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区的兴起,是社会转型的产物.我国社区是为了满足社会福利服务而选择的一个社会管理平台,这个时期的社区以福利保障为主要内容,利益分享是其主要特征.而一个意义社区应该是以情感为纽带,具有共同价值取向、荣誉感和归属感特征的人们社会生活的共同体.从利益社区到意义社区,这既是社区治理的内在要求,也是最终目标.而实现这个目标的逻辑起点则需要以责任和合作为方向,以道德为保障,以居民参与为行动,以习惯为成果,培育符合社会要求和社区居民期待的共同体.
关键词:城市社区; 意义社区; 社区治理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了社会转型.经济模式、生产方式的转变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化,新的社会问题随之出现,其中因下岗而发生的贫困问题催生了社区服务.在此基础上,社区作为一个新的管理单元开始在城市兴起并逐渐向农村发展.然而,近四十年的社区实践,人们却越来越想知道:真正意义上的社区是什么?
在学理上,1887年,腾尼斯在《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认为社区等同共同体,是基于自然意志,如情感、习惯、记忆等,以及基于血缘、地缘和心态而形成的一种社会有机体,强调共同体的自然纽带."社区消亡论"的代表人物齐美尔也基于对社区与社会的区分展开推进性研究和深刻论述,在《大都会与精神生活》中,对都市环境和都市居民心理体验之间关系的探讨,凸显出了社区对于居民获得心理安全感的重要性.吉登斯关注社区的政治意义指出,社区是新型政治的根本所在,因为它不仅是一种重新找回的地方团结形式,而且还是一种促进街道、城镇以及更大区域内的社会和物质复苏的可行办法[1].就社区这类共同体,后世的社会学家们不断突破.除利益因素也被视为共同体的团结纽带外,"认同"、"归属感"对于任何形态的共同体而言始终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可以说,意义社区的两个重要特征是:情感认同和有心理上的归属感.
以"认同"和"归属感"而言,我国社区就已然存在着先天的缺陷.首先,我国城市社区并不是基于自然意志而缔结而成,而是情势所迫而为."单位制"的式微,居民的社会福利需要,促使管理者们选择了"社区".这种外生性的社区比内生性的社区自然少了自然意志,缺了对社区的认同.其次,城市的扩张所带来的人口剧增把不同文化背景带到了都市,产生了理性和冷漠的都市生存策略.这种人际关系疏松的习惯和特点产生了困境,社区居民一方面对公共产品、公共服务有着很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又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和行为来对待.这种状况无疑需要从认同和归属感方面整合社区力量,才能实现完整意义上共同体所承担的使命.
对照组:采取常规尿液检测法,在检查前一晚,病患要根据医嘱禁食禁饮,第2天清晨,患者保持空腹状态,采集患者中段尿液剂量10 mL。通过尿液分析仪进行干化学葡萄糖氧化酶检测法对病患进行常规尿液检测,对病患尿液中葡萄糖含量进行测量计算。
一、以合作和责任引领社区
由于经济生活过度地深入到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个性化、原子化的自由主义强调的差异性以及传统文化都对冲着社区的团结,因此化解这些矛盾的核心是必须确立社区团结的价值目标.
(一) 合作是基础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长期地开展了以地缘共同体为主的社会实践,并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如果单纯从社区责任的划定且对后世和周边国家都产生深远影响便非《吕氏乡约》[3]莫属.1076年,《吕氏乡约》酝酿产生并在蓝田开展了其社会实践.这次实践活动完全可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社会管理创新.其创新点在于:一是民约的形式;二是自愿的性质;三是对地缘共同体(社区)邻里关系的责任有了首次的约定.从其内容"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上去看,在四个方面细化了邻里关系的责任.到1518年,王阳明颁布的《南赣乡约》[4]将"乡约"的影响推向了顶峰,其脉络已经从蓝田延伸至中国90%以上的乡村,后来甚至拓展到日本、朝鲜、南亚等地区.时至今日,社会发生了系统和深刻的变化.社区内公益事业和公共事务也随着功能的分化而产生了福利服务、卫生、环境、文化、教育、治安等诸多内容,借鉴《吕氏乡约》和《南赣乡约》的意义在于:责任的约定或规定应该是先导性的社区治理的创新之举,否则就会令民众手足无措.例如在接受救助方面,滥用社会救助的问题也是因为责任不明确.救助一个有困难的人,救助者只有辅助者的责任.辅助者原则之一就是"一个人在尚未得到政府的社会援助时,必须努力改变自己的环境,争取家庭或周围志愿者的支持"[5].也就是说,只有穷尽了个人、家庭之力,才能向社会寻求援助,最后政府才有责任予以帮助.这种责任外推的方式,既有保守的一面,又能有效避免滥用社会救助.
在社区,社区成员的合作意识逐渐淡化.究其原因,一是经过了几千年的小农经济生活,自给自足和孤立、封闭促使产生了"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和"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等思想意识根深蒂固.二是都市生活、货币生活的影响,把理性和冷漠作为一种生存策略、护身的铠甲.其实竞争只是一种工作的状态,不能包括社会生活的全部,合作才是常态.
非强制性和自愿是道德的重要特征.贝拉(Bellah)在《心灵的习惯》[6]中强调个人的自主性及生命与快乐的重要性,即是人际交往中培养关心他人、利他精神、忠诚等态度是加深共同体成员感情的先决条件.至于道德为什么要非强制、自愿?回答这个问题其实也就是找到了打开社区为何选择道德而不是法律作为行为规范这扇门的钥匙.非强制、自愿是平等和自由有机统一的必然结果.简单地说:公共领域的人均是平等的,没有人可以也无权对另一进入此领域的人的行为予以惩罚,这是其一.其二是参与或不参与公共事务是个人自由,谁也不能非要拘传到案.参与是基于兴趣、善的意念或者情感等基础上自由意志的充分表达.因此社区内公共行为更适合用道德来约束和规范.
(二)有责任才有担当
不同信仰、不同背景的异质人群融合在城市社区,需要有整合机制.社区共同体与民族共同体、宗教共同体的比较,具有复杂性的特点,然而社区整合在意义社区的建设过程中却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从中外社区发展的历史中不难发现:整合社区的机制就是社区参与.社区公共事务与居住在社区里的每一居民利害攸关,对社区内公共事务漠不关心,在理论上来说不存在.如果有区别则是每一居民关注的侧重点不一样.然而社区参与的问题是缺少机会和平台以及感觉不到社区的发展.
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14](P493)
血小板计数是出血、血栓疾病的重要诊断指标。虽然关于儿童血小板参数参考范围的报道已有很多,但一直一来,我院检验科都是以(100-300)×109/L作为血小板计数的参考范围,但实际检测过程中却发现一部分儿童血小板计数高于此范围,而且普遍高于成人,临床医生对此也存有疑问。因此,作者对我院同一台仪器上健康体检的儿童和成人的静脉血血小板计数结果进行分组调查分析,得出结论。现报告如下:
社区是一个聚居空间,也是一种类型的共同体.选择一个社区从表面上看是安居,其实是社会化、抱团取暖的过程.1620年11月11日,经过在海上66天的漂泊之后,一艘名为"五月花"的大帆船向美洲陆地靠近.《五月花号》在社区的起源、发展中都是具有深远影响的事件.如果人们分析当时船上102人所处的环境,完全可以说是合作则生.合作是共同体形成的要义,而抱团是最基本的形式.
二、享用道德
所有类型的共同体都有一套系统维护机制,社区也概莫能外.社区的维护机制是确保社区内成员表现适当的特征,处理成员内外部的紧张关系,也可以说对社区成员的约束、规范.但在研究中发现:社区作为共同体其约束的方式显然不同于其他类型的共同体,在于社区更适用道德.
压实膨润土混合物自由膨胀-收缩、限制膨胀-收缩过程的特征点见表4和表5。其中, 收缩量是指膨胀稳定与收缩稳定之间体积的变化率差值。
(一)道德产生于共同行动,作用于公共领域
(二)道德自律
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平台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议事、决策平台,另一类就是活动平台.活动对社区居民很重要,促进互相了解、熟悉.古代乃至现在的乡村一些社区通过祭祀、宗教事务把居民聚集起来,达到了社区团结的目的.现代城市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比较丰富多样,资源配置才是问题所在.至于议事、决策平台,随着民主进程及现代化技术手段的介入,估计有全新的改观.
道德之所以成为不同于法律法规的规则体系,是因为道德正好弥补了法律法规的一种缺憾---共同的行动.共同的行动是单个个体为达到共同的目的而采取的协调一致的行动,通过个体间的合作就会形成群体.道德就是群体生活的共同规则.以集体利益为上,融入到集体之中,有时候可能需要牺牲一些个人的利益,必须有共同的行动才能生存.在社会性动物方面,共同行动的例证就是南极企鹅.为了抵御-60℃的寒冷,企鹅互相紧密地挤在一起.最先站在外面的企鹅慢慢地往里挪动,而站在里面的就慢慢地向外移动.这样一种合作性的移动,它使整个群体避免冻死.社会性动物尚且如此,作为高级动物的人类在竞争、合作和交际中,道德的生物逻辑也就是一种自然选择.因此达尔文说过:"只要任何动物的智力发展到或几乎发展到人类的水平,那么它们以固有的社会本能也一定获得道德观念和道德良心."
合作是友善的开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倡"友善",友善既是一个价值目标,又是一种境界.在社区一些公共事务中,更多时候需要的是合作.只有养成了合作精神、合作习惯,才有可能更上一层楼.
三、参与才有整合
责任,字典里是指分内之事.由于历史传统的原因,对"社区"的事务,长期以来都处于一个研究边缘化的范畴.即使正式使用社区名称、推行社区建设近四十年的今天,社区居民的责任依然套用"公民"责任概念.这样的责任规定过于宽泛从而有失偏颇.美国著名学者哈丁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一块对所有人开放的牧场上,如果每个人都为了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放养尽可能多的牲畜,过度放牧最终会使牧场无法供养任何一头牲畜[2].从社会心理学上讲,当人们暂时脱离了原有固定的社会关系网络,进入一个新的社区,就处于一种暂时的角色"匿名"状态,外部控制力与自我约束力同时下降,因此约定一种新的责任担当并唤起居民所应承担责任意识,才是关键之所在.
公众是城市林业建设的重要力量,在未来城市林业建设中,继续加强对城市林业建设的宣传作用,通过电视、电台节目、微信等方式让公众更好地认识与了解城市林业,让公众参与城市林业建设的管理工作,让城市林业得到市民的广泛赞誉与衷心拥护[12]。同时应注重各种绿地场所的功能,以满足市民的需求来构建城市绿地,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
(一)提供机会与平台
有一个故事:一个小区对道路和草地进行整修,大部分的工程完成,最后只有草地的道路还没修就停工了.过了一段时间工人们来修草地道路,发现草地里已被居民踩踏出几条小路,工人们顺势而为.故事的演绎可以有多种解读,而站在社区参与的角度去看,结局如此的完美,因为道路的设计者、工人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参与的机会和平台.社区居民对社区公共事务的参与,科莱狄(Cladis)提出了"包容性社区"[8]的理论解释.认为社区居民能够充分参与、充分知悉、共同分担责任与义务,其基础在于居民彼此的尊重与照顾.事实和理论都表明:如果尊重社区居民,机会和平台是很容易出现的.但现在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往往把为社区居民想当成了替居民想,信任不在,广泛的居民参与就失去了前提.
道德保证了社区居民能够平等而且自由地参与到社区事务中来,也享用道德带来的利益.如声誉、名望和认同,更主要的是靠公正性、可靠性和诚实缔结了和社区居民真情实感的关系.情义无价,桑德尔在论"德行的重生"中指出:"逐渐意识到各种各样的公共问题只有在看作源于品质塑造的缺陷时,才能得到理解---甚至应付."[7]其实道德自律并不是要人苦修,诀窍在于拥有他人的情感时也对他人拥有情感.许多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对助人为乐行为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存在于人类情感之中的行为愿望,正是这种愿望才使得人类在紧急情况下表现出善意和给予帮助.
(二) 分享
谈到分享,总会让人联想到发展成果.其实这是个误区,在社区这样的公共领域,社会行动显然不同于商业行为,也不能用商业行为的等价交换思想来代替.社团主义认为普遍的"善"就是公共利益优先于个人权利."善"的形式有两种:一是公共利益,二是美德.为了公益,社会大力倡导利他、奉献、不求回报,这些放到市场经济中,简直不可想象.
基于抗震性能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要点分析主要包括:结构抗震设计计算、抗撞墙和防震缝的设计、各种建筑结构的破坏机制的设计等,下面我们着重从这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评价:
美德分享与社区参与的逻辑框架,就是通过社会行动或社区参与而获得社区认同,进而获得归属感.如此往复,社区整合才有了开始.在一个初生的共同体中,忌讳和排斥的不是因为是外来人或是陌生人而是那些高高在上而又自以为是、生硬冷漠的那些人.
四、习惯成自然
普遍而又共同则称之为"习俗".一代又一代的累积就成为了传统.在社会学家卢曼(Niklas Luhman)的眼中则是系统简化机制.用当今时尚和网络语言来解释就是"套路".
习惯是系统价值目标与角色期待实际被个体吸收的过程,或者说是价值目标与角色期待内化的结果.习惯的功能对内是控制,减少紧张与越轨.对外是化约,简化系统复杂性,降低环境、时间、物质、符号等的复杂程度.两者的结合就形成了程式、程序或流程.对系统和个体两个方面而言,反应则是系统要有制度,个体要有习惯.
城市和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不同习惯的人群进入城市工作、学习、生活,不适应自然而然.社区公共生活对那些很少有公共生活体验的人来说,完全就是新环境、新的生活.
习惯能使社区成员较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而养成习惯的先决条件是:一是合作才是出路的理念;二是成为其成员有自己的责任承担;三是用道德来约束自己和奉献自己,懂得感恩也知道节制;四是积极参与社区行动才会得获得认同.具备了这些条件,剩下的只有时间、历练和感悟了.
4.乡镇级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按照全区统一规划,乡镇设置劳动保障事务所或劳动保障服务中心,主要提供社会保险相关服务。
总结和展望
从利益社区到意义社区,不仅是一个升级改造,而且是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这一目标,重点是了解、掌握其逻辑架构,把握其发展规律.一个真实的意义社区,不但有明月松间的环境,而且还是人们放下远行的行囊、脱下防护的重装,能够如赤子一样拥抱的友善之地.
参考文献:
[1]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M].郑戈,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83.
[2]Hardin.G:"The tradegy of the commons"Science,Dec.13,1968.戴星翼.走向绿色的发展[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570.
[3]蓝田吕氏遗著辑校[M].陈俊民,辑校.北京:中华书局,1993:84.
[4]刘笃才,祖伟.民间规约与中国古代法律秩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65.
[5]侯玉兰.国外社区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158.
[6]Bellah,R.N.etal.(1985)Habit of the Heart,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7][美]迈克尔.桑徳尔.民主的不满:美国在寻找一种公共哲学[M].曾纪茂,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379.
[8]Cladis,M.S.(1992),A Communitarianism DefenseofLlberalism,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A Study on the Logical Development of Meaningful Urban Community
TANG Yu-ming
(Hunan Police Academy,Changsha,Hunan 410000)
Abstract:The rise of community is the product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The community of our country is a social management platform chosen to meet the social welfare service,and the community in this period is obviously only a community of interests.Its characteristic is the heterogeneity of the community members,and the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only lives and enjoys the social welfare.A meaningful community should be a community in which people live in society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mon value orientation,sense of honor and belonging,which is linked by emotion and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mon value orientation,sense of honor and belonging.From interest community to meaning community,this is not only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 of community governance,but also the ultimate goal.To achieve this goal,it is necessary to take responsibility and cooperation as the guide,morality as the norm,residents'participation as the result sharing,and cultivate friendly community habits.
Key words:urban community; meaningful community; community governance
中图分类号:C916;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43(2019)06-0019-04
收稿日期:2019-05-05
作者简介:汤玉明,1963年生,男,湖南安化人,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社区管理和社会工作.
标签:社区论文; 共同体论文; 居民论文; 道德论文; 社会论文; 社会科学总论论文; 社会学论文; 社会工作论文; 社会管理论文; 社会规划论文; 《怀化学院学报》2019年第6期论文; 湖南警察学院管理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