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改正论文_张凯歌,廖阿托,刘帅

导读:本文包含了模型改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模型,对流层,坐标系,子时,重力场,电离层,正光。

模型改正论文文献综述

张凯歌,廖阿托,刘帅[1](2019)在《基于ASTER-GDEM模型的1∶5万区域重力调查中远区地形改正》一文中研究指出在1∶5万区域重力调查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中远区的地形数据比较难搜集的情况,因此提出了基于ASTER-GDEM模型的数据转换方法来提取地形数据,实现中远区地改,并通过某地实测地形图(1∶50000)及水准资料比较,以及两种方法计算出的远区地改值比较,对转换方法的可行性进行验证分析。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完全适用于1∶5万区域重力调查中远区地形改正。(本文来源于《西部探矿工程》期刊2019年12期)

王谦,赵俊叁,王涛,谷苗,冯亚飞[2](2019)在《改进的高精度CGCS2000格网改正量自动计算模型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目前测绘数据多为54系或80系,测绘成果出现新旧坐标系不统一、不利于使用的问题。在对现有转换模型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的高精度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格网改正量自动计算模型,该模型通过输入点、线、面控制数据,自动采用平面四参数、Shepard拟合法或距离加权法与最小二乘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坐标转换。经检验,经过此转换模型处理后,精度可达到0.001m,使1∶2 000或1∶5 000比例尺地形图转换精度得到很大提升。(本文来源于《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期刊2019年03期)

李业坤,吴丰波[3](2019)在《对流层延迟经验模型改正影响因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详细介绍了Saastamoinen对流层延迟改正经验模型,通过对经验模型的影响因子分析,得出高差对基线解算的残余对流层延迟影响较大,并从温度、相对湿度、大气压叁个方面,模拟其变化和高差对对流层延迟的共同影响,分析得出温度变化对对流层延迟影响最大。通过一组实例数据,分析了对流层延迟经验模型在对流层延迟改正中的应用效果。(本文来源于《测绘技术装备》期刊2019年03期)

梁磊,于锦海,朱永超,万晓云,常乐[4](2019)在《顾及非线性改正的动力学方法反演GRACE时变重力场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解的迭加原理求解了轨道扰动微分方程组,构建了扰动位系数与轨道和星间距变率的观测方程,并分别引入非线性改正项.通过惯性坐标系与运动坐标系的转换求解状态转移方程组,分析了观测方程的低频误差特征,导出了目前常用的消除剩余星间距变率低频误差的五参数或七参数经验公式.此外,根据非惯性力模型误差是分段标定的特点,提出利用叁次样条函数来处理低频误差,通过模拟计算表明叁次样条函数处理低频误差略优于七参数.最后,处理实际的GRAEC Level-1b数据,解算了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的月时变重力场模型UCAS_Grace01,通过在不同区域进行比较可以得出本文计算的时变重力场模型与国际官方机构精度基本是一致的结论.(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田正华,李庚新,汤伏全[5](2019)在《基于残差改正模型的叁维激光扫描点云坐标转换》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多个已知点上的转换坐标值与已知坐标值之差(称为坐标转换残差)来建立残差改正模型,对测区内的点云数据施加残差改正,从而提高叁维激光扫描点云数据的精度。同时,以Leica Scanstation C10型扫描仪为例,通过实验探讨了点云高程精度与扫描距离及倾角的关系,分析了该仪器扫描时配准标靶至仪器的合理距离,以促进维激光扫描技术在DEM建模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地理空间信息》期刊2019年08期)

张宏伟,张炳先,侯作勋,彭呈祥[6](2019)在《顾及光行差改正的遥感卫星成像模型及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光学遥感卫星的几何特性和成像机理,系统地分析了光行差效应对光学遥感卫星对地观测精度的影响。根据光行差效应影响的机理与特点,文章推导出了严格的光行差模型,并通过一个变换矩阵将该模型引入到传统共线方程模型中,实现了模型中光线真方向向量与视方向向量之间的转换。在实验阶段,通过两组实验对本模型的精度和有效性进行了对比验证,首先基于不同侧摆角的模拟影像对比分析了传统模型和本模型的定位精度,然后,结合几何定标的补偿效应,对比分析了两种初始模型及定标后的精化模型在不同侧摆角下的定向精度,进而验证各模型对光行差的改正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文中方法可以有效的补偿卫星影像由光行差引起的几何误差,提高敏捷光学卫星大侧摆成像时的定位精度。(本文来源于《航天返回与遥感》期刊2019年04期)

王乐洋,丁锐,吴璐璐[7](2019)在《SUT法偏差改正的Partial EIV模型方差分量估计及其精度评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部分变量误差(partial errors-in-variables,Partial EIV)模型方差分量估计精度评定理论不完善,将SUT采样法应用于Partial EIV模型的最小范数二次无偏估计(the minimum norm quadratic unbiased estimator, MINQUE),利用方差分量估计修正随机模型并以此作为先验信息对观测向量进行SUT法采样得到参数的加权均值和二阶精度信息。考虑到非线性模型的偏差,进行偏差改正,再通过SUT法对改正后的参数采样计算二阶精度信息。通过算例实验验证,结合SUT法和方差分量估计求解Partial EIV模型,能够有效地避免复杂的求导运算,并获得更为精确的参数估值和合理的二阶精度信息,表明偏差改正的必要性。(本文来源于《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期刊2019年07期)

闫俐孜,马丹,徐莹,王胜利,范曹明[8](2019)在《一种新的多因子约束下的NWP反演ZTD残差改正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流层延迟是GNSS定位的主要误差源之一,利用NWP模型的气象数据积分反演ZTD是当前研究热点.然而,采用两大气象预报中心(ECMWF和NCEP)的再分析资料反演ZTD的残差一般在±60 mm之间浮动,预报资料反演的ZTD的精度更差,都不能直接用于精密定位.一般是先将此反演的ZTD作为初值,设定先验方差,将残差作为未知参数求解.NWP反演的ZTD的精度,将直接影响对流层和模糊度参数在滤波过程中收敛速度.前人的研究表明,NWP反演ZTD的残差大小与测站所在纬度相关,利用纬度与残差的相关函数可提高NWP反演ZTD的精度,但效果并不明显.针对以上问题,比较ECMWF和NCEP再分析资料反演ZTD的精度,然后分析精度较高的ECMWF资料反演的ZTD的残差随温度、湿度、纬度、季节等因子变化的规律,并结合基于最小绝对残差法的多项式拟合方法拟合残差,提出一种新的多因子约束下的NWP反演ZTD的残差改正模型,从而提高NWP反演ZTD的精度.为验证模型的性能,以133个IGS站高精度ZTD为参考,拟合2015年ECMWF反演ZTD的残差,构建残差改正模型,并利用此模型改正2016年ECMWF反演的ZTD.实验结果表明:在纬度高于15°的地区,NWP反演的ZTD的平均残差和均方根误差比使用模型前分别减小了86.9%和36.3%.另外,对于较低纬度地区,此残差改正模型的效果不明显.(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徐蒋林[9](2019)在《CORS系统下对流层延迟改正模型建立与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技术在全球的多元化发展,使得各行业中GNSS系统都有所涉猎,导航定位这一方面体现的尤为突出。当GNSS信号经过大气时,接收信号会有所延迟,因此不能进行精确定位,会产生相应的误差。在进行误差分析的同时,对于大气中产生的延迟是人们研究的重点,对于定位的精度显得非常重要,这也决定在导航定位时能不能进一步提高精度。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对流层延迟误差计算方法进行了阐述,全球定位系统在定位过程中会受到很多误差的影响,讲述了影响GPS定位的误差源。同时对现阶段发展迅速的连续运行参考站 CORS(continuously operating reference stations)系统进行原理及运行流程的简单介绍。然后利用GAMT软件解算IGS站对流层延迟,选择不同投影函数模型和参数进行比较分析,解算结果与IGS站之间差值比较分析,对模型建立的数据和参数提供可靠性分析。再通过GAMIT软件解算苏州CORS站的数据得到对流层延迟量,结合支持向量机算法,建立支持向量机模型并以其作为研究对象。将对流层假想为一个无限薄的单层膜,然后将穿刺点坐标作为输入量,对应的对流层延迟作为输出量,建立支持向量机模型。在区域内选择一个站点穿刺点坐标并估计该站点对应的对流层延迟,经过对比分析能够得出模型估计精度在2cm以内。图19表18参80(本文来源于《安徽理工大学》期刊2019-06-10)

许妙强[10](2019)在《网络RTK下区域电离层延迟改正模型建立及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直以来,电离层延迟是影响网络RTK定位精度的主要误差之一,为了减少电离层延迟对网络RTK定位精度的影响,有必要建立一个合适的区域电离层延迟改正模型,研究出一种提高测站电离层延迟误差改正数精度的算法。本文采用美国中部CORS站间双差电离层延迟数据,构建网络RTK下区域电离层延迟改正模型。通过实验论证对于网络RTK区域,内插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均可达到电离层研究与应用所需的精度。本文主要的工作和结论如下:(1)结合相对定位差分模型,推导出双差观测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推导出双差电离层延迟公式,通过实验论证在不同距离下双差电离层延迟的变化情况。实验表明:短距离下测站间双差电离层延迟的误差整体上优于长距离下测站间双差电离层延迟的误差3~5cm。在长距离条件下各测站间的双差电离层延迟误差均在0.03m以上,个别测站间的双差电离层延迟误差高达0.26m。总体上,随着测站间水平距离的的增长以及卫星高度角减小,测站间的双差电离层延迟会逐渐变大。(2)以LIM模型和DIM模型为研究目标,依次对这两种模型公式进行了推导,并将其运用于网络RTK下区域电离层延迟改正模型的研究。通过实验表明:LIM模型内插精度较高,内插误差大部分在0.05m以内;而DIM模型精度相对较差,内插误差绝大多数都大于0.05m。总体上,对于长距离网络RTK,LIM模型和于DIM模型的内插精度均达到了厘米级,但DIM模型的内插精度没有LIM模型的内插精度高。(3)结合BP神经网络模型的优点,将BP神经网络模型运用于网络RTK下区域电离层延迟改正模型的研究。通过实验表明:对于网络RTK区域,BP神经网络模型估计测站间双差电离层延迟精度均达到了厘米级。与LIM模型和DIM模型相比,BP神经网络模型的双差电离层延迟的内插精度优于DIM模型0.01~0.02m,略优于LIM模型,同样适用于区域电离层延迟建模。图[47]表[4]参[81](本文来源于《安徽理工大学》期刊2019-06-10)

模型改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目前测绘数据多为54系或80系,测绘成果出现新旧坐标系不统一、不利于使用的问题。在对现有转换模型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的高精度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格网改正量自动计算模型,该模型通过输入点、线、面控制数据,自动采用平面四参数、Shepard拟合法或距离加权法与最小二乘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坐标转换。经检验,经过此转换模型处理后,精度可达到0.001m,使1∶2 000或1∶5 000比例尺地形图转换精度得到很大提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模型改正论文参考文献

[1].张凯歌,廖阿托,刘帅.基于ASTER-GDEM模型的1∶5万区域重力调查中远区地形改正[J].西部探矿工程.2019

[2].王谦,赵俊叁,王涛,谷苗,冯亚飞.改进的高精度CGCS2000格网改正量自动计算模型设计与实现[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9

[3].李业坤,吴丰波.对流层延迟经验模型改正影响因子分析[J].测绘技术装备.2019

[4].梁磊,于锦海,朱永超,万晓云,常乐.顾及非线性改正的动力学方法反演GRACE时变重力场模型[J].地球物理学报.2019

[5].田正华,李庚新,汤伏全.基于残差改正模型的叁维激光扫描点云坐标转换[J].地理空间信息.2019

[6].张宏伟,张炳先,侯作勋,彭呈祥.顾及光行差改正的遥感卫星成像模型及验证[J].航天返回与遥感.2019

[7].王乐洋,丁锐,吴璐璐.SUT法偏差改正的PartialEIV模型方差分量估计及其精度评定[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9

[8].闫俐孜,马丹,徐莹,王胜利,范曹明.一种新的多因子约束下的NWP反演ZTD残差改正模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9].徐蒋林.CORS系统下对流层延迟改正模型建立与算法[D].安徽理工大学.2019

[10].许妙强.网络RTK下区域电离层延迟改正模型建立及算法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大同高新区PS和SBAS方法结果比较(N4...一10直角约束的结果示意图普通大气模型和精密大气模型改正...几个GGP台站用不同海潮模型改正后...给出了10个检核站模型改正前后...点定位精度一以上各种观测数据采用平...

标签:;  ;  ;  ;  ;  ;  ;  

模型改正论文_张凯歌,廖阿托,刘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