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早恋”的危害(论文文献综述)
刘梦洁[1](2021)在《巧让孩子“移情别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奉劝家长也提醒老师,遇到"早恋"问题,要及时分析找出原因,多管齐下,防微杜渐,把危害和损失降到最低。诗人裴多菲说:"爱情是人类情感中高尚的神圣的情感,比生命更重要。"心理学表明,中学生男女之间的这种情感,在生理学上称为性萌动,它属于是身体里的性激素分泌引起的"异性相吸"。按理说这是应该尊重的自然生理规律,可现实中的"早恋"(交往过密)总是因牵动大人们敏感的神经而受到百般阻挠。在成年人看来,理由很简单:"还没到时候!"
陈丹萍[2](2021)在《爱美与爱智慧:中学女生的爱恋及其教育的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杨如玉[3](2020)在《初中生早恋态度及其与性心理健康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早恋是指大学以下还在以学习为主的学生与异性进行过密交往,建立恋爱关系或对异性痴迷、暗恋。近年来,我国早恋现象日趋明显,并且朝着低龄化发展,为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和挑战。对于早恋的研究,由于受时代、地域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研究结果有很大差异。目前有关西部少数民族偏远地区,如云南中西部少数民族落后县域的中学生早恋现象的研究几乎还是空白。且在以往早恋教育的研究中,都提到了要加强青春期性心理健康教育,但是都未有研究探讨青春期性心理健康对早恋态度的影响,所以从青春期性心理健康的角度提出相应的早恋教育对策也就缺乏切实的理论依据。因此,为了充实相关早恋研究的理论依据,本研究通过访谈与问卷调查,采用自编的《初中生早恋态度问卷》与骆一等(2006)编订的《青春期性心理健康问卷》作为研究工具,对宾川县初中生早恋态度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初步探讨初中生早恋态度与初中生性心理健康的关系。本研究结果发现:(1)自编的《初中生早恋态度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能够作为初中生早恋态度的研究工具。(2)宾川县初中生对早恋的态度整体偏向肯定早恋。初中生早恋态度在三个维度上的平均分大小顺序为:早恋的主动行为>早恋的认同度>早恋的积极情感。(3)宾川县初中生早恋态度总量表得分在性别、年级、城乡分布、独生子、父亲文化程度、父母离异、个人经济水平上无显着差异,在母亲文化程度上差异显着。母亲文化程度为小学的得分明显低于其他文化程度。(4)在早恋态度的各维度上,早恋的积极情感在性别上差异显着,男生得分明显高于女生;早恋的认同度在年级上差异显着,初一得分明显高于初二;早恋的主动行为在独生子、母亲的文化程度上差异显着,独生子得分显着高于非独生子,母亲文化程度为小学的得分明显低于其他文化程度。(5)初中生早恋态度与性心理健康显着正相关。初中生性心理健康能显着的正向预测早恋态度。性心理健康七因子模型对初中生早恋态度的解释量R2为29.1%。其中性观念能显着的正向预测早恋态度各维度及总得分,性态度能显着的负向预测早恋态度各维度及总得分。基于以上调查结果与当地实际情况,尝试从性心理健康的角度提出早恋的教育对策:要开展青春期性心理健康教育,应考虑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个层面协同开展,这其中,既要做好青春期性知识的教育,也要注重性观念和性态度的正向引导。个人层面旨在通过教育使学生了解青春期性知识,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形成正确健康的性价值观;家庭层面应关注家庭环境对孩子性认知和性价值观的影响,关注家长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开展性教育和性行为的早期教育;学校应该开展专业的青春期性知识的教育、心理辅导与干预;社会层面要重视和推进青春期性心理健康教育。如从意识和制度层面加强对青少年发展影响巨大的环境信息建设、网络媒体监管及影视剧分级等建设。本研究编制了具有良好信度和效度的《初中生早恋态度问卷》,并对宾川县初中生早恋态度现状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还进一步探讨了初中生早恋态度与性心理健康的的关系,获得具有现实参考意义的数据,对从性心理健康的角度提出早恋的教育对策提供了理论依据。本研究结果可以对类似宾川县域的初中生早恋教育提供一定参考,具有较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乔牧[4](2020)在《小组工作在高中生早恋行为中的应用研究 ——以鄂尔多斯市X中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在校园中,高中生早恋比比皆是,已经成为普遍现象。高中生正处于个体生长发育的鼎盛时期,身体机能和心理需求的变化,使高中生对异性充满好奇。对于高中生来说,早恋是困惑高中生心理发展的一道障碍,若不能得到正确的引导,轻则影响生活和学习,重则发生越轨行为,甚至走上违法道路。通过小组工作,可以对早恋高中生进行情绪疏导,缓解消极情绪;制定学习规划,提高学习动力;提供早恋的建议,增强处理早恋问题的能力。因此,小组工作介入高中生早恋行为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本次研究以鄂尔多斯市X中学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当前高中生早恋的现状、原因以及带来的消极影响。又通过深入访谈,了解早恋高中生的需求,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合适的小组目标和进行小组活动介入。以望早恋高中生提升学习效率、学会情绪管理、规避早恋消极影响。本次小组工作的应用,在朋辈群体的环境中开展,给组员营造安全、信赖的氛围,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增强内容对组员的吸引力。小组活动的效果,通过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组员在学习规划与效率、情绪控制与管理、早恋的积极效能和正确的恋爱观方面,均有一定的提升效果。通过目标达成度、成员满意度方面的检验,践行和见证了小组工作方法介入高中生早恋行为的可行性效能。
韩晶[5](2020)在《中学班主任眼中的“学生问题行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学时期是个体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问题行为”的多爆发时期。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中学班主任自身会形成对于“学生问题行为”的认识,中学班主任对于“学生问题行为”的认识可以反映班主任的教育观念,也会影响班主任采用何种教育方式,从而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运用质性研究的方法,通过实地访谈和观察,分别对中学班主任关注的“学生问题行为”有哪些,中学班主任如何认定“学生问题行为”,以及中学班主任眼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哪些等进行研究,从而建构中学班主任对于“学生问题行为”认知的实质性理论。在此基础上运用全面发展教育理念、积极教育理念以及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等相关理论,对班主任教育理念和专业素养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学校管理制度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和再认识。研究发现,中学班主任关注的“学生问题行为”主要包括厌学、不正常交往、仪表不当、违反不成文规定、攻击行为、诚信缺失、违反课间纪律、违反课堂纪律、青春期叛逆、生活习惯不良、上网成瘾等“外显性问题行为”以及孤僻离群、自卑等“内隐性问题行为”,其中部分班主任存在忽视“内隐性问题行为”以及高度关注“厌学”问题行为等问题。班主任认定“学生问题行为”的原因主要包括影响学生发展、不符合教育者观念、影响班级管理以及违背社会规范等方面,其中班主任依据个人观念和学校管理制度来认定“学生问题行为”等问题值得反思。在班主任的观念中,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学生因素会对“学生问题行为”产生影响,其中部分班主任存在忽视自身因素对“学生问题行为”的影响以及对“学生问题行为”简单化归因倾向等问题。基于对中学班主任教育理念和专业素养所存在问题以及学校管理制度所存在问题的反思和再认识,认为中学班主任应遵循全面发展教育理念和积极教育理念,应提升专业知识素养、人本主义教育价值素养以及自我反思能力素养。此外,学校管理制度的制定也应遵循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余云露[6](2020)在《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叙事研究》文中认为现代教育变革越来越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小学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启蒙者和促进者,其使命高远,责任重大。越是渴求学生成长的教师越会看到职业生活中的困扰、迷惑与不足,只有勇敢地走出职业困惑才能获得新的专业成长。因此关注小学教师,关注他们的职业困惑,显得尤为迫切。采用叙事研究的方法,倾听教师个人的声音,真正走近教师的职业困惑故事,更能反映教育真实的情境和体现实践视野中教师发展的真切意义与价值,同时也可以为读者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本研究运用叙事研究的方法,讲述了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故事,并探讨了这些职业困惑故事所带给我们的启示。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观察法、实物收集法和文献分析法等具体的研究方法获取大量的一手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编码。本文选择了一位有16年教龄且经验较为丰富的小学语文优秀教师——L老师作为研究对象,用“叙事”的方式呈现了L老师在其十余年教师生涯中所遇到的职业困惑及其如何解决职业困惑的46个系列故事,并对故事进行了更细致的梳理、归类。在此基础上,对L老师职业困惑的内容、职业困惑的解决方式及其职业困惑产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客观的分析。研究发现,不同阶段的L老师有着不同的职业困惑,而这些职业困惑大多与教师自身有关、与学生有关、与家长有关以及与学校有关。导致L老师产生职业困惑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内部影响因素包括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薄弱、自我认知存在局限、初期的教学实践经验不足、心理承受能力较低以及专业发展水平不高。外部影响因素则与社会环境、学校因素以及家庭因素密切相关。通过研究得到的启示:教师的“自身力量”和外部“重要力量”是L老师走出职业困惑的两个主要“力”。教师在“自身力量”上,借助自身的努力,需要拥有内驱力、成为反思者、完善学习力、学做行动者和提高沟通力以及生成研究力。同时也应该在心理上和实践中通过自身的修炼走出职业困惑。在外部“重要力量”中,重要人物和关键事件以及重点读物也会帮助教师走出职业困惑。
李瑞峰,段沛涵[7](2020)在《谈谈初中生早恋问题》文中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网络信息影响着初中生成长和生活,使初中生更早地对异性感到好奇,导致初中生早恋现象层出不穷,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为此,初中生早恋教育成了中学教育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笔者以自己在初中教育前线的经验和体会,就如何开展初中生早恋教育,提出一些建议。早恋问题,是现在初中教育教学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每年,每个班级都会出现几个早恋的学生,怎么引导他们是每个班主任都头疼的问题。青春期培养的良好品性、道德、行为习惯对人有着深刻的影
闫瑞[8](2020)在《健康中国背景下初中女生性教育内容框架的构建 ——基于初中女生学习意愿调查》文中研究说明对于正值青春发育早期的初中生而言,性教育在解决困惑与焦虑、帮助他们平稳度过发育高峰期、甚至奠定一生身心健康与发展上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全球范围内对健康问题的广泛关注,尤其是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出台,青春期性健康教育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但我国至今尚未出台国家级或省市级性教育框架,故学校仍未开展统一的性教育课程。本研究目的在于构建初中女生性教育内容框架,以期为将来山西省性教育课程的实施提供参考与借鉴。本研究首先利用文献法、文本分析法及焦点小组讨论法,参考201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修订版)中建议的内容,制定出青春期性教育初始主题框架,再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结构方程模型法进行验证。调查样本依据地区经济水平和学校层次采用分层等额及方便抽样法获得,共覆盖了山西省11个市33所初中学校(其中包括12所完全中学、20所三年制初中及1所九年制学校)。研究工具为本课题组自编的、经预调查和专家认证信效度均良好的《青春期性教育调查问卷》。最终得到有效问卷2399份,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和方差分析,并利用Amos 26.0软件对性教育框架进行结构方程建模。研究结果表明:1、根据初中女生学习意愿重构的性教育理论框架包含八个主题,经Amos结构方程检验,证实模型拟合度指数(χ2/df=2.553、GFI=0.874、AGFI=0.832、NFI=0.849、CFI=0.902、RMSEA=0.040)均在可接受范围内,即该模型与学生学习意愿相符。性教育八大主题分别为:(1)文化、社会与性;(2)态度、两性交往礼仪与性价值观;(3)家庭、婚姻与人际关系;(4)青春期发育与卫生;(5)生殖生育与风险防护;(6)健康生活与性信息决策技能;(7)道德、法治与安全技能;(8)艾滋病专题。这些主题对性教育内容的解释率分别为:85%、92%、93%、87%、86%、90%、91%和87%。2、初中女生对性教育总体内容及各主题的学习意愿均值都在3.5-4.5之间,标准差均在0.7-0.9之间。在八个主题中,学生对“态度、两性交往礼仪与性价值观”和“家庭、婚姻与人际关系”的学习意愿均值在4.0以上。初二女生对性教育内容的学习意愿较其他年级略低。3、关于初中女生学习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1)抚养类型及男女性抚养人文化水平不同的学生对性教育内容的学习意愿有极显着差异(P=0.000);(2)地区经济水平及家庭年均收入不同的学生间学习意愿在0.01水平上有显着差异(P1=0.002;P2=0.006);(3)不同家庭类型学生的学习意愿在0.05水平上差异显着(P=0.03);(4)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意愿无显着差异(P=0.07)。其中,中等经济水平地区、家庭年均收入10万元及以上、双亲家庭、抚养人文化水平在本科及以上的学生学习意愿较高。4、92.04%的学生认为性教育课程应从初中甚至更早开设。初中女生意愿度较高的性教育课程形式有:必修课、选修课、主题班会及社团活动(对这些形式的选择率均在70%以上)。5、95.65%的专家认为有必要在初中开展性教育课程,且专家认为本研究制定的性教育内容适合在初中开展,印证了上述研究结果。由以上调查与访谈结果,得出如下结论:1、基于初中女生学习意愿构建的性教育内容框架具有理论意义;2、初中女生对性教育总体内容及各主题的学习意愿均较强;3、地区经济水平、家庭年均收入、家庭类型、抚养类型及男女性抚养人文化水平等因素对学生的学习意愿有显着影响,各年级学生的学习意愿无显着差异;4、性教育课程应在初中或更早阶段开始,开设形式可以是必修课、选修课、社团活动及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在总结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对初中女生性教育课程实施提出纲要性建议。
孙雪[9](2020)在《新时期少年报告文学的“问题”叙事》文中指出少年报告文学是以少年为主要读者,运用形象生动的文学形式,及时反映现实生活中与广大少年密切相关的真人真事,直接表现作者对人物、事件的评价,使读者受到教益的一种文体。反映少年问题是少年报告文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本论文以新时期少年报告文学中的少年问题叙事为研究对象,绪论对“少年报告文学”的概念进行辨析,再基于对国内外研究的梳理,阐明本文的研究内容、价值和研究方法。第一章指出了不同时期少年报告文学反映的少年问题有不同之处。新时期初期少年报告文学多揭批“四人帮”对少年的侵害问题;自1980年代中期起,少年报告文学突破歌颂模范少年的局限,将目光转向普通少年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1990年代末至今,少年报告文学开始揭示问题少年身上的失范行为。第二章主要考察少年报告文学中恋爱、暴力、死亡三个方面的主题。在反映少年恋爱问题时,偏重教育与认知是其一贯的书写主旨;在对少年暴力问题的书写上,作家在克制化的描写中对人的暴力本性进行了反思;在描写死亡话题时,作家以对非正常死亡的贬斥呼唤少年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第三章则从艺术形式上探究少年报告文学如何书写少年问题。少年报告文学在反映少年问题时,不仅借鉴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文体的表现手法,而且还大量融合非文学文体的表现方式,形成了独特的“跨文体性”。对文学性的过度强调导致了少年报告文学的“小说化”倾向,使作品的真实性受到削损。非叙事性话语是少年报告文学文体的特色所在,它控制着叙述者的叙事,为少年读者的接受提供导引和调节。第四章指出了少年报告文学在反映少年问题时,作家主体走向了自觉,批判与反思精神逐渐彰显。少年报告文学努力介入现实,为少年呈现世界之“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少年生命教育的缺失。但是成人隐含读者的存在使其过度关注问题性,损害了少年报告文学的适读性与真实性。一些作品只见“问题”不见人,造成了少年对象主体性的缺乏;在作家话语的权威下,少年读者的接受主体受到了削弱。少年报告文学需要为少年提供更多思考与批判的空间、更多成人与少年对话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充分发挥审美和思辨的能动性。
汪湘云[10](2020)在《农村中学生早恋现象的发生、危害与预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早恋在中学生中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相对来说,农村中学生中的早恋现象会多一些。其原因主要有农村学校对学生的生理教育缺乏系统性与时效性,农村家长对学生监管疏忽,一些媒体宣传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中学生早恋给他们的生理、学习、家庭都带来了影响。因此,文章提出了正确预防早恋的方法,即家长正确引导、学校及时劝导、媒体健康导向。处理早恋问题,关键在于做好问题学生的引导工作,其中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影响力更大。教师要遵循"尊重、理解、关怀、引导"的原则,正确引导学生早日回归正常的学习生活轨道。
二、谈“早恋”的危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早恋”的危害(论文提纲范文)
(1)巧让孩子“移情别恋”(论文提纲范文)
热处理:及早发现未雨绸缪 |
书信移情:引导学生走出情感沙漠 |
(3)初中生早恋态度及其与性心理健康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3 问题提出 |
2 研究构想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假设 |
2.3 研究方法 |
3 研究一:初中生早恋态度问卷的编制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4 研究二:宾川县初中生早恋态度的现状研究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5 研究三:初中生早恋态度与性心理健康的关系 |
5.1 研究目的 |
5.2 研究方法 |
5.3 结果与分析 |
6 总讨论 |
6.1 初中生早恋态度问卷的编制 |
6.2 宾川县初中生早恋态度的现状研究 |
6.3 初中生早恋态度与性心理健康的关系 |
7 教育建议 |
7.1 个人层面 |
7.2 家庭层面 |
7.3 学校层面 |
7.4 社会层面 |
8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9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小组工作在高中生早恋行为中的应用研究 ——以鄂尔多斯市X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综述 |
(一)国外关于早恋的研究综述 |
(二)国内关于早恋的研究综述 |
(三)研究评述 |
三、概念界定 |
(一)高中生 |
(二)早恋 |
(三)青春期 |
(四)小组工作 |
四、理论依据 |
(一)需求层次理论 |
(二)人格结构理论 |
(三)镜中自我理论 |
五、研究路径与方法 |
(一)研究路径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高中生早恋行为的调查与分析 |
第一节 鄂尔多斯市X中学高中生早恋行为的调查过程 |
一、鄂尔多斯市X中学基本情况 |
二、鄂尔多斯市X中学高中生早恋现状 |
(一)早恋调查情况 |
1.早恋的背景 |
2.对早恋的规划 |
3.早恋的态度 |
4.早恋后影响 |
(二)早恋调查结果分析 |
第二节 高中生早恋行为的原因及影响 |
一、高中生早恋行为的主要原因 |
(一)生理因素 |
(二)心理因素 |
1.爱慕心理 |
2.暗恋心理 |
3.好奇心理 |
4.从众心理 |
5.补偿心理 |
6.逆反心理 |
(三)外部因素 |
1.环境 |
2.家庭 |
3.学校 |
二、高中生早恋行为的消极影响 |
(一)影响身心健康 |
(二)早恋具有不稳定 |
(三)易发生性过失行为 |
第二章 小组工作介入高中生早恋行为的策划过程 |
第一节 小组工作的优势分析及原理运用 |
一、态度客观性 |
二、工作者角色灵活性 |
三、朋辈群体影响性 |
第二节 小组工作的策划内容 |
一、小组工作的需求评估 |
(一)组员招募 |
(二)组员需求评估 |
1.学习成绩 |
2.情绪管理 |
3.获取早恋建议 |
二、小组目标 |
三、资源运用 |
第三章 小组工作介入高中生早恋行为的实施过程 |
一、认识你我他 |
(一)第一期小组活动 |
(二)第二期小组活动 |
二、早恋之建议 |
(一)第三期小组活动 |
(二)第四期小组活动 |
三、早恋之成长 |
第五期小组活动 |
第四章 小组工作的评估与反思 |
第一节 小组工作评估 |
一、过程评估 |
(一)初期活动评估 |
1.对活动内容的评估 |
2.对组员的评估 |
(二)中期活动评估 |
1.对活动内容的评估 |
2.对组员的评估 |
(三)后期活动评估 |
1.对活动内容的评估 |
2.对组员的评估 |
二、结果评估 |
(一)小组目标达成度评估 |
(二)组员满意度评估 |
(三)组员自我评估 |
1.增强学习动力,平衡恋爱与学习的关系 |
2.提高情绪管理能力 |
3.正确对待与异性的关系 |
第二节 结论与反思 |
一、结论 |
二、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
附录Ⅱ |
附录Ⅲ |
附录Ⅳ |
附录 V |
致谢 |
(5)中学班主任眼中的“学生问题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问题行为”概念的研究 |
1.3.2 关于“学生问题行为”现状的研究 |
1.3.3 关于“学生问题行为”分类的研究 |
1.3.4 关于“学生问题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 |
1.3.5 关于教师对“学生问题行为”认知的研究 |
1.3.6 对现有研究的评述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中学班主任 |
1.4.2 学生问题行为 |
第2章 研究设计与研究路径 |
2.1 研究设计 |
2.1.1 研究方法的选择 |
2.1.2 研究对象的选取 |
2.1.3 研究资料的收集 |
2.1.4 理论建构 |
2.1.5 关于信度和效度的问题 |
2.1.6 推广度问题 |
2.1.7 伦理道德问题的处理 |
2.2 研究路径 |
2.2.1 确定研究子问题与研究对象 |
2.2.2 便利性抽样与编码 |
2.2.3 理论性抽样与编码 |
2.2.4 寻找反例并确定理论边界 |
第3章 班主任关注的“学生问题行为” |
3.1 “学生问题行为”的划分 |
3.2 “学生问题行为”的具体表现 |
3.2.1 “外显性问题行为”的具体表现 |
3.2.2 “内隐性问题行为”的具体表现 |
3.3 对班主任关注的“学生问题行为”的反思 |
3.3.1 对班主任缺乏关注“内隐性问题行为”的反思 |
3.3.2 对班主任高度关注“厌学”问题行为的反思 |
第4章 班主任认定“学生问题行为”的原因 |
4.1 基于学生层面的考量——影响学生发展 |
4.1.1 形成不良行为习惯 |
4.1.2 对学生价值观产生不良影响 |
4.1.3 影响学生学习 |
4.1.4 危害学生身心健康 |
4.1.5 影响学生交友安全 |
4.2 基于教育者层面的考量——不符合教育者观念 |
4.2.1 不符合教师观念 |
4.2.2 不符合家长观念 |
4.3 基于班级层面的考量——影响班级管理 |
4.3.1 影响班级教学管理 |
4.3.2 影响班级组织建设 |
4.3.3 影响班级制度管理 |
4.3.4 影响班级活动管理 |
4.4 基于社会层面的考量——违背社会规范 |
4.4.1 违背社会道德规范 |
4.4.2 违背社会习俗规范 |
4.4.3 违背社会制度规范 |
4.5 对班主任认定“学生问题行为”原因的反思 |
4.5.1 对班主任依据个人观念认定“学生问题行为”的反思 |
4.5.2 对班主任依据学校管理制度认定“学生问题行为”的反思 |
第5章 班主任眼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 |
5.1 家庭因素 |
5.1.1 教养方式 |
5.1.2 教育期望 |
5.1.3 日常言行 |
5.1.4 家庭氛围 |
5.1.5 家庭结构 |
5.2 学校因素 |
5.2.1 教师教育方式 |
5.2.2 课程编排 |
5.2.3 班级氛围 |
5.3 社会因素 |
5.3.1 社会风气 |
5.3.2 大众媒介 |
5.4 学生因素 |
5.4.1 学业水平 |
5.4.2 学业压力 |
5.4.3 生理变化 |
5.4.4 心理现象 |
5.4.5 学生认知 |
5.4.6 同辈群体 |
5.4.7 自控能力 |
5.5 对班主任眼中“学生问题行为”影响因素的反思 |
5.5.1 对班主任忽视自身因素的反思 |
5.5.2 对班主任简单化归因倾向的反思 |
第6章 基于班主任眼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再认识 |
6.1 班主任教育理念的再认识 |
6.2 班主任专业素养的再认识 |
6.3 学校管理制度的再认识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受访者编码表 |
附录B 三级编码分析表 |
附录C 访谈提纲 |
(6)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小学教师肩负着时代的重任 |
1.1.2 小学教师职业困惑的状况亟待关注 |
1.1.3 个人兴趣指向 |
1.2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
1.2.1 研究意义 |
1.2.1.1 理论意义 |
1.2.1.2 实践意义 |
1.2.2 研究目的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教师职业困惑的相关研究综述 |
1.3.2 国内教师职业困惑的相关研究综述 |
1.3.3 已有研究的局限性及本研究的不同之处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小学教师 |
1.4.2 教师职业困惑 |
1.4.3 叙事研究 |
第2章 研究设计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思路 |
2.3 研究方法的选择 |
2.4 获取资料的方式 |
2.4.1 访谈法 |
2.4.2 观察法 |
2.4.3 实物收集法 |
2.4.4 文献分析法 |
2.5 研究的伦理、效度和推广度 |
2.5.1 研究的伦理 |
2.5.2 研究的效度 |
2.5.3 研究的推广度 |
第3章 L老师职业困惑的系列故事 |
3.1 素描:关于L老师与N小学 |
3.2 起点:初任的我困惑重重 |
3.2.1 第一年,困惑接踵而至 |
3.2.1.1 教学成了第一道难关 |
3.2.1.2 如何找寻教师尊严? |
3.2.1.3 师生关系的“远”与“近” |
3.2.1.4 怎样面对不听话的你? |
3.2.1.5 家长这道坎儿,能否迈过去? |
3.2.2 第三年,那些深刻记忆 |
3.2.2.1 如何上好公开课? |
3.2.2.2 怎样提升教科研能力? |
3.2.2.3 教师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 |
3.2.2.4 怎样打造优质高效课堂? |
3.2.2.5 遭遇学校不公平,怎么办? |
3.3 行走:成长的我面对迷茫 |
3.3.1 第六年,问题是生长的希望 |
3.3.1.1 谁来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 |
3.3.1.2 如何处理好同事关系? |
3.3.1.3 关于学校文化的迷思 |
3.3.2 第十年,追寻困惑的轨迹 |
3.3.2.1 怎样跟上网络时代的发展? |
3.3.2.2 小学教师如何摆脱“小学教师”? |
3.3.2.3 变味的班级群,怎样回到正轨? |
3.3.2.4 小学教师就要被人瞧不起吗? |
3.4 沉淀:现在的我依旧困惑 |
3.4.1 这几年,又生新的困惑 |
3.4.1.1 发现学生早恋,怎么办? |
3.4.1.2 家长的焦虑,有解吗? |
3.4.1.3 如何转化班级后进生? |
3.4.2 如今,在困惑中不断起航 |
3.4.2.1 教材更换带来的挑战 |
3.4.2.2 一天能有四十八小时吗? |
3.4.2.3 作业需要改革吗? |
第4章 L老师职业困惑故事的分析 |
4.1 对L老师职业困惑内容的分析 |
4.1.1 与自身有关的职业困惑 |
4.1.2 与学生有关的职业困惑 |
4.1.3 与家长有关的职业困惑 |
4.1.4 与学校有关的职业困惑 |
4.2 对L老师职业困惑解决方式的分析 |
第5章 L老师产生职业困惑的影响因素 |
5.1 内部影响因素 |
5.1.1 专业理论知识薄弱 |
5.1.2 自我认知存在局限 |
5.1.3 教学实践经验不足 |
5.1.4 心理承受能力较低 |
5.1.5 专业发展水平不高 |
5.2 外部影响因素 |
5.2.1 社会环境 |
5.2.2 学校因素 |
5.2.3 家庭因素 |
第6章 叙事背后的思考:教师如何走出职业困惑 |
6.1 对教师自身力量的思考 |
6.1.1 自我努力的方向 |
6.1.1.1 内心的主动觉醒——拥有内驱力 |
6.1.1.2 成长的有力抓手——成为反思者 |
6.1.1.3 知识的有效储备——完善学习力 |
6.1.1.4 发展的快乐源泉——学做行动者 |
6.1.1.5 交流的美好艺术——提高沟通力 |
6.1.1.6 教育的不断创新——生成研究力 |
6.1.2 自我修炼中成长 |
6.1.2.1 心理上走出职业困惑 |
6.1.2.2 实践中走出职业困惑 |
6.2 对外部重要力量的思考 |
6.2.1 给予充分帮助——重要他人发挥积极作用 |
6.2.2 创造无限可能——关键事件促我不断前进 |
6.2.3 传递更多光亮——对我影响深远的重点读物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与合作教师的访谈提纲 |
附录2:与合作教师所任教班级学生的访谈提纲 |
附录3:与合作教师所任教班级家长的访谈提纲 |
附录4:学生的自由作文 |
附录5:给同学们的感谢信 |
附录6:我的田野日记选 |
附录7:图片汇集 |
附录8:致L老师的信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7)谈谈初中生早恋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早恋的普遍性和危害 |
(一)早恋的定义 |
(二)早恋表现 |
(三)早恋的危害 |
早恋也不是一无是处 |
(一)早恋说明学生的生理和性心理是正常的 |
(二)早恋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强自信 |
(三)早恋在某种程度上会增加阅历 |
早恋问题的疏导和预防 |
(一)充分利用班会 |
(二)适度交往 |
(三)适当惩罚 |
(四)及时疏导 |
(8)健康中国背景下初中女生性教育内容框架的构建 ——基于初中女生学习意愿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1.1 国家及教育层面 |
1.1.2 个体发展层面 |
1.1.3 个人兴趣及经历方面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2 研究现状与问题的提出 |
2.1 研究现状 |
2.1.1 国外性教育发展及内容体系 |
2.1.2 国内性教育发展及研究现状 |
2.2 概念界定 |
2.2.1 性 |
2.2.2 性教育 |
2.2.3 全面性教育 |
2.3 研究问题 |
2.4 研究思路与研究假设 |
2.4.1 研究思路 |
2.4.2 研究假设 |
3 研究方法 |
3.1 问卷调查及访谈样本 |
3.1.1 取样方法介绍 |
3.1.2 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
3.2 研究工具 |
3.2.1 《青春期性教育调查》初始问卷 |
3.2.2 《青春期性教育调查》专家问卷 |
3.2.3 访谈提纲的设计 |
3.3 研究方法 |
3.3.1 教科书文本内容分析法 |
3.3.2 文献法 |
3.3.3 焦点小组讨论法 |
3.3.4 问卷调查法 |
3.3.5 访谈法 |
3.3.6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法 |
3.4 研究过程 |
3.4.1 前期准备 |
3.4.2 预调查 |
3.4.3 正式调查 |
3.5 数据收集与整理 |
3.5.1 学生问卷数据的收集、录入与整理 |
3.5.2 专家问卷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
3.5.3 专家访谈结果的收集与整理 |
3.6 结构方程建模 |
3.6.1 项目分析 |
3.6.2 因子分析 |
3.6.3 学生问卷信度分析 |
3.6.4 学生问卷效度分析 |
3.7 数据分析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基于学习意愿的性教育内容理论框架 |
4.2 学习意愿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
4.2.1 初中女生对性教育内容学习意愿的分析 |
4.2.2 初一女生对性教育内容学习意愿的分析 |
4.2.3 初二女生对性教育内容学习意愿的分析 |
4.2.4 初三女生对性教育内容学习意愿的分析 |
4.3 性教育内容学习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
4.3.1 不同年级女生学习意愿差异分析 |
4.3.2 地区经济水平对初中女生学习意愿的影响 |
4.3.3 家庭因素对初中女生学习意愿的影响 |
4.4 初中女生对性教育课程开设相关问题的看法 |
4.4.1 初中女生认同的性教育课程开始阶段 |
4.4.2 初中女生希冀的性教育开设形式 |
4.5 专家问卷调查结果 |
4.5.1 性教育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
4.5.2 对性教育课程男女分开授课的看法 |
4.6 专家访谈结果 |
4.6.1 初中校长访谈结果分析 |
4.6.2 初中教务主任访谈结果分析 |
4.6.3 初中班主任访谈结果分析 |
4.6.4 初中生物老师访谈结果分析 |
4.6.5 初中心理咨询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4.6.6 初中校医访谈结果分析 |
5 结论 |
5.1 初中女生性教育内容框架 |
5.2 初中女生对性教育内容的学习意愿 |
5.3 初中女生对性教育内容学习意愿的影响因素 |
5.4 对于性教育课程开设的相关问题 |
5.4.1 学生意愿概述 |
5.4.2 专家意见概述 |
6 讨论与建议 |
6.1 讨论 |
6.1.1 对于初中女生性教育内容框架的讨论 |
6.1.2 对于初中女生学习意愿及影响因素的讨论 |
6.1.3 对于性教育课程开设的讨论 |
6.2 初中女生性教育内容实施建议 |
6.2.1 课程目标 |
6.2.2 课程开展形式 |
6.2.3 教学原则 |
6.2.4 教学内容 |
6.2.5 教学方法 |
6.2.6 教学评价 |
7 创新与不足 |
7.1 研究的创新之处 |
7.1.1 内容框架的创新之处 |
7.1.2 研究方法的创新之处 |
7.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8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山西省 2017 年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 |
附录 B 山西省各市教育局网址 |
附录 C 《青春期性教育调查》初始问卷 |
附录 D 《中学性教育调查专家问卷》 |
附录 E |
附录 F |
附录 G |
附录 H 表H-1专家对性教育主题及内容适合度的评定结果 |
致谢 |
(9)新时期少年报告文学的“问题”叙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少年“问题”类型的拓展 |
第一节 模范少年的政治规训 |
第二节 普通少年的心灵苦闷 |
第三节 问题少年的行为失范 |
第二章 少年“问题”叙事的主题呈现 |
第一节 恋爱:教育与认知的坚守 |
第二节 暴力:残酷中的反思 |
第三节 死亡:对生命的呼唤 |
第三章 少年“问题”叙事的构建方式 |
第一节 多种文体的杂糅 |
第二节 文学技巧与真实再现 |
第三节 非叙事性话语的调控性 |
第四章 少年“问题”叙事的价值与不足 |
第一节 批判与反思精神的彰显 |
第二节 少年生命中的现实关怀 |
第三节 成人关注的问题性 |
第四节 少年主体性的削弱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10)农村中学生早恋现象的发生、危害与预防(论文提纲范文)
一、早恋现象形成的原因 |
二、早恋现象给中学生带来的影响 |
(一)早恋对初中生身体成长发育不利 |
(二)早恋影响学生的学习 |
(三)早恋对家庭造成伤害,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
三、早恋问题的解决对策 |
四、结语 |
四、谈“早恋”的危害(论文参考文献)
- [1]巧让孩子“移情别恋”[J]. 刘梦洁. 家长, 2021(25)
- [2]爱美与爱智慧:中学女生的爱恋及其教育的叙事研究[D]. 陈丹萍.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初中生早恋态度及其与性心理健康的关系[D]. 杨如玉. 西南大学, 2020(05)
- [4]小组工作在高中生早恋行为中的应用研究 ——以鄂尔多斯市X中学为例[D]. 乔牧.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5]中学班主任眼中的“学生问题行为”研究[D]. 韩晶. 南昌大学, 2020(01)
- [6]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叙事研究[D]. 余云露.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 [7]谈谈初中生早恋问题[J]. 李瑞峰,段沛涵. 幸福家庭, 2020(10)
- [8]健康中国背景下初中女生性教育内容框架的构建 ——基于初中女生学习意愿调查[D]. 闫瑞.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9]新时期少年报告文学的“问题”叙事[D]. 孙雪.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10]农村中学生早恋现象的发生、危害与预防[J]. 汪湘云. 教师,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