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紫丁香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培养基,赖氨酸,菌丝体,对比
紫丁香蘑论文文献综述
郭普宇,刘迪,霍婉玲,李婷婷,崔万林[1](2019)在《赖氨酸对紫丁香蘑菌丝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赖氨酸成分对紫丁香蘑菌丝体生长的影响,采用不同浓度的赖氨酸-PDA培养基进行紫丁香蘑菌丝体生长的对比试验,确定最适合紫丁香蘑菌丝生长的赖氨酸浓度。结果表明,紫丁香蘑菌丝生长的最适赖氨酸浓度分别为30μg/mL和90μg/mL,此项研究为紫丁香蘑的规范化生长提供帮助。(本文来源于《中国林副特产》期刊2019年05期)
吉建成,赵林,王同海,史志超,徐丽丽[2](2019)在《一株野生紫丁香蘑的分离纯化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对采自青岛崂山景区的紫丁香蘑(Lepista nuda)新鲜子实体进行组织分离、纯化与鉴定,获得紫丁香蘑纯培养菌丝体。挑选无病虫害,朵形正常紫丁香蘑子实体,选取菌盖与菌柄交界处进行组织分离获得菌丝,提取基因组扩增ITS序列,根据ITS序列聚类分析进行菌株鉴定。经ITS序列聚类分析证实其为紫丁香蘑。紫丁香蘑菌丝生长最适培养基:黄豆粉培养基,在该培养基上菌丝生长速度快、淡紫色菌丝致密。该方法获得了紫丁香蘑的纯培养菌株,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紫丁香蘑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崔婉茹,郭普宇,李冰,张洪雨,朱然[3](2019)在《不同碳氮源对紫丁香蘑菌丝生长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采用不同碳源和不同氮源对紫丁香菌丝体进行培养,对比研究其对紫丁香蘑菌丝体生长的影响,分别观察紫丁香蘑菌丝体在培养基中菌落长势、大小、菌丝生长指数及速率。本研究为今后研究紫丁香蘑菌种扩繁、大规模发酵及椴木接种提供了实验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林副特产》期刊2019年03期)
邢鹏杰,高婷婷,马世玉,李文秀,王亚磊[4](2017)在《紫丁香蘑菌丝纯培养物的分类鉴定及最佳培养基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紫丁香蘑是美味食用菌,其栽培技术目前不稳定,其产量和质量都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此想得到高产稳产紫丁香蘑菌种,其菌种资源研究非常必要。将自辽宁医巫闾山采集的紫丁香蘑进行菌种收集得到菌种"CCMJ1341",对其进行ITS序列测定比对及其系统发育学的分析,结果显示菌种"CCMJ1341"为紫丁香蘑的菌丝分离物,Genbank登录号为KT932709,系统发育分析证实了Lepista与Tricholoma亲缘关系较近。同时选用5种培养基进行最适合培养基质的选择,综合马铃薯培养基为最适合菌种"CCMJ 1341"生长的培养基,在培养13 d后培养菌落直径为73.7 mm。试验结果为进一步的栽培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7年12期)
张梅琳,徐济责[5](2017)在《紫丁香蘑液体培养基营养成分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比较了在不同碳源、氮源、无机盐的营养条件下紫丁香蘑(Lepista nuda)液体培养菌丝球的直径和菌丝干重,结果表明紫丁香蘑液体发酵培养最适碳源为蔗糖,最适氮源为蛋白胨,最适无机盐为硫酸镁。(本文来源于《食用菌》期刊2017年04期)
李男男,李环明,薛春梅,赵永勋,李佳琳[6](2017)在《紫丁香蘑粗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紫丁香蘑菌丝体粗多糖的抗氧化活性。[方法]采用微波辅助法提取紫丁香蘑菌丝体粗多糖,采用固液分离及离心法提取发酵液粗多糖,采用DPPH法、水杨酸比色法和邻苯叁酚自氧化法等研究粗多糖清除自由基能力的变化。[结果]菌丝体粗多糖和发酵液粗多糖均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但2种粗多糖的抗氧化能力有差异;菌丝体粗多糖清除自由基的能力高于发酵液粗多糖,在特定浓度范围内,随着多糖浓度的增加,其抗氧化能力也随之增强,且呈量效依赖关系。[结论]菌丝体粗多糖和发酵液粗多糖均具有抗氧化能力,但菌丝体粗多糖抗氧化能力强于发酵液粗多糖。(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14期)
李琦[7](2017)在《基于SRAP和ISSR方法对东北地区紫丁香蘑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紫丁香蘑色泽宜人、菇香独特,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紫丁香蘑作为东北地区珍稀的野生食药用菌资源,由于其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不断被人们发现和认可,导致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野生资源有限且人工栽培过程比较困难,这对紫丁香蘑野生资源的保护是极其不利的。利用分子标记的方法研究我国东北地区紫丁香蘑的遗传多样性,有助于了解它们的生存现状,在资源保护和栽培育种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SRAP和ISSR分子标记方法对我国东北地区8个野生紫丁香蘑种群的72份样本材料进行研究分析。在SRAP分析中,从8个前端引物和8个后端引物组合成的64个引物组合中筛选出条带多态性好、重现性和清晰度高的6个SRAP引物组合,扩增紫丁香蘑的开放阅读框序列区域,总共获得117个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有111条,多态性条带百分比为94.87%。在紫丁香蘑的物种水平上,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e = 0.3426,Shannon's遗传多样性信息指数I = 0.5049;种群间的Nei's平均遗传距离为0.2059,遗传分化系数Gst = 0.2136,基因流Nm= 1.8408,Nei's遗传距离和种群地理距离之间曼特尔相关性检验结果为r = 0.3377,P= 0.0580。在ISSR分析中,从23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条带多态性好、重现性和清晰度高的6条ISSR引物扩增紫丁香蘑的重复序列,总共获得97个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有91条,多态性条带百分比为93.81%。在紫丁香蘑的物种水平上,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e = 0.3393,Shannon's遗传多样性信息指数I=0.5033;种群间的Nei's平均遗传距离为0.2557,遗传分化系数Gst = 0.2666,基因流Nm = 1.3752,种群间的Nei's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之间曼特尔相关性检验结果为r =0.1850,P = 0.1908。实验结果表明两种分子标记方法均适合用于分析紫丁香蘑的遗传多样性,都检测到紫丁香蘑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其中SRAP标记多态性略高于ISSR标记。本研究结果表明紫丁香蘑不同种群间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和基因流动,遗传分化主要发生在种群内,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关系。(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期刊2017-03-01)
李男男[8](2016)在《紫丁香蘑菌丝体粗多糖提取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试验以紫丁香蘑(Lepista nuda)菌丝体为试验对象,对其菌丝体液体发酵培养的最适条件,菌丝体粗多糖提取的最佳工艺,各培养阶段胞外酶活性,菌丝体脱蛋白Sevag法及多糖清除自由基的能力等5方面进行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正交试验法对其菌丝体液体发酵培养条件进行筛选;经比较采用微波辅助法对菌丝体粗多糖提取工艺进行优化;采用Sevag法对菌丝体进行脱蛋白处理;采用分光光度法对菌丝体胞外酶活性进行测定;分别选用DPPH法、普鲁士蓝法、水杨酸比色法、邻苯叁酚自氧化法对粗多糖清除自由基能力进行测定。结果:1.以菌丝体干重和胞外糖含量为评价指标,通过对菌丝体液体发酵培养基、p H值和培养温度进行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筛选出最适合菌丝体生长的液体发酵培养基组分为可溶性淀粉2%(w/v),酵母浸粉0.5%(w/v),KH_2PO_40.3%(w/v),Mg SO_40.05%(w/v),Ca Cl_2 0.001%(w/v),VB1 0.001%(w/v),p H=7;最佳培养温度为25℃。2.在菌丝体粗多糖提取试验中,通过热水浸提法、碱提法、微波辅助法、超声波辅助法4种方法进行试验比较,结果得出多糖提取率分别为19%、10.67%、28.67%和23%,继而确定微波辅助法为本试验最佳提取方法;通过单因素和正价试验对其进行优化,从而确定最佳提取工艺参数:提取4次、提取15min、料液比(提取液与95%乙醇溶液的比例)1:5,得到的菌丝体粗多糖提取率为28.67%。3.在粗多糖初步纯化试验中,应用Sevag法除去菌丝体粗多糖中的蛋白质,通过多糖损失率和蛋白质去除率确定:糖液:Sevag体积比为5:1,脱蛋白次数为3次。最终得出多糖、蛋白含量,分别为29.07%和为6.28%。4.分别采用DPPH法、普鲁士蓝法、水杨酸比色法、邻苯叁酚自氧化法测定粗多糖清除自由基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DPPH自由基清除率:菌丝体脱蛋白多糖>菌丝体粗多糖>发酵液多糖,清除率分别为82%、71.44%、52.61%;还原能力:菌丝体脱蛋白多糖>菌丝体粗多糖>发酵液多糖,OD700值分别为1.421、0.966、0.493;?OH自由基清除率:菌丝体脱蛋白多糖>菌丝体粗多糖>发酵液多糖,清除率分别为82.11%、81.63%、65.97%;O_2?—自由基清除率:菌丝体脱蛋白多糖>菌丝体粗多糖>发酵液多糖,清除率分别为54.67%、44.83%、31.77%。5.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不同培养天数菌丝体胞外酶活性的变化研究结果为:CMC酶的酶活力在培养到10d时达到最大,酶活力为10.28U;淀粉酶的酶活力在培养到13d时,酶活力为11.23U;过氧化物酶的酶活力在培养到10d时达到最大,酶活力为6.6U;滤纸酶的酶活力在培养到13d时,酶活力为6.7U。结论:紫丁香蘑菌丝体粗多糖、菌丝体脱蛋白多糖和发酵液粗多糖均具有良好的抗氧化能力,但3种粗多糖的抗氧化能力存在差异;菌丝体脱蛋白多糖自由基清除率大于菌丝体粗多糖自由基清除率,同时都大于发酵液粗多糖自由基清除率,3种多糖自由基清除率都小于Vc,多糖浓度在0.5~10.0mg/m L范围内,随着浓度的增加,其抗氧化能力也随之增强。(本文来源于《佳木斯大学》期刊2016-06-01)
薛春梅,李男男,赵永勋,李环明,邵德福[9](2015)在《紫丁香蘑菌丝体液体发酵培养基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选出适合紫丁香蘑(Lepista nuda)菌丝生长的液体发酵培养基。[方法]以紫丁香蘑菌丝体干重和胞外糖含量为评价指标,通过正交试验筛选出最适合紫丁香蘑菌丝生长的液体发酵培养基。[结果]碳源对菌丝体生长的影响最大,其次是KH_2PO_4和氮源,最后是MgSO_4。[结论]最适液体发酵培养基为:可溶性淀粉2%(w/V),酵母浸粉0.5%(w/V),KH_2PO_40.3%(w/V),MgSO_40.05%,CaCl_20.001%,VB10.001%(w/V),pH 7。(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33期)
唐超,徐济责[10](2015)在《紫丁香蘑二级种培养基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从高粱、小麦、麦草等不同主料培养基培养紫丁香蘑二级种,观察吃料速度及菌丝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以高粱为基质的培养基,最适用于培养紫丁香蘑二级种。(本文来源于《食用菌》期刊2015年05期)
紫丁香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试验对采自青岛崂山景区的紫丁香蘑(Lepista nuda)新鲜子实体进行组织分离、纯化与鉴定,获得紫丁香蘑纯培养菌丝体。挑选无病虫害,朵形正常紫丁香蘑子实体,选取菌盖与菌柄交界处进行组织分离获得菌丝,提取基因组扩增ITS序列,根据ITS序列聚类分析进行菌株鉴定。经ITS序列聚类分析证实其为紫丁香蘑。紫丁香蘑菌丝生长最适培养基:黄豆粉培养基,在该培养基上菌丝生长速度快、淡紫色菌丝致密。该方法获得了紫丁香蘑的纯培养菌株,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紫丁香蘑提供了科学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紫丁香蘑论文参考文献
[1].郭普宇,刘迪,霍婉玲,李婷婷,崔万林.赖氨酸对紫丁香蘑菌丝生长的影响[J].中国林副特产.2019
[2].吉建成,赵林,王同海,史志超,徐丽丽.一株野生紫丁香蘑的分离纯化与鉴定[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崔婉茹,郭普宇,李冰,张洪雨,朱然.不同碳氮源对紫丁香蘑菌丝生长的对比研究[J].中国林副特产.2019
[4].邢鹏杰,高婷婷,马世玉,李文秀,王亚磊.紫丁香蘑菌丝纯培养物的分类鉴定及最佳培养基筛选[J].分子植物育种.2017
[5].张梅琳,徐济责.紫丁香蘑液体培养基营养成分初探[J].食用菌.2017
[6].李男男,李环明,薛春梅,赵永勋,李佳琳.紫丁香蘑粗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7
[7].李琦.基于SRAP和ISSR方法对东北地区紫丁香蘑遗传多样性的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7
[8].李男男.紫丁香蘑菌丝体粗多糖提取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D].佳木斯大学.2016
[9].薛春梅,李男男,赵永勋,李环明,邵德福.紫丁香蘑菌丝体液体发酵培养基的筛选[J].安徽农业科学.2015
[10].唐超,徐济责.紫丁香蘑二级种培养基的筛选[J].食用菌.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