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气固流化床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流化床,递归,颗粒,黏度,两相,方法,液体。
气固流化床论文文献综述
王志博[1](2019)在《基于PIV的注液气固流化床颗粒运动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注液气固流化床反应器是一种开发成熟的用于实现气固两相流的设备,广泛应用于各种化工领域。由于在运行过程中加入了液体,颗粒的复杂运动行为将有别于常规气固流化床反应器,为优化工业设备需要更深入了解其中颗粒的运动特性。本文利用粒子图像测速设备结合现代分析方法对注液气固流化床内颗粒运动规律进行研究,期望为工业反应器的操作优化提供理论指导。本课题搭建了配有粒子图像测速系统的注液气固流化床实验台进行实验,对不同液固比和液体粘度下颗粒运动图像信息熵进行考察,之后使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测定流化床内不同区域颗粒的速度分布。首先使用高速摄影机拍摄流化床内的颗粒运动图像,对图像进行信息熵提取和递归分析发现,随着液固比增加递归特性呈现一种先变弱后变强再变弱的趋势,流化床内颗粒运动周期性先变弱后变强再变弱;而随着注入液体粘度增加递归特性整体变弱,但在粘度达10.05 mPa?s时突增,颗粒运动周期性较强;与细颗粒相比粗颗粒的递归特性更早达到峰值,更容易受到注入液体影响。分析递归特征值的结果和对递归图定性分析结果一致,流化床中的颗粒运动规律可通过递归分析清楚反映。之后应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测定了流化床内颗粒流场,获得不同实验条件下、流化床内不同区域颗粒速度水平和竖直方向分量,并利用本征正交分解分析流场内相干结构的变化。实验结果显示,流化床中心区颗粒更易受影响,速度比边壁区更早发生变化;在流化床内液固比0.59%时边壁区颗粒速度明显增加,有利于流化混合;随注入液体粘度的增加,颗粒运动速度变化趋势与相同液固比时的水相近,液体粘度变化对颗粒运动速度影响较小。通过对流场进行本征正交分解处理发现随着液体注入,流场内较大涡结构从边壁向整个流场扩散,颗粒运动趋向整体化。(本文来源于《东北电力大学》期刊2019-05-01)
李勇征[2](2019)在《气固流化床反应器颗粒运动规律研究及计算流体力学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我国“贫油、少气、多煤”的化石能源结构以及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应着力发展利用率高、环境污染小的新一代煤化工技术。作为煤化工关键技术的费托合成煤制油和煤经甲醇制烯烃技术均大量使用了流化床反应器。气、固流态化涉及到复杂的流动结构,其动态难以尽察;再加之应用范围扩大、装置大型化、过程强化等原因,使已有的流态化知识略显匮乏,仍需要大量深入的研究工作,以完善、优化反应器的设计和控制。本文针对湍动流化床、循环流化床提升管、环形汽提器中的颗粒运动规律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并建立了计算流体力学(CFD)模型,对湍动流化床中的固体浓度、颗粒速度等进行仿真模拟。建立了高4.8 m、内径0.15 m的湍动床大型冷模装置。利用光纤浓度探针(PC6M)和激光多普勒测速仪(LDV)分别对床层中的固体浓度和颗粒速度进行测量。研究表明:固体浓度呈现上稀、下浓的轴向分布和中心稀、壁面浓的径向分布。增大表观气速或静床高,径向浓度梯度变大。颗粒沿轴向先加速后减速,静床高越高,加速区间越长。颗粒整体下行的环形边壁层沿床层高度逐渐变窄。随着表观气速、静床高的增大或粒径的减小,中心高、边壁低的颗粒速度径向分布更为陡峭,环形边壁层增厚。根据操作条件、颗粒尺寸以及测量位置的影响,建立用于预测气、固湍动床无因次边壁层厚的经验关联式,其计算值与测定值相吻合。利用PC6M和PV6D对循环流化床提升管中不同颗粒(Glass beads I,Glass beads II,White fused alumina和SAPO-34)的固体浓度和颗粒速度进行测量。研究了表观气速、固体循环率、颗粒物性以及轴、径向测量位置对固体浓度和颗粒运动速度的影响。截面平均固体浓度呈现上稀、下浓的轴向分布以及中心稀、壁面浓的径向分布。增大固体循环率、颗粒粒径、颗粒密度或减小表观气速,固体浓度升高,轴向发展愈趋缓慢,径向浓度梯度增大。基于操作条件、颗粒物性以及不同测量位置的影响,建立了分别用于预测截面平均固体浓度和局部固体浓度的应用范围广、计算准确性高的经验公式。径向上,颗粒速度呈现中心高、壁面低的线型或抛物线型分布;沿轴向,颗粒速度在径向中心区域先增加后趋于稳定;在中间区域持续缓慢增加;在壁面区域几乎保持不变。增大表观气速或固体循环率,中心区域的颗粒增速明显,径向不均匀性显着增强。利用LDV对与提升管同轴的环形汽提器中的颗粒运动规律进行研究。分析了表观气速、固体循环率、表观汽提气速等对颗粒运动速度的影响。在汽提气速较小时,颗粒在汽提器中沿重力向下运动,颗粒下行速度呈现中心低、两边高的“n”型径向分布。增大表观气速或增大固体循环率分别明显地促进了径向中间区域和外侧边壁区域的颗粒下行运动。环形分布器附近颗粒受表观汽提气速的影响显着,汽提气速逐渐增加,颗粒速度径向分布转变为“U”型。建立了计算准确性高的预测公式,用于描述局部颗粒速度和截面平均颗粒速度间的关系。以高4.8m、内径0.15m的湍动流化床为模拟对象,建立了气、固两相流的计算流体力学(CFD)模型,利用双流体模型在FLUENT上对颗粒运动规律进行仿真计算。基于颗粒物性等,对传统的Gidaspow曳力模型进行修正,以准确计算粗网格条件下气、固相间作用力。考察了气-固曳力模型、粒径分布、壁面条件、径向分布函数等对模型预测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修正后得到的SGS曳力模型能很好预测湍动床中的颗粒运动行为,较小的颗粒-壁面反射系数更有利于准确计算颗粒速度径向分布。(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9-04-21)
马旺宇,罗正鸿[3](2019)在《Geldart-B类颗粒在气固流化床中的床层膨胀与流型转变》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理论推导和经验公式相结合方法,建立了Geldart-B类颗粒在流化床中流化过程的床层膨胀比(R)的通式,并在全取值范围内构建了床层膨胀比的收敛迭代公式。采用不同颗粒的流化实验数据对上述通式(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很好地预测了床层膨胀比。进一步讨论了床层膨胀比与鼓泡流化流型变化之间的关系,给出了临界膨胀比的取值规律。有关床层膨胀比的研究结果一定程度上可有效改善流化床的监控,优化操作条件选取。(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张尚彬[4](2018)在《稠密气固流化床内两相流动LBM-DEM介尺度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气固流化床以其燃料来源广、适应性强,气固流动可操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在能源,化工等工业生产过程。在流化床内稠密气固两相流体系中,由于流体相与固体相相互作用直接影响到床内质量、动量与能量交换以及反应速率与效率,因此,深入探讨流化床内气固流动机理对流化床反应器设计制造与精准操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LBM-DEM耦合的数学模型,综合考虑固体运动对流场的影响,气相采用修正后的格子Boltzmann方法计算,颗粒相采用离散单元法软球模型处理,流固耦合采用Gidaspow曳力模型,从介观角度深入剖析了单孔、多孔射流稠密气固流化床内流动机理。采用Fortran语言编程对上述模型进行求解,对比了数值模拟与实验得到的颗粒瞬时流化过程图,有效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研究了单喷口系统与多喷口系统瞬时空隙率、颗粒运动轨迹、颗粒拟温度与速度以及能量等典型参数变化。结果表明:通过对瞬时孔隙率的分析可将流化区域分为喷动区、环核区与死区;颗粒运动轨迹与其碰撞力一一对应;颗粒拟温度与速度呈现―中间高,两端低‖的分布特点;颗粒势能与动能随流化过程的进行而波动且势能大于动能。单喷口射流气速增加时,喷泉区随之扩大;而在多喷口系统中,位于中心射流区域的颗粒获得较高动量,使得床层膨胀高度提高27.50%,时均空隙率范围扩大,颗粒拟温度升高,而在床层底部喷泉区出现明显射流合并,且射流合并高度随喷口数量的增加而降低28.57%,颗粒势能增加66.07%,动能减少48.48%。(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期刊2018-12-01)
周云龙,卢志叶,王猛[5](2018)在《液相对喷雾气固流化床内气泡影响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气泡特性作为气固流化床的基本特征之一,在流化床设计中非常重要。当液体进入流化床后,先与颗粒发生作用,进而影响流化床中的气泡行为。文中以图像处理技术为基础,通过实验研究不同表观气速、液体黏度以及液体含量下的流化床气泡面积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气泡面积与表观气速呈正比关系,且当气速变化时,气泡形心位置均随其线性增加;液体黏度逐渐增加,气泡面积呈现下降趋势,直至气泡逐渐消失;液体含量对床内上下区域内的气泡面积影响各不相同;同时分析压力信号的功率谱密度也可以反映气泡的活跃程度。(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期刊2018年11期)
陈曦[6](2018)在《气固流化床圆柱颗粒的多尺度运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固体废弃物导致的环境和社会问题日益严峻,生物质和可燃固体废弃物(以下称可燃固废)的资源化利用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使用流化床对生物质和可燃固废进行热解、燃烧和气化等热化学处理可以实现废弃物减量化的同时提供热/电等能源,因此成为资源化利用的常见手段。生物质和可燃固废多以圆柱颗粒形式与流化介质在流化床中共同流化并发生化学反应,因此是一个异重/异形多组分颗粒共流化过程,具有复杂的多尺度流动结构,易发生温度和产物不均从而影响处理的连续性和可靠性。这些问题必须依靠基于多尺度流动理论的优化方法才能够解决,但是现有研究大多数关注于圆柱颗粒共流化过程的宏观设备尺度规律,研究结果泛用性和推广性不强。对于深层次的介观尺度和颗粒尺度机理认识不足,对于尺度间作用的耦合和传递机制研究也不完善,还远远不能满足工业应用的需求。另一方面,测量手段的不足也制约了对于圆柱颗粒多尺度气固流动特性的研究,特别是稠密气固流动状态下颗粒尺度运动细节的测量还缺乏较为可靠的方法。本文构建了基于X光的圆柱颗粒稠密气固流动测量系统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了圆柱颗粒的多尺度气固流动规律,建立具有普适性的跨尺度关键参数机理模型。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分别构建了单视/双视X光透视成像软硬件系统,并在这两套系统的基础之上实现了X光流化床空隙率测量方法、单视X光颗粒示踪测量方法、双视X光颗粒示踪测量方法以及双视X光气泡参数测量方法,对以上方法的关键技术和误差评估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性研究。成功测量了稠密气固流动条件下圆柱颗粒的叁维位置、速度和姿态角度,以及气泡尺寸和速度等以往技术难以获得的颗粒尺度与介观尺度运动参数。在颗粒尺度方面发现了颗粒的自转现象并阐述了其发生机理;发现了圆柱颗粒位置分布、速度和姿态角度等随颗粒形状、质量分数和气速等宏观操作参数的变化规律,为圆柱颗粒在共流化过程中的精准运动调控奠定基础;在介观尺度方面,探讨了圆柱颗粒性质和操作参数对于气泡形态和运动的影响规律,揭示了圆柱颗粒对于气泡的作用机理;在设备尺度方面,建立了适用于更宽工况范围的流型划分方式,发现了不同的流型转变途径及其变化规律,并绘制了圆柱颗粒在共流化过程中的流动相图。发现了两种不稳定流化模式并阐述了其发生机理。提出了理想均匀颗粒群与圆柱颗粒间的介观尺度一维相互作用机理模型,成功采用该模型解释了不稳定流化、无法流化等设备尺度流化现象的产生机制,并在该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部分流化(P)流型下圆柱颗粒起始(终止)流化速度的关联式。成功实现对气泡和圆柱颗粒间相互作用过程的直接测量以及叁维重构,发现了颗粒性质和操作参数对于气泡-圆柱颗粒调控作用的影响规律;阐明了圆柱颗粒多种运动模式的产生机制,推动了对于圆柱颗粒多尺度气固流动的机理性认识。(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8-06-04)
张文瑞[7](2018)在《杂质颗粒对气固流化床流化特性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量的流化床研究证明,在单组分流化床中添加少量杂质颗粒对流化床流化特性有很大影响。根据在流化过程中杂质颗粒在流化床床层聚集位置的不同,杂质颗粒可分为在床层顶部聚集的上浮颗粒和在床层底部聚集的下沉颗粒。不同类别的杂质颗粒由于在流化床床内的颗粒分布不同,导致对流化床内部气泡大小、颗粒速度分布以及颗粒拟温度等流化特征的影响效果也不一样,因此,深入研究不同类别杂质颗粒对气固流化床流化特性的影响效果对于生产实际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用于气固流化床研究的数值模拟方法主要是TFM方法和CFD-DEM方法。这两种方法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对于固体颗粒相的处理,TFM方法把颗粒相视为具有连续性质的拟流体,而CFD-DEM方法通过追踪流场中每个颗粒的运动得到离散相的信息。基于两种模拟方法的各自特点,TFM方法计算量较小,能够得出床内运动的宏观趋势;CFD-DEM方法计算量较大,能够得到每个颗粒的详细信息,适合于微观颗粒运动机理研究。本文基于TFM方法和CFD-DEM方法分别建立了以Geldart B颗粒为主颗粒和以Geldart D颗粒为主颗粒的双组分气固流化床计算模型,并研究了杂质颗粒种类、杂质颗粒浓度以及入口气速等因素对主颗粒流化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以Geldart B颗粒为主颗粒的流化床中,添加下沉颗粒的双组分气固流化床相比添加上浮颗粒的流化床有更小的气泡、更好的颗粒流动结构以及床内颗粒脉动更加均匀;在以Geldart D颗粒为主颗粒的流化床中,有无杂质颗粒对床内颗粒速度分布影响不大,但是流化床中添加杂质颗粒会显着提高床内主颗粒的颗粒脉动程度,其中下沉颗粒对床层底部的颗粒脉动提升相比上浮颗粒更有优势。同时在杂质颗粒与主颗粒的混合特性研究中发现,杂质颗粒浓度对双组分颗粒的混合性基本无影响,入口气体速度是影响颗粒混合性的主要因素,入口速度越大颗粒混合性越好。对部分工况同时进行TFM方法和CFD-DEM方法模拟,两种方法的模拟结果在床内颗粒分布、床层高度、双组分颗粒的混合性上能够很好的吻合。(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卢志叶[8](2018)在《喷雾气固流化床内气泡特性及团聚物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气固两相流领域的研究工作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喷雾气固流化床是实现气固两相流动的重要装置,在催化裂化、煤气化、烯烃聚合、干燥及造粒等化工过程中广泛应用。由于喷雾气固流化床中存在气泡特性、团聚物多变性以及其他效应,反应器内的流动过程比较复杂,这对进一步认识气固流化床的流动特性造成了阻碍,同时也限制了工业设备的优化,不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因此,本课题采用先进的参数检测技术与现代分析方法,深入研究喷雾气固流化床的气泡特性以及团聚分析,期望为工业反应器的稳定性分析及优化操作提供理论指导。本文自行搭建了喷雾气固流化床实验台,进行不同的实验工况。结合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功率谱分析等方法对流化床内的气泡特性进行了研究,同时利用时域分析和递归分析对不同的团聚状态进行分析及识别,以此研究团聚物对系统混沌特征的影响机制。首先,利用高速摄像仪采集流动过程中的气泡图像,通过图像法对不同粘度液体下的气泡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气泡面积随着液体粘度的增加而增大,但在喷入高粘度溶液后,床内气泡急剧减小甚至出现沟流现象。结果表明低粘度液体对流化影响不大,高粘度液体会造成流化失稳现象;同时分析不同液固比下的气泡图像,发现气泡面积与液体含量存在线性关系。其次,在不同的实验工况下,同时采集流化床中的压力信号与气泡图像。先将压力信号进行傅里叶变换,再对其相干分析,计算非相干功率谱密度的标准差,进而可以估算出流化床内的平均气泡直径;与此同时,采用像素法提取图像中的气泡面积,算出气泡等效直径,并与压力分析法得到的气泡直径相比较,得知这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基本一致,误差很小。因此气泡行为可以通过压力测量技术进行有效表征,以此简单高效地反映流化床内的流动状态。最后,在流化床内喷入不同粘度的乙二醇溶液来人工制造颗粒团聚物。先对流动过程中的压力信号进行时域分析,同时采集气固流型图,对团聚物进行可视化分析,着重研究液体粘度对颗粒团聚物的影响;再对压差信号进行递归分析,发现在不同的团聚状态下,递归图的纹理结构呈现明显不同的特征,根据此特征,可以辨识不同的团聚结构。同时分析递归特征量随液体粘度增加的变化趋势,与递归图分析结果一致,从而验证压差信号的递归分析可以清晰地反映流化床的团聚状态。(本文来源于《东北电力大学》期刊2018-06-01)
史帅[9](2018)在《基于多传感器声纹特征提取的气固流化床结块监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乙烯/聚乙烯行业的持续发展,气固流化床以其众多优势已成为工业聚乙烯的主流生产装置。然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传热效率较低、静电累积等原因容易导致聚合物颗粒熔融、聚集形成结块,若发现及操作再不及时,结块会继续向更大结块状态发展,进而可能引发“熔床”现象,致使紧急的停车处理,最终装置无法安全且平稳生产运行。故研究流化床内聚合物结块故障的在线监测及预警技术具有重大意义,但同时也相当富有挑战性。至今已存在一些结块监测方法研究,而声发射法以无损设备装置、安装便捷、实时可靠的优势越来越备受关注。本文应用声发射检测技术,建立基于流化床冷模装置的实验平台及基于多传感器声纹特征提取的流化床结块监测系统。利用声发射检测技术采集流化床内部流化物料颗粒作用于床壁而产生的声波振动信号,并提取和分析不同物料(正常、微结块、结块)状态下声波振动信号的LP-MFCCs声纹特征参数;之后结合极限学习机建立相应结块监测模型,并对识别结果进行柔化处理使其以概率化形式输出,得到ELM网络柔化输出模型;最后运用模糊积分方法在决策层将叁个传感器的识别结果进行融合,以建立多传感器结块监测模型,实现流化床内结块状态全面监测及识别。实验结果表明:不同聚乙烯物料(正常、微结块、结块)状态下的声波振动信号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能够较好的反映出物料粒径变化信息,且提取的信号LP-MFCCs声纹特征参数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及可区分性;ELM监测系统模型能够对系统不同状态进行有效及准确识别,且相应状态具有较高的识别率;通过融合多传感器的识别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降低了单传感器的不确定性与不可靠性,提高了状态识别的准确性及状态监测的全局性。(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8-05-28)
周云龙,卢志叶,王猛[10](2018)在《基于递归分析的喷雾气固流化床团聚状态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液体会影响喷雾气固流化中的颗粒循环模式,形成不同程度的颗粒团聚物,从而直接降低反应器的传热、传质效果。实验中向流化床喷入不同黏度的乙二醇溶液,来人工制造团聚现象。研究结果表明,喷入不同黏度的液体后,流化床内会形成不同的团聚结构,按照团聚物大小可分为四类:微团聚、成核团聚、黏结团聚以及糊状团聚。通过对不同工况中的压差波动信号进行递归分析,发现不同团聚状态下的递归图纹理结构有着明显的差异。与此同时,对50种流动条件下的递归特征量分布情况进行分析,以此来识别不同的团聚结构,整体识别率高达96.39%。结果表明:通过对压差信号的递归分析可以快速识别流化床中的团聚状态。(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气固流化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结合我国“贫油、少气、多煤”的化石能源结构以及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应着力发展利用率高、环境污染小的新一代煤化工技术。作为煤化工关键技术的费托合成煤制油和煤经甲醇制烯烃技术均大量使用了流化床反应器。气、固流态化涉及到复杂的流动结构,其动态难以尽察;再加之应用范围扩大、装置大型化、过程强化等原因,使已有的流态化知识略显匮乏,仍需要大量深入的研究工作,以完善、优化反应器的设计和控制。本文针对湍动流化床、循环流化床提升管、环形汽提器中的颗粒运动规律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并建立了计算流体力学(CFD)模型,对湍动流化床中的固体浓度、颗粒速度等进行仿真模拟。建立了高4.8 m、内径0.15 m的湍动床大型冷模装置。利用光纤浓度探针(PC6M)和激光多普勒测速仪(LDV)分别对床层中的固体浓度和颗粒速度进行测量。研究表明:固体浓度呈现上稀、下浓的轴向分布和中心稀、壁面浓的径向分布。增大表观气速或静床高,径向浓度梯度变大。颗粒沿轴向先加速后减速,静床高越高,加速区间越长。颗粒整体下行的环形边壁层沿床层高度逐渐变窄。随着表观气速、静床高的增大或粒径的减小,中心高、边壁低的颗粒速度径向分布更为陡峭,环形边壁层增厚。根据操作条件、颗粒尺寸以及测量位置的影响,建立用于预测气、固湍动床无因次边壁层厚的经验关联式,其计算值与测定值相吻合。利用PC6M和PV6D对循环流化床提升管中不同颗粒(Glass beads I,Glass beads II,White fused alumina和SAPO-34)的固体浓度和颗粒速度进行测量。研究了表观气速、固体循环率、颗粒物性以及轴、径向测量位置对固体浓度和颗粒运动速度的影响。截面平均固体浓度呈现上稀、下浓的轴向分布以及中心稀、壁面浓的径向分布。增大固体循环率、颗粒粒径、颗粒密度或减小表观气速,固体浓度升高,轴向发展愈趋缓慢,径向浓度梯度增大。基于操作条件、颗粒物性以及不同测量位置的影响,建立了分别用于预测截面平均固体浓度和局部固体浓度的应用范围广、计算准确性高的经验公式。径向上,颗粒速度呈现中心高、壁面低的线型或抛物线型分布;沿轴向,颗粒速度在径向中心区域先增加后趋于稳定;在中间区域持续缓慢增加;在壁面区域几乎保持不变。增大表观气速或固体循环率,中心区域的颗粒增速明显,径向不均匀性显着增强。利用LDV对与提升管同轴的环形汽提器中的颗粒运动规律进行研究。分析了表观气速、固体循环率、表观汽提气速等对颗粒运动速度的影响。在汽提气速较小时,颗粒在汽提器中沿重力向下运动,颗粒下行速度呈现中心低、两边高的“n”型径向分布。增大表观气速或增大固体循环率分别明显地促进了径向中间区域和外侧边壁区域的颗粒下行运动。环形分布器附近颗粒受表观汽提气速的影响显着,汽提气速逐渐增加,颗粒速度径向分布转变为“U”型。建立了计算准确性高的预测公式,用于描述局部颗粒速度和截面平均颗粒速度间的关系。以高4.8m、内径0.15m的湍动流化床为模拟对象,建立了气、固两相流的计算流体力学(CFD)模型,利用双流体模型在FLUENT上对颗粒运动规律进行仿真计算。基于颗粒物性等,对传统的Gidaspow曳力模型进行修正,以准确计算粗网格条件下气、固相间作用力。考察了气-固曳力模型、粒径分布、壁面条件、径向分布函数等对模型预测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修正后得到的SGS曳力模型能很好预测湍动床中的颗粒运动行为,较小的颗粒-壁面反射系数更有利于准确计算颗粒速度径向分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气固流化床论文参考文献
[1].王志博.基于PIV的注液气固流化床颗粒运动特性研究[D].东北电力大学.2019
[2].李勇征.气固流化床反应器颗粒运动规律研究及计算流体力学模拟[D].华东理工大学.2019
[3].马旺宇,罗正鸿.Geldart-B类颗粒在气固流化床中的床层膨胀与流型转变[J].化工学报.2019
[4].张尚彬.稠密气固流化床内两相流动LBM-DEM介尺度模拟[D].华北电力大学.2018
[5].周云龙,卢志叶,王猛.液相对喷雾气固流化床内气泡影响的分析[J].化学工程.2018
[6].陈曦.气固流化床圆柱颗粒的多尺度运动机制研究[D].东南大学.2018
[7].张文瑞.杂质颗粒对气固流化床流化特性的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
[8].卢志叶.喷雾气固流化床内气泡特性及团聚物分析[D].东北电力大学.2018
[9].史帅.基于多传感器声纹特征提取的气固流化床结块监测[D].北京化工大学.2018
[10].周云龙,卢志叶,王猛.基于递归分析的喷雾气固流化床团聚状态识别[J].化工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