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自由基溶液聚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自由基,甲基丙烯酸,溶液,原子,聚合物,甲酯,甘油酯。
自由基溶液聚合论文文献综述
张晓涛,王延安,惠嘉,石艳,付志峰[1](2019)在《四丁基碘化铵催化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可逆-休眠自由基溶液聚合》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四丁基碘化铵(BNI)为有机催化剂,碘单质(I2)与偶氮二异庚腈(ABVN)原位生成的碘代异庚腈为引发剂,进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溶液聚合.以甲苯为溶剂,MMA∶I2∶ABVN的摩尔比为200∶1∶1. 7,考察了催化剂用量对聚合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催化剂可以缩短诱导期,当I2∶BNI摩尔比为1∶1时聚合反应的诱导期最短(1. 7 h);当BNI∶I2摩尔比为0. 25∶1~2∶1之间时,聚合物实测分子量与理论值十分接近,分子量分布较窄,分子量分布指数(Mw/Mn)多在1. 2以下.考察了在N,N'-二甲基甲酰胺(DMF)、四氢呋喃(THF)、苯甲醚、苯和甲苯5种溶剂中的聚合反应,发现在苯和甲苯中聚合可控性最佳,Mw/Mn多在1. 2以下;苯甲醚和THF中聚合速率较快,聚合物分子量分布较苯中的略宽.以DMF为溶剂时所得聚合物分子量分布很宽,聚合可控性差.核磁共振分析聚合物为碘封端结构,碘原子封端的聚合物链所占比为91. 6%.(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李自力,江晨,白玮,白如科[2](2017)在《溶液自由基聚合法制备二维聚合物》一文中研究指出二维聚合物具有独特的结构和性质,蕴含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近年来备受科学家的关注。尽管二维聚合物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但由于制备比较困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二维聚合物在研究和应用方面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发展便捷、高效制备单层二维聚合物的方法仍然是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基于静电排斥和空间受限聚合的概念,我们提出了在溶液中"二维自组装聚合"制备二维聚合物的新方法。为了满足二维自组装聚合的要求,我们设计、合成了bola两亲性单体,联苯二胺基双马来酸-四甲基胍盐。这种bola两亲性单体在水溶液中可以自组装形成超分子二维层聚集体,通过苯乙烯磺酸盐与层内双马来酸的自由基聚合反应,生成了二维共价聚合物。由于聚合局限在聚集体层内,避免了层间交联反应。二维聚合物片层表面存在电荷,层间的静电排斥作用使得二维聚合物片层能够很好地分散于介质中,因此,可获得单层二维聚合物。这是一种便捷、高效制备二维聚合物的新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A:高分子化学(1)》期刊2017-10-10)
周泓望,陈明森,孙发孟,张发爱[3](2017)在《改性SBA-15介孔孔道内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反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的溶液聚合》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使用硅烷偶联剂KH-151、KH-560、KH-570对介孔材料SBA-15进行改性,以改性前后的介孔材料作为"微反应器",在其内部进行了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反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RATRP)。通过X射线衍射、氮气吸附-脱附测试、热重分析、差示扫描量热、凝胶渗透色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等手段对所得产物进行了测试表征。结果表明,MMA在改性前后的SBA-15内部聚合成功;聚合后的复合材料仍然保持其SBA-15的母体结构,但比表面积、孔径、孔体积均有所下降;孔道内所得的PMMA较常规RATRP聚合所得的PMMA相对分子质量有所增加,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变宽,初始热分解温度升高,玻璃化转变温度升高;改性后介孔材料对反应液有更好的吸附能力且对孔道内的MMA的RATRP溶液聚合有更强的孔道限制作用。(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7年07期)
张岩,崔逸,黄文艳,薛小强,杨宏军[4](2014)在《链转移剂单体存在下自由基NaSCN溶液聚合制备支化聚丙烯腈》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醋酸乙烯酯(VAc)为第二单体,甲基丙烯酸-3-巯基丙酰氧基乙酯(MMPOE)为链转移剂单体,45%硫氰酸钠(NaSCN)水溶液为溶剂,进行常规自由基共聚反应合成支化聚丙烯腈(BPAN);研究了链转移剂单体含量对聚合物的影响。通过气相色谱(GC)、核磁共振氢谱(1H-NMR)、叁检测凝胶渗透色谱(TD-GPC)、旋转流变仪分别对聚合反应过程和聚合产物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在NaSCN水溶液体系中,以MMPOE为链转移剂单体制得了较高支化程度的支化PAN,其支化程度随MMPOE含量的增加而提高,分子量随MMPOE含量的增加而降低;25℃下,15.7%固体含量的支化PAN溶液的零剪切黏度(η0=3.52 Pa·s)仅为其同分子量的线型聚合物溶液黏度(η0=27.7 Pa·s)的12.7%。(本文来源于《高校化学工程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何剑,邓建元,杨万泰[5](2013)在《9,9'-二芴-9,9'-二醇的合成及其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自由基溶液聚合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Zn-ZnCl2还原偶联法,在四氢呋喃水溶液中合成了9,9'-二芴-9,9'-二醇(BFDOL),反应温度为30℃时转化率可达81.5%。使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以及质子核磁共振谱仪对BFDOL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确认。进而将BFDOL作为自由基引发剂,对其引发的甲基丙烯酸甲酯(MMA)溶液聚合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BFDOL在四氢呋喃、甲苯和苯甲醚中均可引发聚合反应,尤其是在四氢呋喃溶剂中,低温条件也可引发MMA聚合反应;温度对聚合反应速率及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符合自由基聚合的特点;自由基聚合的引发反应通过氢转移引发途径实现。(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5期)
俞子豪[6](2013)在《有机过氧化物引发的偏氟乙烯自由基溶液聚合》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采用了有机过氧化物为引发剂在溶液聚合下研究了偏氟乙烯的自由基均聚和共聚的机理。使用的引发剂为自合成的双过氧化全氟-2-正丙氧基丙酰。在分析该引发剂分解产生的自由基类型及其与偏氟乙烯单体的结合方式的基础上,制备了偏氟乙烯(VDF)与1-溴-2,2-二氟乙烯(BDFE)、全氟-3,6-二氧杂-4-甲基-7-辛烯磺酰氟(PSVE)的共聚物。对于聚合得到的VDF共聚产物,采用核磁共振仪(NMR)测试氟谱及氢谱,采用示差扫描量热仪测试玻璃化转变温度(Tg),采用热失重仪(TGA)测试热失重率(TDEC),进而对它们的微结构和热稳定性进行分析。分析的结果表明,使用全氟过氧化物引发剂制得的聚合物,链段上的端基主要为CF3CF2CF2OCF(CF3)~结构,该结构由引发剂分解的自由基生成。正是由于这个端基的存在,使得通过氟谱计算聚合物的分子量和共聚物组成数量成为了可能,而聚合物的分子量在采用非含氟引发剂的情况下通常是无法通过氟谱计算的。调整共聚单体的比例进行多组实验,并采用截距斜率法处理得到350C下溶液聚合时VDF单体与BDFE、PSVE两种共聚单体的竞聚率分别为rVDF=1.21,rBDFE=0.463、r VDF=0.59,rPSVE=0.050。通过Fox方程推算得到BDFE、PSVE均聚物的理论Tg分别为-17.7℃、-25.4℃。(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3-01-20)
刘虎,朱严瑾,易昌凤,徐祖顺[7](2009)在《原子转移自由基溶液聚合制备聚合物纳米粒子》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2-氯丙酰氯对第四代聚丙烯亚胺树枝状大分子(DAB-32)进行改性,成功合成了树枝状大分子引发剂DAB-32-Cl,并使用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光谱(1H-NMR)对引发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以此引发剂,CuCl/Bpy为催化剂,成功实现了丙烯酸(AA)和苯乙烯(St)的原子转移自由基(ATRP)溶液聚合,制备出树枝状大分子/聚丙烯酸和树枝状大分子/聚苯乙烯纳米粒子。采用光子相关光谱(PCS)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聚合物纳米粒子的形貌、粒径和粒径分布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合成的聚合物纳米粒子大小均一,小于121 nm,分散性较好。(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09年11期)
张汉青,路建美,马潇,陶永新[8](2007)在《含吲哚基新配体催化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原子转移自由基溶液聚合》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以二-(3-吲哚基)-4-氯苯基-甲烷(BICBM)为新的配体与α-溴代异丁酸乙酯(Ebrib)/溴化亚铜(CuBr)组成的催化体系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溶液聚合反应,考察了温度、溶剂及配体用量对反应速率以及反应“控制性”等的影响,发现在80℃Ebrib/CuBr/BICBM能较有效地控制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溶液ATRP反应,而且在复合溶剂(环己酮+DMF)中能更好地控制MMA的“活性”自由基聚合,所得的聚合物分子量分布较窄(1.20-1.50)。(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07年02期)
何叁雄,高保娇,申艳玲[9](2006)在《室温下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的原子转移自由基溶液聚合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以2-溴代丙酸乙酯为引发剂,溴化亚铜为催化剂,2,2′-联吡啶为配体,采用溶液聚合体系,实现了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 A)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制得了窄分子量分布的均聚物PGM A;用FT-IR1、H-NM R、GPC等手段对活性聚合进行了确认,对PGM A进行了表征;考察了溶剂极性与单体/引发剂配比对可控聚合的影响;并进行了动力学研究,测定了GM A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的表观活化能。研究表明,溶剂极性对GM A的ATRP可控聚合有较大的影响;单体/引发剂配比对聚合速率也有明显的影响;实验测得GM A的ATRP可控聚合的表观活化能为61.4 kJ/m o l。(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06年05期)
朱常英,郭金峰,由英才,李连荣,寇晓娣[10](2000)在《苯乙烯的原子转移自由基溶液聚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氯化苄为引发剂 ,氯化亚铜为催化剂 ,2 ,2′-联吡啶为配体 ,采用开放体系 ,外加搅拌 ,氮气保护下 ,进行了苯乙烯原子转移自由基溶液聚合 .研究了不同溶剂 ,不同温度 ,不同催化剂和配体比例对聚合的影响 .测定了转化率 ,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 ,并对反应进行了动力学研究 ,计算了聚合体系的活性自由基浓度 .结果证明 ,在开放体系下也能较好地实施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 ,得到窄分布的聚合物 .同时还进行了苯乙烯在同样溶剂和温度下的热聚合 ,进一步证实了在上述引发催化体系下的聚合为可控性聚合 .(本文来源于《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0年03期)
自由基溶液聚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二维聚合物具有独特的结构和性质,蕴含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近年来备受科学家的关注。尽管二维聚合物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但由于制备比较困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二维聚合物在研究和应用方面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发展便捷、高效制备单层二维聚合物的方法仍然是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基于静电排斥和空间受限聚合的概念,我们提出了在溶液中"二维自组装聚合"制备二维聚合物的新方法。为了满足二维自组装聚合的要求,我们设计、合成了bola两亲性单体,联苯二胺基双马来酸-四甲基胍盐。这种bola两亲性单体在水溶液中可以自组装形成超分子二维层聚集体,通过苯乙烯磺酸盐与层内双马来酸的自由基聚合反应,生成了二维共价聚合物。由于聚合局限在聚集体层内,避免了层间交联反应。二维聚合物片层表面存在电荷,层间的静电排斥作用使得二维聚合物片层能够很好地分散于介质中,因此,可获得单层二维聚合物。这是一种便捷、高效制备二维聚合物的新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自由基溶液聚合论文参考文献
[1].张晓涛,王延安,惠嘉,石艳,付志峰.四丁基碘化铵催化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可逆-休眠自由基溶液聚合[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9
[2].李自力,江晨,白玮,白如科.溶液自由基聚合法制备二维聚合物[C].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A:高分子化学(1).2017
[3].周泓望,陈明森,孙发孟,张发爱.改性SBA-15介孔孔道内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反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的溶液聚合[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7
[4].张岩,崔逸,黄文艳,薛小强,杨宏军.链转移剂单体存在下自由基NaSCN溶液聚合制备支化聚丙烯腈[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14
[5].何剑,邓建元,杨万泰.9,9'-二芴-9,9'-二醇的合成及其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自由基溶液聚合的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6].俞子豪.有机过氧化物引发的偏氟乙烯自由基溶液聚合[D].华东理工大学.2013
[7].刘虎,朱严瑾,易昌凤,徐祖顺.原子转移自由基溶液聚合制备聚合物纳米粒子[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9
[8].张汉青,路建美,马潇,陶永新.含吲哚基新配体催化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原子转移自由基溶液聚合[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7
[9].何叁雄,高保娇,申艳玲.室温下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的原子转移自由基溶液聚合反应[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6
[10].朱常英,郭金峰,由英才,李连荣,寇晓娣.苯乙烯的原子转移自由基溶液聚合研究[J].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