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二次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数值,轮缘,流电,串列,喷管,模型,特性。
二次流论文文献综述
张旭阳[1](2019)在《基于二次流控制的叶栅前缘端壁造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Langston叶型的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叶栅前缘端区的流动特征,建立并优化了一种新型端壁造型。对比评估了新模型与原始模型的流动现象并对两者的流动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新型端壁造型能够疏导前缘位置的低能流体并消除鞍点与分离线的产生;新型端壁造型能够减小马蹄涡及下游的通道涡强度,并使得叶栅出口总压损失系数下降6.831%。(本文来源于《热能动力工程》期刊2019年08期)
杨敏,曹炳阳[2](2019)在《歧管-二次流混合微通道的流动传热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歧管和二次流道相结合的混合结构热沉,使用数值方法研究了该混合结构热沉的流动和传热特性。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与传统歧管式热沉相比,混合结构热沉存在着"优化设计区",在该区域中,由于二次流道的引入,混合结构热沉的压损△P和总热阻R_t可同时降低。当雷诺数Re=295时,与传统歧管式热沉相比,该混合结构热沉可使压损降低1.91%的同时,使得总热阻降低19.15%。另外,二次流结构对压损的影响既与热沉的结构参数有关,也与流动的雷诺数有关:在低雷诺数下,二次流结构可使得大部分热沉的压损降低,但是在高雷诺数下则会使得大部分热沉的压损增大。(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张旭阳,陈榴,戴韧[3](2019)在《基于二次流控制的变径倒角设计与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Langston叶栅的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不同半径均匀倒角模型的流动特征,综合评估了倒角半径对叶栅不同位置流动的影响,据此设计并优化了变径倒角结构。结果表明:叶栅前缘倒角半径增大使前缘分流能力增强,马蹄涡强度减小;叶栅中后部大半径倒角的采用使得二次流强度增大,叶栅出口损失增大;使用变径倒角后,马蹄涡和通道涡强度减小,沿流向的总压损失系数增长受到抑制,熵增率较低,流动效果得到改善。(本文来源于《动力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康达,钟兢军,徐毅,刘志杰[4](2019)在《高压比离心压气机二次流旋涡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高压比离心压气机的流动特性,采用数值方法对高压比离心压气机的旋涡结构和流动损失的产生及演变规律进行了研究。根据不同类型旋涡的具体特征,给出了分别适用于受迫涡和自由涡的二次流识别方法,包括截面旋线法和拟定主流的截面流线法。应用给出的二次流识别方法并结合耗散函数,探讨了压气机内旋涡的形成机理以及旋涡与损失的关联性。研究表明:当涡量与截面法矢量夹角的余弦值大于零时,旋线方向与实际气流方向定性一致,否则相反;旋线显示的涡轴方向与截面法矢量夹角大于90°时,识别出的旋涡不存在;刮削涡和泄漏涡既是低能流体的聚集区也是能量的耗散区,是影响离心压气机损失产生及分布的关键因素;诱导轮尾迹会抑制导风轮流道内叶表通道涡的形成。(本文来源于《推进技术》期刊2019年10期)
陶文灿[5](2019)在《高压涡轮轮缘封严流与端区二次流相互作用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代先进航空发动机中,需要大量的冷却气和封严气来保证高压涡轮安全工作。然而封严流在保证发动机正常工作的同时,会与涡轮通道内的主流发生复杂的相互作用,进而对涡轮性能产生较大影响。涡轮轮缘封严流对主流流动特性及涡轮性能的影响成为涡轮精细化设计中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本文详细分析了封严流对端区二次流结构的影响以及封严流与主流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揭示了高压涡轮轮缘封严流与端区二次流相互作用机理。论文主要内容如下:(1)开展了简化封严结构封严流与高压涡轮端区二次流相互作用机理研究。以某典型高压涡轮叶片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叁种不同简化封严结构对高压涡轮叶片性能及端区二次流动的影响。重点讨论了封严间隙位置、封严内部腔体以及主流攻角变化对于封严结构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封严内部结构对于封严效率影响较大,复杂的封严结构在增加封严效率的同时也会增大封严结构内部损失;封严出口结构对于主流通道内总压损失影响较大,决定了封严回流涡和通道涡在流道内的发展。研究同时发现,当封严流量较小时,封严回流涡会被卷吸融合到通道涡之中;而当封严流量足够大时,马蹄涡的压力面分支被显着抑制,封严回流涡被加强,在流道中通道涡和封严回流涡不会相遇,此时主流通道内总压损失随封严流量增大而减小。(2)开展了真实封严结构封严流与高压涡轮端区二次流相互作用机理研究。借助经过实验校核的数值模拟方法详细分析了真实封严结构封严流对主流端区二次流的影响以及这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研究发现:主流从叶片前缘位置侵入封严结构内部时,在封严出口处形成封严回流涡,并在封严结构内部诱导出一个反向涡,这两个涡直接影响封严结构的封严效率。并且封严出口处封严回流涡与叶片通道内马蹄涡压力面分支沿流向旋转方向一致,互相融合并增强通道涡强度。封严结构决定了封严回流涡流出的位置,直接影响封严回流涡与马蹄涡压力面分支的相互作用过程,从而决定了损失的大小。研究同时发现,当封严流和主流在封严出口交界面上流量相当且存在一定的周向速度差时,封严出口会发生Kelvin-Helmholtz不稳定现象。此时伴随大量边界层低能流体进入封严结构内,封严流周向速度减小,马蹄涡的压力面分支和封严回流涡随之减弱,使得端区二次流损失减小。(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期刊2019-05-01)
沈恒,杨自力,余婉璇,亢燕铭[6](2019)在《电除尘器内电流体动力学二次流与荷电粒子耦合作用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分析电流体动力学(electrohydrodynamic,EHD)流动与荷电气溶胶粒子间的相互作用,给出了线板式电除尘器内关于EHD和带电粒子运动学的耦合数值模型。该模型采用有限体积法离散求解电场、空间电荷和带电粒子对流扩散方程,并与FLUENT湍流模型连接耦合。利用这一模型,对2种电场风速下线板式电除尘器内电风作用前后的气流流动形态与带电粒子运动行为进行了细致模拟,并用电流体Reynolds数NEHD分析了二次流动对气流、粒子浓度分布及粒子除尘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电风二次流动主要通过改变气流速度和湍流度分布来影响粒子向下游区域的对流输运过程。电风效应对粒子的除尘效率存在负面影响,其中对粒径小的粒子更为显着。但随着电场风速或粒子粒径的增加,电风二次流动对带电粒子的作用会逐渐变弱。考虑实际运行电除尘器的电场风速有效范围,这一负面影响最大可使粒径小于1.0μm粒子的捕集效率降低4%。(本文来源于《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黄胜,刘超,刘兴年[7](2019)在《滩地植被对弯曲漫滩河道主槽二次流发展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滩地植被对河道水沙运动及河床演变具有重要的影响,尤其当洪水期水流漫滩时。为了弄清高密度植被对弯曲主河道水流特性的影响,作者采用模型试验,在弯曲复式河道滩地铺设模型草,模拟天然植被,通过改变上游来流量,研究了高密度植被对主槽二次流涡团高度及涡团中心位置的影响。结果表明,滩地植被对弯中断面附近的二次流涡团高度影响最大,二次流涡团高度在滩地无植被时等于主槽高度,而在滩地有植被后等于主槽高度加上滩地植被冠层高度,此时,滩地植被等效增大了主槽高度。进入弯段后,滩地植被对二次流涡团高度的影响逐渐减小,在弯顶断面可以忽略滩地植被的影响。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了不同断面二次流涡团中心位置的预测方法并用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检验,发现该方法可以准确预测弯曲主槽中不同断面的二次流涡团中心位置。最后,讨论了二次流相对强度与主槽过流率之间的关系,发现无论滩地是否有植被,最大主槽过流率总是出现在二次流相对强度较小的弯顶断面。在相同水深条件下,主槽过流率在有植被漫滩河道中比无植被河道大。随着主槽水深(相对水深)增大,有植被和无植被工况各断面的过流率差值减小。当主槽水深接近或小于滩地植被冠层高度和主槽高度之和时,弯曲主槽中的二次流涡团沿程变化特性将与非漫滩弯曲河道的二次流涡团沿程变化特性十分相似。(本文来源于《工程科学与技术》期刊2019年01期)
马松,谭建国,张志伟,朱伟,姜浩[8](2018)在《二次流引射对保形非对称喷管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发动机与飞机后体结构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发动机的部件匹配和性能。利用叁维雷诺平均N-S方程和k-ωSST湍流模型对飞翼布局无人机保形非对称喷管在典型飞行状态下开展了内外流流场特性的数值分析,获得了后体尾喷管推力性能和叁维流动特征随二次流压力比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发动机喷管落压比条件一定的前提下,通过合理优化二次流通道、增大二次流压力比,可以有效改善后体/喷管主流流场特性;当二次流与主流的流量比在0. 2%~1. 86%内时,后体尾喷管轴向推力系数的变化幅度大约为3%,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弱发动机主流的过膨胀程度,减小发动机推力损失,无人机后体尾喷管性能得到显着提高。(本文来源于《国防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Peter,RN,Childs[9](2018)在《燃气轮机发动机内流及二次流系统(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The challenging conditions at which gas turbine engines operate mean that careful management of component temperatures is necessary, in order to ensure component integrity and reasonable service life. Pressurised flows extracted from the compressor can be used for cooling, sealing and balancing of components throughout the engine. Cooling is typically necessary for some combustor and turbine components, and sealing flows may be needed to exclude high temperature gases. In addition to cooling and sealing requirements, there is also a need to balance thrust loads in an engine, to limit loads on bearings, arising from the pressure differentials across compressor and turbine disc assemblies. The diverse tasks of cooling, sealing and balancing are generally assigned to a system known as the internal air system or secondary flow system.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technologies associated with this system for both industrial gas turbine engines and aero-engines, and 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art and challenges in component and subsystem design.(本文来源于《风机技术》期刊2018年06期)
刘昊,刘亮亮,沈昕,何磊,欧阳华[10](2018)在《透平叶栅端部二次流流动损失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叶栅端部二次流动结构及损失产生机制,对低速透平叶栅气动特性进行实验测量,结合数值模拟计算对透平端部二次流动结构及损失来源进行分析,通过分析通道内部熵产率分布,研究流动结构与不可逆损失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所研究工况条件下,叶栅端部的二次流动结构主要源自来流边界层在前缘及通道内的叁维分离现象,分离形成以马蹄涡、壁面涡以及通道涡为主导的涡系结构。端部二次流动损失主要来源于马蹄涡两分支、壁面涡和通道涡等漩涡自身的耗散,以及马蹄涡压力面分支与壁面涡合并成为通道涡时剧烈掺混引起的耗散。研究成果可为抑制端部二次流动及损失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热力透平》期刊2018年04期)
二次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提出了一种歧管和二次流道相结合的混合结构热沉,使用数值方法研究了该混合结构热沉的流动和传热特性。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与传统歧管式热沉相比,混合结构热沉存在着"优化设计区",在该区域中,由于二次流道的引入,混合结构热沉的压损△P和总热阻R_t可同时降低。当雷诺数Re=295时,与传统歧管式热沉相比,该混合结构热沉可使压损降低1.91%的同时,使得总热阻降低19.15%。另外,二次流结构对压损的影响既与热沉的结构参数有关,也与流动的雷诺数有关:在低雷诺数下,二次流结构可使得大部分热沉的压损降低,但是在高雷诺数下则会使得大部分热沉的压损增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二次流论文参考文献
[1].张旭阳.基于二次流控制的叶栅前缘端壁造型[J].热能动力工程.2019
[2].杨敏,曹炳阳.歧管-二次流混合微通道的流动传热数值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9
[3].张旭阳,陈榴,戴韧.基于二次流控制的变径倒角设计与优化[J].动力工程学报.2019
[4].康达,钟兢军,徐毅,刘志杰.高压比离心压气机二次流旋涡结构研究[J].推进技术.2019
[5].陶文灿.高压涡轮轮缘封严流与端区二次流相互作用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9
[6].沈恒,杨自力,余婉璇,亢燕铭.电除尘器内电流体动力学二次流与荷电粒子耦合作用的数值模拟[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9
[7].黄胜,刘超,刘兴年.滩地植被对弯曲漫滩河道主槽二次流发展的影响研究[J].工程科学与技术.2019
[8].马松,谭建国,张志伟,朱伟,姜浩.二次流引射对保形非对称喷管性能的影响[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2018
[9].Peter,RN,Childs.燃气轮机发动机内流及二次流系统(英文)[J].风机技术.2018
[10].刘昊,刘亮亮,沈昕,何磊,欧阳华.透平叶栅端部二次流流动损失机制研究[J].热力透平.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