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相干共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磁共振,能量,相互作用,原子,量子,激光,能级。
相干共振论文文献综述
李震,蔡宏浩,雷国伟,赖宗英,吴孟键[1](2019)在《不均匀场下基于分子间双量子相干核磁共振技术的果肉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核磁共振(NMR)谱图可在不破坏生物样品的状态下提供组织成分组成及其含量的信息,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和食品检测等领域.NMR谱图分辨率越高,提供的与组织成分相关的信息越丰富、越准确,也越有利于未知成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传统的高分辨NMR谱图通常要在均匀磁场下采集.但在实际应用中,均匀的磁场较难获得.这就使得我们采集的NMR谱图的分辨率,以及由此获得的生物组织成分组成和含量等信息的准确性受到影响.源于远程偶极相互作用的分子间双量子相干(iDQC)技术对磁场均匀度不敏感,可在不均匀场下获得高分辨率NMR谱图.本文采用基于iDQC技术的IDEAL-Ⅱ序列对甲基丙烯酸丁酯、蕃茄和西瓜叁种样品进行了NMR实验,结果证明基于iDQC技术在不均匀场下获得水果的高分辨NMR谱图是可行的,这对食品科学以及食品检测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波谱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吴笋,蒋小莉,王娟艳[2](2019)在《体素内非相干运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定量参数在肝癌中的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体素内非相干运动(IVIM)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定量参数在肝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20例肝癌患者将其纳入研究组,其中病理分级Ⅰ级58例,Ⅱ级36例,Ⅲ级26例;另选同期120名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组。两组均行磁共振常规序列、DWI及IVIM序列扫描,测量并比较两组定量参数表观弥散系数(ADC)、灌注分数(f)、真实弥散系数(D)及灌注相关弥散系数(D*)值,并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参数值对肝癌的诊断效能。结果:研究组患者的ADC和D值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50,t=4.518;P<0.05);研究组患者的f和D*值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95,t=5.612;P<0.05);病理分级Ⅰ级患者的ADC和D值高于Ⅱ级,Ⅱ级高于Ⅲ级,Ⅰ级患者的f和D*值低于Ⅱ级,Ⅱ级低于Ⅲ级,不同病理分级患者定量参数ADC、f、D及D*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547,F=1.032,F=4.012;P<0.05);ROC曲线显示:ADC、f、D及D*值诊断肝癌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9、0.600、0.700和0.593,其中ADC和D值的诊断效能优于f和D*值,其对应的最佳诊断阈值分别为2.011×10~(-3)mm~2/s和2.141×10~(-3)mm~2/s。结论:IVIM-DWI检查对肝癌微循环功能评估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其定量参数有助于肝癌的病理分级诊断,且ADC和D值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装备》期刊2019年10期)
张喜荣,陈静,韩冬,贾永军,于楠[3](2019)在《结合使用体内非相干运动(IVIM)和磁共振磁化转移成像(MT)检测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体内非相干运动(IVIM)和磁化转移技术(MT)用于评估早期糖尿病肾病(DN)患者肾功能的初步研究。方法:共纳入14例确诊为Ⅰ期DN的患者作为观察组,35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IVIM(b=0,50,100,150,200,400,600,800sec/mm2)和弥散加权成像(DWI, b=50,800sec/mm 2)序列在3T扫(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暨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资料汇编》期刊2019-08-22)
刘瑶瑶[4](2019)在《相干原子介质中共振增益效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原子相干效应的引入,量子光学得到了新的发展。利用原子相干效应形成新的光学介质,进而改变非线性光学吸收和色散效应可以产生各种有趣的现象。光与原子间的相互作用过程是研究原子相干性的基础,通过改变光与原子的相互作用可以调控光场的性质。其中增益效应在光放大等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同时增益效应也可以应用在电磁感应光栅方面。电磁感应光栅是原子相干效应研究方向中的重要现象,电磁感应光栅的提出为研究光与原子相互作用的性质打开了新的道路。将增益效应与电磁感应光栅结合可以实现增益相位光栅,大大提高了一级和高阶衍射效率。增益效应进一步推动了电磁感应光栅的发展,使得原子光栅在光开关、全光逻辑门中更有实用价值。基于以上研究背景,研究了四能级结构中的增益相位光栅和循环结构中的光增益效应。简述了原子相干性和电磁感应光栅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光与原子相互作用的半经典理论,推导二能级系统中的密度矩阵方程,以及给出了电磁感应光栅的基本理论。本文主要包含以下内容:1.介绍了N型和Tripod型两种结构的电磁感应相位光栅效应。结果表明,N型和Tripod型电磁感应相位光栅的一阶衍射效率分别为34%和33%,都与理想正弦相位光栅的衍射效率相近。2.在一个相干四能级原子系统中对增益相位光栅效应进行理论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干抽运场的作用下,信号光强度被放大,增大了电磁感应光栅的零级衍射强度。在相位调制的作用下,零阶的衍射光有效地调制到一级及高阶衍射方向。相比电磁感应相位光栅,该增益相位光栅一阶衍射效率更高,在光开光、全光网络等应用方面更具优势。3.在一个相干循环四能级原子系统中,理论分析了抽运场与调制场强度对信号场增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循环四能级原子系统中,调制场促进了能级间粒子的跃迁,使得信号光增益增强。当加入较弱的调制场(调制场强度与信号场相等)时,共振频率处信号增益强度提高了12倍。相干抽运场诱导信号场出现增益效应,通过增加抽运场的强度信号场由无粒子数反转增益转化到粒子数反转增益。伴随着抽运场增强,共振频率处的增益先增后减。该循环增益系统在光放大等方向有潜在的实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9-06-01)
金葛[5](2019)在《铷原子光磁共振中瞬态相干效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自旋瞬态相干效应的光谱学研究能够提供大量关于物质微观动力学的信息,是波谱学的重要分支,从1964年光子瞬态相干效应发现到现在已有50多年的历史。对于原子光磁共振中的瞬态演化动力学而言,现在的研究还较少,正在慢慢起步。随着基于光磁共振的原子测磁领域的蓬勃发展,对于光磁共振中的瞬态相干效应研究也有着较大的意义,显得日趋重要。在本论文研究过程中,首先,我们搭建了铷原子光磁共振的研究平台,实验中只有一束激光即作为泵浦光又作为探测光作用在一个镀膜的铷原子池上,再通过一个光电二极管探测与原子相互作用之后的光强。利用扫描射频场的频率,获得了透射光强随着射频场频率变化的曲线,即光磁共振信号。基于光磁共振测磁的原子磁力仪就可以通过共振峰对应的射频频率值来确定外磁场的大小。我们分析了在实验室温度20℃下,共振峰线宽随各种激光功率,射频功率等参数的变化,从而优化得到信噪比较好的光磁共振信号。其次,通过增加射频场频率扫描速率,我们在铷原子中观察到了光磁共振的瞬态演化过程。在较高射频场扫频速率的情况下,传统洛伦兹线型的光磁共振信号会变得不对称,且右侧会逐渐出现振荡的小峰。我们研究了不同光功率和射频功率对于振荡小峰的影响。再次,为了研究瞬态相干效应中振荡小峰的特性,我们在某时刻突然打开射频场来观察透射信号的变化,射频场频率设置为与拉莫尔进动频率一致。我们发现瞬态效应的信号为正弦振荡e-1阻尼衰减的形式。进一步,我们分析了振荡频率和衰减速率随着射频场强度、激光功率的演化规律,发现振荡频率主要受到射频场振幅的影响,与射频场振幅成正比;并且当激光功率较小的时候,射频场强度对衰减速率起主要作用,而当激光功率较大的时候,射频场强度对衰减速率基本不起作用。当射频场功率比较大的时候,瞬态相干效应的振荡频率和衰减速率基本不受激光功率的影响。最后,我们通过四能级密度矩阵方程,数值计算了各种情况下光磁共振中的瞬态相干效应,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非常吻合,进一步解释了这种瞬态现象的动力学演化原因。希望我们的实验和理论解释有助于人们对于瞬态相干效应的理解,并对基于光磁共振的原子测磁有所帮助。(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1-10)
白小刚,张海明[6](2018)在《两原子相干共振能量传递的单次与N次能量提取》一文中研究指出两原子间隔一定距离且两原子跃迁频率接近时,两原子之间可发生能量传递.理论研究了供能原子和受能原子两共振原子的能量传递.求解薛定谔方程得出两原子共振能量传递效率.结果表明,供能原子在真空场中的激发态寿命在能量传递效率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能量传递效率与两原子间距离的负叁次幂的正弦值的平方成正比,在一阶近似条件下,与两原子间距离的6次方成反比.以供能原子处于激发态时为初始时刻,能量从初始时刻随时间由供能原子向受能原子传递,对受能原子的单次能量提取的最大值大约在供能原子寿命的2/3时刻;对受能原子的连续N次能量提取的最大值,每次提取时间大约在供能原子寿命的1/2时刻.(本文来源于《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白小刚[7](2018)在《一对二能级原子相干共振能量传递与能量提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一对二能级原子为研究对象,从量子力学态相干的角度研究了一对二能级原子相干共振能量传递。以光场和原子间偶极相互作用为微扰,运用量子力学非简并微扰和子空间解薛定谔方程求得原子间跃迁频率共振时的相干共振能量传递效率解析式。原子偶极电场等效替换为同频率光场,求得两原子跃迁频率存在失谐量时的一对二能级原子相干能量传递效率。理论结果表明,供能原子的激发态寿命越长,能量传递效率越高。相干共振能量传递效率与两原子间距离的负叁次幂的正弦值的平方成正比,一阶近似条件下,与两原子间距离的6次方成反比。两原子偶极相互作用越强,传递能量效率越高,抑制供能原子自发辐射能力越强。两原子相干共振能量传递效率随时间振荡衰减。两原子跃迁频率必须接近,才能传递能量,随着两原子跃迁频率失谐量增加,能量传递效率将迅速衰减。在求得相干共振能量传递效率解析式后,又研究了对受能原子的单次与N次能量提取问题。运用了图形法求解微分方程,研究了单次与N次能量提取的极大值问题。(本文来源于《天津工业大学》期刊2018-01-20)
阮文斗,卢道明[8](2017)在《奇相干态在线性共振力作用激光过程中的退相干》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有序算符内的积分技术,以及在线性共振力作用激光过程中密度矩阵解的解析表示式,导出了奇相干态密度矩阵在该通道中的演化公式。采用Wigner算符在相干态表象中的表示,给出了奇相干态在该通道中Wigner函数的演化公式。讨论了增益系数和衰减系数变化对Wigner函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增益系数增大和衰减系数增大,Wigner函数的负性减弱,态的非经典效应减弱。另一方面,随耗散过程的延续,Wigner函数负部体积减小,光场量子特性减弱。(本文来源于《量子光学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李海涛,秦卫阳,尚世杰,田瑞兰[9](2017)在《磁致屈曲能量采集系统的相干共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一种磁致动态屈曲压电能量回收装置,研究了其在随机激励下的相干共振机理,以随机Melnikov函数为研究方法探讨了双稳态系统发生阱间跳跃的必要条件。首先基于能量法以及广义Hamilton原理,以磁致屈曲能量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分布式参数磁致屈曲压电梁模型。然后根据控制方程以及Melnikov原理,推导了系统的随机Melnikov函数以及发生相干共振的必要条件。发现磁铁间距以及尖端质量等因素会显着影响系统发生相干共振的激励强度阈值。开展了数值模拟,并进行了实验验证,所得结果与理论分析相互吻合,在优化磁铁间距后,能量采集系统可在低强度激励下实现较大的功率输出。(本文来源于《中国力学大会-2017暨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60周年大会论文集(B)》期刊2017-08-13)
赵一珺,陈卫霞,刘军,张子曙[10](2017)在《体素内非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及磁共振增强扫描在肝细胞癌分化程度评估的临床应用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IVIM DWI及常规MRI增强扫描在肝细胞癌分化程度评估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 46例患者49个HCC病灶(1个高分化HCC,32个中分化HCC,16个高分化HCC)纳入研究。所有患者术前均行MRI扫描,包括轴位T2平扫、轴位T1平扫、冠状T2平扫、MM DWI(b=0,25,50,75,100,150,200,500,800 s/m2)以及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定(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十五次全国学术大会暨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2017年学术年会暨《医学影像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资料汇编》期刊2017-07-14)
相干共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体素内非相干运动(IVIM)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定量参数在肝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20例肝癌患者将其纳入研究组,其中病理分级Ⅰ级58例,Ⅱ级36例,Ⅲ级26例;另选同期120名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组。两组均行磁共振常规序列、DWI及IVIM序列扫描,测量并比较两组定量参数表观弥散系数(ADC)、灌注分数(f)、真实弥散系数(D)及灌注相关弥散系数(D*)值,并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参数值对肝癌的诊断效能。结果:研究组患者的ADC和D值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50,t=4.518;P<0.05);研究组患者的f和D*值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95,t=5.612;P<0.05);病理分级Ⅰ级患者的ADC和D值高于Ⅱ级,Ⅱ级高于Ⅲ级,Ⅰ级患者的f和D*值低于Ⅱ级,Ⅱ级低于Ⅲ级,不同病理分级患者定量参数ADC、f、D及D*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547,F=1.032,F=4.012;P<0.05);ROC曲线显示:ADC、f、D及D*值诊断肝癌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9、0.600、0.700和0.593,其中ADC和D值的诊断效能优于f和D*值,其对应的最佳诊断阈值分别为2.011×10~(-3)mm~2/s和2.141×10~(-3)mm~2/s。结论:IVIM-DWI检查对肝癌微循环功能评估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其定量参数有助于肝癌的病理分级诊断,且ADC和D值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相干共振论文参考文献
[1].李震,蔡宏浩,雷国伟,赖宗英,吴孟键.不均匀场下基于分子间双量子相干核磁共振技术的果肉检测[J].波谱学杂志.2019
[2].吴笋,蒋小莉,王娟艳.体素内非相干运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定量参数在肝癌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装备.2019
[3].张喜荣,陈静,韩冬,贾永军,于楠.结合使用体内非相干运动(IVIM)和磁共振磁化转移成像(MT)检测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初步研究[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暨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资料汇编.2019
[4].刘瑶瑶.相干原子介质中共振增益效应的研究[D].山西大学.2019
[5].金葛.铷原子光磁共振中瞬态相干效应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9
[6].白小刚,张海明.两原子相干共振能量传递的单次与N次能量提取[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18
[7].白小刚.一对二能级原子相干共振能量传递与能量提取[D].天津工业大学.2018
[8].阮文斗,卢道明.奇相干态在线性共振力作用激光过程中的退相干[J].量子光学学报.2017
[9].李海涛,秦卫阳,尚世杰,田瑞兰.磁致屈曲能量采集系统的相干共振研究[C].中国力学大会-2017暨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60周年大会论文集(B).2017
[10].赵一珺,陈卫霞,刘军,张子曙.体素内非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及磁共振增强扫描在肝细胞癌分化程度评估的临床应用研究(英文)[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十五次全国学术大会暨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2017年学术年会暨《医学影像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资料汇编.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