作出判定。第二章,依据现存的文献,对南北两道地论师说的主要思想分歧展开论述,具体探讨了佛性问题“当现二常”的分歧,突出了南道系地论师说所坚持的本有佛性思想。随后论述了地论师说对智俨的影响,法藏则是通过智俨继承了地论师说南道派的一贯主张。第叁章,依《摄大乘论》而成立的摄论师说主要是在唯识思想方面影响了智俨和法藏,具体论述通过八识、叁性叁无性和法藏的“十重唯识观”等数方面展开。法藏的唯识思想不仅与唯识古学密切相关,其叁性思想还受到了同时代的唯识宗的直接影响。通过这一方面的研究,证明了唯识思想对华严宗形成的重要作用。第四章,在简述《大乘起信论》对智俨的影响之后,重点研究了法藏前后期对《起信论》态度的变化。他先是试图参照唯识宗的思想以构建自,己的体系,后来在深入研究《华严经》的过程中,认识到华严宗思想与唯识宗学说的难于相容之处,最后通过晚年的《起信论义记》等着作,而重新回到地论师说南道派的思想脉络上来。此外,本文对华严宗思想中的一些内在困难也有批判性的分析。第五章,华严教理的核心内容是法界缘起或者说性起缘起学说。在智俨思想的基础之上,法藏依照《华严宗》中提出的“海印叁昧”,着重阐发了重重无尽、圆融无碍的法界缘起。法藏法界缘起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叁性同异、十玄无碍、六相圆融和因门六义四个部分。(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10-04-10)

冯永昌[5](2009)在《北朝地论师“当常”、“现常”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论师是南北朝各家师说中的一个重要学派,主要研究《十地经论》,兼修《涅盘》等经典。地论师不仅推动了当时的佛学研究,而且对以后的中国佛学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地论师学说分为南道、北道两系,其争论的焦点主要在于对“当常、现常”的不同理解和“四宗五宗”的教判理论。其中,“当常”、“现常”主要讨论的是佛性始有、本有的问题,也是两系主要分歧所在。这一有关佛性生成的争论涉及了佛性的释名定义、先后时限以及由此产生的修持方法、途径步骤等一系列问题,争论持续数百年,成为中国佛学的中心问题之一。对地论师“当常”、“现常”思想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进行总结和分析,不仅是对中国佛教哲学研究的一个有益补充,而且可以从中发现佛教逐渐中国化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发展脉络,有助于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认识和传承。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这一部分简要介绍地论师传承及其思想、地论师两道思想上的主要分歧,同时对本研究依据的原始材料进行简单说明。第二部分:“当常”、“现常”问题溯源。这一部分主要介绍“当常”、“现常”问题产生的历史渊源,简略说明印度和中国佛学史上佛性论问题的发展线索。“当常”、“现常”问题的提出是佛性论思想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是佛教哲学发展中的一个节点。第叁部分:“当常”、“现常”:地论师南、北两道佛性论之争。这一部分对“当常”、“现常”问题产生的原因、思想对立的情况、所涉及的哲学问题以及矛盾的调和等进行重点分析。对地论师关于阿赖耶识真妄、佛性本有始有、佛因与佛果的关系等问题的观点进行了梳理和辨析。第四部分:“当常”、“现常”思想的影响。这一部分对地论师佛性思想在历史上的影响进行了探讨,除重点讨论对华严宗和唯识宗的影响外,还对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作用予以分析和评价。(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09-04-20)

高永旺[6](2008)在《简论地论师的判教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以精研《地论》而知名的僧人,被称为地论师。地论师的代表人物慧光立渐、顿、圆叁教与因缘宗、假名宗、诳相宗、常宗等四宗判教思想;在此基础上,自轨立五宗、耆阇立六宗等判教思想。地论师的判教思想,对于华严宗的创立,中国化佛教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船山学刊》期刊2008年02期)

王仲尧[7](1999)在《论南北朝地论师的判教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现存文献,对地论师南北二道分歧的历史渊源与关键,以及门户传承等问题,所记不清晰。近代以来,学术界虽多曾探讨,但也未说清楚。本文从二道的判教结构和有关思想出发,认为南道判教是将《涅盘》、《华严》二经共同置于最高地位。北道判教则将《华严》置于《涅 》之上。双方分歧的焦点,是佛性当有还是现有。南道持“真性缘起”,有强调理性主义,突出主体意识和义理思辨的倾向。北道持“法界缘起”,较偏重实践。地论师判教对当时整个中国佛教的几种思潮皆有所涉及,其判教的基本方法是对各种现实存在的学说思潮进行认识和分析,在批判和总结的基础上进行会通。它的不足之处在于:判教结构的不完整或不均衡性,判教的内容与整个佛教发展背景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割裂。但其主体意识和批判锋芒,在当时不失为一种特色,故仍有重要价值。(本文来源于《佛学研究》期刊1999年00期)

地论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佛教史上的地论师形成于南北朝中后期,尤其活跃于东魏、北齐年间的邺城地区,专门研究《十地经论》。本文考察地论师的师承关系,梳理其中的五大僧团,分析他们的佛学知识结构,借以揭示当时中国北方的佛学思想传统。地论师在嵩洛、邺城、并州和长安之间流动,其佛学思想得以传播,同时又吸收了其他佛学传统。以特定经典的诠释为纽带,不同师承关系的僧团相互交流,形成地方性的思想传统。这种松散的学派为此后的中国佛教宗派奠定了思想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论师论文参考文献

[1].杨维中.地论师南、北二道之形成新论[J].河北学刊.2016

[2].李四龙.经典、地域与思想传统——以六世纪地论师与北方佛教中心为例[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4

[3].吉津宜英,王征.关于“地论师”这一称呼[J].宗教研究.2011

[4].刘续腾.华严宗教理思想的形成[D].复旦大学.2010

[5].冯永昌.北朝地论师“当常”、“现常”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09

[6].高永旺.简论地论师的判教思想[J].船山学刊.2008

[7].王仲尧.论南北朝地论师的判教思想[J].佛学研究.1999

标签:;  ;  ;  ;  

地论师论文-杨维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