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大中之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之道,大中,柳宗元,天人之际,经世致用,仁政,民本。
大中之道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孙红[1](2016)在《浅析“大公之道”与“大中之道”的关系——以十叁经为底本的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公"之道和"大中"之道被众多学者关注,但是他们基本着眼于"大公"或"大中"各自的阐述。因为二者都是儒家文化体系中的重要思想,所以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很大的意义。以十叁经为底本分析二者的关系,可以看出,"大公"之道是一种近乎天性的道,而"大中"之道则是"大公"之道的外在行事规范。(本文来源于《安徽文学(下半月)》期刊2016年03期)
刘亮红[2](2014)在《柳宗元“大中之道”的道德修养》一文中研究指出"大中之道"原本是孔子及其门人对中庸思想的发挥,柳宗元在吸纳传统儒学关于"大中之道"思想因子的基础上,在啖助及其弟子赵匡、陆淳开创的新《春秋》学派的影响下,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赋予"大中之道"以新的内涵,并将之作为士大夫们道德修养的境界与目标。"去大惑"是道德修养的前提与基础;以经权合一为本质内容的"唯当之所在"是道德修养的关键;"以生人之意为己任"则是道德修养的最终目的,完美体现儒学内圣外王的道德修养理想。(本文来源于《江西社会科学》期刊2014年06期)
郑倩茹[3](2012)在《论柳宗元“大中之道”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柳宗元(公元773—819年)是我国中唐时期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中唐时期,社会矛盾突出,儒学思想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又潜在着巨大的变化,柳宗元作为中唐时期极具代表性的思想人物,他关注现实、关怀民生,提出了“大中之道”的思想。本文力求从柳宗元的各篇着作中,发现其“大中之道”的内涵和外延,明确“大中之道”的整体构造,并分析其产生原因,概括其思想的特点,期望对当今社会发挥一定的启示意义。本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内外相关理论成果与研究现状以及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和相关结构。第二部分主要是通过柳宗元生活的时代背景和对柳宗元一生经历的简述从中发现柳宗元“大中之道”思想产生的动力。从中明确柳宗元“辅时及物”、“利安元元”的儒学志向主要是由于其内在的忧患意识和外在的经世致用的目的。明确“大中之道”思想的动力特征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柳宗元“大中之道”的思想和抓住其根本特点。第叁部分是本文的主体部分。主要论述柳宗元“大中之道”的根本内容,包括作为方法论的“经权观”和作为其本质内容的“仁政民本”思想。柳宗元在吸收了传统儒家经权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当”的概念,也就是追求一种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其中他重点发挥了“权”的思想,体现了其思想批判性和创新性的特征;另一方面,在尊重“生人之意”的基础上强调仁政思想与民本思想的结合,是“大中之道”的根本。其中包括四部分内容:治国在贤、官为民役、仁政爱民、利民且民自利。第四部分主要分析柳宗元“大中之道”思想的特点。通过分析其思想的批判继承性明确“由我而得”的主体性和创新性,通过探讨与佛家和道家思想的关系明确柳宗元思想兼采众长的特征,而最终归依到其“经世致用”的出发点和根本特点。最后,简述柳宗元“大中之道”思想所高扬的“经世致用”精神和“仁政民本”思想对于我们今世的启示意义。(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2-04-01)
郑建钟[4](2011)在《论柳宗元天人观的政治逻辑——以“大中之道”为线索》一文中研究指出柳宗元的天人观突出了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将"天人之际"转化为现实政治努力的总概括"大中之道",并将这一理论范畴贯穿于现世的政治原则与政治目标,这种观点在宋明理学后备受诟病。然而,历史最终证明,对天人观的神秘性的解蔽,是现实政治走向现代的一条必由之路,现代政治的合法性证明不源于"上帝",也不源于神秘的"天志",而源于人自身。(本文来源于《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期刊2011年01期)
张树俊[5](2010)在《再论胡瑗的大中之道》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是胡瑗理学思想的重要基础。纵观胡瑗的所有论述,无不显示其"中道"的底蕴。他把"中"看成是"正"的前提,无论是谈自然,还是言人事,都离不开一个"中"字。胡瑗一方面继承了中庸之道,另一方面又发明创造把中庸之道改造为"大中之道"。他把天下为公看是"大中之道"的前提,认为守"中"必须以天下为重,以民众为重;把刚柔相济看是"大中之道"的本质要求,强调顺时顺势、有刚有柔、动静有常;同时他认为"大中之道"具有灵活性的特征,不能死守"中道",特殊情况可以特殊处理。(本文来源于《临沂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5期)
李伏清[6](2010)在《柳宗元《非〈国语〉》中的“大中之道”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柳宗元在《非〈国语〉》中,从义理的角度具体在以下方面伸长了"大中之道":首先,在道德伦理领域,柳宗元认为,礼、信、忠、贤、孝等均本于"大中之道";其次,于治道方面,发挥了"大中之道"中行仁义之德政的政治主张;另外,还主张"崇礼明法"之治道。(本文来源于《湖南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3期)
娄正保[7](2008)在《论柳宗元哲学思想的叁个面向》一文中研究指出柳宗元崇尚儒学,“大中之道”思想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大中之道”思想是对先儒“中”思想的一个继承、创新和新发展。其不仅继承了孔孟、荀子和陆质的“中”思想,同时,根据具体的现实和实践,对“中”做了创新和丰富。因而,其“大中之道”思想不仅具有先儒“中”的基本内涵和意蕴,同时,又具有体现时代特征和实践意义的内涵。柳宗元的哲学思想,是建立在“大中之道”思想为理论基础之上的,“大中之道”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本文欲论证柳宗元哲学思想的叁个面向:“‘大中之道’自身的内涵意蕴”、“以‘大中之道’为义理基础的‘天人不相预’”以及“‘大中之道’的历史与实践之维”叁个方面之辩证统一关系。首先,柳宗元的“大中之道”思想,一方面是以“正”、“宜”、“当”和“经权合一”为本质内涵的,强调行为处事,应该“时中”和“权变”,通过“经权合一”,即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达到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当”的理想状态,这里的“大中”或“大中之道”强调的是其方法论功能,是一种方法或途径;另一方面,“大中之道”是维系政治和社会生活运行的秩序、法则,即“圣人之道”、“为政之道”或“治世之道”。柳宗元把“时其时”、“当”和“经权合一”作为“大中之道”的基本内容和核心。其次,以“大中之道”为义理基础,他对“天人关系”做了独特的发挥,提出“天人不相预”。为反对“天人感应”和“天命论”,柳宗元试图强调人的主体性,突出人的能动性,这是合理的一面;然而人发挥能动性不能同天或自然隔绝,把“天道”和“人道”割断了联系,这是不合理的,即局限性;但是,其基于现实,基于实践,试图纠正“天人感应”和“天命论”的谬论,却恰恰体现了“大中之道”的精神、本质内涵及原则。最后,柳宗元认为只有经由“大中之道”才能真正正确地、合理地学习、承继、发展、丰富和践行“圣人之道”。一方面,在入“尧、舜、孔子”圣人之道,即承继、发扬和发展“圣人之道”方面,“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柳宗元认为必须坚持“大中之道”;另一方面,践履“圣人之道”,把“大中之道”本质内涵中的“用中”和“用权”思想来进行其政治实践和实现其政治目标和主张,即“辅时、及物、利民”。柳宗元的“大中之道”是经和权的辩证统一,即原则性和灵活性的辩证统一。柳宗元企图用“大中之道”的本质内涵,来阐发其“天人关系”、“社会历史发展观思想”和“政治理想、主张及实践”,柳宗元始终都立足于现实,然而,也在某些观点上,终因阶级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不能把“大中之道”本质内涵贯彻的彻底。(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08-04-01)
张树俊[8](2007)在《简论胡瑗的“大中之道”》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是宋代理学家胡瑗理学思想的重要基础。纵观胡瑗的所有论述,无不显示其"中"的底蕴。他把"中"看着是"正"的前提,无论是谈自然,还是言人事,都离不开一个"中"字。胡瑗一方面继承了中庸之道,另一方面又发明创造,把中庸之道改造为他所说的具有辩证思想的"大中之道"。(本文来源于《江苏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07年06期)
陈瑞娟[9](2007)在《试析柳宗元的“大中之道”》一文中研究指出“大中之道”是柳宗元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荀氏之儒为主体,融汇多家学说的思想体系。他的“大中之道”既继承了传统儒学的进步成分,摈弃其糟粕,又借鉴释、道等学说来改造丰富儒学,其最终目的是要辅时及物,济世救民。(本文来源于《语文学刊》期刊2007年12期)
大中之道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大中之道"原本是孔子及其门人对中庸思想的发挥,柳宗元在吸纳传统儒学关于"大中之道"思想因子的基础上,在啖助及其弟子赵匡、陆淳开创的新《春秋》学派的影响下,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赋予"大中之道"以新的内涵,并将之作为士大夫们道德修养的境界与目标。"去大惑"是道德修养的前提与基础;以经权合一为本质内容的"唯当之所在"是道德修养的关键;"以生人之意为己任"则是道德修养的最终目的,完美体现儒学内圣外王的道德修养理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中之道论文参考文献
[1].孙红.浅析“大公之道”与“大中之道”的关系——以十叁经为底本的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6
[2].刘亮红.柳宗元“大中之道”的道德修养[J].江西社会科学.2014
[3].郑倩茹.论柳宗元“大中之道”思想[D].吉林大学.2012
[4].郑建钟.论柳宗元天人观的政治逻辑——以“大中之道”为线索[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
[5].张树俊.再论胡瑗的大中之道[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10
[6].李伏清.柳宗元《非〈国语〉》中的“大中之道”思想[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
[7].娄正保.论柳宗元哲学思想的叁个面向[D].上海师范大学.2008
[8].张树俊.简论胡瑗的“大中之道”[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7
[9].陈瑞娟.试析柳宗元的“大中之道”[J].语文学刊.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