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汽化论文_蒋超,马文中,李太雨,徐荣,张琪

导读:本文包含了界面汽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界面,汽化热,聚酰亚胺,黏性,电流,气体,形态。

界面汽化论文文献综述

蒋超,马文中,李太雨,徐荣,张琪[1](2019)在《界面聚合法合成聚酰亚胺渗透汽化膜及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渗透汽化分离二甲基甲酰胺(DMF)和二甲基乙酰胺(DMAc)酰胺类溶剂过程中渗透性和选择性之间此升彼降的矛盾关系(trade-off效应),提出界面聚合薄层PI复合膜的方法。通过均苯四甲酸酐和五氯化磷制备有机相单体均苯四甲酰氯,分别以间苯二胺(MPDA)、丙二胺(DAPE)及己二胺(HMD)为水相单体,采用界面聚合法制备3种耐溶剂型聚酰亚胺(PI)复合膜,并对3种PI复合膜进行表征和渗透汽化分离性能测试。结果表明:3种PI复合膜都具有良好的亲水性、热稳定性;在6种常见的有机溶剂中,保持良好的稳定性;在30~60℃条件下,HMD-PI膜对质量分数90%DMF/H_2O体系和质量分数90%DMAc/H_2O体系的分离因子最高可达12.7和36.8,渗透通量可达1 014和542 g·m~(-2)·h~(-1),具有较好的分离效果。(本文来源于《高校化学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孙明朗,谢建,王军,沈自求[2](2005)在《似Hele-Shaw盒中的直接接触式汽化传热及界面形态》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似Hele-Shaw盒的窄缝实验设备,考察了向高黏热液中引入挥发性冷剂进行直接接触汽化传热的过程,获得了糖液的冷却曲线;分析了冷剂通入量和冷剂的入口温度对瞬间主体温度及容积传热速率的影响,并以“界面汽化热阱”效应概念对传热过程进行了分析。同时,研究了冷剂驱替高黏液体时的界面形态,对形成的黏性指进现象进行了图像分析并应用分形理论进行了阐述,获得了界面形态与两液体的黏性比的关系,并分析产生不同指征的原因及其对传热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热科学与技术》期刊2005年02期)

苗君[3](2002)在《竖直环隙内通入空气时的界面汽化热阱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水和正己烷作为介质,考察了通入空气对内管加热的竖直圆柱形环隙内的沸腾传热性能的影响。 实验考察了环隙内通入空气与不通空气时的沸腾传热情况。结果表明,通空气可使环隙内沸腾传热得以显着增强,且空气的湿度对传热的增强作用有一定影响,湿度小的空气引起的传热增强更为显着。本文以扰动增强和“界面汽化热阱效应”增强传热的观点阐述了这一沸腾传热强化机理,解释了空气湿度对传热增强作用的影响。另外,通空气对沸腾传热的增强作用还与空气的表观气速有关。在恒定的热流密度下,空气表观流速较小时,通气对传热的增强作用随气速的增大而增大,而当气速增大到一定值时,气速的进一步增大会使通气对传热的增强作用减小。本文用两相流流型转变的观点对这一实验现象进行了分析。 实验结果还表明,通入空气对液温低于沸点时的对流传热亦有增强作用,且这种增强作用比沸腾传热时的增强作用更为显着。分析这一增强作用,可以认为通入空气非但使对流传热体系的扰动得以增强,而且产生了“界面汽化热阱”效应。 为了探讨这种通气增强沸腾传热的方法在发热微电子元件冷却中的应用可行性,本文还以正己烷作为沸腾介质,考察了通空气对沸腾传热以及沸腾起始时的壁温过冲的影响。结果表明通空气仍可使饱和沸腾阶段的传热系数增大、壁温降低,并且对核沸腾起始时的壁温过冲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上述实验的范围是:加热功率密度为16Kwm~(-2)~122Kwm~(-2); 空气表观流速为1.8mm/s~13.3mm/s。(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02-06-01)

王军,徐维勤,沈自求[4](2000)在《池式核沸腾中的“界面汽化热阱”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扩散极限电流技术 ( LDCT)与传热测定同时进行的实验方法分析了池核沸腾中的“界面汽化热阱”效应。传热实验所测定的是池核沸腾的总换热系数 ,由 LDCT测定并以类比原理可以获得对流传热系数 ,两者差值即为“界面汽化热阱”效应。实验结果表明 ,沸腾时 ,“界面汽化热阱”效应随热流率的提高而显着增大。对以 LDCT法测得的对流传热数据进行关联 ,获得了准数式。(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期刊2000年04期)

王军[5](2000)在《以"界面汽化热阱"增强传热的原理研究池核沸腾传热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沸腾是取出热量十分有效的方法,一直受到传热界的关注。近年来,由于微电子设备、大型计算机等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需要在小体积内取出大量的热,因之池沸腾成为研究高热通量取出技术中的前沿课题。 沸腾传热速率较单相对流传热快的多.其主要原因是在沸腾泡核生长时,汽泡底部液体微层表面的液相汽化,带出潜热,形成了一个热阱使传热显着增强。这种由于形成热阱而使传热增强的作用。称为“界面汽化热阱效应”,可以由LDCT法与传热测定同时进行的实验方法加以分离。本文采用这一测定方法在一沸腾池中以0.005MK_3Fe(CN)_6十 0.005MK_4Fe(CN)_6十1MNaOH溶液为介质研究了核沸腾时的“汽化热阱”,测得了“界面汽化热阱效应”随热负荷的改变,并对实验中以LDCT测定获得的对流传热数据进行了分析与数据关联。 由于大型计算机和微电子设备等技术的迅速发展,高介电液体在微小放热壁面上的沸腾取出热量的研究受到深切关注。由于高介电液体对固体壁面的高润湿性,在沸腾开始时产生严重的温度偏异和沸腾滞后使放热壁面产生显着的温度波动,导致微电子元件产生噪音,严重地影响了元件的操作性能和使用寿命。本文进行了有关这方面问题的实验,并对文献发表的数据与结果以“界面汽化热阱”的概念作了分析和评述。 溶解气体对沸腾传热具有一定的影响。本文以增强“界面汽化热阱效应”的观点,对溶解气体解吸影响沸腾起始时的滞后作了分析,并以实验进行了研究。在实验中连续通入N_2 气以保持沸腾液体中含有一定浓度的溶解气体,研究了其对沸腾传热的影响,并作了分析。 本文采用AEDT和HBS两种表面活性剂对沸腾滞后、“界面汽化热阱效应”的影响作了实验研究的探索。认为各种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对沸腾传热的影响以及其作用机理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有待进一步作深人的研究。 本文还在理论上对于单个汽泡动态变化过程的池核沸腾传热进肾了初步分析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在汽泡的尘长阶段,壁面温度有明显地降低,这一阶段的时间很短。而在汽泡脱离后至新的汽泡重新生长,壁面温度较为缓慢的升高。 “界面汽化热陕效应”可以应用于其它一些类型的相变传热过程中。本文以互溶性冷剂在热液相中直接接触汽化冷却结晶为对象,应用“界面汽化热附”的概念对其汽化传热特点进行了分析。由于这种互溶性体系界面是不分明的,本文提出了“模糊界面”的概念,并按Hiebie的渗透模型作了初步的分析。(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00-03-01)

沈自求[6](1999)在《界面汽化热阱增强传热的原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阐述了惰气冲击液浴中放热壁面强化冷却的机理,提出了界面汽化热阱增强传热的原理,说明了用电化学法与传热测定同时进行来确定界面汽化热阱效应的实验方法,并且开发成功了载气蒸发的新型技术。最后,提出了这一原理可能在研究开发中应用的几个方面。(本文来源于《自然科学进展》期刊1999年S1期)

沈自求[7](1999)在《界面汽化热阱增强传热的原理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气-液两相流传热中,当气-液界面上液相汽化时,要带出潜热。若这一汽化界面十分邻近于加热壁面时,将成为一个热阱,使界面温度下降,促使传热显着增强。我们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数次资助下,对上述现象作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界面汽化热阱增强传热的原理”,发展了用电化学方法与传热测定同时进行,分离出“热阱效应”的实验方法,开发成功了“载气蒸发”的新技术。本文将对有关成果作一简介。(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基金》期刊1999年02期)

于志家,徐维勤,沈自求[8](1996)在《载气蒸发过程中的界面汽化热阱》一文中研究指出载气蒸发过程中的界面汽化热阱于志家,徐维勤,沈自求(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研究所大连116012)关键词载气蒸发,汽化热阱,传热强化1前言为解决热敏性物料与易结疤型物料在蒸发浓缩时的热变质与结疤问题,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研究所于八十年代开发出载气蒸发新...(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1996年S1期)

界面汽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应用似Hele-Shaw盒的窄缝实验设备,考察了向高黏热液中引入挥发性冷剂进行直接接触汽化传热的过程,获得了糖液的冷却曲线;分析了冷剂通入量和冷剂的入口温度对瞬间主体温度及容积传热速率的影响,并以“界面汽化热阱”效应概念对传热过程进行了分析。同时,研究了冷剂驱替高黏液体时的界面形态,对形成的黏性指进现象进行了图像分析并应用分形理论进行了阐述,获得了界面形态与两液体的黏性比的关系,并分析产生不同指征的原因及其对传热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界面汽化论文参考文献

[1].蒋超,马文中,李太雨,徐荣,张琪.界面聚合法合成聚酰亚胺渗透汽化膜及表征[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19

[2].孙明朗,谢建,王军,沈自求.似Hele-Shaw盒中的直接接触式汽化传热及界面形态[J].热科学与技术.2005

[3].苗君.竖直环隙内通入空气时的界面汽化热阱效应[D].大连理工大学.2002

[4].王军,徐维勤,沈自求.池式核沸腾中的“界面汽化热阱”效应[J].化学工程.2000

[5].王军.以"界面汽化热阱"增强传热的原理研究池核沸腾传热问题[D].大连理工大学.2000

[6].沈自求.界面汽化热阱增强传热的原理[J].自然科学进展.1999

[7].沈自求.界面汽化热阱增强传热的原理及其应用[J].中国科学基金.1999

[8].于志家,徐维勤,沈自求.载气蒸发过程中的界面汽化热阱[J].工程热物理学报.1996

论文知识图

范德瓦尔斯等温线一1水汽化模型示意图H ele-Shaw盒中上升泡滴汽化传热示意图蒸发流量随时间和阶跃压力的计算值40℃沸腾时两种测试结果50℃沸腾时两种测试结果

标签:;  ;  ;  ;  ;  ;  ;  

界面汽化论文_蒋超,马文中,李太雨,徐荣,张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