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敏
(山东省临沂市石门镇卫生院;山东临沂276705)
摘要:目的:分析延伸护理在内科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方法:抽取我院内科于2016年2月-2017年10月收治的122例慢性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护理方法的差异分成对照组(59例)和观察组(63例)。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均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出院后,实施延伸护理。结果:观察组出院12个月时病情控制良好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出院12个月时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延伸护理用于内科慢性病管理,可改善患者出院后的病情控制效果及生活质量。
关键词:延伸护理;内科慢性病管理;生活质量
前言:内科多收治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这类疾病的管理难度体现为:其病因较为复杂,一旦控制不当,很容易导致病情复发或进展[1]。这一特征对内科慢性病管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了评估延伸护理的价值,本研究将122例慢性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内科于2016年2月-2017年10月收治的122例慢性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护理方法的差异分成对照组(59例)和观察组(63例)。对照组男26例,女33例;年龄29-78岁,平均年龄(54.3±3.6)岁。观察组男30例,女33例;年龄27-77岁,平均年龄(54.2±3.7)岁。差异不显著。
1.2方法
在院期间,两组慢性病患者均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出院时,增加延伸护理:(1)制定延伸护理方案。根据内科慢性病患者的疾病类型、病情严重程度、症状指标等,制定适宜的延伸护理方案。制定延伸护理方案的目的为:引导患者顺利度过院内与院外的过渡期;指导患者控制其病情,避免病情进展,并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2)定期随访。内科慢性病患者出院后,采取电话随访、微信回访、上门随访等多种形式,与患者保持密切沟通。通过随访沟通,了解患者的生活状况、病情控制状况。如为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出院后的延伸护理中,应指导患者做好脑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告知患者按时、合理用药,并引导患者做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等)的控制。如发现慢性病患者的依从性较差,可为患者讲解依从性良好慢性病患者的病情控制效果,以提高患者对遵医行为重要性的认知,并提高其依从性水平。如发现患者伴有较为明显的负性情绪,需及时给予患者心理疏导,通过深呼吸指导、健康宣教等方法,缓解慢性病患者因担忧疾病复发等而产生的心理压力及精神负担。(3)定期复查。根据慢性病患者的疾病类型、病情状况,为其制定合理的复查周期方案。慢性病患者入院复查时,详细评估患者的各项体征,根据其检查结果调整延伸护理方案。
1.3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病情控制效果,控制良好:患者相关指标与正常值差异不足20%;控制欠佳:患者相关指标与正常值差异超出21%。
观察患者的生活质量变化。
1.4统计学方法
选用SPSS19.0软件为统计工具。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的病情控制效果
内科慢性病患者出院后,随访12个月,评估患者的病情控制效果。出院3个月时,两组病情控制良好率差异不显著;出院12个月时,观察组控制良好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在人口老龄化、缺乏运动等因素的影响下,各类慢性病发病率不断升高。随着临床慢性病管理经验的不断丰富,慢性病管理中的不足逐渐暴露出来。由于这类疾病具有典型的易复发特征,因此,当患者出院后,如何控制患者的病情成为目前慢性病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延伸护理是一种在人文关怀理论、整体护理理论基础上衍伸出的一种护理服务,它通过随访为出院患者继续提供良好的健康管理[2]。延伸护理在内科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优势为:延伸护理的引入使得慢性病患者的院内护理、院外护理整合为一体。出院后,护理人员可通过多种形式的随访,监督患者的用药状况、生活习惯等,进而确保患者的病情控制效果。事实上,延伸护理主要借助护理人员在慢性病知识、管理能力等方面的优势,降低患者的复发风险,进而改善其远期预后。
本研究为探讨延伸护理的应用价值,将122例慢性病患者分成对照组、观察组,两组患者院内均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出院后增加延伸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出院12个月时控制良好率95.24%,高于对照组81.36%(P<0.05)。上述数据验证了延伸护理在内科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价值。观察组出院12个月时生活质量(80.16±5.29)分,高于对照组(75.36±5.36)分(P<0.05)。事实上,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差异主要与慢性病患者出院后的病情控制状况有关。
综上所述,可于内科慢性病患者的管理中,推行延伸护理,以减轻患者的痛苦体验,提高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万宝珍,徐雪梅,汤惠霞,等.延伸护理在内科慢性病管理中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实用医药,2018,13(30):155-156.
[2]兰传英.延伸护理服务在肾病内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23):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