酰肼基团论文-付骋宇,张波

酰肼基团论文-付骋宇,张波

导读:本文包含了酰肼基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咪唑啉,苯甲酰,恶二唑衍生物,埃及伊蚊

酰肼基团论文文献综述

付骋宇,张波[1](2018)在《碳酰肼基和含有咪唑啉基团的1,3,4-恶二唑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对埃及伊蚊的构-效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蚊媒病是持续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问题。疟疾仍是按蚊传播的危害性最大的寄生虫病,寨卡病毒是伊蚊传播的黄病毒,已经传播到南美、中美和加勒比地区。因为没有疫苗和其他特定处理措施用于防治寨卡病毒的传染,化学杀虫剂仍是控制蚊子减少病毒传播的主要方法。然而,目前大部分农药抗性的出现导致对新杀虫剂的持续需求。目前大多数杀成虫药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或阻断电压敏感的钠通道的失活。咪唑啉环类杂环化合物具有广谱生物活性。吡(本文来源于《世界农药》期刊2018年02期)

徐文琴[2](2016)在《含苯基吡咯或丁酰肼基团的tetramic acid类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Tetramic acid类衍生物是一类含有吡咯烷-2,4-二酮或吡咯啉-2-酮结构的杂环类化合物,往往具有丰富的生物活性,如抗氧化、抗肿瘤、除草和杀菌等活性。苯胺、α-吡咯烷酮、吡咯和酰肼也是农药结构中常见的活性基团,在农药创制领域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了筛选具有更高生物活性的新型tetramic acid类衍生物,本文对吡咯烷-2,4-二酮的3位进行深入的结构改造,分别引入苯胺、α-吡咯烷酮、苯基吡咯和丁酰肼等基团,设计并合成了4类共计67个新型tetramic acid类衍生物,并测定了杀菌和杀虫活性。首先以甘氨酸为起始原料,经酯化、酰胺化、环合、脱羧等步骤合成吡咯烷-2,4-二酮5,其与丁二酸单乙酯酰氯反应合成4-(2,4-二氧吡咯烷-3-基亚基)-4-羟基丁酸7,化合物7分别与取代苯胺反应,制得12个4-(2,4-二氧吡咯烷-3-基亚基)-4-(苯基氨基)丁酸衍生物8,化合物8通过自身环合制得12个1-苯基-1',3,4,5'-四氢-[2,3'-二吡咯基亚基]-2',4,5(1H)-叁酮衍生物9。化合物9再分别与氯甲酸酯和取代苯肼反应,制得19个苯基吡咯联吡咯啉酮的碳酸酯衍生物10和24个含吡咯烷二酮和苯胺基团的丁酰肼衍生物11。采用FT-IR、1HNMR、13CNMR、MS和元素分析确证了上述目标化合物的结构,并采用X射线衍射法分析了化合物10b的单晶结构。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目标化合物对4种供试植物病原菌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aminearum)、草莓灰霉病菌(Botrytiscinerea)、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和辣椒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capsici)的抑菌活性。在100μg/mL浓度下,化合物8和9对4种病原菌表现出一定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9d对草莓灰霉病菌的抑制率较高,达到71.4%。化合物10对4种供试真菌具有明显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10h对草莓灰霉病菌的抑制率最高,达到82.2%。化合物10d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率最高,为78.7%。分析构效关系发现,在碳酸酯基的醇部位引入中等大小体积的烷基时,有利于化合物10的活性提高。目标化合物11对4种病原菌表现出显着的杀菌活性。EC50测定表明,化合物11a-11c、11g、11h、11j、11o和11r对各病原菌的EC50值均低于1μg/mL,其中化合物11a对小麦赤霉病菌的EC50值最低,达到0.2693 μg/mL,低于对照药剂多菌灵的0.6794μg/mL。化合物11a对草莓灰霉病菌的EC50值也最低,为0.4078μg/mL。化合物11r对水稻纹枯病菌的EC50值最小,达到0.0193 μg/mL,明显低于对照药剂多菌灵的0.5799μHg/mL。化合物l1n对辣椒炭疽病菌EC50值最小,为0.1773 μg/mL,低于对照药剂嘧菌酯的0.3488 μg/mL。分析构效关系发现,与酰肼基相连的苯环的4位引入卤素能显着提高化合物的杀菌活性。分别采用浸叶蝶法和浸渍法测定了部分化合物对小菜蛾(Plutella xyllostella)和蚕豆蚜(Aphis fabae)的杀虫活性。在浓度为100μg/mL时,化合物10r对蚕豆蚜3日龄若蚜的死亡率达到了 50.77%,化合物11o对小菜蛾叁龄幼虫的死亡率达到了 50.00%。(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6-05-01)

李新桐[3](2015)在《基于酰肼基团的超分子液晶的二维红外光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十年来,液晶材料的应用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本文主要利用一维和二维红外相关光谱对叁种液晶材料即C16-NO2, TC6, E12-10-NO2进行了研究。结合一维红外光谱,我们不仅清楚地了解到在升温或降温过程中,各化合物在近晶相中,氢键在其中是主要的驱动力,并且鉴别了氢键的种类。另外,对于叁种化合物的某些构型变化也进行了分析。最后,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对于C16-NO2化合物,从结晶态到近晶相,烷基链由反式构象大量变换到无序构象。在相转变过程中,C=O和N-H基团的伸缩模式的波数位移偏大,表明分子内氢键很弱,甚至有可能破裂,说明了分子间距离从结晶态到近晶相是在增大的。其次,苯环的骨架振动也有了足够大的空间来改变自身结构,从而削弱π-π堆积的相互作用力。在近晶相中氢键在N-H和C=O中的键合作用很强。对于TC6化合物,在结晶态和液晶态下氢键强度和烷基链的构型变化相序相反。在结晶态,氢键强度要先于碳氢链中的构型变化;然而,在液晶态中,趋势呈相反状态。在升温过程中光谱强度变化的顺序为:1589cm1(苯环的骨架振动)和1685cm1(υ,弱氢键键合的C=O),1633cm1(υ,强氢键键合的C=O),1618cm1(υ,强氢键键合的C=O),1646cm1(υ,强氢键键合的C=O),1577cm1(苯环的骨架振动)。同时, TC6在酰胺I带中包含4条分立的谱带,即在1685、1646、1633和1618cm-1谱带。在液晶相中,没有自由的N-H和C=O基团存在, N-H和C=O基团之间至少存在四种类型的氢键,即υ(N-H)(3259cm-1)和υ(C=O)(1633cm-1)构成的强氢键,以及在υ(N-H)(3360cm-1)和υ(C=O)(1633cm-1,υ(N-H)(3259cm-1)和υ (C=O)(1685cm-1),以及υ (N-H)(3360cm-1)和υ(C=O)(1685cm-1)构成的弱氢键。对于E12-10-NO2,可以得出结论,在升温过程中,首先,烷基链的结构变化要先于氢键的变化;其次, E12-10-NO2至少含有至少存在五种氢键,即υ(N-H)(3206cm-1)和υ(C=O)(1593cm-1)构成的分子间强氢键、υ(N-H)(3344cm-1)和υ(C=O)(1593cm-1)构成的氢键、υ(N-H)(3206cm-1)和υ(C=O)(1649cm-1)构成的氢键、υ(N-H)(3206cm-1)和υ(C=O)(1656cm-1)构成的氢键、υ(N-H)(3206cm-1)和υ(C=O)(1681cm-1)构成的氢键、υ(N-H)(3206cm-1)和υ(C=O)(1695cm-1)构成的氢键。说明,在升温过程中,分子间氢键是构成液晶态中分子结构的主要驱动力。(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5-06-01)

周雷激,任志敏,赵征寰[4](2011)在《分光光度法测定固相表面酰肼活化基团》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一种测定固相表面酰肼基团含量的方法。运用Fe(Ⅲ)-邻二氮菲显色体系,通过固相表面具有较强还原性的酰肼基团将Fe(Ⅲ)还原为Fe(Ⅱ),生成的Fe(Ⅱ)可与邻二氮菲生成稳定的桔红色络合物,从而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溶液体系吸光度来表征固相表面酰肼基团的含量。该方法在0~0.02μmol/m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r=0.9975,检出限为5.4×10-4μmol/mL。用该方法测出微珠固相表面酰肼基团的活化效率为72%。方法可以很好地应用于固相载体表面酰肼基团的测定。(本文来源于《分析科学学报》期刊2011年06期)

刘芳,董世华,徐羽梧[5](1996)在《带希夫碱和酰肼基团的壳聚糖螯合树脂的合成及其吸附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壳聚糖C_2位上活泼氨基与水杨醛进行大分子反应,再以环硫氯丙烷作交联剂,合成了带有邻羟基希夫碱基团的交联型壳聚糖螯合树脂(简称CTSA);利用带有游离氨基的交联壳聚糖与丙烯腈进行大分子反应,合成了带有氰基的功能聚合物(简称CT—CN),再由CT—CN与水合肼进一步反应,制得了带有酰肼基团的壳聚糖螯合树脂(简称 CTH).探讨了这两类新型螯合树脂对Au(Ⅲ),Pd(Ⅱ),Pt(Ⅳ),Ag(Ⅰ),Hg(Ⅱ),Cu(Ⅱ),Zn(Ⅱ),Ph(Ⅱ),Cd(Ⅱ)等九种贵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本文来源于《环境化学》期刊1996年03期)

酰肼基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Tetramic acid类衍生物是一类含有吡咯烷-2,4-二酮或吡咯啉-2-酮结构的杂环类化合物,往往具有丰富的生物活性,如抗氧化、抗肿瘤、除草和杀菌等活性。苯胺、α-吡咯烷酮、吡咯和酰肼也是农药结构中常见的活性基团,在农药创制领域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了筛选具有更高生物活性的新型tetramic acid类衍生物,本文对吡咯烷-2,4-二酮的3位进行深入的结构改造,分别引入苯胺、α-吡咯烷酮、苯基吡咯和丁酰肼等基团,设计并合成了4类共计67个新型tetramic acid类衍生物,并测定了杀菌和杀虫活性。首先以甘氨酸为起始原料,经酯化、酰胺化、环合、脱羧等步骤合成吡咯烷-2,4-二酮5,其与丁二酸单乙酯酰氯反应合成4-(2,4-二氧吡咯烷-3-基亚基)-4-羟基丁酸7,化合物7分别与取代苯胺反应,制得12个4-(2,4-二氧吡咯烷-3-基亚基)-4-(苯基氨基)丁酸衍生物8,化合物8通过自身环合制得12个1-苯基-1',3,4,5'-四氢-[2,3'-二吡咯基亚基]-2',4,5(1H)-叁酮衍生物9。化合物9再分别与氯甲酸酯和取代苯肼反应,制得19个苯基吡咯联吡咯啉酮的碳酸酯衍生物10和24个含吡咯烷二酮和苯胺基团的丁酰肼衍生物11。采用FT-IR、1HNMR、13CNMR、MS和元素分析确证了上述目标化合物的结构,并采用X射线衍射法分析了化合物10b的单晶结构。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目标化合物对4种供试植物病原菌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aminearum)、草莓灰霉病菌(Botrytiscinerea)、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和辣椒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capsici)的抑菌活性。在100μg/mL浓度下,化合物8和9对4种病原菌表现出一定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9d对草莓灰霉病菌的抑制率较高,达到71.4%。化合物10对4种供试真菌具有明显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10h对草莓灰霉病菌的抑制率最高,达到82.2%。化合物10d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率最高,为78.7%。分析构效关系发现,在碳酸酯基的醇部位引入中等大小体积的烷基时,有利于化合物10的活性提高。目标化合物11对4种病原菌表现出显着的杀菌活性。EC50测定表明,化合物11a-11c、11g、11h、11j、11o和11r对各病原菌的EC50值均低于1μg/mL,其中化合物11a对小麦赤霉病菌的EC50值最低,达到0.2693 μg/mL,低于对照药剂多菌灵的0.6794μg/mL。化合物11a对草莓灰霉病菌的EC50值也最低,为0.4078μg/mL。化合物11r对水稻纹枯病菌的EC50值最小,达到0.0193 μg/mL,明显低于对照药剂多菌灵的0.5799μHg/mL。化合物l1n对辣椒炭疽病菌EC50值最小,为0.1773 μg/mL,低于对照药剂嘧菌酯的0.3488 μg/mL。分析构效关系发现,与酰肼基相连的苯环的4位引入卤素能显着提高化合物的杀菌活性。分别采用浸叶蝶法和浸渍法测定了部分化合物对小菜蛾(Plutella xyllostella)和蚕豆蚜(Aphis fabae)的杀虫活性。在浓度为100μg/mL时,化合物10r对蚕豆蚜3日龄若蚜的死亡率达到了 50.77%,化合物11o对小菜蛾叁龄幼虫的死亡率达到了 50.00%。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酰肼基团论文参考文献

[1].付骋宇,张波.碳酰肼基和含有咪唑啉基团的1,3,4-恶二唑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对埃及伊蚊的构-效关系[J].世界农药.2018

[2].徐文琴.含苯基吡咯或丁酰肼基团的tetramicacid类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6

[3].李新桐.基于酰肼基团的超分子液晶的二维红外光谱研究[D].吉林大学.2015

[4].周雷激,任志敏,赵征寰.分光光度法测定固相表面酰肼活化基团[J].分析科学学报.2011

[5].刘芳,董世华,徐羽梧.带希夫碱和酰肼基团的壳聚糖螯合树脂的合成及其吸附性能[J].环境化学.1996

标签:;  ;  ;  ;  

酰肼基团论文-付骋宇,张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