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单磷酸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磷酸酯,磷酸化,微波,磷酸,乙酸酐,活性,腺苷。
单磷酸酯论文文献综述
郭晓河,李玉江,陶乐,王强,董黎红[1](2017)在《吡咯[2,3-d]嘧啶核苷单磷酸酯的合成和抗HBV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4-取代-9-(2′-脱氧-2′-β-氟-β-D-呋喃糖基)吡咯[2,3-d]嘧啶类化合物为原料,与叁氯氧磷一锅法合成出具有新型结构的吡咯[2,3-d]嘧啶核苷单磷酸酯类化合物,其化学结构经核磁共振磷谱(31P NMR)、核磁共振氢谱(1 H NMR)、高分辨质谱(HRMS)分析确证;对合成的目标化合物进行了初步的体外抗乙肝病毒药理活性实验,结果显示设计合成的7个化合物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3a,3d,3f对HBsAg和HBeAg的抑制率较高,3a的毒性较低.(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6期)
李远[2](2017)在《吉西他滨单磷酸酯前药化合物-3代谢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药物研发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进行深入的研究,筛选出安全有效的化合物,剔除无效有害的化合物。其中,化合物代谢机制研究的结果对决定该化合物能否最终成药起着重要的作用。化合物-3是吉西他滨的单磷酸酯前药,数据表明化合物-3能够改善吉西他滨清除率高的缺点,同时也保留了很强的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药理活性,但是其具体代谢机制包括主要的代谢产物、代谢酶及其酶动力学数据还不明确。本文旨在通过体外的实验,对化合物-3代谢机制进行研究。通过建立LC-MS/MS方法来测定化合物-3以及其代谢物的含量;对化合物-3在体外微粒体中的稳定性进行了考察,发现化合物-3在大鼠肠微粒体中稳定,但在人肝微粒体和人肠微粒体中不稳定,说明化合物-3在微粒体中的稳定性存在着种属差异,进一步实验证明化合物-3在微粒体中发生了I相代谢反应。为了进一步研究化合物-3的代谢产物,我们使用了高分辨质谱对化合物-3在大鼠和人的血浆,胞质,肠微粒体以及肝微粒体中可能存在的代谢产物进行了鉴定,经过分析验证发现化合物-3在血浆和胞质中没有明显的代谢产物生成,但是在在人肝微粒体和人肠微粒体能够生成叁种主要代谢产物,分别为羟基化产物M1,醛类产物M2以及羧酸化产物M3,叁种代谢产物随后都被LC-MS/MS方法检测到。为了进一步确定介导化合物-3发生氧化反应的代谢酶,我们使用了CYP重组酶以及各CYP450酶的抑制剂进行确证。研究结果表明,在CYP2D6、CYP3A4、CYP2B6和CYP2C8重组酶体系中能检测到少量代谢产物M1的生成,而在CYP4F2中,代谢产物M1的生成量很明显,同时原形化合物-3的含量显着降低,同时抑制试验也表明CYP4F2的特异性抑制剂HET-0016能够明显的抑制化合物-3在HLM和CYP4F2重组酶体系中的代谢。酶动力学研究是药物代谢研究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在对化合物-3在人肝微粒体以及CYP4F2的酶动力学研究发现化合物-3不仅是CYP4F2的底物,同时其对CYP4F2还存在底物抑制作用。选用帕呋拉定作为CYP4F2的底物,发现化合物-3对CYP4F2有着很强的抑制作用,IC_(50)=0.12μM,同时也发现帕呋拉定对对CYP4F2也有着很强的抑制作用,IC_(50)=0.28μM。综上所述,化合物-3在人肝微粒体中能够被代谢,其中CYP4F2对化合物-3在人微粒体中发生I相代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CYP4F2的作用下,化合物-3首先被氧化生成M1(醇),紧接着又被进一步氧化生成M2(醛),最终氧化生成了M3(羧酸)。同时化合物-3对CYP4F2有着很强的底物抑制作用,因此实验及应用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可能存在的药物与药物相互作用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7-05-01)
李新宇,支钦,张健存,姚志勇[3](2017)在《葛根素单磷酸酯盐衍生物的合成及其药效学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将葛根素分子A环7位上的羟基进行磷酸酯化衍生,以期提高其水溶性,并对比葛根素及葛根素单磷酸酯盐衍生物对高血脂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葛根素在醋酐条件下生成全乙酰保护的葛根素,再在咪唑条件下选择性脱除7位上的乙酰保护基,然后与氯代亚磷酸二苄酯反应,最后脱苄基保护,得到目标产物,产物经阳离子交换树脂处理、甲醇重结晶纯化分离,产物结构经波谱解析鉴定;分别测定葛根素及葛根素单磷酸酯盐在水中的溶解度;SD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蒸馏水,20 m L/kg,ig;模型组:蒸馏水,20 m L/kg,ig;愈风宁心片阳性药物对照组:200 mg/kg,ig;葛根素组:400 mg/kg,ig;葛根素单磷酸盐衍生物组:510 mg/kg,ig。首先对各组动物连续灌胃5 d,除空白对照组外,其它组于第4天给药1 h后,再皮下注射肾上腺素0.08 m L/100 g。4 h后再注射1次,在两次注射肾上腺素期间的中间时间点,将大鼠用冷水浸湿,在4℃冰箱中放置10 min,处置后禁食,次晨给药1 h后取血检测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等12项指标。结果得到葛根素单磷酸酯盐衍生物:葛根素-7-磷酸酯钠,葛根素单磷酸酯盐在水中的溶解度明显高于葛根素;与模型组比较,葛根素和葛根素-7-磷酸酯钠均能显着改善急性高脂血症大鼠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其中葛根素-7-磷酸酯钠的作用较其它药物更为明显(P<0.01)。结论葛根素-7-磷酸酯钠具有较好的水溶性;能更加显着地改善急性高脂血症大鼠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本文来源于《中国处方药》期刊2017年02期)
蒙卓明,杨先桃,郭颖,关注,张礼和[4](2015)在《6-取代氨基-L-D4G/ddG-5'-单磷酸酯的合成与抗HIV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前期工作发现一些碱基6位胺取代2',3'-双脱氧-2',3'-双脱氢鸟苷(D4G)和2',3'-双脱氧鸟苷(dd G)在体外实验中表现出良好的抗HIV活性,而碱基6位胺取代的L-D4G/dd G却无活性。推测其活性缺失可能与代谢过程中单磷酸化限速步骤有关。鉴于此,作者设计合成了L-D4G/dd G-5'-单磷酸酯,并对其抗HIV活性进行评价。方法本文以L-四乙酰核糖和6-氯-鸟嘌呤为原料,按已有合成方法合成中间体L-6-氯-2',3'-双脱氧-2',3'-双脱氢鸟苷,然后经磷酸酯化、胺取代、催化氢化等反应合成目标化合物。在假病毒评价体系中,以依法韦仑为阳性对照,对目标化合物进行抗HIV活性评价。结果合成了6个L-D4G/dd G-5'-单磷酸酯,抗HIV体外活性评价结果表明,与没有抗病毒活性的前体结构相比,化合物3a、3c、4a、4c的病毒抑制率有所提高。结论作为潜在的核苷抗病毒药物,L-D4G/dd G单磷酸酯前药的结构优化具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物化学杂志》期刊2015年02期)
张烁,曹眸,关注,王卓,曹颖莉[5](2011)在《异核苷及其单磷酸酯的合成和抗病毒活性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设计合成一系列异核苷类似物及其双异丙基单磷酸酯并对其生物活性进行评价。方法采用传统加热法和微波辅助法选择性合成了一系列异核苷类似物及其双异丙基单磷酸酯,比较两种方法的不同,优化了微波反应条件,并考察了化合物细胞水平的抗H IV和抗HSV活性。结果在合成异核苷类似物及其双异丙基单磷酸酯化合物中,与传统加热法比较,微波辅助法在反应的选择性、转化率和收率上都有所提高。细胞水平活性评价试验结果表明,一些异核苷双异丙基单磷酸酯较其相应异核苷的抗HSV-2及H IV活性有较大程度提高。结论微波辅助法可应用于异核苷类似物及其双异丙基单磷酸酯的合成;细胞内激酶催化的核苷单磷酸化是其叁磷酸化过程中的限速步骤,由于单磷酸酯化合物跨越了这一过程,抗病毒活性较相应核苷类似物有所提高。(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物化学杂志》期刊2011年02期)
李令东,侯淑华,赵宗保[6](2008)在《单磷酸酯合成方法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常见的磷酸化试剂及单磷酸酯的合成方法,并作了简单评述。(本文来源于《化学试剂》期刊2008年10期)
王悦球,徐肖冰,沈永嘉[7](2006)在《9-β-D-阿拉伯呋喃糖-2-氟腺苷单磷酸酯的合成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2,6二-氨基嘌呤用甲氧基乙酸酐酰化得2,6二-(甲氧基乙酰氨基)嘌呤,它与2,3,5叁--O-苄基-D-阿拉伯呋喃糖基氯化物反应得2,6二-(甲氧基乙酰氨基)-9-(2,3,5叁--O-苄基-β-D-阿拉伯呋喃糖基)-嘌呤,后者脱去甲氧基乙酰基得2-氨基-9-(2,3,5叁--O-苄基-β-D-阿拉伯呋喃糖基)-腺嘌呤,它在氟硼酸-四氢呋喃中经席曼反应得9-(2,3,5叁--O-苄基-β-D-阿拉伯呋喃糖基)-2-氟腺嘌呤,再在氯化钯催化氢化作用下脱去苄基得9-β-D-阿拉伯呋喃糖-2-氟腺苷,最后与叁氯氧磷作用生成标题化合物,反应总收率为17.6%。(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6年12期)
王喆,尹强,赵玉芬[8](2006)在《微波辅助核苷单磷酸酯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微波技术用于有机合成是自1986年发展起来的一门全新领域。与传统加热方法相比,通过体系内部分子运动摩擦产热的微波辐射方法可使反应速度加快,转化率和收率均较高。微波作用下的有机反应往往具有反应时间短、反应产率高、产品易纯化及操作简便等优点。近年来,磷酸盐单酯作为一类非常重要的前体被广泛用于在医药化学、材料化学中,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将微波技术首次应用于5’-核苷单磷酸酯而不用专门对核(本文来源于《第七届全国磷化学化工暨第四届海峡化学生物学、生物技术与医药发展讨论会论文集》期刊2006-04-01)
康怀萍[9](2004)在《TLC-UV测定水飞蓟宾单磷酸酯钠的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为了准确测定水飞蓟宾单磷酸酯钠的含量。方法 :采用薄层层析对水飞蓟宾和水飞蓟宾单磷酸酯钠进行分离 ,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水飞蓟宾单磷酸酯钠的含量 ,测定波长 2 88nm。结果 :线性范围 5~30 μg/mL ,相关系数为 0 .9996 ,平均回收率为 98.93% ,RSD为 1.12 %。 结论 :本法能有效消除水飞蓟宾对测定的干扰 ,准确测定水飞蓟宾单磷酸酯钠的真实含量(本文来源于《药学实践杂志》期刊2004年01期)
王荣耕[10](2001)在《Vc单磷酸酯镁》一文中研究指出Vc是用途广泛的维生素,但由于该产品不稳定,应用受到限制,常用的提高其稳定性的方法有包膜、转化成Vc盐、转化成Vc酯。Vc单磷酸酯镁是Vc产品转换的较好途径,它克服了Vc的一系列缺点,并含有对生物体有益的磷和镁元素。我国磷、镁资源丰富,开发Vc单磷酸酯镁对我国的饲料工业、化妆品工业、医药工业意义重大。(本文来源于《精细与专用化学品》期刊2001年Z1期)
单磷酸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药物研发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进行深入的研究,筛选出安全有效的化合物,剔除无效有害的化合物。其中,化合物代谢机制研究的结果对决定该化合物能否最终成药起着重要的作用。化合物-3是吉西他滨的单磷酸酯前药,数据表明化合物-3能够改善吉西他滨清除率高的缺点,同时也保留了很强的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药理活性,但是其具体代谢机制包括主要的代谢产物、代谢酶及其酶动力学数据还不明确。本文旨在通过体外的实验,对化合物-3代谢机制进行研究。通过建立LC-MS/MS方法来测定化合物-3以及其代谢物的含量;对化合物-3在体外微粒体中的稳定性进行了考察,发现化合物-3在大鼠肠微粒体中稳定,但在人肝微粒体和人肠微粒体中不稳定,说明化合物-3在微粒体中的稳定性存在着种属差异,进一步实验证明化合物-3在微粒体中发生了I相代谢反应。为了进一步研究化合物-3的代谢产物,我们使用了高分辨质谱对化合物-3在大鼠和人的血浆,胞质,肠微粒体以及肝微粒体中可能存在的代谢产物进行了鉴定,经过分析验证发现化合物-3在血浆和胞质中没有明显的代谢产物生成,但是在在人肝微粒体和人肠微粒体能够生成叁种主要代谢产物,分别为羟基化产物M1,醛类产物M2以及羧酸化产物M3,叁种代谢产物随后都被LC-MS/MS方法检测到。为了进一步确定介导化合物-3发生氧化反应的代谢酶,我们使用了CYP重组酶以及各CYP450酶的抑制剂进行确证。研究结果表明,在CYP2D6、CYP3A4、CYP2B6和CYP2C8重组酶体系中能检测到少量代谢产物M1的生成,而在CYP4F2中,代谢产物M1的生成量很明显,同时原形化合物-3的含量显着降低,同时抑制试验也表明CYP4F2的特异性抑制剂HET-0016能够明显的抑制化合物-3在HLM和CYP4F2重组酶体系中的代谢。酶动力学研究是药物代谢研究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在对化合物-3在人肝微粒体以及CYP4F2的酶动力学研究发现化合物-3不仅是CYP4F2的底物,同时其对CYP4F2还存在底物抑制作用。选用帕呋拉定作为CYP4F2的底物,发现化合物-3对CYP4F2有着很强的抑制作用,IC_(50)=0.12μM,同时也发现帕呋拉定对对CYP4F2也有着很强的抑制作用,IC_(50)=0.28μM。综上所述,化合物-3在人肝微粒体中能够被代谢,其中CYP4F2对化合物-3在人微粒体中发生I相代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CYP4F2的作用下,化合物-3首先被氧化生成M1(醇),紧接着又被进一步氧化生成M2(醛),最终氧化生成了M3(羧酸)。同时化合物-3对CYP4F2有着很强的底物抑制作用,因此实验及应用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可能存在的药物与药物相互作用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单磷酸酯论文参考文献
[1].郭晓河,李玉江,陶乐,王强,董黎红.吡咯[2,3-d]嘧啶核苷单磷酸酯的合成和抗HBV活性[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2].李远.吉西他滨单磷酸酯前药化合物-3代谢机制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7
[3].李新宇,支钦,张健存,姚志勇.葛根素单磷酸酯盐衍生物的合成及其药效学的研究[J].中国处方药.2017
[4].蒙卓明,杨先桃,郭颖,关注,张礼和.6-取代氨基-L-D4G/ddG-5'-单磷酸酯的合成与抗HIV活性研究[J].中国药物化学杂志.2015
[5].张烁,曹眸,关注,王卓,曹颖莉.异核苷及其单磷酸酯的合成和抗病毒活性研究(英文)[J].中国药物化学杂志.2011
[6].李令东,侯淑华,赵宗保.单磷酸酯合成方法的研究进展[J].化学试剂.2008
[7].王悦球,徐肖冰,沈永嘉.9-β-D-阿拉伯呋喃糖-2-氟腺苷单磷酸酯的合成改进[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8].王喆,尹强,赵玉芬.微波辅助核苷单磷酸酯的合成[C].第七届全国磷化学化工暨第四届海峡化学生物学、生物技术与医药发展讨论会论文集.2006
[9].康怀萍.TLC-UV测定水飞蓟宾单磷酸酯钠的含量[J].药学实践杂志.2004
[10].王荣耕.Vc单磷酸酯镁[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