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储量分布论文-成育红,孟洁,秦庸,丁雪樵,杨帆

剩余储量分布论文-成育红,孟洁,秦庸,丁雪樵,杨帆

导读:本文包含了剩余储量分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地质特征,沉积特征,储层建模,储量计算

剩余储量分布论文文献综述

成育红,孟洁,秦庸,丁雪樵,杨帆[1](2016)在《陕X井区盒_8-山_1段剩余储量分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陕X井区开发较早,该井区地质条件较好,各项开发指标均优于开发方案及苏东区块平均水平,是本厂后期井间加密、稳产接替的重点井区。研究资料丰富,进一步研究井区储量及剩余储量分布情况,对更好的指导井位部署,提高储量动用程度及采收率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石油化工应用》期刊2016年07期)

杨宏拓[2](2016)在《靖边气田陕62井区和陕66井区剩余储量分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靖边气田陕62及陕66井区马家沟组马五1+2段为低孔低渗碳酸盐岩气藏,由于储层非均质性严重、物性较差等因素的影响,气藏经过十多年的开采,在局部区域仍存在较多的剩余储量。本文首先开展了研究区储层地质特征的研究,这是分析剩余储量分布规律的基础。研究中综合利用地质、测井、试井和生产动态等资料,针对沉积相、岩石类型、储层物性、孔隙结构等储层地质特征,对马五1+2段气藏进行了精细的描述。在储层地质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方法对静态储量和动态储量进行了准确可靠的计算;之后利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建立了研究区储量分类标准,将储量划分为优质储量(Ⅰ类)、一般储量(Ⅱ类)以及难动用储量(Ⅲ类)叁种级别,分小层编制了叁类储量的平面展布图。充分利用测井解释结果,建立了研究区马五1+2段气藏的叁维构造模型、岩相模型、属性模型。在地质建模和储量计算基础上,综合利用气藏动态和静态资料,使用叁维气水两相黑油模型对五1+2段6个小层进行了精细的数值模拟,各气井拟合率较高,在气藏中采用含气饱和度和地层压力来表征剩余气储量的分布。研究认为:影响研究区剩余储量分布的影响因素分为沉积环境、层间非均质性、层内非均质性、沟槽、井网、产水、低压这7个因素。但是对于高产区块62井区和低产区块陕66井区来说,这7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又各不相同。高产区陕62井区主要受层内非均质性、沟槽、井网、产水的因素影响,低产区块陕66井区主要受沉积环境、层间非均质性、层内非均质性、低压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西安石油大学》期刊2016-06-01)

赵士振,宋淑慧[3](2015)在《胜利油田:巧织井网多“捞鱼”》一文中研究指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勘探开发,胜利油田胜利采油厂主力油田胜坨油田的采出程度已高达38.2%,综合含水96%以上。加之井网、井筒、地面老化严重,1/3的储量失控。 面对严峻形势,胜利采油厂针对剩余油分布特点,以恢复注采井网、提高储量动用程度为(本文来源于《中国石化报》期刊2015-11-30)

陈洪林[4](2015)在《卞东油田储量动用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油田的地质特征和见水状况,运用油藏工程方法及数值模拟等方法测算和模拟目前的剩余油分布现状,现场调整实施后取得了较好效果,为后续的调整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石化技术》期刊2015年09期)

樊志强,文开丰,高君微,郭桦,王超[5](2015)在《榆林南区剩余储量分布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落实剩余储量及其分布规律是气田中后期开发调整的重要依据,本文应用井控面积法落实单井地质储量,同时分析了影响剩余储量分布的影响因素为砂体展布、平面非均质性、层间非均质性以及开发井网不完善。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剩余储量的分布现状并认为剩余储量以动用和未动用两种类型存在。(本文来源于《绿色石化·创新集成·效能提升——第十一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石化专题论坛论文集》期刊2015-07-23)

段琼,蒲春生,许勇,李淼,张亮[6](2013)在《利用单井控制储量研究非均质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G油田XX井区非均质油藏参数变化难于适应剩余油分布富集描述的问题,利用单井控制计算储量,将油层有效厚度、物性和原油性质接近的油砂层控制在一个单井计算单元内,考虑非均质油砂层参数平面和纵向上的差异及其油气采出量,计算出了各油砂层单井控制地质储量、技术可采储量和剩余可采储量。利用单井控制可采储量,分析单井剩余可采储量和剩余油分布图表,阐明了剩余油平面和剖面分布富集井区、层位及其相应位置和形态,提供了目的层段剩余油挖潜规模、范围及其具体井位和富集量,为剩余油挖潜和高效开发指明了方向。(本文来源于《石油地质与工程》期刊2013年02期)

宋子齐,庞玉东,林加恩,田新,王瑞飞[7](2013)在《非均质油藏单井控制储量与剩余油潜力分布研究——以G油田GD研究区非均质油藏剩余油潜力分布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G油田GD研究区非均质油藏精细描述及调整挖潜工作,开展非均质油藏单井控制计算储量及剩余油潜力分布研究。分析单井控制计算非均质油藏储量参数,将油层有效厚度、物性和原油性质相同的油层控制在一个单井计算单元内,利用井点面积权衡法确定单井控制含油面积,有效厚度则以每口井所钻遇有效厚度和周围井及边界井权衡确定。从而较好地克服了非均质油砂层边界信息变化及其参数平面和纵向上差异的影响,有效计算出各开发层位单井控制地质储量、技术可采储量、油气产出量和剩余可采储量。文中实例阐述了单井控制计算储量及其剩余可采储量的分析方法,提供出剩余油潜力最大的长611、长613,相对较大的长622、长632、长64和较小的长621、长631开发层位剩余油分布富集具体井位、富集量及其挖潜规模和范围,阐明了油田区块调整和高效开发的主要方向。(本文来源于《中外能源》期刊2013年03期)

张晋海,刘鹏,蒋德生[8](2012)在《中坝气田雷叁段气藏剩余储量及分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落实气藏剩余储量及分布是气藏开发的关键。为此,利用压降法、产量累积法、罗杰斯蒂函数法、产量递减法、水驱特征曲线法和油压递减法等6种计算方法对中坝气田雷叁段气藏动态储量及可采储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进入开发末期的气藏,运用罗杰斯蒂函数法、产量递减分析法以及油压递减法进行动态储量计算较为准确。综合比较,中坝气田雷叁段气藏可采储量为(83~85)×108m3,剩余可采储量为(6~7)×108m3左右;气藏剩余储量主要分布于受水侵影响较小的中46、中18及中40井井区,加强排水采气,减缓水侵对主力气井生产的影响,是提高整个气藏储量动用程度的关键因素。(本文来源于《天然气技术与经济》期刊2012年05期)

陈晨[9](2011)在《陕37井区剩余储量分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长庆靖边气田经过多年的重点勘探开发,在勘探工作上已经取得了具有战略意义的成果。第一口区域探井—陕参1井在奥陶系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气藏获得工业气流以来,经过二十几年的勘探开发,原气田探明面积内大部分地质储量已经动用,可供部署开发井位的区域已越来越少。由于陕37井区下古气藏的复杂性和低渗性,非均质性严重,单井各层的储量动用差异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能建设的顺利进行。因此开展了对陕37井区储量动用程度及剩余储量分布特征课题的研究。本论文是在前人对研究区地质特征、地层特征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研究了陕37井区下古气藏储层的地质储层特征,并以此为基础,综合运用测井解释资料、分析统计实验室高压物性数据,确定了研究区各小层的参数下限,对研究区的静态储量进行了计算。又分别运用物质平衡法、产量递减法、油压递减法等方法对研究区的动态储量进行了计算和评价,分析储层储量的动用情况,进一步明确气藏储量可动用程度,对气藏的剩余储量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这对于指导下一步勘探开发部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安石油大学》期刊2011-05-20)

周泽山[10](2006)在《精细气藏描述技术规范通过评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周泽山)中国石油评判科研人员建立的已开发气藏的地质模型是否合格,目前已有基本的方法———精细气藏描述技术规范。2月24日,由西南油气田公司编制的这个规范在成都通过7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0多名技术人员的评审。这是中国石油继第一个精细描述油藏的(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报》期刊2006-03-06)

剩余储量分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靖边气田陕62及陕66井区马家沟组马五1+2段为低孔低渗碳酸盐岩气藏,由于储层非均质性严重、物性较差等因素的影响,气藏经过十多年的开采,在局部区域仍存在较多的剩余储量。本文首先开展了研究区储层地质特征的研究,这是分析剩余储量分布规律的基础。研究中综合利用地质、测井、试井和生产动态等资料,针对沉积相、岩石类型、储层物性、孔隙结构等储层地质特征,对马五1+2段气藏进行了精细的描述。在储层地质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方法对静态储量和动态储量进行了准确可靠的计算;之后利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建立了研究区储量分类标准,将储量划分为优质储量(Ⅰ类)、一般储量(Ⅱ类)以及难动用储量(Ⅲ类)叁种级别,分小层编制了叁类储量的平面展布图。充分利用测井解释结果,建立了研究区马五1+2段气藏的叁维构造模型、岩相模型、属性模型。在地质建模和储量计算基础上,综合利用气藏动态和静态资料,使用叁维气水两相黑油模型对五1+2段6个小层进行了精细的数值模拟,各气井拟合率较高,在气藏中采用含气饱和度和地层压力来表征剩余气储量的分布。研究认为:影响研究区剩余储量分布的影响因素分为沉积环境、层间非均质性、层内非均质性、沟槽、井网、产水、低压这7个因素。但是对于高产区块62井区和低产区块陕66井区来说,这7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又各不相同。高产区陕62井区主要受层内非均质性、沟槽、井网、产水的因素影响,低产区块陕66井区主要受沉积环境、层间非均质性、层内非均质性、低压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剩余储量分布论文参考文献

[1].成育红,孟洁,秦庸,丁雪樵,杨帆.陕X井区盒_8-山_1段剩余储量分布研究[J].石油化工应用.2016

[2].杨宏拓.靖边气田陕62井区和陕66井区剩余储量分布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6

[3].赵士振,宋淑慧.胜利油田:巧织井网多“捞鱼”[N].中国石化报.2015

[4].陈洪林.卞东油田储量动用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J].石化技术.2015

[5].樊志强,文开丰,高君微,郭桦,王超.榆林南区剩余储量分布特征研究[C].绿色石化·创新集成·效能提升——第十一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石化专题论坛论文集.2015

[6].段琼,蒲春生,许勇,李淼,张亮.利用单井控制储量研究非均质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3

[7].宋子齐,庞玉东,林加恩,田新,王瑞飞.非均质油藏单井控制储量与剩余油潜力分布研究——以G油田GD研究区非均质油藏剩余油潜力分布为例[J].中外能源.2013

[8].张晋海,刘鹏,蒋德生.中坝气田雷叁段气藏剩余储量及分布研究[J].天然气技术与经济.2012

[9].陈晨.陕37井区剩余储量分布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1

[10].周泽山.精细气藏描述技术规范通过评审[N].中国石油报.2006

标签:;  ;  ;  ;  

剩余储量分布论文-成育红,孟洁,秦庸,丁雪樵,杨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