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滚动轴承清洗机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胡峰[1](2020)在《汽车轮毂轴承微动磨损试验机的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表明在汽车轮毂轴承工作过程中,由于外部激励的不确定性,轴承内部存在的摩擦形式较为复杂。微动磨损现象出现在滚子与滚道的接触中,由于接触区域正压力分布不均,导致了接触面金属变形状态的不同,引起了局部摩擦力的变化,从而使接触面氧化、破坏。研究汽车轮毂轴承微动磨损现象,并探索其试验机的研制方法,有助于汽车轮毂轴承微动磨损理论发展,对汽车轮毂轴承工程实际应用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归纳了微动摩擦学的基本理论,以及其在汽车轮毂轴承微动磨损中的应用。通过弹性接触的一般理论,对汽车轮毂轴承微动接触的切应力分布状态进行了研究,由一般到特殊,建立了汽车轮毂轴承微动磨损的磨损机理模型。根据理论基础,按照轮毂轴承的测试标准,结合工程实际的测试需求,确定试验的要求以及试验机的设计准则,以此为指导,确定了试验机的整体框架,确定了试验机的主要组成部分。利用三维软件以及有限元软件,设计并建立了试验机的结构模型。完成了试验机的安装与调试。制定了机械系统的维护与保养方案。按设计标准,将该实验机搭建完成后,严格按照试验要求进行了一系列的模拟试验,同时验证该试验机的有效性。选取了试验用轮毂轴承试样,并分析了试样的材料属性。通过对试样材料特性的分析,对试样进行初步的处理,并确定了试验过程中各个参数的加载方式以及各项试验条件。通过对试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拟合曲线,通过数据分析研究汽车轮毂轴承的微动磨损机理;对汽车轮毂轴承微动磨损下的金属状态进行分析,在显微镜下观察微动磨损各个阶段的表面状态,归纳了轮毂轴承在微动磨损状态下的成型状态。
杨松梅[2](2020)在《随动式棉田残膜回收机设计及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自从在我国推广后,地膜覆盖面积增长迅猛。目前我国地膜生产量和使用量均居世界第一,地膜已成为我国第四大农业生产资料。地膜植棉机械化、膜下滴灌和精量播种技术大幅提升了新疆棉花生产,目前新疆棉花种植面积和地膜使用量均居我国首位。然而,在地膜给人们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由于农田残膜回收工作不彻底,土壤中的残膜连年积累,严重危害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推行当年地膜全回收,逐步回收陈年地膜是解决农田残膜问题的可行思路,但厚度过小的地膜在秋季回收作业时易碎,导致小块的残膜与土壤混合难以回收。目前我国现有的残膜回收机存在回收率偏低,使用可靠性差的难题,因此针对以上问题,在施行耐候膜新国标的基础上,将农机、农艺、农膜相结合,采取整膜回收、翻转清杂、自动卷膜的设计思路。因此本文以新疆棉花田间地膜为研究对象,开展棉田地膜回收关键技术及随动式残膜回收机的研究,通过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等方法和手段,探究关键部件作业性能,对推动残膜回收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有效的技术和装备支撑,对提高机械化残膜回收水平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试验关键因素及随动式残膜回收模式研究。研究了残膜所处的田间地貌,获得了与残膜回收有关的棉花的种植密度、棉田土壤物理特性、地膜表面杂质的分布情况、棉田地表平整度和耐候残膜的力学特性等基础数据,为关键部件的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对随动式残膜回收模式进行了探讨,确定了随动式残膜回收机主体结构形式、工作原理和传动方案。(2)起膜机理分析与试验研究。根据经验和实际起膜需求,设计了一种起膜装置及三种不同形状的起膜齿,确定了起膜装置中起膜齿的排列及配合尺寸。探究了起膜机理,建立了起膜装置的力学模型;分析了稳定作业状态下起膜机构的受力情况,确定了仿形连杆尺寸;经起膜齿入土深度稳定性测试结果可知,开沟稳定性超过了80%,仿形机构结构设计合理,达到行业标准要求。为选择出最优起膜齿,以起膜齿类型为试验因素进行了单因素试验,以起膜率、作业阻力和土壤扰动和根茬起出率为考核指标。试验结果表明:在机具前进速度为4.5 km/h、起膜深度为40 mm的作业条件下,起膜齿类型显着影响起膜率、作业阻力和土壤扰动;起膜齿A具有最高的起膜率,其次是起膜齿B和C;起膜齿B的作业阻力最大,其次是起膜齿A和C;起膜齿B的土壤扰动最大,起膜齿A和C相近;三种起膜齿对根茬起出率指标的影响不显着。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同时综合考虑随动式残膜回收机的作业条件和技术要求,得到了三种起膜齿中起膜齿A为最佳选择。(3)捡拾与脱膜装置设计。通过对捡拾和脱膜作业原理的研究,设计了一种集成捡拾、脱膜和清杂的装置,具体包括对捡拾钉齿、捡拾链条、捡拾滚筒、脱膜辊等主要工作部件的结构设计,并对关键部件进行理论分析,确定了捡拾钉齿、捡拾链条的排列等相关尺寸参数。建立捡拾钉齿运动模型,分析了捡拾钉齿的运动过程可知,其捡拾轨迹为摆线,同时通过分析残膜被顺利捡拾的条件,获得了捡拾速比的参数范围为11.3,为残膜回收机的田间试验提供依据。通过分析脱膜运动过程,得到了顺利脱膜的作业条件,结合耐候残膜的力学特性,理论上验证了脱膜结构设计的合理性。(4)卷膜装置设计与试验研究。设计了一种可实现自动卸膜和复位的带式卷膜装置,主要包括卷膜装置机架、卷膜辊、卷膜芯轴、气弹簧、自动卸膜液压系统等主要部件的结构设计。对试验材料即残膜和卷膜带之间的摩擦系数进行了测定;建立了卷膜带力学模型,并考虑结构和空间布局,得到了卷膜装置的驱动形式为双辊驱动;对卷膜辊装置受力分析,确定了气弹簧的参数和型号;对卷膜过程中的残膜受力分析,结合残膜的力学特性可知,为确保卷膜过程中残膜不出现被拉断等现象,需要限制膜卷的最大直径为0.5 m。为获得最佳的结构和运动参数,进行了多因素田间试验研究,考察各因素对卷膜质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卷膜装置最优参数组合为机组前进速度为5.38 km/h,卷膜速比为1.19,卷膜倾角为80°,此时膜卷平均密度为122.7 kg/m3,膜卷满足残膜资源化利用要求。(5)整机田间试验。综合利用前期随动式残膜回收关键技术研究成果,研制了适用于新疆棉田的随动式残膜回收机并完成了样机的试制。以捡拾速比、机具前进速度和起膜深度作为试验因素,以残膜捡拾率和缠膜率作为优化目标,对残膜回收机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建立了相关模型,对回归模型进行多目标优化并进行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在捡拾速比、机具前进速度和起膜深度分别为1.08、5.6 km/h和45 mm时,残膜捡拾率为91.7%,缠膜率为1.6%,满足残膜回收作业要求。
陈耀彤[3](2020)在《含改性碳纳米材料润滑脂的摩擦性能及长效测试》文中提出随着工业社会的日益发展,机械设备的精度不断升高、使用强度不断增大,为提供更好的润滑防护,润滑脂必须在低转矩、高极压、长寿命和耐腐蚀等性能方面不断发展方能满足需求。为改善抗磨性能,在润滑脂中加入固体添加剂是一种重要方式,如今碳纳米材料技术和产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关于碳纳米润滑添加剂的研究开始涌现,但由于团聚问题,碳纳米粒子在润滑过程中的不稳定问题未得到妥善的解决。此外,由于碳纳米材料分多种维度,对提升润滑性能的作用机制不同,多维度添加剂润滑机制可能存在加成作用,该角度的研究目前较少。由于润滑机制的完善,多维度复配添加剂将使润滑脂的减摩性能进一步增强。将石墨烯和碳纳米管亲油改性后获得的改性石墨烯(MR-GO)和碳纳米管(M-CNT),借助扫描电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热分析仪(TG)和X射线衍射仪(XRD)对改性前后的碳纳米材料进行表征分析,并用摩擦试验测试了改性对碳纳米添加剂摩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分子被成功接枝在碳纳米粒子表面,使之具有亲油性质,并避免其因团聚而对润滑造成反作用。为更便利和及时的测试润滑脂的长效性能,本研究根据主流测试机原理并结合润滑脂失效机理,设计制造轴承测试机一台,验证了改试验机的可行性,并初步设计出润滑脂长效性能测试方法,对实验样品进行了测试。采用四球试验测试了单一添加剂和复配添加剂样品的摩擦性能,数据表明单一添加剂的最佳含量为0.04 wt%,其磨斑直径相对于基础脂最高降低20%;MR-GO&M-CNT复配的润滑脂具有较好的减摩性能,其磨斑直径相对于基础脂降低35%、相对于单一添加剂分别降低19%和27%,扫描电镜微观形貌观察表明MR-GO和M-CNT均能改善摩擦表面的粗糙程度;长效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碳纳米添加剂能够延长轴承的失效时长,且复配后的样品效果更好。两种添加剂协作下,摩擦表面的自动修复作用更完善,使磨损面粗糙程度降低,摩擦表面平均摩擦系数更低且随摩擦时长的增加更平稳,形成了一种稳定可持续的润滑机制。
马壮壮[4](2020)在《陶瓷磨盘豆浆机的结构设计与研究》文中提出豆浆是人们生活中最常见的饮品,常用于加工豆浆的方法就是用磨盘进行研磨。根据实验研究表明,加工方式的不同对加工出来豆浆的口感有很大的影响,通过实验结果得知,传统石磨磨盘加工出来的豆浆优于金属刀具打出来的豆浆。但是传统石磨磨盘在磨浆过程中存在磨粒易脱落和加工后不易清洗等缺点,导致加工时影响豆浆口感,所以本论文提出了一种陶瓷磨盘来解决传统石磨磨盘存在的缺点。对豆浆机进行了整体设计,增添了渣浆分离和粗细调节功能。并对电机的选取、连接电机支架螺栓的选取、粗细调节装置中弹簧的选取、调节齿轮和连接件之间齿轮的选取等做了详细的计算说明。通过研究发现磨盘豆浆机的制浆性能与磨盘的磨纹形式、磨腔结构、电机转速等因素有关。为了改善陶瓷磨盘豆浆机的制浆性能,本文运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磨盘结构的最优化参数,来指导实际生产。首先用Solidworks软件建立了豆浆机的三维模型,然后选用标准k-ε湍流模型实现方程式闭合求解,根据实际工况确立模型的初始条件,最后对流场进行模拟仿真,从而获得磨腔内流体的运动规律。针对不同的磨纹结构参数设计正交实验及单因素实验,选择能够反映流场湍动特性的指标,得出上磨盘磨纹数量22条、上下磨盘直径80mm以及上磨盘磨纹倾斜角度为40°的最优结构组合方案。通过研究电机转速对流场的影响,对不同转速下流场的速度、湍动能分析发现,当电机转速为3000rpm时,可以使豆浆机高效率的加工出口感细腻的豆浆。拓扑优化最常用的算法就是启发式算法,这种算法有很强的适用性,并且可以对网格实现软杀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可以使所模拟的物体最大限度的接近物体的真实传力状态。在Abaqus中把预先编好的程序导入,对豆浆机主要的承重部件电机上座进行拓扑优化。并在拓扑优化结果的基础上对电机上座进行结构再设计,与原设计对比后发现,在满足机械性能的基础上,新电机上座的质量减少了 35.9%。本论文为豆浆机关键部件的设计提供了 一种新思路。
熊锐峰[5](2020)在《多工况条件下润滑脂对轴承服役性能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高可靠性、高精密度的高端轴承已成为制约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研发水平提升的瓶颈。而润滑脂在各工况下的特性对轴承的振动特性、高温特性和静音特性等性能起到决定性作用。如何详细地研究不同工况下轴承润滑脂的润滑特性,更有效地揭示轴承服役性能,以便降低轴承的摩擦并达到抑振效果,提高轴承的使用寿命和设备的安全可靠性。是轴承润滑领域亟待解决的课题之一。而研究极限工况下性能表现对提高轴承服役性能具有理论和实际的指导意义。因此,本研究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对多工况条件下润滑脂对轴承服役性能的影响研究。研究短时高温环境下润滑脂对轴承服役性能的影响。通过对锂基脂和白脂理化性能的对比研究,并将其短时加热,然后在BVT-1A轴承振动仪上进行轴承振动性能的测试。同时利用索氏提取器的去油技术以及扫描电镜对润滑脂不同阶段的结构进行观测。分析润滑脂在短时间高温作用下的恢复性能,基于润滑脂的极限温度,深入研究在短时加热后润滑脂皂纤维的形态学变化原理,结合润滑脂的流变性和触变性理论;揭示了基础油、皂纤维、杂质分子运动情况。轴承振动试验结果表明,白脂的振动由于皂纤维结构的破坏和基础油的流失而发生显着变化,而锂基脂的振动无明显波动。少量水或油的渗入加速白脂的氧化,并出现明显的絮凝团聚现象。分析在不同恢复温度下,不同负载的变化对轴承服役性能的影响。基于滚动接触和弹流润滑理论,建立球轴承润滑脂润滑模型。轴承振动试验结果表明,加热前后,锂基脂和白脂润滑的轴承中频带振动RMS随预紧力的增大而增大。研究纳米颗粒改性润滑脂对轴承服役性能影响。制备了三种不同增稠剂结构的润滑脂;以纳米氧化铜作为添加剂,采用超声分散技术制备了含纳米颗粒润滑脂,并对制备润滑脂的锥入度和稠度等级等理化性质进行了测试。解析CuO纳米颗粒对三种润滑脂摩擦磨损性能的试验研究与作用机理探讨。根据CuO纳米颗粒在增稠剂结构中的分布情况,考虑赫兹接触滑动模型以及弹流润滑理论,揭示了纳米颗粒与增稠剂结构的耦合作用下,在润滑区域的作用机理及过程。分析纳米颗粒润滑脂对轴承振动性能的影响。建立球轴承滚动体和滚道间瞬态接触分析模型,结合赫兹接触区的润滑状态,进而从分子层面解析纳米颗粒与分子基团的协同作用。最后从轴承振动信号的频谱分析,解析了在三频带下抑振特性的具体表现。
李成[6](2019)在《自驱动洗车设备钢构架模拟优化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汽车数量急剧增加,附加的洗车行业也得到迅速发展。本文构思并设计了一种自驱动洗车设备,其摒弃了电力支持,直接利用被洗车辆车轮带动设备来进行清洗。该自驱动洗车清洗设备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由槽钢焊接而成的钢构架、钢构架上的覆板及传动部件组成的结构部分;二是由链接在传动件上的柱塞泵、清洗软管、扇形喷嘴等组成的喷洗部分。本文负责结构部分的设计及后续的优化工作。所设计的结构部分通过CREO、ANSYS软件实现参数化建模及有限元分析优化。结构部分中:钢构架左右对称,两对称部分根据受力变形要求又有前后支架之分。在结构尺寸设计完成后,为找到结构部分的最佳槽钢截面尺寸型号,又对钢构架及滚筒进行优化。结果为前段支架宜采用5号槽钢,支架上覆板厚度宜取5mm。而后段支架因变形要求不同采用5~10号槽钢。对于钢构架上转动部件,主要分析对象为滚筒及单向轴承。优化后滚筒转轴最小直径Ф18mm,滚筒壁厚为3.5mm。此时Ф18mm阶梯轴的疲劳寿命为8.52×106转。单向轴承既有分担载荷的作用又有反向逆止转动的作用。因此将其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支撑转动部分,利用有限元计算滚动体与内外圈接触应力(内圈1972MPa,外圈1788 MPa),与赫兹接触应力(内圈2049.60MPa,外圈1901.14 MPa)比较,发现数值解与理论值误差在10%以下,且理论值超出理论假设的条件范围:密合度较大。最后以数值解为准确值。并以数值解为依据计算了单向轴承内圈的疲劳寿命:7.36×108转。二是逆止部分,数值模拟了逆止件与内外圈的接触应力,发现最大接触应力(190.34MPa)相对于轴承钢的许用接触疲劳应力(2000MPa)较小,完全满足使用要求。本设计在总体结构尺寸不变情况下,将钢构架采用的槽钢截面尺寸作为变量,优化并找到满足各种条件的最佳参数。且在计算结构接触应力及疲劳寿命时,不仅仅采用数值方法,还采用相应的理论进行计算并比较,来验证数值解的准确性。图[54]表[18]参[62]。
袁祖浩[7](2019)在《水环境用滚动轴承表面减摩、耐磨薄膜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滚动轴承是机械传动系统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对高端装备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至关重要。在水环境下,由于水的粘度低,形成水膜厚度小,导致水膜承载能力低,易发生非流体摩擦工况,这将加速滚动轴承的摩擦磨损,造成滚动轴承材料的过早失效。为提高水环境用滚动轴承材料的减摩、耐磨性能,本文设计并搭建了一台水环境摩擦磨损试验机,利用该试验机对ta-C、Cr-DLC、CrN以及CrAlN薄膜的水环境摩擦学性能展开了重点研究和优选,对优选出的CrN薄膜,又进行了低温制备条件下镀膜工艺参数的优化,并得到在水环境下表现出最佳摩擦学性能的CrN薄膜低温制备工艺,主要结论如下:本文依据滚动轴承工况参数,确定了水环境摩擦磨损试验机的设计参数要求。然后,根据参数要求,使用SoildWorks三维设计软件建立了试验机模型,并通过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试验机模型的关键零部件进行仿真分析与优化,完成了试验机的设计。最后,按照试验机设计图纸搭建试验机,搭建完成后,对其进行标定和一系列验证实验。经验证可知,试验机运行良好,测试准确,重现性好,满足设计精度和要求,可实现在水环境下多种摩擦配副形式的摩擦磨损试验。利用多功能离子镀膜沉积系统在GH05合金表面制备ta-C、Cr-DLC、CrN以及CrAlN薄膜,并对GH05合金和四种薄膜进行了水环境的摩擦磨损对比试验,CrN薄膜表现出最好的摩擦学性能,薄膜完好,摩擦系数稳定,摩擦系数平均值为0.256;磨痕深度最小,仅为0.507μm;磨损率最低,仅为3.359×10-10mm3/Nm,比基材GH05合金和其他三种薄膜的磨损率低一至三个数量级。为进一步提高CrN薄膜在水环境中的摩擦磨损性能,采用低温制备技术制备了六种工艺参数的CrN薄膜,并进行了水环境下摩擦磨损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偏压-60V,靶电流80A制备的CrN薄膜出现局部剥落,偏压-40V,靶电流120A制备的CrN薄膜薄膜完全脱落失效,其他CrN薄膜完好,未出现裂纹和剥落情况。在六种CrN薄膜中,偏压-80V,靶电流100A制备的CrN薄膜的平均摩擦系数最低,仅为0.164,磨损率最小,仅为2.087×10-10mm3/Nm,具有最佳的减摩、耐磨性能,据此优选出的CrN薄膜低温制备的最佳工艺为偏压-80V,靶电流100A。通过上述结果可知,利用自行设计的水环境摩擦磨损试验机优选出的薄膜,可提高滚动轴承材料在水环境下的减摩、耐磨性能。为真空镀膜技术在水环境用滚动轴承的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撑,对提高水环境下服役装备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郭言国[8](2017)在《小型剖肠清洗装置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研究了鸡、鸭肠几何特征参数和相关力学特性的基础上,设计并试制了一种针对鸡、鸭肠进行自动剖切清洗的小型装置,该装置利用变频技术,可适应不同作业速度的剖切,调速方便,装置总体尺寸小,生产成本低。既能适应单机作业,又能适应小规模生产的要求,也能以规模化生产的前处理工序为依托,作为肠体的后处理设备,以满足流水化作业要求。在查阅了大量资料,了解了鸡、鸭肠组织结构特点的基础上,对屠宰加工车间中,分腺胃后的鸡肠肠体的外观几何特征进行了测量;在自制夹具的基础上,利用WDW-5E微机控制电子式万能实验机,以5 mm/min的速度,对鸡肠的极限抗剪切力进行了测量;以实际测量值为依据并结合生产实际,对肠体输送模块、剖切模块等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计算,实现了剖肠装置的理论化、参数化设计;按照经验数值和设计尺寸,对装置进行了三维实体建模和虚拟样机的装配,进行了干涉检查和整机的评估。运用SolidWorks中的simulation模块和NX8.5中的FEM高级仿真模块,对肠体夹紧链节进行了结构静力学分析及评估,得出了链节受力后的应力集中区域和节点位移趋势。根据夹紧链节夹持时肠体的形状,建立肠体模型,并对其进行了静力学仿真分析,根据有限元解算的结果及分析表明:链节边缘及导槽边缘存在的应力集中是肠体挤压印痕产生的主要原因,这为链节结构的改进和优化指明了方向。结合生产实际和FEM分析结果,通过改变导槽位置、增大边缘过渡圆角以及调整滚轮位置,可有效减少印痕的产生,提高了产品的品质。链节结构改进后效果明显,将间距调节挡板改成滚轮形式,减小了链节的磨损,优化了速度的调节与控制。对传动系统中,多轴链传动进行了设计和理论计算,并按照链轮小包角条件,验证了不需加装惰轮,可以实现无跳齿和连续啮合传动。样机实验表明:在两个剖切系统下,线速度与理论值0.4 m/s接近时,每小时可加工约2000条鸡肠肠体,若通过变频器调速,可适当提高加工效率。肠体剖切率在93%以上,可满足使用要求。
余超[9](2017)在《铁路货车轴承清洗设备改进设计及清洗工艺参数优化》文中研究表明B型铁路货车轴承内部的油脂垢导致轴承摩擦系数增大、回转精度降低、轴承振动增大,不利于铁路货车的长期行车安全。由于油脂垢的黏度越高,其内凝聚力越大,对污垢中的固体颗粒和物体表面的粘附力越大,亲水性越小,因此,难以用清水清除,必须使用多种清洗方法。目前使用的清洗方法为水基清洗剂射流清洗。由于轴承结构的复杂性,并且射流清洗的机理及基本理论还未研究透彻,使得清洗装置和清洗工艺参数仅凭经验来设计,从而严重地影响了清洗质量,这仍然是国内外轴承清洗行业的一个技术难题。本文在分析现有轴承清洗机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工艺流程及工艺参数的基础上,研究了B型轴承清洗质量不佳的原因,并提出了设计制造清洗机和优化清洗工艺参数的改进方案;分析原清洗机的不足之处,综合考虑后确定新型清洗设备的制造方案;从清洗工位、动力装置、清洗室、清洗机温度控制、轴承转速控制、人机界面、PLC程序等方面入手,进行清洗设备的机械、电气控制设计;研究Ltu(tm)型正交表构造方法设计MATLAB程序生成所需的正交表;在分析各种影响B型轴承清洗质量的因素后,找出了清洗温度、轴承转速、清洗时间3个主要影响因素,进行3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结果的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比较后得出B型轴承清洗工艺的最优组合参数值;通过清洗实验证明了最优参数提高了B型轴承清洗质量及其稳定性。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清洗A型、X2型铁路货车轴承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刘海彬[10](2017)在《气吸式育苗穴盘自动摆放机的研制》文中指出工厂化育苗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使用育苗穴盘。育苗穴盘的摆放工作枯燥费时,属于简单重复劳动,有必要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低成本的吸塑育苗穴盘在我国广泛使用,能实现其自动摆放的机型互有优劣却没有在国内广泛应用。有必要开展相关研究,探索新的育苗穴盘自动摆放方式,研制适用的育苗穴盘自动摆放机。本研究为实现50穴育吸塑苗穴盘的自动摆放,开展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1)确定了气吸式育苗穴盘自动摆放机总体方案。开展了需求分析,明确了设计要求,测量了育苗穴盘的主要参数。按照取盘方案、供盘方案、控制要求的顺序确定了总体方案:选定了从上方逐个吸取育苗穴盘的方案;选用普通盘箱供应待摆放的育苗穴盘,选用输送带为播种机输送单个育苗穴盘,选用带导轨滑块的卷扬机构和绳轮机构分别实现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运动;选用单片机为控制器。完成了气吸式育苗穴盘自动摆放机总体方案的选择。(2)设计了气吸式育苗穴盘自动摆放机主要零部件。设计了气压回路;选用ZQ370-02PM真空泵作为真空产生装置,并测试了其最大输出真空度和空载流量随输入电压的变化特性。设计了可调节吸盘架,真空吸盘可以在四个不同的吸附位置工作,为试验研究准备了条件。设计了运动装置,使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对导向杆进行有限元分析,确定了导向杆的关键参数。导向杆使用外径16mm内径14mm的06Cr19Ni10不锈钢管与公称直径16mm法兰型直线滚动轴承配合使用。水平方向使用绳轮机构,选用公称直径12mm的轴支轨和直线滚动轴承。实现了气力取盘装置在两个自由度的运动。(3)设计了气吸式育苗穴盘自动摆放机控制系统。根据摆放机总体方案和设计要求确定了控制方案。设计了控制系统硬件电路,选用STC89C52RC单片机为控制芯片;选用两相42步进电机为执行元件,选用ZD-6209-V2C驱动器与之配套使用;传感器根据需要选用行程开关、反射式光电接近开关和对射式光电开关;设计了控制系统硬件电路并焊接了电路板。编写了控制系统软件,完成了软件调试和软硬件联合调试。实现了摆放机的自动控制要求。(4)试制样机开展了试验研究,验证了样机的工作能力。试验表明四吸盘和三吸盘优于双吸盘;使用四个吸盘时吸盘间距的改变不影响摆放成功率,四吸盘小间距为最优方案。使用9mm三层风琴型真空吸盘时,吸盘座缓冲弹簧对摆放成功率无显着影响。使用四个9mm三层风琴型真空吸盘时,真空泵供电电压对摆放成功率无显着影响,为提高抗干扰能力,兼顾保护真空泵,确定真空泵供电电压为18.0±0.05V。在使用四个9mm三层风琴型真空吸盘,真空泵供电电压18.0±0.05V的条件下,连续摆放500次,摆放成功率为99.6%;工作效率400盘/h。试验结果表明气吸式育苗穴盘自动摆放机摆放成功率可达99%以上,满足设计要求。
二、滚动轴承清洗机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滚动轴承清洗机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汽车轮毂轴承微动磨损试验机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来源与意义 |
1.2 轮毂轴承的微动磨损 |
1.2.1 微动磨损形式 |
1.2.2 轮毂轴承微动的运行模式 |
1.3 轮毂轴承微动磨损的研究背景及现状 |
1.3.1 微动摩擦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微动磨损的主要理论 |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2 轮毂轴承微动磨损的机理研究 |
2.1 轮毂轴承复合微动磨损分析 |
2.2 静止接触状态的弹性接触机理 |
2.3 轮毂轴承微动接触的切应力分布 |
2.3.1 球-平面接触的切应力分布 |
2.3.2 施加交变切向力的切应力分布 |
2.4 微动磨损中的受力分布 |
2.4.1 滚动轴承静力分析 |
2.4.2 滚动轴承微动模式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轮毂轴承微动摩擦磨损试验机的研制 |
3.1 试验机的设计思想 |
3.1.1 模拟准则 |
3.1.2 基本要求 |
3.1.3 系统设计 |
3.2 轮毂轴承微动磨损试验机的组成及结构 |
3.3 主机主要部件的设计 |
3.3.1 工作台的设计 |
3.3.2 法向加载装置的设计 |
3.3.3 水平加载装置的设计 |
3.3.4 摩擦力测量装置的设计 |
3.3.5 位移测量装置的设计 |
3.3.6 温度测量装置的设计 |
3.3.7 载荷测量装置的设计 |
3.4 液压站主要部分的设计 |
3.4.1 法向加载系统 |
3.4.2 水平加载系统 |
3.4.3 伺服先导控制系统 |
3.4.4 循环冷却过滤系统 |
3.4.5 流体静压润滑系统 |
3.5 控制柜主要部分的设计 |
3.5.1 试验机电力供给系统 |
3.5.2 试验机电力控制系统 |
3.5.3 试验机人机交互与数据系统 |
3.5.4 试验机监测与保护系统 |
3.6 机械系统的安装与调试 |
3.7 维护与保养 |
3.8 本章小结 |
4 轮毂轴承微动磨损的试验研究 |
4.1 轮毂轴承微动磨损的试验条件 |
4.2 微动磨损试验及其结果分析 |
4.2.1 单周期摩擦力变化试验 |
4.2.2 法向载荷试验 |
4.2.3 位移幅值试验 |
4.2.4 频率试验 |
4.2.5 预应力试验 |
4.3 轮毂轴承微动磨损形貌分析 |
4.3.1 表面磨损一般过程 |
4.3.2 微动磨损磨屑的变化 |
4.3.3 轴承微动磨损颗粒剥离机理 |
4.4 本章小结 |
5 总结和展望 |
5.1 本文的主要工作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2)随动式棉田残膜回收机设计及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农田残膜污染治理装备的研究概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残膜回收机械化技术发展趋势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影响残膜回收试验关键因素及随动式残膜回收模式研究 |
2.1 影响残膜回收试验关键因素研究 |
2.1.1 研究作业区域的基本地貌 |
2.1.2 种植密度及自然概况 |
2.1.3 耐候地膜的力学特性研究 |
2.1.4 验证卷收残膜的可行性 |
2.2 随动式残膜回收模式研究 |
2.2.1 秸秆还田-随动式残膜回收联合作业机总体设计 |
2.2.2 随动式残膜回收机的工作原理 |
2.2.3 传动方案设计 |
2.2.4 技术难点和关键问题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起膜装置设计与试验研究 |
3.1 起膜装置整体结构与工作原理 |
3.1.1 起膜装置整体结构 |
3.1.2 起膜装置工作原理 |
3.2 起膜齿研究 |
3.2.1 起膜齿结构设计 |
3.2.2 起膜齿受力分析 |
3.2.3 起膜齿排列 |
3.2.4 起膜齿与捡拾滚筒的配合 |
3.3 仿形装置研究 |
3.3.1 仿形装置结构设计 |
3.3.2 仿形机构受力分析 |
3.3.3 仿形连杆尺寸的确定 |
3.3.4 起膜齿入土深度稳定性测试 |
3.4 试验研究 |
3.4.1 试验方案 |
3.4.2 指标的测定 |
3.4.3 试验结果与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捡拾与脱膜装置设计 |
4.1 捡拾与脱膜装置总体结构和工作原理 |
4.1.1 总体结构 |
4.1.2 工作原理 |
4.2 残膜捡拾链条设计 |
4.2.1 捡拾链条结构设计 |
4.2.2 捡拾钉齿在链板上的排列 |
4.2.3 捡拾链板的布置 |
4.3 捡拾作业条件分析 |
4.3.1 捡拾钉齿运动分析 |
4.3.2 残膜受力分析 |
4.3.3 捡拾装置受力分析 |
4.4 捡拾滚筒 |
4.4.1 结构设计 |
4.4.2 工作过程与原理 |
4.5 脱膜装置 |
4.5.1 脱膜装置结构 |
4.5.2 工作原理 |
4.5.3 脱膜作业条件分析 |
4.6 清杂螺旋输送器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卷膜装置设计与试验研究 |
5.1 卷膜装置结构和工作原理 |
5.1.1 卷膜装置结构 |
5.1.2 卷膜装置传动系统与工作原理 |
5.2 关键部件设计 |
5.2.1 卷膜带设计 |
5.2.2 卷膜芯轴设计 |
5.2.3 气弹簧设计 |
5.2.4 自动卸膜液压系统 |
5.3 试验与结果分析 |
5.3.1 试验条件 |
5.3.2 试验因素与指标 |
5.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整机田间试验 |
6.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材料 |
6.1.2 试验方法 |
6.2 试验方案设计 |
6.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6.3.1 回归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
6.3.2 各因素对性能指标的影响 |
6.4 参数优化与试验验证 |
6.4.1 参数优化 |
6.4.2 试验验证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致谢 |
(3)含改性碳纳米材料润滑脂的摩擦性能及长效测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润滑脂工业及应用概述 |
1.2 润滑添加剂的种类 |
1.2.1 结构改善剂 |
1.2.2 抗氧化剂 |
1.2.3 防锈剂 |
1.2.4 极压抗磨剂 |
1.3 碳纳米润滑添加剂 |
1.3.1 石墨烯 |
1.3.2 碳纳米管 |
1.3.3 富勒烯 |
1.3.4 碳纳米材料的亲油改性 |
1.3.5 添加剂对润滑长效性能的影响 |
1.4 润滑脂长效性能测试与评价 |
1.4.1 测试方法介绍 |
1.4.2 典型轴承测试机方案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1 研究背景 |
1.5.2 论文主要内容 |
第2章 试验方法与设计 |
2.1 实验药品 |
2.2 试验设备及微波辅助球磨技术介绍 |
2.3 碳纳米材料的改性和添加 |
2.4 性能与表征 |
2.4.1 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 |
2.4.2 X射线衍射分析 |
2.4.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
2.4.4 热重(TG)分析 |
2.5 润滑脂静态及摩擦/润滑性能测试 |
2.5.1 静态理化性能测试 |
2.5.2 球盘式摩擦磨损实验 |
2.5.3 四球摩擦试验 |
第3章 轴承测试机与长效性能测试 |
3.1 前言 |
3.2 轴承测试机设计与制造 |
3.2.1 试验主体部分 |
3.2.2 电气及控制部分 |
3.3 可行性验证 |
3.4 测试方法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改性对碳纳米润滑添加剂的影响 |
4.1 前言 |
4.2 改性前后的亲油性对比 |
4.3 改性前后材料表征与改性机理 |
4.3.1 SEM表征 |
4.3.2 XRD表征 |
4.3.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表征分析 |
4.3.4 TG表征 |
4.4 改性对摩擦性能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摩擦性能测试结果 |
5.1 前言 |
5.2 润滑脂摩擦试验数据 |
5.2.1 含石墨烯润滑脂的减摩性能 |
5.2.2 含复配添加剂润滑脂的减摩性能 |
5.3 摩擦表面的分析 |
5.4 长效性能测试 |
5.5 摩擦机理的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陶瓷磨盘豆浆机的结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现状 |
1.2 豆浆机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豆浆机发展现状 |
1.2.2 国内豆浆机发展现状 |
1.3 课题的提出 |
1.4 课题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思路及研究路线 |
1.4.2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2 陶瓷磨盘豆浆机的结构设计 |
2.1 工作条件及工作原理 |
2.1.1 工作条件 |
2.1.2 工作原理 |
2.2 豆浆机主体结构设计 |
2.2.1 转轴的设计 |
2.2.2 研磨电机和滚动轴承的选取 |
2.2.3 螺栓的校核 |
2.2.4 其他非标准件的设计 |
2.3 粗细调节机构设计 |
2.3.1 工作原理 |
2.3.2 调节齿轮和连接件的齿轮传动设计 |
2.3.3 弹簧的选择 |
2.4 渣浆分离机构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3 豆浆机制浆流场的数值模拟 |
3.1 数值模拟方法及理论 |
3.1.1 流场的控制方法 |
3.1.2 多相流模型 |
3.1.3 流场湍流模型的选择 |
3.2 豆浆机物理模型的建立 |
3.3 网格划分及边界条件设置 |
3.3.1 模型的网格划分 |
3.3.2 模型边界条件的设置 |
3.4 流场的迭代计算 |
3.5 制浆流场的运动规律 |
3.5.1 流场速度的分布规律 |
3.5.2 流场湍动能的分布规律 |
3.5.3 磨盘表面应力应变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豆浆机制浆结构优化设计分析 |
4.1 磨纹结构参数对制浆流场的影响 |
4.1.1 磨纹结构参数的正交实验优化设计 |
4.1.2 CFD-post后处理提取结果的方法 |
4.1.3 不同磨纹结构参数的正交实验数值模拟 |
4.1.4 用综合平衡分析方法对正交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
4.2 转速对制浆流场产生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5 拓扑优化 |
5.1 双向渐进结构优化方法的研究现状 |
5.2 主要承重部件的拓扑优化 |
5.2.1 主要承重部件的结构分析及受力分析 |
5.2.2 拓扑优化结果分析 |
5.3 电机上座的有限元分析对比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创新点 |
6.3 论文的不足及展望 |
7 参考文献 |
8 攻取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9 致谢 |
附录 |
(5)多工况条件下润滑脂对轴承服役性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极限工况下轴承对润滑脂需求的相关研究 |
1.2.2 短时高温对轴承润滑脂服役性能影响相关研究 |
1.2.3 基于纳米颗粒添加的润滑脂对轴承服役性能影响的相关研究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构 |
第2章 轴承服役性能试验系统及试验总体设计 |
2.1 润滑脂的选择和制备 |
2.1.1 短时高温试验下润滑脂的选用 |
2.1.2 含纳米颗粒润滑脂的制备 |
2.2 润滑脂增稠剂结构观察 |
2.2.1 增稠剂结构观察的试样制备 |
2.2.2 SEM拍照过程 |
2.3 轴承振动BVT试验机结构概述及基本性能参数 |
2.3.1 轴承振动BVT试验机结构概述 |
2.3.2 基本参数性能 |
2.4 四球摩擦磨损试验 |
2.4.1 试验机概述 |
2.4.2 试验机技术参数与指标 |
2.5 其它实验设备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短时高温对轴承润滑脂服役性能影响的研究 |
3.1 短时高温轴承润滑脂服役性能试验方案设计 |
3.1.1 试验目的及总体方案 |
3.1.2 试验步骤 |
3.2 轴承振动服役性能试验结果与分析 |
3.2.1 温度的影响 |
3.2.2 负载的影响 |
3.2.3 添加杂质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纳米颗粒改性润滑脂对轴承服役性能影响的研究 |
4.1 纳米颗粒润改性润滑脂的轴承服役性能试验方案设计 |
4.1.1 试验目的及总体方案 |
4.1.2 试验步骤 |
4.2 试验分析及结论 |
4.2.1 添加纳米颗粒对润滑脂增稠剂结构的影响 |
4.2.2 添加纳米颗粒对摩擦磨损的影响 |
4.2.3 添加纳米颗粒对轴承振动性能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和展望 |
5.1 工作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自驱动洗车设备钢构架模拟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洗车技术研究现状 |
1.2.1 国外洗车技术研究现状 |
1.2.2 国内洗车技术研究现状 |
1.3 本章小结 |
2 钢构架设计选型及静力分析 |
2.1 钢构架初步设计 |
2.1.1 钢构架整体尺寸确定 |
2.1.2 钢构架前段支架设计 |
2.1.3 钢构架转动件及后段支架设计 |
2.2 钢构架材料比较及选择 |
2.2.1 型钢材料选择 |
2.2.2 型钢号及截面 |
2.3 有限元静力分析概述 |
2.3.1 有限元基本方程 |
2.3.2 有限元求解步骤 |
2.4 钢构架及转动件有限元静力分析 |
2.4.1 钢构架及转动件模型简化 |
2.4.2 前段支架静力分析 |
2.4.3 滚筒及后段支架静力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钢构架中转动件接触分析 |
3.1 单向轴承转动件赫兹接触应力 |
3.1.1 赫兹应力点接触理论 |
3.1.2 单向轴承赫兹应力理论解 |
3.2 有限元接触分析概述 |
3.2.1 有限元摩擦模型 |
3.2.2 有限元接触算法 |
3.2.3 有限元接触状态及分类 |
3.3 单向轴承转动件模型及接触简化 |
3.3.1 单向轴承有限元模型简化 |
3.3.2 单向轴承有限元接触简化 |
3.4 单向轴承有限元接触应力 |
3.4.1 接触应力计算误差 |
3.4.2 滚动体内外接触应力数值解 |
3.4.3 逆止件接触应力数值解 |
3.5 本章小结 |
4 钢构架中转动件疲劳分析 |
4.1 疲劳分析概述 |
4.1.1 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
4.1.2 材料的S-N曲线 |
4.1.3 疲劳破坏影响因素 |
4.2 滚筒转轴有限元疲劳寿命分析 |
4.2.1 滚筒材料的S-N曲线 |
4.2.2 滚筒疲劳分析 |
4.3 单向轴承疲劳寿命分析 |
4.3.1 单向轴承理论疲劳寿命 |
4.3.2 单向轴承有限元疲劳寿命 |
4.4 本章小结 |
5 钢构架及转动件结构优化 |
5.1 结构优化概述 |
5.1.1 数学模型 |
5.1.2 实验设计 |
5.2 钢构架槽钢截面选型优化 |
5.2.1 前段支架结构优化 |
5.2.2 后段支架结构优化 |
5.3 滚筒结构优化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7)水环境用滚动轴承表面减摩、耐磨薄膜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水环境用滚动轴承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
1.2.1 水环境用滚动轴承材料 |
1.2.2 表面工程技术在水环境用滚动轴承的应用 |
1.3 薄膜材料在水环境下摩擦学性能的研究进展 |
1.3.1 DLC薄膜在水环境下摩擦性能研究进展 |
1.3.2 CrN及元素掺杂CrN薄膜在水环境下摩擦性能研究进展 |
1.4 本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水环境摩擦磨损试验机的设计与搭建 |
2.1 水环境摩擦磨损试验机设计参数要求 |
2.2 水环境摩擦磨损试验机机械结构设计 |
2.2.1 主轴及驱动系统设计 |
2.2.2 主轴的结构静力学和模态分析 |
2.2.3 环境池结构设计 |
2.2.4 摩擦副系统设计 |
2.2.5 闭环控制弹簧式施力系统设计 |
2.3 水环境摩擦磨损试验机测控系统 |
2.3.1 水环境摩擦磨损试验机测控系统总体设计 |
2.3.2 水环境摩擦磨损试验机系统软件设计 |
2.4 水环境摩擦磨损试验机的功能实现验证测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水环境用薄膜的制备及性能 |
3.1 水环境用薄膜的制备 |
3.1.1 基体材料的预处理 |
3.1.2 薄膜制备设备 |
3.1.3 薄膜制备工艺 |
3.2 薄膜性能表征方法 |
3.2.1 扫描电子显微镜 |
3.2.2 拉曼光谱分析 |
3.2.3 X射线衍射 |
3.2.4 薄膜硬度 |
3.2.5 压痕试验 |
3.2.6 划痕试验 |
3.2.7 水环境下的薄膜摩擦学性能评价 |
3.3 薄膜的基本性能分析 |
3.3.1 ta-C薄膜的基本性能分析 |
3.3.2 Cr-DLC薄膜的基本性能分析 |
3.3.3 CrN薄膜的基本性能分析 |
3.3.4 CrAlN薄膜的基本性能分析 |
3.4 薄膜在水环境下的摩擦学性能分析 |
3.4.1 薄膜在水环境下的摩擦行为 |
3.4.2 薄膜在水环境下的磨损率 |
3.4.3 薄膜在水环境下摩擦磨损后磨痕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水环境用CrN薄膜的低温制备与性能 |
4.1 CrN薄膜的工艺参数设计及低温制备 |
4.2 CrN薄膜的应力表征 |
4.3 CrN薄膜的成分与结构分析 |
4.4 CrN薄膜的形貌和力学性能分析 |
4.4.1 CrN薄膜的形貌及微观结构 |
4.4.2 CrN薄膜的机械力学性能 |
4.5 CrN薄膜在水环境下的摩擦学性能分析 |
4.5.1 CrN薄膜在水环境下的摩擦行为 |
4.5.2 CrN薄膜在水环境下的磨损率 |
4.5.3 CrN薄膜在水环境下摩擦磨损后磨痕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小型剖肠清洗装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 |
1.3 鸡、鸭肠剖切现状及现实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2 鸡、鸭肠组织结构、几何参数和机械特性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食用鸡、鸭肠的取材现状 |
2.3 鸡、鸭肠组织结构及比较 |
2.3.1 鸡、鸭的消化系统解剖图 |
2.3.2 鸡、鸭肠体的组织结构特点比较 |
2.4 鸡肠外观特征及尺寸的测量 |
2.4.1 试验取材 |
2.4.2 实验用仪器的选择 |
2.4.3 重复试验指标及事项 |
2.4.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2.5 鸡肠剪切强度的测试 |
2.5.1 实验取材和测量点的选取 |
2.5.2 实验仪器和装备 |
2.5.3 测量指标及方法 |
2.5.4 肠体剪切强度试验结果及分析 |
2.6 鸡肠消化道的酸碱性 3 总体方案设计 |
3.1 肠体剖切装置总体设计原则 |
3.1.1 机械部分的现代设计方法与选择 |
3.1.2 自动剖肠清洗机模块化设计准则 |
3.1.3 自动剖肠清洗机总体设计要求 |
3.2 机械部分总体设计 |
3.3 剖肠装置的工作原理及流程 4 剖肠机结构的研究 |
4.1 剖肠机机架的设计 |
4.1.1 机架的设计要求 |
4.1.2 机架材料的选择 |
4.1.3 机架结构方案的选择 |
4.2 肠体夹持链节导轨的研究及其链轮的选择 |
4.2.1 肠体夹具的设计要求 |
4.2.2 肠体夹具材料的选择 |
4.2.3 导轨链节的结构研究 |
4.2.4 肠体压缩变形的静力学模拟 |
4.2.5 导轨链节的结构静力学分析 |
4.2.6 导轨链节结构的改进 |
4.2.7 导轨链节链轮的选择 |
4.2.8 导轨链节间距的计算 |
4.3 导轨链节挤压试验 |
4.3.1 试验方法 |
4.3.2 试验取材 |
4.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4 剖切模块的研究 |
4.4.1 剖切模块传动方案的设计 |
4.4.2 刀片电机的选择 |
4.4.3 刀轴的结构设计 |
4.4.4 刀轴的有限元分析 |
4.4.5 剖切模块第一级传动轴的结构设计 |
4.4.6 旋切刀片的选择 |
4.4.7 同步带的选取和同步带轮的结构 5 传动系统模块的研究 |
5.1 传动方案的选择 |
5.2 导轨输送模块电机功率的选择 |
5.3 导轨传动模块传动轴的选择 |
5.3.1 传动系统模块中传动轴的安装 |
5.4 传动系统模块中链条和链轮的选用 |
5.5 小包角工作条件下可靠啮合的检验 6 主支撑板的研究 |
6.1 主支撑板的选材和结构 |
6.2 主支撑板的虚拟装配 |
6.3 紧固垫板及密封结构 |
6.3.1 轴承及油封的选择 |
6.3.2 紧固垫板的结构 |
6.3.3 整机传动模块的虚拟装配 |
6.4 清洗模块的研究 |
6.5 整机的虚拟装配与评估 7 速度控制模块的设计 |
7.1 变频器容量的选用 |
7.2 变频器的外围设备及其选择 |
7.3 使用注意事项 8 结论与建议 |
8.1 结论 |
8.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和成果 |
(9)铁路货车轴承清洗设备改进设计及清洗工艺参数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轴承清洗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轴承清洗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轴承清洗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 轴承清洗设备的发展现状 |
1.3.1 国外轴承清洗设备研究现状 |
1.3.2 国内轴承清洗设备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Q公司铁路货车轴承清洗现状分析 |
2.1 轴承清洗机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
2.2 轴承清洗机工艺流程及工艺参数 |
2.2.1 B型轴承清洗工艺流程 |
2.2.2 B型轴承清洗工艺参数 |
2.3 B型轴承清洗质量现状分析 |
2.3.1 B型轴承失效的类型 |
2.3.2 B型轴承清洗后合格率统计 |
2.3.3 影响B型轴承清洗质量的原因分析 |
2.3.4 改进方案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B型轴承清洗设备的改进设计 |
3.1 B型轴承清洗设备制造方案确定 |
3.2 BK-D型铁路车辆轴承清洗机机械结构设计 |
3.2.1 总体结构设计 |
3.2.2 动力装置 |
3.2.3 清洗室 |
3.3 BK-D型铁路车辆轴承清洗机电气控制设计 |
3.3.1 清洗剂温度控制 |
3.3.2 轴承旋转速度控制 |
3.3.3 人机界面设计 |
3.3.4 PLC程序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B型轴承清洗工艺参数优化 |
4.1 正交试验方法简介 |
4.1.1 正交表构造方法 |
4.1.2 统计特征数 |
4.2 影响B型轴承清洗质量的主要因素筛选 |
4.2.1 轴承清洗因素分析 |
4.2.2 用于试验设计的主要因素筛选 |
4.3 基于正交实验的B型轴承清洗工艺参数研究 |
4.4 B型轴承清洗的最优工艺参数确定 |
4.5 实验验证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本文的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气吸式育苗穴盘自动摆放机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设施农业与工厂化育苗 |
1.2.2 育苗穴盘自动摆放机 |
1.2.3 其他工厂化育苗设备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气吸式育苗穴盘自动摆放机总体方案选择 |
2.1 需求分析 |
2.1.1 设计要求 |
2.1.2 设计依据 |
2.2 方案选择 |
2.2.1 总体方案选择 |
2.2.2 气力取盘装置方案选择 |
2.2.3 供盘装置方案选择 |
2.2.4 控制系统设计要求 |
2.3 工作原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气吸式育苗穴盘自动摆放机零部件设计 |
3.1 气力取盘装置设计 |
3.1.1 气压回路设计与真空吸盘选型 |
3.1.2 真空泵选型与工作特性测试 |
3.1.3 吸盘架设计 |
3.2 运动装置设计 |
3.2.1 卷扬机构与绳轮机构设计 |
3.2.2 竖直导向杆设计 |
3.2.3 法兰型直线轴承选型 |
3.2.4 轴支轨与直线滚动轴承选型 |
3.2.5 过载保护装置设计 |
3.3 其他零部件设计 |
3.3.1 盘箱与输送带设计 |
3.3.2 可调平机架与高度调节机构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气吸式育苗穴盘自动摆放机控制系统设计 |
4.1 控制系统总体方案 |
4.2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4.2.1 控制器选型 |
4.2.2 步进电机与驱动器选型 |
4.2.3 传感器选型 |
4.2.4 其他硬件设计与硬件调试 |
4.3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4.3.1 控制系统软件工作流程 |
4.3.2 控制算法的选择与软件调试 |
4.3.3 控制系统软硬件调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样机试制与试验研究 |
5.1 样机试制 |
5.1.1 样机试制 |
5.1.2 样机工作流程 |
5.2 试验研究 |
5.2.1 试验因素与试验指标 |
5.2.2 吸盘个数与吸附位置对摆放成功率的影响 |
5.2.3 吸盘座缓冲弹簧对摆放成功率的影响 |
5.2.4 真空泵供电电压对摆放成功率的影响 |
5.2.5 正交试验 |
5.2.6 验证试验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滚动轴承清洗机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汽车轮毂轴承微动磨损试验机的研究与开发[D]. 胡峰.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7)
- [2]随动式棉田残膜回收机设计及关键技术研究[D]. 杨松梅. 吉林大学, 2020
- [3]含改性碳纳米材料润滑脂的摩擦性能及长效测试[D]. 陈耀彤. 湖南大学, 2020(07)
- [4]陶瓷磨盘豆浆机的结构设计与研究[D]. 马壮壮. 天津科技大学, 2020(08)
- [5]多工况条件下润滑脂对轴承服役性能的影响研究[D]. 熊锐峰.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 [6]自驱动洗车设备钢构架模拟优化分析[D]. 李成. 安徽理工大学, 2019(01)
- [7]水环境用滚动轴承表面减摩、耐磨薄膜制备及性能研究[D]. 袁祖浩.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 2019(09)
- [8]小型剖肠清洗装置的研究[D]. 郭言国. 山东农业大学, 2017(01)
- [9]铁路货车轴承清洗设备改进设计及清洗工艺参数优化[D]. 余超.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9)
- [10]气吸式育苗穴盘自动摆放机的研制[D]. 刘海彬.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