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植物病原菌论文-陈晓清,苏育才

动植物病原菌论文-陈晓清,苏育才

导读:本文包含了动植物病原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乌蕨,多糖,分离,抗菌活性

动植物病原菌论文文献综述

陈晓清,苏育才[1](2010)在《乌蕨多糖的分离及抗动植物病原菌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乌蕨中提取的水溶性多糖,经DEAE-纤维素52柱层析和葡聚糖凝胶G-200柱层析可得到纯品.利用圆形纸片法对乌蕨多糖提取物进行抗动植物病原菌活性的实验,结果发现:乌蕨多糖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抗动植物病原菌活性,对玉米大斑病病原菌和甘蔗黑穗病病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5.0mg/mL..(本文来源于《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3期)

林雄平,郑怡,陈晓清[2](2009)在《羊栖菜提取物抗动植物病原菌活性及化学成分初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纸片法对羊栖菜Sargassum fusiforme脂类的不同极性组分和乙醇提取物的薄层层析(TLC)分离带进行抗动植物病原菌的实验,结果表明,羊栖菜脂溶性化合物以弱极性脂为主,但其强极性脂具有较强的抗玉米大斑病菌活性。乙醇提取物有4条TLC分离带,分别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抗菌活性,其中Rf=0.16带对肠炎病病原菌的抑制作用最强,抑菌圈达12mm。GC-MS分析羊栖菜的薄层层析分离带的组分发现多以醇类为主,15-冠-5醚可能是其高活性的来源。(本文来源于《热带海洋学报》期刊2009年02期)

陈晓清,许柑叶[3](2007)在《九种蕨类植物多糖提取物抗动植物病原菌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从9种蕨类植物中提取多糖,以苯酚-硫酸比色法测定其含量,并采用纸片法进行抗动植物病原菌实验。结果表明,9种蕨类多糖含量差别较大,其多糖提取物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动植物病原菌活性。(本文来源于《亚热带植物科学》期刊2007年01期)

林雄平[4](2005)在《六种海藻提取物抗动植物病原菌活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纸片扩散法以甘薯薯瘟病菌、黑曲霉、玉米大斑病菌、稻瘟病菌、甘蔗黑穗病菌5种植物病原菌和赤皮病病原菌、肠炎病病原菌、烂尾病病原菌3种动物病原菌作为受试菌进行抗菌实验,对采自福建沿海的6种海藻脂溶性化合物及其柱层析洗脱组分和乙醇提取物及其薄层层析分离组分进行抗菌活性的研究,并对羊栖菜和褐舌藻乙醇提取物的各薄层层析带进行化学成分分析。结果如下: 粗脂的抗菌筛选中发现,冈村凹顼藻的活性最好。3种洗脱组分中以乙醇沈脱组分活性最强,其组分还有待于深入研究。有活性的洗脱组分的抗菌活性普遍强于粗脂,病原菌中以肠炎病病原菌和赤皮病病原菌最敏感。 6种海藻乙醇粗提物中乙酸乙酯相均显示了一定的抗动植物病原菌活性,而水相中只有铁钉菜水相与石花菜水相具有抗菌活性。 3种褐藻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相的薄层层析分离组分均显示了较强的抗3种动物病原菌的活性,特别是羊栖菜不仅抗菌谱广,且抗菌活性强,对肠炎病病原菌的抑菌圈可达12mm。红藻中石花菜乙酸乙酯相的TLC各分离带具有较强的抗玉米大斑病菌活性,日本凹顶藻乙酸乙酯相各带也对甘薯薯瘟病菌、甘蔗黑穗病菌、肠炎病病原菌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 GC-MS分析羊栖菜和褐舌藻薄层层析分离组分发现,羊栖菜组分多以醇类为主,环氧烷可能是其高活性的来源。褐舌藻中一些分离组分成分复杂,其具体的活性化合物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分离纯化与鉴定。(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05-04-01)

林雄平,郑怡,陈晓清[5](2005)在《叁种褐藻乙醇提取物抗动植物病原菌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纸片法对3种褐藻的乙醇提取物进行抗动植物病原菌的实验.结果表明:3种褐藻的抗细菌活性强于抗真菌活性.大部分薄层层析分离组分的抗菌活性均强于未分离前的海藻粗提物.3种褐藻均对3种鱼病病原菌具有抑菌活性,其中以羊栖菜的抑菌效果为最好.其具体的活性物质还有待于作进一步的研究.(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5年01期)

宋水山,赵占良,王立杰,白志奇[6](2003)在《细菌群体感应机制与动植物病原菌的致病力》一文中研究指出N 酰基高丝氨酸内酯 (AHLs)作为信号分子介导的细菌群体感应机制参与许多生物学功能的调节 ,当侵染动植物寄主组织的病原菌繁殖到一定量时 ,细菌本身产生的AHLs积累到临界浓度 ,AHLs与胞内特异受体结合 ,启动致病因子的表达。利用AHLs降解酶和AHLs类似物的特性 ,干扰和破坏病原菌的AHLs 群体感应机制 ,将为利用现代生物技术防治此类细菌病害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途径(本文来源于《河北省科学院学报》期刊2003年02期)

周永富,饶军华,阳建春,罗裕良,伍明亮[7](1997)在《家蝇免疫血淋巴对几种动、植物病原菌的抑菌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刺损伤诱导的家蝇叁龄幼虫免疫血淋巴对几种动、植物病原菌具有抗菌活性。同时,未经诱导的家蝇幼虫血淋巴也具有抗菌活性,但外源诱导能衡量增强抗菌物质的活性,这表明家蝇免疫血淋巴中抗菌物质的表达可能受结构基因的调控。家蝇的免疫血淋巴中的抗菌物质具有热稳定性和耐冷冻贮藏的特性(本文来源于《昆虫天敌》期刊1997年01期)

动植物病原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纸片法对羊栖菜Sargassum fusiforme脂类的不同极性组分和乙醇提取物的薄层层析(TLC)分离带进行抗动植物病原菌的实验,结果表明,羊栖菜脂溶性化合物以弱极性脂为主,但其强极性脂具有较强的抗玉米大斑病菌活性。乙醇提取物有4条TLC分离带,分别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抗菌活性,其中Rf=0.16带对肠炎病病原菌的抑制作用最强,抑菌圈达12mm。GC-MS分析羊栖菜的薄层层析分离带的组分发现多以醇类为主,15-冠-5醚可能是其高活性的来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动植物病原菌论文参考文献

[1].陈晓清,苏育才.乌蕨多糖的分离及抗动植物病原菌活性[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2].林雄平,郑怡,陈晓清.羊栖菜提取物抗动植物病原菌活性及化学成分初步分析[J].热带海洋学报.2009

[3].陈晓清,许柑叶.九种蕨类植物多糖提取物抗动植物病原菌活性[J].亚热带植物科学.2007

[4].林雄平.六种海藻提取物抗动植物病原菌活性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

[5].林雄平,郑怡,陈晓清.叁种褐藻乙醇提取物抗动植物病原菌活性[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6].宋水山,赵占良,王立杰,白志奇.细菌群体感应机制与动植物病原菌的致病力[J].河北省科学院学报.2003

[7].周永富,饶军华,阳建春,罗裕良,伍明亮.家蝇免疫血淋巴对几种动、植物病原菌的抑菌作用[J].昆虫天敌.1997

标签:;  ;  ;  ;  

动植物病原菌论文-陈晓清,苏育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