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藻细菌论文_郭惠娟,张伟,张小梅,毛林强,张文艺

导读:本文包含了溶藻细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细菌,铜绿,叶绿素,动力学,特性,有害,绿藻。

溶藻细菌论文文献综述

郭惠娟,张伟,张小梅,毛林强,张文艺[1](2019)在《溶藻细菌Microbacterium oleivoran的溶藻进程与叶绿素降解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太湖土着花鲴鱼肝、肠等内脏中筛选出7株具有溶藻功效的菌株,其中溶藻率最高的1株菌命名为GHJ,经DNA测序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确定该菌属于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 oleivoran),以太湖流域常见藻类———铜绿微囊藻为溶藻对象,以叶绿素a(Chla)含量变化表征溶藻特性,初步揭示溶藻进程中的GHJ菌生长动力学和铜绿微囊藻降解动力学机制,探讨了二者相关关系.结果表明,GHJ的溶藻进程是通过直接溶藻与间接溶藻协同作用,破碎并溶解藻细胞,其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中生长曲线符合Logistic生长模型,动力学方程为■,R~2=0.9797.菌藻比为1:12时的溶藻率最高达到99.60%,此条件下叶绿素与溶藻时间之间的关系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Chla]=111.96×e~(-0.21t),R~2=0.8997;所取菌藻体积比在1∶8—1∶50范围内的叶绿素减少量与溶藻过程时间关系均符合一级动力模型,R~2介于0.6897—0.8997之间,GHJ菌在整个溶藻过程中溶藻趋势相同.本研究可为溶藻菌菌种来源和溶藻过程其他工程应用提供基础理论支撑.(本文来源于《环境化学》期刊2019年06期)

王金霞,詹玲玲,陈玉成,赵雪[2](2019)在《溶藻细菌Chryseobaterium sp.S7控藻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使溶藻细菌Chryseobaterium sp.S7在水体修复工程中得到科学应用,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确定细菌和Chl.a浓度的响应面中心点,以蓝绿藻Chl.a去除率为响应值,以细菌和Chl.a浓度为影响因素,采用Central-Composite响应曲面分析法,研究了影响Chryseobaterium sp.S7溶藻效应的2个重要因素的交互作用,得出Chl.a去除率与细菌初始浓度和水体Chl.a浓度的二次多项式模型。该模型具有显着性高(P<0. 01),模型拟合度好(R~2=0. 9071)等优点。当细菌初始浓度为9. 46×10~6cell/L、Chl.a初始浓度为175. 3 mg/m~3时,Chl.a理论去除率最大(83. 53%)。水槽实验也表明该模型具有一定实用性。针对不同水华水体,可以根据本文建立的模型确定细菌投放量,达到最优控藻效果。研究结果可为应用Chryseobaterium sp.S7控制蓝绿藻引起的水华污染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期刊2019年04期)

张嗣萍,贾楠楠,王红兵,张晓辉,罗锋[3](2018)在《一株新型鱼腥藻溶藻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溶藻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蓝藻水华在全球范围频繁暴发,鱼腥藻(Anabaena)水华出现频度仅次于微囊藻(Microcystis)水华,其中的一些鱼腥藻种类能产生多样的藻毒素或异味物质,鱼腥藻水华去除技术的研发备受关注.本研究以从武汉市新洲区土壤中分离筛选到的一株细菌WP为材料,通过分析其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 DNA序列对其进行分类地位鉴定,考察了该菌株对真紧密鱼腥藻(Anabaena eucompacta)CHAB 1799的溶藻特性.结果表明,菌株WP与Lysinibacillus fusiformis NRS-350的同源性达到了99.6%,故鉴定WP属于Lysinibacillus属.菌株WP对真紧密鱼腥藻CHAB 1799发生溶藻作用的细菌阈值为6×10~3cfu/ml,其生理状态不会明显影响溶藻效果,且对不同生长时期的藻液均有较强的溶藻作用.该菌株的溶藻方式为间接溶藻.本研究结果丰富了溶藻细菌的资源库,也为治理鱼腥藻水华提供了更多的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湖泊科学》期刊2018年05期)

焦彦凯,严小军,李小兵[4](2018)在《溶藻细菌及溶藻化合物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治理有害藻华因其具有无毒、高效、专一性强等特点,已成为富营养化水体治理的研究热点。本文从溶藻细菌种类、溶藻机制和溶藻化合物等叁个方面对近十年已报道的溶藻细菌及其化合物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探讨了溶藻细菌工业化应用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及其原因,据此提出了建议以期促进溶藻细菌的工业化应用研究。(本文来源于《工业微生物》期刊2018年04期)

张洪铭,普连仙,张胜花[5](2018)在《一株溶藻细菌的筛选及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景观水体中筛选出具有溶藻作用的细菌,并对其抑藻效果和生理生化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溶藻效果随着菌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同时确定该菌株通过分泌胞外物质进行溶藻,经鉴定为柠檬酸菌属的一种。(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导刊》期刊2018年02期)

王琪,Paulina,Simon,刘锦钰,迟玉新,代先祝[6](2018)在《滇池中溶藻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溶藻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藻类水华或赤潮在世界范围内频发,带来各种危害,亟需找到有效途径控制水华或赤潮。溶藻细菌具有杀死藻类控制藻类生物量的能力,可以作为防治水华和赤潮的有效工具。【目的】分离并鉴定滇池中的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aeruginosa)及其溶藻细菌,对溶藻菌作用于铜绿微囊藻的溶藻效应进行研究,初步了解其溶藻特性与溶藻机制。【方法】采用LB平板稀释涂布,再经多次划线分离纯化细菌,测定16SrRNA基因序列以鉴定细菌种类;采用毛细管分离的方法分离铜绿微囊藻,并测定其cpcBA基因序列以鉴定蓝藻种类;采用热乙醇法提取叶绿素a,从而计算溶藻效率;基于过氧化氢酶(CAT)、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丙二醛(MDA)探究藻细胞在溶藻菌处理下的抗氧化系统响应。【结果】共分离获得11株微囊藻和17株针对铜绿微囊藻的高效溶藻菌。选取其中一株生长速度最快的铜绿微囊藻DCM4和一株溶藻效果最好的溶藻菌Sp37 (Bacillus siamensis)进行后续研究。Sp37对DCM4的4 d溶藻率达到92.4%±1.5%,且对微囊藻属的水华微囊藻(M. flos-aquae)和惠氏微囊藻(M.wesenbergii)均有溶藻效果,而对绿藻没有溶藻效果。Sp37的原菌液和无菌滤液对DCM4的4d溶藻率分别为86.8%±4.3%和81.1%±2.2%,两者没有显着差异(P>0.05)。Sp37菌体对DCM4的溶藻率为25.4%±7.3%。Sp37无菌滤液经不同温度和pH处理之后的溶藻率与未经处理的无菌滤液的溶藻率无明显差异。Sp37无菌滤液处理藻细胞会使藻细胞的CAT、GSH和MDA含量发生变化。【结论】菌株Sp37对铜绿微囊藻DCM4具有高效的溶藻作用,而且对微囊藻属具有一定的溶藻特异性。Sp37是通过分泌胞外物质间接溶藻,且溶藻物质具有热稳定性和酸碱稳定性。Sp37无菌滤液处理藻细胞会触发藻细胞抗氧化系统,并且会损伤藻细胞膜。Sp37无菌滤液很可能是通过对藻细胞造成氧化胁迫,最终导致藻细胞死亡的。(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18年12期)

张嗣萍[7](2018)在《一株广谱性溶藻细菌的筛选鉴定、溶藻特性及溶藻机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体富营养化及蓝藻水华的爆发是当今全球范围内的环境问题之一。我国的许多大中型浅水湖泊如太湖、巢湖、滇池等的蓝藻水华的爆发范围和强度都已经相当严重,造成水体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紊乱,影响旅游、养殖等行业的健康发展。我国爆发的有害蓝藻水华以微囊藻水华为主,其出现频度最高,分布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造成的危害最大。丝状蓝藻鱼腥藻水华出现频度和规模仅次于微囊藻水华,而鱼腥藻的形态、生理生态和有害产物(如毒素和异味物质)具有更高的多样性。由于其潜在的产毒性和向中纬度地区的侵略性,另一种丝状水华蓝藻拟柱孢藻也获得了广泛关注。微生物控藻技术具有低成本、环境友好、无二次污染等优点,成为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以铜绿微囊藻、真紧密鱼腥藻、拉氏拟柱孢藻为控藻对象,从武汉市新洲区土壤中筛选溶藻细菌,分析溶藻菌的生理生化特征及其系统发育特征,对菌株进行鉴定,进一步研究该菌株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 PCC 7806、真紧密鱼腥藻Anabaena eucompacta CHAB 1799、拉氏拟柱孢藻Cylindrospermopsis raciborskii CHAB 151的溶藻特性、溶藻方式、溶藻活性物质的性质,并考察了温度、光照强度等环境因子对溶藻效果的影响,并将该菌株作用于产拟柱孢藻毒素(Cylindrospermopsin,CYN)的C.raciborskii CHAB 3438,研究该菌株的溶藻机理和对毒素浓度及分布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所述:1、本文从武汉市新洲区的土壤中分离筛选到一株对PCC 7806、CHAB 1799、CHAB 151均有较强溶藻作用的菌株Lysinibacillus sp.WP,该菌株呈棒杆状,长约1.3~1.7μm,宽约0.45~0.55μm,芽孢端生,球形,膨大,革兰氏染色阳性,多以单个细胞的形式出现。2、同一种溶藻菌对不同水华蓝藻的溶藻菌阈值大小不一,菌株WP抑制PCC7806生长的细胞密度阈值小于或等于6×10~2 cfu/mL,CHAB 1799和CHAB 151分别为6×10~3、6×10~4 cfu/mL。藻的生理状态和藻细胞密度是影响溶藻效果的重要因素,而菌株WP的生理状态几乎不会影响其溶藻能力。菌株WP对多种水华蓝藻均有较强的溶藻效果,对不同种类、同种不同株系的水华蓝藻溶藻效率高低不等,对绿藻没有明显的溶藻效果。该菌株对PCC 7806、CHAB 1799、CHAB 151的溶藻方式均为间接溶藻。该菌株分泌的溶藻活性物质的热稳定性、酸碱稳定性均较高,该物质可能是相对分子质量小于3 KDa的非蛋白类物质。当温度为15~35℃时,该菌株对PCC 7806和CHAB 151这两种蓝藻均有较高的溶藻效率。当光照强度范围为10~60μmol·m~(-2)·s~(-1)时,对PCC 7806、CHAB 1799和CHAB 151这叁种蓝藻均有较强的溶藻作用。3、PCC 7806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5℃,CHAB 151的最适生长温度范围为25~35℃。PCC 7806、CHAB 1799在光照强度为30μmol·m~(-2)·s~(-1)时生长最好,CHAB 151最适光照强度范围为30~60μmol·m~(-2)·s~(-1)。相较CHAB 1799、CHAB 151,PCC 7806能够适应范围更广的光照强度和温度。4、菌株WP通过分泌活性物质作用CHAB 3438,该物质破坏藻细胞的气囊,使藻丝沉底,同时破坏光合作用色素,首先破坏的是别藻蓝蛋白(allophycocyanin,APC),其次是叶绿素a(Chlorophyll a,Chl-a),藻细胞的F_v/F_m值显着降低,光合效率降低,藻类不能正常进行光合作用而逐渐死亡。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藻细胞逐渐破裂,内含颗粒物释放到胞外环境中,胞内毒素也释放到胞外,然而该活性物质不能降解CYN,导致胞外毒素占比升高,但从根本上控制了CYN的绝对总量。本文关注新型丝状水华蓝藻真紧密鱼腥藻和产毒拉氏拟柱孢藻,筛选到一株广谱性的溶藻细菌,丰富了此类水华蓝藻溶藻细菌资源库。该菌株通过分泌溶藻活性物质破坏拟柱孢藻气囊,控制了CYN的绝对总量,但同时造成了胞外CYN占比增大。本文为溶藻菌控藻提供了溶藻新思路,但同时应注意溶藻过程中藻毒素释放的问题,此类细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与CYN等毒素降解菌联用或增加去除藻毒素的后续措施。(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8-04-10)

宁华,王琼瑶,程祖强[8](2017)在《溶藻细菌应用于生物杀藻剂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溶藻细菌为有害藻类防治提供了新的生物对策,利用溶藻细菌制备生物杀藻剂可成为未来控藻的有效方式。根据现有的研究报道,对溶藻细菌所分泌的部分具有应用前景的溶藻活性物质,以及利用溶藻细菌制备生物杀藻剂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探讨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以期为进一步推动溶藻细菌的开发应用和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净水技术》期刊2017年09期)

张菊,韦坤逢,李灿灿,王丽,徐刚[9](2017)在《小麦内生溶藻细菌ZB1的分离鉴定及其溶藻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蓝藻水华的生物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以小麦中分离到1株内生细菌ZB1为研究对象,通过混菌法、平板溶藻法及液体溶藻法,考察了该菌株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活性。【结果】经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 DNA同源性序列分析,鉴定菌株ZB1为纺锤形赖氨酸芽孢杆菌(Lysinibacillus fusiformis)。菌株ZB1对铜绿微囊藻具有强烈的溶藻作用,且溶藻活性随菌液浓度的升高和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菌株ZB1的发酵原菌液、无菌上清液和高温处理液对铜绿微囊藻均具有溶藻作用,但菌体重悬液无溶藻作用;藻液中加入10%的无菌上清液,受试藻的叶绿素a含量由3.85 mg/L降至0.29 mg/L,除藻率为92.5%;溶藻物质具有热稳定性。【结论】菌株ZB1在蓝藻水华防治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韩光耀,谢丽玲,毕潇,吴培枫,周亮[10](2017)在《溶藻细菌DH-e代谢产物对东海原甲藻的抑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浙江沿海地区赤潮多发区分离获得一株对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具有高效溶藻作用的细菌DH-e,研究该菌的溶藻作用方式和对东海原甲藻的生理功能与细胞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其溶藻作用方式为间接溶藻,溶藻效应呈现出作用浓度和时间依赖性,作用浓度0.5%~2.0%,时间为32 h时,溶藻率均达80%以上,具有短期高效的溶藻效应;溶藻活性物质分子量小于2 k Da,具有耐低高温、强酸碱的特性;代谢产物对叶绿素a造成严重的破坏和分解,并改变胞内总糖含量,影响生理代谢活性;SEM与AO/EB双染检测发现溶藻活性物质能够破坏藻细胞膜完整性,显着改变藻细胞内部结构,造成内容物大量释放.(本文来源于《应用海洋学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溶藻细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使溶藻细菌Chryseobaterium sp.S7在水体修复工程中得到科学应用,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确定细菌和Chl.a浓度的响应面中心点,以蓝绿藻Chl.a去除率为响应值,以细菌和Chl.a浓度为影响因素,采用Central-Composite响应曲面分析法,研究了影响Chryseobaterium sp.S7溶藻效应的2个重要因素的交互作用,得出Chl.a去除率与细菌初始浓度和水体Chl.a浓度的二次多项式模型。该模型具有显着性高(P<0. 01),模型拟合度好(R~2=0. 9071)等优点。当细菌初始浓度为9. 46×10~6cell/L、Chl.a初始浓度为175. 3 mg/m~3时,Chl.a理论去除率最大(83. 53%)。水槽实验也表明该模型具有一定实用性。针对不同水华水体,可以根据本文建立的模型确定细菌投放量,达到最优控藻效果。研究结果可为应用Chryseobaterium sp.S7控制蓝绿藻引起的水华污染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溶藻细菌论文参考文献

[1].郭惠娟,张伟,张小梅,毛林强,张文艺.溶藻细菌Microbacteriumoleivoran的溶藻进程与叶绿素降解动力学[J].环境化学.2019

[2].王金霞,詹玲玲,陈玉成,赵雪.溶藻细菌Chryseobateriumsp.S7控藻实验[J].环境工程.2019

[3].张嗣萍,贾楠楠,王红兵,张晓辉,罗锋.一株新型鱼腥藻溶藻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溶藻特性[J].湖泊科学.2018

[4].焦彦凯,严小军,李小兵.溶藻细菌及溶藻化合物研究进展[J].工业微生物.2018

[5].张洪铭,普连仙,张胜花.一株溶藻细菌的筛选及鉴定[J].环境科学导刊.2018

[6].王琪,Paulina,Simon,刘锦钰,迟玉新,代先祝.滇池中溶藻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溶藻效应[J].微生物学通报.2018

[7].张嗣萍.一株广谱性溶藻细菌的筛选鉴定、溶藻特性及溶藻机理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8

[8].宁华,王琼瑶,程祖强.溶藻细菌应用于生物杀藻剂的研究进展[J].净水技术.2017

[9].张菊,韦坤逢,李灿灿,王丽,徐刚.小麦内生溶藻细菌ZB1的分离鉴定及其溶藻特性[J].西南农业学报.2017

[10].韩光耀,谢丽玲,毕潇,吴培枫,周亮.溶藻细菌DH-e代谢产物对东海原甲藻的抑制作用[J].应用海洋学学报.2017

论文知识图

正常及溶藻细菌N3作用下的锥状斯...1 溶藻细菌的生长曲线培养温度和初始 pH 对溶藻细菌 ...2 溶藻细菌 Y01 溶解球形棕囊藻细...两株溶藻细菌的显微图片溶藻细菌不同生长阶段的无菌滤液...

标签:;  ;  ;  ;  ;  ;  ;  

溶藻细菌论文_郭惠娟,张伟,张小梅,毛林强,张文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