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抗战文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文学研究者,王小波,中短篇小说集,文学评论,叙述语言,地狱变,价值立场,人性,智性,语言风格
抗战文学论文文献综述
丛治辰[1](2019)在《一个文学研究者的另类抗战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2019年,房伟出版了他的中短篇小说集《猎舌师》,其中的作品都与抗战有关。房伟能在这样难以下手的老题目上别出心裁,实属不易。因此这一系列小说在期刊发表时,就受到广泛讨论,不过我却一直抵触去读。写小说的房伟算是新人,但在此之前,作为文学研究者,他早已成名多(本文来源于《文艺报》期刊2019-11-11)
秦林芳[2](2019)在《抗战后期解放区英模类报告文学的对比模式与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抗战后期解放区英模类报告文学在描写英模人物时较为普遍地使用了对比手法。它们通过书写主人公的复杂历程,使主人公在新旧两个社会和解放区与国统区两个不同区域的境遇形成鲜明对比。它们以此形象地说明了解放区是"领导中国前进"的力量,同时,又暴露了国统区之"落后倒退"的性质。这突出地反映了作者们的意识形态的追求,从一个方面凸现了解放区后期文学功利性价值观的"阶级性"内涵。这一对比模式是在解放区后期"阶级的功利主义"思潮中产生的,同时,它也成了这一思潮的重要载体和标本。(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学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刘晓丽[3](2019)在《萧红作品与抗战文学》一文中研究指出萧红的创作生涯内嵌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她的作品和抗战文学的关联是一种内在的关联,抗战对于萧红作品而言不是外在的偶然,而是内在的连续性的存在,是萧红作为一个作家一系列有意识的创作活动中决定性因素,"抗战文学"既是萧红作品的主题,也是理解萧红作品的方法,可以藉此整体地理解萧红全部作品——从《弃儿》到《马伯乐》。(本文来源于《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陈琳[4](2019)在《抗战年代文学刊物的锐气和意志:》一文中研究指出“新诗歌的时代任务:站在被压迫的立场,反对帝国主义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反对不合理的压迫,同时导大众以正确的出路。”《文聚》的创刊宣言奠定了新诗歌的阶级属性和意识形态。此时轰轰烈烈的新诗大众化活动基本都在为民族危亡进行呐喊。《文(本文来源于《文汇报》期刊2019-09-27)
张谦芬[5](2019)在《空间理论视域下抗战时期文学空间的重新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抗日战争持续十四年,战事时间长、罹难地区广,不同区域的文学面貌存在极大的差异。从一定的视角来看,由于不同区域的主导政治力量不同,其文学面貌迥然不同是理所当然的,现行中国现代文学史对20世纪40年代中国文学通行国统区文学、解放区文学、沦陷区(孤岛)文学的分区便是基于此。但这样简单地划分往往不能够细致地贴近历史的现场。抗战时期局势不断变动,其间人员往来、信息互通、文艺交流或明或暗地长期存在着,同一民族文学在战争区隔之外又有着极为突出的异域同声、殊途同归现象。因此,在民族战争的大背景下抗战时期文学的区隔与呼应、流徙与融汇还需在空间理论的视域下重新考察。(本文来源于《贵州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钱果长[6](2019)在《历史与文学:吴组缃《山洪》对安徽抗战传播的贡献》一文中研究指出《山洪》作为抗战初期较早的一部长篇小说,文本内潜存历史写真与文学想象的复杂纠缠,呈现文学与历史紧密呼应的内在张力。小说中的真实地名,准确完整地呈现出日寇进犯皖南的路线和方位,不仅成为小说谋篇布局不可或缺的部分,并且使小说在表现抗战这一题材时烙下明显的安徽地理标签;历史事件潜在参与小说文本的建构,小说描写的广德、宁国遭轰炸和游击队开展的发动群众工作等场景,与相关历史事件具有明显的互文关系;小说对皖南农民众生相的刻画及其心灵觉醒的揭示,为抗战时期皖南民众经由战争而改造,也留下了富有历史意味的艺术写真。小说在历史之真与文学之真的艺术融合上尽管存在瑕疵,但客观上为安徽的抗战传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本文来源于《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胡业昌[7](2019)在《抗战文学天空中熠熠生辉的衡水之光》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与孙犁四十年》一书,是王林日记中写到孙犁有关内容的辑录,该书日前已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本书如实记录了王林、孙犁两位大作家几十年的交往和友谊。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最真实的另一种“孙犁传记”。书中所讲述的故事非常新鲜,许多都是第一次呈现在世人面前。(本文来源于《衡水日报》期刊2019-09-19)
李晓娟[8](2019)在《欧美浪漫主义思潮对中国抗战时期文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西方批评界,浪漫主义是一个意义庞杂、影响深远的思潮概念,但中国学界对于浪漫主义的研究,一般多局限于现象性静态的研究。在以往的译介中多将浪漫主义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局限于20世纪二、叁十年代的"社团"中,而对于我们抗战时期文学中浪漫主义的因素,更是少有论述。本文试从欧美文学与中国抗战时期的文学中寻找契合点,分析浪漫主义思潮在"抗战时期"的不同阶段的表现,探寻浪漫主义思潮在接受过程中的碰撞与变异。(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9年25期)
丘天[9](2019)在《传承与新变:欧华文学的文化视野——以作家虹影的抗战书写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欧洲华文文学已走过近百年的历程,在这一过程中,华文作家群体逐渐壮大,他们在多民族的环境中进行创作,会以更自由的文化心态回顾故土往事。虹影是欧华文学近十年来最受瞩目的作家,她常常讲述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重在捕捉人性的真实特质。本文以虹影对于中国抗战的书写作为切入点,分析《绿袖子》、《上海之死》等小说文本,探索虹影在作品中贯穿的人本主义精神,以及在域外文化影响下对于传统与现代中国经验的新的表达方式。(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21期)
张中良[10](2019)在《东北抗战文学的独特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东北抗战文学的作者远不止东北作家群,文学阵营的新与旧、雅与俗、官方与民间、前方与后方、军人与文人,无论曾经有过怎样的交锋,此时有怎样难以避免的纠葛,当国家危难之际,各方都能投身于抗日救亡的时代大潮之中,书写东北抗战文学,文学协同、文化统一走在了政治联合、军事携手前面,东北抗战文学的统一战线开了全面抗战爆发之后统一战线的先河。文学密切关注白山黑水的抗日斗争,见证了坚持14年之久艰苦卓绝的东北抗战历史,见证了中国打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前哨战,并且坚持到最后胜利。东北抗战文学表现出社会历史之复杂与心理世界之幽邃,在文体形式、审美风格方面也呈现出气象万千的景观,其丰厚意涵与多彩审美正是中国抗战文学的缩影。(本文来源于《抗战文化研究》期刊2019年00期)
抗战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抗战后期解放区英模类报告文学在描写英模人物时较为普遍地使用了对比手法。它们通过书写主人公的复杂历程,使主人公在新旧两个社会和解放区与国统区两个不同区域的境遇形成鲜明对比。它们以此形象地说明了解放区是"领导中国前进"的力量,同时,又暴露了国统区之"落后倒退"的性质。这突出地反映了作者们的意识形态的追求,从一个方面凸现了解放区后期文学功利性价值观的"阶级性"内涵。这一对比模式是在解放区后期"阶级的功利主义"思潮中产生的,同时,它也成了这一思潮的重要载体和标本。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战文学论文参考文献
[1].丛治辰.一个文学研究者的另类抗战书写[N].文艺报.2019
[2].秦林芳.抗战后期解放区英模类报告文学的对比模式与意义[J].中国文学研究.2019
[3].刘晓丽.萧红作品与抗战文学[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4].陈琳.抗战年代文学刊物的锐气和意志:[N].文汇报.2019
[5].张谦芬.空间理论视域下抗战时期文学空间的重新考察[J].贵州社会科学.2019
[6].钱果长.历史与文学:吴组缃《山洪》对安徽抗战传播的贡献[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7].胡业昌.抗战文学天空中熠熠生辉的衡水之光[N].衡水日报.2019
[8].李晓娟.欧美浪漫主义思潮对中国抗战时期文学的影响[J].长江丛刊.2019
[9].丘天.传承与新变:欧华文学的文化视野——以作家虹影的抗战书写为例[J].北方文学.2019
[10].张中良.东北抗战文学的独特价值[J].抗战文化研究.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