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侧偏刚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刚度,轮胎,车辆,模型,偏角,质心,受力。
侧偏刚度论文文献综述
张君,陈荣中,廖林清[1](2019)在《考虑轮胎侧偏刚度的汽车转向理想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前、后驱汽车低速转向时的受力模型,用解析法列出其方程并求解,同时得到了受力模型中各力的影响因素和变化趋势;分析了刚性轮胎和弹性轮胎在侧偏力作用下的侧偏现象;定义了汽车转向前点和汽车转向理想线,提出了一种求取转向理想线的方法,分别用给定预偏角和侧偏角以及侧偏后前点距后轴距离两种的关系来判断此方法的正确性,结果证明此方法能很好地求得转向理想线;修正了考虑侧偏刚度后的阿克曼转向原理并分析了修正阿克曼转向原理的影响因素。(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制造》期刊2019年01期)
王伟,廖林清,张君,陈荣中[2](2018)在《考虑轮胎侧偏刚度的后驱汽车转向中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并修正了考虑轮胎侧偏刚度下的理想阿克曼转向原理,给出了后驱汽车转向理想线的定义与求解方法并求得此理想线,分别用前轮瞬心离汽车后轴距离、给定前轮预偏角和给定此预偏角下前轮侧偏角的对比两种方法验证了此方法的正确性;建立了给定任意前瞬心点的后驱四轮模型和等效叁轮模型,分别在这两种受力模型中分析了各受力随前轮转向角的关系以及求得并分析了两种模型中汽车转向中心位置的变化;对比等效叁轮模型和四轮模型的分析结果,发现在小转向角时等效叁轮模型和四轮模型是等价的;此模型的建立为后续研究考虑汽车离心力时汽车的转向中心提供了一种思路,同时也为将来研究汽车甩尾、翻车等的条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制造》期刊2018年12期)
景立新,吴利广,李广,曹娇娇[3](2018)在《轮胎侧偏刚度对整车操稳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主要研究轮胎侧偏刚度特性对整车操纵稳定性的影响。通过在仿真模型中改变轮胎侧偏刚度的值,研究后轴等效侧偏角、整车不足转向、整车横摆响应频率、整车稳定性、整车响应、转向回正的等操纵稳定性指标的变化趋势及变化量大小,进而指导整车操纵稳定性设计。(本文来源于《汽车实用技术》期刊2018年21期)
吴房胜,李如平,陈业慧,谢晓敏[4](2017)在《基于最小二乘法的汽车轮胎侧偏刚度及质心侧偏角设计与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递进式最小二乘法理论为基础,将汽车行驶过程中的轮胎侧偏刚度作为未知参数进行估算,完成汽车参数自动调节,防止汽车质心侧偏角的估算值误差过大,而出现不必要的操作.最终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建立控制模型,对车辆前后轮侧偏刚度及质心侧偏角控制算法进行仿真验证.对比后发现,车辆质心侧偏角的估算效果非常接近真实结果,可以满足汽车稳定性控制系统的估算,可有效提高汽车主动安全性.(本文来源于《宜宾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12期)
陆辉,王文婧[5](2016)在《基于双扩展卡尔曼滤波器的汽车轮胎侧向力与侧偏刚度估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轮胎力与轮胎侧偏刚度信息不易测量,一般利用观测器估计,而利用轮胎模型的侧向力估计精度依赖于参考模型精度,为此设计了双扩展卡尔曼滤波器,利用两个平行通道分别估计轮胎侧向力与侧偏刚度。侧偏刚度估计降低了对轮胎模型精度的依赖,有效保证了不同轮胎特性下的侧向力估计精度。在Carsim环境下的仿真结果表明,设计算法对不同轮胎配置能够快速准确地辨识侧偏刚度,并且均表现出很高的轮胎力估计精度。(本文来源于《机电一体化》期刊2016年09期)
姜明磊,周涛,叶树斌,臧孟炎[6](2015)在《轮胎侧偏刚度有限元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某半钢子午线轮胎为研究对象,建立基于有限元软件ABAQUS的复杂花纹轮胎侧偏特性分析有限元模型。基于隐式有限元方法实现轮辋安装、轮胎充气和垂向载荷加载,基于显式有限元方法分析各侧偏角轮胎侧向力的时间历程,获得该轮胎的侧偏刚度。侧偏刚度仿真结果与对应的实验结果一致,确认了仿真分析方法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就带束层结构、冠带层结构和叁角胶硬度等参数对轮胎侧偏刚度的影响进行了仿真研究,并对仿真结果进行了实验验证。(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期刊2015年09期)
王国林,任洁雨,杨建,梁晨,周海超[7](2015)在《轮胎胎体轮廓设计对侧偏刚度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某205/55R16型轿车子午线轮胎为研究对象,利用ABAQUS建立计及复杂花纹的轮胎稳态侧偏滚动3D有限元分析模型,并通过侧偏特性转鼓试验验证仿真模型的可靠性。为研究胎体轮廓设计对轮胎侧偏刚度的影响,以胎体弦平衡轮廓理论为基础,提出带束层压力分担率简化为梯形的修正胎体弦平衡轮廓理论,编制轮廓计算程序。结合仿真模型,从接地特性和侧偏刚度的角度与现行设计轮胎作对比分析;进而设计出不同带束层压力分担率的胎体轮廓,仿真研究不同带束层压力分担率下胎体轮廓设计对轮胎侧偏刚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应用胎体弦平衡轮廓修正理论设计的轮胎接地面积略有增大,接地压力偏度值下降;接地特性的改善使轮胎的侧偏刚度得到提升,有利于轮胎的操纵性能;不同带束层压力分担率的胎体轮廓对轮胎的侧偏刚度具有一定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14期)
白艳,管欣[8](2015)在《车辆横摆转动惯量及轮胎侧偏刚度识别方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车辆参数辨识在汽车正逆向开发及控制器设计等方面是必要前提与技术难点。目前参数的获取主要有两种方法:通过仪器测量的方法和系统辨识技术。研究了一种能够识别横摆转动惯量及轮胎侧偏刚度的实验辨识方法。该方法通过汽车转向盘转角脉冲输入获得的实验数据,首先采用时域法辨识车辆横摆角速度对转向盘转角和侧向加速度对转向盘转角的传递函数,再通过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传递函数中包含的横摆转动惯量和前后轮胎侧偏刚度,使所得频响特性和辨识所得频响特性误差最小,最后通过仿真验证该方法的理论可行性。所提的实验辨识获得横摆角速度和轮胎侧偏刚度参数的优点是无需特制或购买专用测量设备,尤其在实验条件受限情况下,更具有重要的工程实际意义。(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5年09期)
文孝霞,杜子学,左长永,梁志华,赵大毅[9](2014)在《曲线工况下跨座式单轨走行轮侧偏刚度对轮胎磨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车辆轮胎磨损理论,研究了走行轮侧偏刚度对走行轮侧偏力和导向轮、稳定轮径向力的影响,分析了单轨车辆曲线运行时,走行轮摩擦功随轮胎侧偏刚度的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受导向轮、稳定轮径向力影响,随着走行轮侧偏刚度增加,走行轮侧偏力逐渐增大;当走行轮侧偏刚度处于1~120kN·rad-1范围时,走行轮侧偏力与侧偏角处于线性范围,侧偏角呈现微量变化;当侧偏刚度超过120kN·rad-1时,侧偏角迅速增大,进入非线性区域。基于轮胎磨损指标,随着走行轮侧偏刚度增加,走行轮磨损量以1.2%的速率增加。走行轮侧偏刚度还将影响车辆曲线通过性,过小的侧偏刚度不利于形成摇头力矩,通过性能变差。在保证车辆良好通过性前提下,尽量减小走行轮磨损,其侧偏刚度设计值推荐为9.37kN·rad-1。(本文来源于《交通运输工程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陈曌[10](2014)在《商用车轮胎侧偏刚度的参数辨识》一文中研究指出商用车的轮胎侧偏刚度与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密切相关,是汽车动力学的关键参数之一,特别是在高速行驶时由于转向操纵引起的姿态变化,直接影响到汽车的行驶平顺性和安全性,所以对侧偏刚度的研究十分重要。目前,多利用GPS获取质心侧偏角,从而计算前后轴的侧偏刚度,但存在着测量成本、可靠性等实际性问题,并不能广泛适用。考虑到这些实际情况,本文应用参数辨识技术来辨识轮胎的侧偏刚度。但由于与侧偏刚度密切相关的变量并不能通过车载传感器直接测得,所以我们考虑软测量的方法对其进行估算,以此作为辨识模型的输入输出量,然后通过递推最小二乘方法辨识双轨模型汽车四轮的侧偏刚度,具体内容如下:1.分析了商用车轮胎侧偏刚度辨识的重要意义,对参数辨识的基本原理、主要问题、主要方法和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其中列举了常用的几种辨识方法,并评价了它们的优缺点,为本论文选定辨识方法提供了有力依据。2.为了对四轮的侧向力与侧偏角进行估计,首先估计汽车的质心侧向速度,选用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建立双轨四轮二自由度汽车模型,基于HSRI非线性轮胎模型估计汽车的质心侧向速度。3.采用Simulink与Trucksim动力学仿真软件进行联合仿真验证,将Trucksim的曲线作为目标值,估计的曲线与目标曲线基本吻合,验证了扩展卡尔曼滤波估计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通过Matlab/simulink搭建模型得到四轮的侧向力与侧偏角的估计值。4.采用递推最小二乘法对估计的侧偏刚度进行辨识。从最小二乘法的基本思想,引出用于非线性辨识的递推最小二乘算法,介绍了递推算法的概念和推导过程,对四轮侧偏刚度进行辨识,验证结果良好,视为误差范围内,说明模型建立正确和方法的可行性,具有实际意义。(本文来源于《长春工业大学》期刊2014-04-01)
侧偏刚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分析并修正了考虑轮胎侧偏刚度下的理想阿克曼转向原理,给出了后驱汽车转向理想线的定义与求解方法并求得此理想线,分别用前轮瞬心离汽车后轴距离、给定前轮预偏角和给定此预偏角下前轮侧偏角的对比两种方法验证了此方法的正确性;建立了给定任意前瞬心点的后驱四轮模型和等效叁轮模型,分别在这两种受力模型中分析了各受力随前轮转向角的关系以及求得并分析了两种模型中汽车转向中心位置的变化;对比等效叁轮模型和四轮模型的分析结果,发现在小转向角时等效叁轮模型和四轮模型是等价的;此模型的建立为后续研究考虑汽车离心力时汽车的转向中心提供了一种思路,同时也为将来研究汽车甩尾、翻车等的条件奠定了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侧偏刚度论文参考文献
[1].张君,陈荣中,廖林清.考虑轮胎侧偏刚度的汽车转向理想线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9
[2].王伟,廖林清,张君,陈荣中.考虑轮胎侧偏刚度的后驱汽车转向中心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8
[3].景立新,吴利广,李广,曹娇娇.轮胎侧偏刚度对整车操稳性能的影响[J].汽车实用技术.2018
[4].吴房胜,李如平,陈业慧,谢晓敏.基于最小二乘法的汽车轮胎侧偏刚度及质心侧偏角设计与仿真[J].宜宾学院学报.2017
[5].陆辉,王文婧.基于双扩展卡尔曼滤波器的汽车轮胎侧向力与侧偏刚度估计[J].机电一体化.2016
[6].姜明磊,周涛,叶树斌,臧孟炎.轮胎侧偏刚度有限元仿真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2015
[7].王国林,任洁雨,杨建,梁晨,周海超.轮胎胎体轮廓设计对侧偏刚度的影响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2015
[8].白艳,管欣.车辆横摆转动惯量及轮胎侧偏刚度识别方法的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5
[9].文孝霞,杜子学,左长永,梁志华,赵大毅.曲线工况下跨座式单轨走行轮侧偏刚度对轮胎磨损的影响[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14
[10].陈曌.商用车轮胎侧偏刚度的参数辨识[D].长春工业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