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田井下作业用捞砂筒论文和设计-陈军霞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油田井下作业用捞砂筒,包括活塞、筒体、电动伸缩杆、喷管、碎料组件和下管体,所述筒体的内部固定安装有挡砂网,挡砂网将筒体的内部分隔成沉砂室和负压室,沉砂室位于负压室的下方,筒体的下方为锥形面,锥形面的底部的开口处通过螺纹固定安装有下管体,下管体的内部且位于靠近管口处固定安装球阀座,下管体的内部且位于远离管口处固定安装有网孔托盘和碎料组件,网孔托盘位于碎料组件的上方,所述油田井下作业用捞砂筒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捞砂效率高,碎料效果好,避免管口堵塞,同时能够调整油液喷出方向,从而对油井内的砂石进行翻动,进一步提高捞砂效率。

主设计要求

1.一种油田井下作业用捞砂筒,包括活塞(3)、筒体(4)、电动伸缩杆(8)、喷管(10)、碎料组件(12)和下管体(13),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4)的内部固定安装有挡砂网(22),挡砂网(22)将筒体(4)的内部分隔成沉砂室(19)和负压室(23),沉砂室(19)位于负压室(23)的下方,筒体(4)的下方为锥形面(11),锥形面(11)的底部的开口处通过螺纹固定安装有下管体(13),下管体(13)的内部且位于靠近管口处固定安装球阀座(14),下管体(13)的内部且位于远离管口处固定安装有网孔托盘(16)和碎料组件(12),网孔托盘(16)位于碎料组件(12)的上方,锥形面(11)的内部固定安装有锥形中空管(17),锥形中空管(17)的上管口处设有弧形帽(18),弧形帽(18)的与锥形中空管(17)的上管口处通过若干支架固定连接,负压室(23)的内部滑动安装有活塞(3),活塞(3)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拉杆(1),拉杆(1)的顶部贯穿至筒体(4)的外部,负压室(23)的底部侧壁上开设若干出液口(21),筒体(4)的外壁且位于出液口(21)处固定安装有出液管(6),出液管(6)上固定安装有向外开启的单向阀(20),筒体(4)的外壁且位于出液管(6)的正下方固定安装有喷管支架(9),喷管(10)与喷管支架(9)的自由端铰接,出液管(6)与喷管(10)之间由软质导管(7)连接,筒体(4)的外壁且位于喷管支架(9)的正上方铰接有电动伸缩杆(8),电动伸缩杆(8)的自由端与喷管(10)的尾部铰接。

设计方案

1.一种油田井下作业用捞砂筒,包括活塞(3)、筒体(4)、电动伸缩杆(8)、喷管(10)、碎料组件(12)和下管体(13),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4)的内部固定安装有挡砂网(22),挡砂网(22)将筒体(4)的内部分隔成沉砂室(19)和负压室(23),沉砂室(19)位于负压室(23)的下方,筒体(4)的下方为锥形面(11),锥形面(11)的底部的开口处通过螺纹固定安装有下管体(13),下管体(13)的内部且位于靠近管口处固定安装球阀座(14),下管体(13)的内部且位于远离管口处固定安装有网孔托盘(16)和碎料组件(12),网孔托盘(16)位于碎料组件(12)的上方,锥形面(11)的内部固定安装有锥形中空管(17),锥形中空管(17)的上管口处设有弧形帽(18),弧形帽(18)的与锥形中空管(17)的上管口处通过若干支架固定连接,负压室(23)的内部滑动安装有活塞(3),活塞(3)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拉杆(1),拉杆(1)的顶部贯穿至筒体(4)的外部,负压室(23)的底部侧壁上开设若干出液口(21),筒体(4)的外壁且位于出液口(21)处固定安装有出液管(6),出液管(6)上固定安装有向外开启的单向阀(20),筒体(4)的外壁且位于出液管(6)的正下方固定安装有喷管支架(9),喷管(10)与喷管支架(9)的自由端铰接,出液管(6)与喷管(10)之间由软质导管(7)连接,筒体(4)的外壁且位于喷管支架(9)的正上方铰接有电动伸缩杆(8),电动伸缩杆(8)的自由端与喷管(10)的尾部铰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田井下作业用捞砂筒,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室(23)的内壁且靠近顶部位置固定安装有上止动环(2),负压室(23)的内壁且位于靠近底部位置固定安装有下止动环(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田井下作业用捞砂筒,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液口(21)的数量大于两个,出液口(21)位于下止动环(5)与挡砂网(22)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田井下作业用捞砂筒,其特征在于,所述锥形面(11)的外壁上开设出砂口(24),出砂口(24)处铰接有密封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田井下作业用捞砂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碎料组件(12)设有外部环体,外部环体的前后开口处固定安装有转轴架(25),转轴架(25)上转动安装有转轴,转轴上固定安装有若干碎料刀片(26)。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石油开采领域,具体是一种油田井下作业用捞砂筒。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企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整个社会对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石油作为社会的重要资源,其贮藏在地下很深的地方,因此需要使用大量的机械设备进行开采,同时由于石油贮藏在地下,其内部含有大量的砂子,为了提高石油的品质和纯度,因此需要在开采石油的同时需要将石油中的砂子滤除;在石油开采过程中,往往需要开设油井,对于井眼内的砂子来说,常用的处理方法是下冲管进行冲砂作业,利用上返的液体将砂子带出地面,但有时满井眼的携砂液可能会对底层造成极大地伤害或者甚至将油井压死,或因漏失严重根本无法建立循环,在无法建立循环的井内进行捞砂、钻塞、加深等项施工,往往十分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油田井下作业用捞砂筒,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油田井下作业用捞砂筒,包括活塞、筒体、电动伸缩杆、喷管、碎料组件和下管体,所述筒体的内部固定安装有挡砂网,挡砂网将筒体的内部分隔成沉砂室和负压室,沉砂室位于负压室的下方,筒体的下方为锥形面,锥形面的底部的开口处通过螺纹固定安装有下管体,下管体的内部且位于靠近管口处固定安装球阀座,下管体的内部且位于远离管口处固定安装有网孔托盘和碎料组件,网孔托盘位于碎料组件的上方,锥形面的内部固定安装有锥形中空管,锥形中空管的上管口处设有弧形帽,弧形帽的与锥形中空管的上管口处通过若干支架固定连接,负压室的内部滑动安装有活塞,活塞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拉杆,拉杆的顶部贯穿至筒体的外部,负压室的底部侧壁上开设若干出液口,筒体的外壁且位于出液口处固定安装有出液管,出液管上固定安装有向外开启的单向阀,筒体的外壁且位于出液管的正下方固定安装有喷管支架,喷管与喷管支架的自由端铰接,出液管与喷管之间由软质导管连接,筒体的外壁且位于喷管支架的正上方铰接有电动伸缩杆,电动伸缩杆的自由端与喷管的尾部铰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负压室的内壁且靠近顶部位置固定安装有上止动环,负压室的内壁且位于靠近底部位置固定安装有下止动环。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出液口的数量大于两个,出液口位于下止动环与挡砂网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锥形面的外壁上开设出砂口,出砂口处铰接有密封门。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碎料组件设有外部环体,外部环体的前后开口处固定安装有转轴架,转轴架上转动安装有转轴,转轴上固定安装有若干碎料刀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通过活塞的直线往复运动实现油液的抽吸和喷出,粉碎刀片在油液的流动作用下转动,从而对油液中体积较大的砂块进行粉碎,避免下管体堵塞,网孔托盘起到一定的过筛和缓冲作用,弧形帽改变油液流向,从而有效地避免了砂石回流,高速喷出的油液能够对井底沉砂进行翻动,从而提高捞砂效率,通过电动伸缩杆驱动喷管沿喷管支架转动,从而能够改变油液喷出方向,提高设备灵活性,进一步提高捞砂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油田井下作业用捞砂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油田井下作业用捞砂筒的剖视图。

图3为油田井下作业用捞砂筒中锥形中空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油田井下作业用捞砂筒中碎料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油田井下作业用捞砂筒中网孔托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拉杆1、上止动环2、活塞3、筒体4、下止动环5、出液管6、软质导管7、电动伸缩杆8、喷管支架9、喷管10、锥形面11、碎料组件12、下管体13、球阀座14、单向球阀15、网孔托盘16、锥形中空管17、弧形帽18、沉砂室19、单向阀20、出液口21、挡砂网22、负压室23、出砂口24、转轴架25和碎料刀片26。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油田井下作业用捞砂筒,包括拉杆1、上止动环2、活塞3、筒体4、下止动环5、出液管6、软质导管7、电动伸缩杆8、喷管支架9、喷管10、锥形面11、碎料组件12、下管体13、球阀座14、单向球阀15、网孔托盘16、锥形中空管17、弧形帽18、沉砂室19、单向阀20、出液口21、挡砂网22、负压室23、出砂口24、转轴架25和碎料刀片26,所述筒体4的内部固定安装有挡砂网22,挡砂网22将筒体4的内部分隔成沉砂室19和负压室23,沉砂室19位于负压室23的下方,筒体4的下方为锥形面11,锥形面11的底部的开口处通过螺纹固定安装有下管体13,下管体13的内部且位于靠近管口处固定安装球阀座14,下管体13的内部且位于远离管口处固定安装有网孔托盘16和碎料组件12,网孔托盘16位于碎料组件12的上方,锥形面11的内部固定安装有锥形中空管17,锥形中空管17的上管口处设有弧形帽18,弧形帽18的与锥形中空管17的上管口处通过若干支架固定连接,负压室23的内部滑动安装有活塞3,活塞3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拉杆1,拉杆1的顶部贯穿至筒体4的外部,负压室23的底部侧壁上开设若干出液口21,筒体4的外壁且位于出液口21处固定安装有出液管6,出液管6上固定安装有向外开启的单向阀20,筒体4的外壁且位于出液管6的正下方固定安装有喷管支架9,喷管10与喷管支架9的自由端铰接,出液管6与喷管10之间由软质导管7连接,筒体4的外壁且位于喷管支架9的正上方铰接有电动伸缩杆8,电动伸缩杆8的自由端与喷管10的尾部铰接,所述负压室23的内壁且靠近顶部位置固定安装有上止动环2,负压室23的内壁且位于靠近底部位置固定安装有下止动环5;所述出液口21的数量大于两个,出液口21位于下止动环5与挡砂网22之间;所述锥形面11的外壁上开设出砂口24,出砂口24处铰接有密封门;所述碎料组件12设有外部环体,外部环体的前后开口处固定安装有转轴架25,转轴架25上转动安装有转轴,转轴上固定安装有若干碎料刀片26;使用时,将拉杆1的顶部与驱动装置连接,驱动装置驱动活塞3在负压室23内做直接往复运动,当活塞3向上运动时,筒体4内产生负压,油液分别经过球阀15、碎料组件12、网孔托盘16、锥形中空管17进入筒体4内,碎料组件12中的粉碎刀片26在油液的流动作用下转动,从而对油液中体积较大的砂块进行粉碎,避免下管体13堵塞,网孔托盘16起到一定的过筛和缓冲作用,弧形帽18改变油液流向,从而有效地避免了砂石回流,经过吸取的砂石由挡砂网22阻挡并沉积在沉砂室19内,油液经过挡砂网22进入负压室23中,当活塞向下运动时,筒体4内产生正压,球阀14关闭,负压室23内的油液经过出液管6流向喷管10中喷出,高速喷出的油液能够对井底沉砂进行翻动,从而提高捞砂效率,通过电动伸缩杆8驱动喷管10沿喷管支架9转动,从而能够改变油液喷出方向,提高设备灵活性,进一步提高捞砂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使用时,将拉杆1的顶部与驱动装置连接,驱动装置驱动活塞3在负压室23内做直接往复运动,当活塞3向上运动时,筒体4内产生负压,油液分别经过球阀15、碎料组件12、网孔托盘16、锥形中空管17进入筒体4内,碎料组件12中的粉碎刀片26在油液的流动作用下转动,从而对油液中体积较大的砂块进行粉碎,避免下管体13堵塞,网孔托盘16起到一定的过筛和缓冲作用,弧形帽18改变油液流向,从而有效地避免了砂石回流,经过吸取的砂石由挡砂网22阻挡并沉积在沉砂室19内,油液经过挡砂网22进入负压室23中,当活塞向下运动时,筒体4内产生正压,球阀14关闭,负压室23内的油液经过出液管6流向喷管10中喷出,高速喷出的油液能够对井底沉砂进行翻动,从而提高捞砂效率,通过电动伸缩杆8驱动喷管10沿喷管支架9转动,从而能够改变油液喷出方向,提高设备灵活性,进一步提高捞砂效率。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设计图

一种油田井下作业用捞砂筒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19939.0

申请日:2019-01-07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7(山东)

授权编号:CN209385087U

授权时间:20190913

主分类号:E21B 27/00

专利分类号:E21B27/00

范畴分类:22A;

申请人:陈军霞

第一申请人:陈军霞

申请人地址:262714 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市羊口镇清河采油厂地质研究所

发明人:陈军霞

第一发明人:陈军霞

当前权利人:陈军霞

代理人:丁国勇

代理机构:51289

代理机构编号:成都明涛智创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51289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一种油田井下作业用捞砂筒论文和设计-陈军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