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工人医院广西柳州545005)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微创颅骨钻孔引流术治疗硬膜外血肿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162例硬膜外血肿的患者,按照患者及家属的治疗要求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73例采取传统开颅手术治疗,研究组89例采取微创颅骨钻孔引流术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拔管时间、平均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平均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且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拔管时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微创颅骨钻孔引流术治疗硬膜外血肿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并且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应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关键词】微创颅骨钻孔引流;硬膜外血肿;开颅手术;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6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4-0141-02
硬膜外血肿极易引发脑疝,危及生命[1]。对于硬膜外血肿的治疗,手术治疗可有效清理硬膜外血肿并减少并发症[2],传统的手术方法为开颅去骨瓣减压术,但手术创伤较大,出血多,且对颅骨造成的破坏较大,患者需二期再行颅骨重建手术治疗,对患者的生理及心理创伤较大[3],而微创颅骨钻孔引流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为研究微创颅骨钻孔引流术治疗硬膜外血肿的临床效果。我院将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162例硬膜外血肿的患者进行分组对比治疗,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162例硬膜外血肿患者,患者入院后,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说明硬膜外血肿的传统开颅手术与微创颅骨钻孔引流术的治疗方案,按照患者及家属的治疗意愿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其中对照组患者73例,男性43例,女性29例,年龄14至62岁,平均年龄41.83±6.72岁;研究组患者89例,男性52例,女性37例,年龄13至67岁,平均年龄42.36±7.64岁。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经头颅CT结合查体确诊硬膜外血肿。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完善术前检查急诊行去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引流术。研究组患者完善术前检查急诊行微创颅骨钻孔引流术,麻醉选择全身麻醉,常规消毒铺单,根据患者CT显示病灶部位确定钻孔部位并做1约1cm的切口,直至达到颅骨,电钻钻孔后使用2.0cm的穿刺针沿血肿方向进行穿刺,抽出血型液体后停止穿刺,拧紧后盖,采用10ml注射器从尾端侧孔处进行血肿抽吸,抽吸过程中避免用力过猛、速度过快,抽取预计血肿量的1/4后改用生理盐水与血肿置换性冲洗,直至抽出液体清亮,抽吸完毕后连接引流管,向内注射2万单位尿激酶并暂时关闭引流管2小时,即刻复查头颅CT,若硬膜外血肿仍有大量残留则重新进行抽吸与清洗,定期复查头颅CT,血肿基本清除后拔除引流管。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常规指标的对比情况
研究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拔管时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1。
3.讨论
对硬膜外血肿的治疗,目的是快速清除颅内血肿,降低颅内压力,缓解脑组织损伤,减少脑疝的发生,手术治疗硬膜外血肿可有效降低脑缺血及脑疝的发生率[4],传统的去骨瓣血肿清除减压术有效治疗硬膜外血肿,但一直存在出血量多、并发症多等问题,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患者病情的恢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创治疗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患者更希望用微创的治疗方法对自身疾病进行治疗,微创颅骨钻孔引流术恰恰符合了患者对治疗的要求,且其可有效降低颅内压并清除颅内血肿,这种治疗方法操作简便,手术风险较小,对颅骨损伤小,因此其并发症发生率大大降低,患者病情恢复较传统开颅手术快,本次研究中,通过对患者采取微创露骨钻孔减压术,患者术中出血量显著降低,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且其对颅内血肿清除的效果与传统开颅手术无明显差别,充分体现出微创露骨钻孔引流术的优越性。
综上所述,微创颅骨钻孔引流术治疗硬膜外血肿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并且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应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渊,微创引流术与开颅术治疗脑外伤硬脑膜外血肿临床随机对照研究[J].中外医疗,2016,5(1):45-47.
[2]周俊升,微创引流术与开颅术治疗脑外伤硬脑膜外血肿临床效果比较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23):78-79.
[3]左星,肖航.局麻与全麻下行钻孔引流术对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术后不良情绪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15):113-115.
[4]潘仁高,谢溢升,梁青青,颅骨钻孔与传统开颅手术治疗硬膜外血肿疗效对比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5,17(1):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