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微振动平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振动与波,微振动平台,自适应控制,电磁作动器
微振动平台论文文献综述
李平,王迿,李增,张志谊[1](2009)在《微振动平台振动控制的仿真与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称布置的电磁作动器实现微振动平台的微振动控制。建立微振动平台的数学模型,采用自适应方法对平台的振动控制进行数值仿真,并用实验控制微振动平台的振动。仿真与实验结果表明能够抑制平台微振动。(本文来源于《噪声与振动控制》期刊2009年05期)
李平[2](2009)在《微振动平台的设计、仿真与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以微振动平台的振动主动控制为主要研究内容,从微振动控制的实际需求出发,采用理论仿真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一种微振动平台的实现方案,建立了微振动平台的动力学模型,通过对称布置的电磁作动器实现微振动控制,并在自适应方法的基础上对微振动平台的振动控制进行数值模拟与实时控制,比较详细地开展了相关动力学与控制的基础研究与实验验证。论文从微振动控制研究的意义以及国内外振动主动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发展现状开始,提出了主要研究内容。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出了一种微振动平台的总体设计方案。根据一般微振动平台应具有的功能,设计了该平台的机械结构,并对其进行有限元分析。通过有限元分析得到作动器的动态特性和微振动平台特性,并以实验测试获得作动器的频率响应曲线,为作动器及其控制系统设计奠定基础。(2)建立微振动平台的数学模型,研究微振动平台模型在随机激励下的速度反馈控制效果。通过仿真研究得出速度反馈对抑制共振峰具有明显的效果,可以用于平台的振动控制。(3)将LMS自适应算法应用到微振动平台的主动控制,编制相应的控制程序,抑制周期激励下的响应。利用MATLAB软件对系统在单频及多频位移干扰下的控制效果进行仿真,验证自适应方法。(4)搭建微振动控制实验平台,测试主动控制下的微振动平台的减振效果。采用基于跟踪滤波的Filtered-X LMS的自适应控制方法进行控制,控制方法由NI公司的实时控制器实现。实验结果表明,自适应控制算法可以有效的抑制平台的响应。(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09-02-01)
胡正[3](2006)在《应用于振动焊接的微振动平台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振动焊接中激振器的激振力不大、频带不宽等缺陷,本文研制了一种以超磁致伸缩激振器为执行元件的微振动平台。超磁致伸缩激振器利用超磁致伸缩材料的磁致伸缩效应来实现电能到磁能再到机械能的转换,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型激振器。与传统激振器相比,它有着激振力大、频率高、能效高、精度高、响应快、可控性好等优势。全文共分以下六章。 第一章介绍了振动焊接技术的研究现状,指出了振动焊接中激振器存在的不足,对比了各种激振器的优缺点,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采用超磁致伸缩材料作为执行元件的激振器,强调了这种超磁致伸缩激振器所具有的独特优势,从而说明了论文选题的意义。 第二章提出了微振动平台所应具备的各项功能,评估了微振动平台要达到的主要性能指标。并依照这些功能和指标,制定了微振动平台的总体方案,包括机械部分方案和测控部分方案,从而为下一步激振器及其控制系统的设计奠定了基础。 第叁章介绍了磁致伸缩效应的概念,从自发形变、形状效应和场致形变叁个方面对磁致伸缩机理进行了解释,总结了GMM的基本特性,并给出了GMM的本构方程。 第四章对GMM激振器进行了具体设计,根据直动型GMA初步确立激振器结构,根据激振器的输出位移和输出力要求设计了GMM棒的参数,计算了激励线圈和偏置线圈的相关参数,设计了良好的闭合磁回路以减少漏磁,开发了温控系统和预压力装置。 第五章建立了GMM激振器的动力学模型,基于电流控制方法建立了系统的PID控制模型并进行仿真,完成了控制系统硬件的实施,基于LabVIEW开发平台设计了控制软件。 第六章是全文的总结与展望。 本文通过研制超磁致伸缩微振动平台得到的一些研究心得和设计经验,可以为振动焊接设备方面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将有利于振动焊接技术在我国的发展。(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6-05-15)
微振动平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论文以微振动平台的振动主动控制为主要研究内容,从微振动控制的实际需求出发,采用理论仿真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一种微振动平台的实现方案,建立了微振动平台的动力学模型,通过对称布置的电磁作动器实现微振动控制,并在自适应方法的基础上对微振动平台的振动控制进行数值模拟与实时控制,比较详细地开展了相关动力学与控制的基础研究与实验验证。论文从微振动控制研究的意义以及国内外振动主动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发展现状开始,提出了主要研究内容。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出了一种微振动平台的总体设计方案。根据一般微振动平台应具有的功能,设计了该平台的机械结构,并对其进行有限元分析。通过有限元分析得到作动器的动态特性和微振动平台特性,并以实验测试获得作动器的频率响应曲线,为作动器及其控制系统设计奠定基础。(2)建立微振动平台的数学模型,研究微振动平台模型在随机激励下的速度反馈控制效果。通过仿真研究得出速度反馈对抑制共振峰具有明显的效果,可以用于平台的振动控制。(3)将LMS自适应算法应用到微振动平台的主动控制,编制相应的控制程序,抑制周期激励下的响应。利用MATLAB软件对系统在单频及多频位移干扰下的控制效果进行仿真,验证自适应方法。(4)搭建微振动控制实验平台,测试主动控制下的微振动平台的减振效果。采用基于跟踪滤波的Filtered-X LMS的自适应控制方法进行控制,控制方法由NI公司的实时控制器实现。实验结果表明,自适应控制算法可以有效的抑制平台的响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振动平台论文参考文献
[1].李平,王迿,李增,张志谊.微振动平台振动控制的仿真与实验研究[J].噪声与振动控制.2009
[2].李平.微振动平台的设计、仿真与实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
[3].胡正.应用于振动焊接的微振动平台的研制[D].浙江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