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娟刘夏峰李翠芬彭盛媛王小英王其玉董琪
(云南省中医医院耳鼻喉科云南昆明650021)
【中图分类号】R246.8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9-0378-01
【摘要】本文通过观察中医辨证饮食调控配合运动对中青年单纯神经性耳鸣的临床疗效,得出结论:采用中医辨证饮食调控配合运动对中青年单纯神经性耳鸣有较好的辅助疗效。
【关键词】运动中医辨证饮食调控中青年单纯神经性耳鸣
耳鸣是一种常见的症状,给患者的身心带来很大的痛苦,是困扰患者和医护人员的难题之一。耳鸣的护理方法很多,为探讨简便易行的护理方法对患者进行观察,缩短病程,促进健康。本文对112名住院患者采用中医辨证饮食调控配合运动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对2011年3月—2012年4月在我科住院的第一主诉为神经性耳鸣的患者详细询问病史,通过各项检查,排除伴有听力下降、外耳、中耳及感音神经性耳聋等疾病,最后确诊为单纯性神经性耳鸣的中青年患者11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64例,男33例,女31例,年龄46.5岁—25.5岁,病程7天—2.5年,单侧耳鸣40例,双侧耳鸣24例;对照组48例,男26例,女22例,年龄47.5岁—24.6岁,病程8天—2.4年,单侧耳鸣27例,双侧耳鸣21例。
1.2耳鸣分级1级耳鸣响度极微似有似无;2级响度轻微但肯定能听到,仅在安静环境中出现,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3级较响,一般环境中能听到,对正常生活和工作无明显干扰;4级任何环境中能听到耳鸣并影响睡眠;注意力不集中,对工作有轻度干扰;5级很响,有吵闹的感觉,严重影响睡眠和工作,并开始出现轻度烦躁、焦虑、忧郁等精神症状;6级耳鸣极响,相当于患者体验过的最坏的环境声(如:飞机起飞时的声音),终日被耳鸣所困扰,无法睡眠、不能工作,出现明显烦躁、焦虑、忧郁等精神症状。实验组64例,2级耳鸣33例,3级耳鸣15例,4级耳鸣6例,5级耳鸣10例;对照组48例中2级耳鸣21例,3级耳鸣8例,4级耳鸣5例,5级耳鸣14例。
1.3方法通过仔细观察病人的饮食、睡眠、生活起居,舌、脉象、二便情况进行辨证饮食调控配合合理的运动。肾精亏损者宜多食大枣、黑芝麻、木耳等,肝火上扰者应平肝熄火,泻火解毒,可多食绿豆、山楂、紫菜、荸荠、蒲公英、板蓝根、海带、菊花泡水代茶饮,痰火上雍者宜祛痰熄火、润肺,清心安神如莲子、百合、山药、杏仁、大枣、黄芪等,气滞血瘀者应行气活血可多食三七、山楂、藕、金橘、木耳、韭菜、黄酒、红葡萄酒等,脾胃虚弱者应健脾祛湿和胃,如百合、冬瓜、山药、南瓜、竹笋、扁豆等,气血亏虚耳鸣者当以益气摄血为主,可选用桑仁粥、羊肝粥、牛奶、乌骨鸡、鹅肉、扁豆、大枣、枸杞等。平时可多食:(1)含铁量丰富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猪肝、羊肝)动物血鳖血及瘦肉、蛋黄、菠菜等。(2)含锌量丰富的食物如:黑米、鱼类、橘子、苹果、瘦肉、洋葱、粗制面粉等。(3)含镁丰富的食物如:黑枣、芝麻、核桃、香蕉、海带、紫菜、杂粮等。(4)含钙丰富的食物如:鲜奶、乳制品、豆制品、排骨汤、鸡汤、鱼汤、水果及动物内脏等。(5)含B胡萝卜素和维生素的食物如:胡萝卜、绿叶蔬菜、南瓜、蛋黄、鱼肝油等。在以上基础上配合下面3种运动(1)两脚踏地与肩同宽,两手自然下垂,两脚膝关节微曲,全身松立,眉心舒展,面带微笑,全身做有规律的上下颤抖,颤抖3分钟后,身体松立深呼吸3次,做完此运动面部微感发热发汗,有改善耳部微循环、增进脑供血、供氧的作用,每晚一次。(2)揉耳:右手从头上拉揉左耳向上20次,复以左手拉揉右耳20次,亦可从上到下对耳廓和耳垂揉按,肾开窍于耳,心、肝、脾、胃、肺、小肠、脑干等均在耳廓有相应的投射点,搓揉按压这些投射点可刺激末梢神经,促进血液循环,调节和改善脏腑功能。早晚各一次,每次5分钟。(3)深蹲:两手抬平与肩同高,蹲下时与大腿和地面平行为度,蹲下后稍微停一秒再站起来,要让力量集中在脚跟上,脚尖不要用力,每晚一次,一次5分钟,深蹲是腿力+臂力+腰力的共同力量在运动,可加快血液循环提高心脏机能。
1.4疗效评定标准痊愈:耳鸣消失;显效:耳鸣程度降低2个级别以上;有效:耳鸣程度降低1个级别;无效:耳鸣无改善。
2讨论
我科在治疗耳鸣的过程中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除采用药物治疗外,同时配合相应饮食调控,从而改善患者的不规律饮食习惯,达到调理脏腑、平衡机体营养的摄取与支出,另外每天晚上睡前抽10分钟左右制定规律的运动,这些运动简单易行,可加快血液循环及改善耳部末梢循环的作用,有引动气血,使身体微感发热、发汗、疲惫,有助于睡眠,且睡眠质量大大提高。通过观察发现上述方法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对治疗中青年单纯神经性耳鸣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刘蓬.耳鸣程度分级与疗效评定标准的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杂志,2004年04期.
[2]孙建军.耳鸣耳聋[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