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合动力机电耦合驱动模块论文和设计-崔东伟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混合动力机电耦合驱动模块,涉及混合动力技术领域。该混合动力机电耦合驱动模块包括分离离合器。分离离合器包括输入轴、输出轴、轴向限位组件、球轴承以及滚针轴承,输入轴为中空结构且包括球轴承外圈配合部和滚针轴承外圈配合部,输出轴穿设于输入轴且形成输入端,输出轴包括球轴承内圈配合部和滚针轴承内圈配合部。球轴承内圈配合部与球轴承外圈配合部相对应,且通过球轴承配合连接,滚针轴承内圈配合部与滚针轴承外圈配合部相对应,且通过滚针轴承配合连接,轴向限位组件设置于输入端且抵持球轴承远离滚针轴承的一侧。该混合动力机电耦合驱动模块机械效率高,简化结构工艺,也简化生产、装配工艺,可靠性提高。

主设计要求

1.一种混合动力机电耦合驱动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分离离合器,所述分离离合器包括输入轴、输出轴、轴向限位组件、球轴承以及滚针轴承,所述输入轴为中空结构且包括球轴承外圈配合部和滚针轴承外圈配合部,所述输出轴穿设于所述输入轴且形成输入端,所述输出轴包括球轴承内圈配合部和滚针轴承内圈配合部;所述球轴承内圈配合部与所述球轴承外圈配合部相对应,且通过所述球轴承配合连接,所述滚针轴承内圈配合部与所述滚针轴承外圈配合部相对应,且通过所述滚针轴承配合连接,所述轴向限位组件设置于所述输入端且抵持所述球轴承远离所述滚针轴承的一侧。

设计方案

1.一种混合动力机电耦合驱动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分离离合器,所述分离离合器包括输入轴、输出轴、轴向限位组件、球轴承以及滚针轴承,所述输入轴为中空结构且包括球轴承外圈配合部和滚针轴承外圈配合部,所述输出轴穿设于所述输入轴且形成输入端,所述输出轴包括球轴承内圈配合部和滚针轴承内圈配合部;

所述球轴承内圈配合部与所述球轴承外圈配合部相对应,且通过所述球轴承配合连接,所述滚针轴承内圈配合部与所述滚针轴承外圈配合部相对应,且通过所述滚针轴承配合连接,所述轴向限位组件设置于所述输入端且抵持所述球轴承远离所述滚针轴承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动力机电耦合驱动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球轴承包括靠近于所述滚针轴承的第一侧,和远离于所述滚针轴承的第二侧,所述球轴承外圈配合部设置有第一轴肩,所述第一轴肩与所述第一侧处所述球轴承的外圈抵持,所述轴向限位组件包括第一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卡设于所述输出轴,且与所述第二侧处所述球轴承的内圈抵持,所述第一限位件和所述第一轴肩配合,用以限制所述输出轴沿第一方向的轴向窜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合动力机电耦合驱动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球轴承内圈配合部开设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一限位件卡设于所述第一卡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动力机电耦合驱动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球轴承包括靠近于所述滚针轴承的第一侧,和远离于所述滚针轴承的第二侧,所述球轴承内圈配合部设置有第二轴肩,所述第二轴肩与所述第一侧处所述球轴承的内圈抵持,所述轴向限位组件包括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二限位件卡设于所述输入轴,且与所述第二侧处所述球轴承的外圈抵持,用以限制所述输出轴沿第二方向的轴向窜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混合动力机电耦合驱动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轴的内孔开设有第二卡槽,所述第二限位件包括挡圈和密封端盖,所述挡圈卡设于所述第二卡槽,所述密封端盖位于所述挡圈和所述球轴承之间,且所述密封端盖的一侧与所述挡圈抵接,所述密封端盖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二侧处所述球轴承的外圈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混合动力机电耦合驱动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动力机电耦合驱动模块还包括外壳体、转子支架以及电机旋变,所述电机旋变包括相配合的旋变定子和旋变转子;

所述输入轴可转动的安装于所述外壳体,所述转子支架固定套设于所述输出轴,所述旋变定子与所述外壳体固定连接,所述旋变转子与所述转子支架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混合动力机电耦合驱动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离合器还包括连接盘,所述连接盘固定设置于所述输出轴,所述连接盘通过连接件与所述转子支架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混合动力机电耦合驱动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盘包括固定部,所述转子支架包括连接止口,所述固定部与所述连接止口定位配合且通过连接件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混合动力机电耦合驱动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支架开设有多个键槽,所述旋变转子的外周壁设置有多个凸键,多个所述凸键与多个所述键槽一一对应且配合。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混合动力机电耦合驱动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动力机电耦合驱动模块还包括电机定子,所述外壳体、所述电机定子以及所述输入轴共同围成前腔体,所述外壳体设置有与所述前腔体连通的回油孔。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混合动力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混合动力机电耦合驱动模块。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汽车行业的发展,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步增强。然而,电动车具有续航里程短、充电不方便、电池寿命短、输出扭矩无法满足重载需求等方面问题。因此,混合动力技术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现有的混合动力机电耦合总成是通过将离合器耦合于电机内部,且使传统动力总成的发动机和自动变速器位于其两侧,从而将湿式离合器、电子定子、电机转子、输入轴以及输出轴集成设计。

然而,现有的混合动力机电耦合总成存在机械效率低下,结构工艺复杂,生产、装配难,导致可靠性低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合动力机电耦合驱动模块,提高机械效率,简化了结构、生产工艺,装配方便,提高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基于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混合动力机电耦合驱动模块,包括分离离合器,所述分离离合器包括输入轴、输出轴、轴向限位组件、球轴承以及滚针轴承,所述输入轴为中空结构且包括球轴承外圈配合部和滚针轴承外圈配合部,所述输出轴穿设于所述输入轴且形成输入端,所述输出轴包括球轴承内圈配合部和滚针轴承内圈配合部;

所述球轴承内圈配合部与所述球轴承外圈配合部相对应,且通过所述球轴承配合连接,所述滚针轴承内圈配合部与所述滚针轴承外圈配合部相对应,且通过所述滚针轴承配合连接,所述轴向限位组件设置于所述输入端且抵持所述球轴承远离所述滚针轴承的一侧。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混合动力机电耦合驱动模块,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球轴承包括靠近于所述滚针轴承的第一侧,和远离于所述滚针轴承的第二侧,所述球轴承外圈配合部设置有第一轴肩,所述第一轴肩与所述第一侧处所述球轴承的外圈抵持,所述轴向限位组件包括第一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卡设于所述输出轴,且与所述第二侧处所述球轴承的内圈抵持,所述第一限位件和所述第一轴肩配合,用以限制所述输出轴沿第一方向的轴向窜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球轴承内圈配合部开设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一限位件卡设于所述第一卡槽。

在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球轴承包括靠近于所述滚针轴承的第一侧,和远离于所述滚针轴承的第二侧,所述球轴承内圈配合部设置有第二轴肩,所述第二轴肩与所述第一侧处所述球轴承的内圈抵持,所述轴向限位组件包括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二限位件卡设于所述输入轴,且与所述第二侧处所述球轴承的外圈抵持,用以限制所述输出轴沿第二方向的轴向窜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输入轴的内孔开设有第二卡槽,所述第二限位件包括挡圈和密封端盖,所述挡圈卡设于所述第二卡槽,所述密封端盖位于所述挡圈和所述球轴承之间,且所述密封端盖的一侧与所述挡圈抵接,所述密封端盖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二侧处所述球轴承的外圈抵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混合动力机电耦合驱动模块还包括外壳体、转子支架以及电机旋变,所述电机旋变包括相配合的旋变定子和旋变转子;

所述输入轴可转动的安装于所述外壳体,所述转子支架固定套设于所述输出轴,所述旋变定子与所述外壳体固定连接,所述旋变转子与所述转子支架固定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分离离合器还包括连接盘,所述连接盘固定设置于所述输出轴,所述连接盘通过连接件与所述转子支架固定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盘包括固定部,所述转子支架包括连接止口,所述固定部与所述连接止口定位配合且通过连接件固定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转子支架开设有多个键槽,所述旋变转子的外周壁设置有多个凸键,多个所述凸键与多个所述键槽一一对应且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混合动力机电耦合驱动模块还包括电机定子,所述外壳体、所述电机定子以及所述输入轴共同围成前腔体,所述外壳体设置有与所述前腔体连通的回油孔。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设计合理,分离离合器的输入轴和输出轴之间通过球轴承和滚针轴承的配合,减少了轴承数量,简化结构,降低生产成本,提升耦合驱动模块性能与可靠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混合动力机电耦合驱动模块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分离离合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输入轴的局部剖视图;

图4为图1中输出轴的局部剖视图;

图5为图1中外壳体的剖视图;

图6为图1中旋变转子与转子支架的配合示意图;

图7为图1中转子支架、电机转子及连接盘的配合示意图。

图标:100-混合动力机电耦合驱动模块;10-分离离合器;102-输入端;105-输出端;106-第一方向;108-第二方向;11-输入轴;112-球轴承外圈配合部;115-滚针轴承外圈配合部;116-第二卡槽;118-第一轴肩;12-输出轴;121-球轴承内圈配合部;123-滚针轴承内圈配合部;125-第二轴肩;127-第一卡槽;13-轴向限位组件;132-第一限位件;134-挡圈;135-密封端盖;14-球轴承;142-第一侧;145-第二侧;15-滚针轴承;16-连接盘;165-固定部;17-电机旋变;172-旋变定子;175-旋变转子;176-凸键;18-转子支架;182-连接止口;183-键槽;185-连接件;20-外壳体;203-高压油路;205-低压油路;208-出线孔;22-电机定子;23-电机转子;26-前腔体;27-回油孔;28-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实施例

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混合动力机电耦合驱动模块100的示意图,请参照图1所示。

混合动力机电耦合驱动模块100包括分离离合器10、外壳体20、转子支架18、电机旋变17、电机定子22以及电机转子23。外壳体20包括容纳腔,分离离合器10穿设于外壳体20且安装于容纳腔内,电机定子22套热于外壳体20的内壁,转子支架18套设于分离离合器10,电机旋变17位于外壳体20的底壁和转子支架18之间,电机转子23套设于转子支架18。其中,转子支架18与分离离合器10通过把合方式固定连接,电机转子23随同转子支架18、分离离合器10的输出轴12同步转动。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混合动力机电耦合驱动模块100,其安装于传统动力总成的发动机与自动变速器之间,以实现混合动力汽车的各种功能,从而达到显著节能减排的效果。

由于混合动力机电耦合驱动模块100的加入,必然导致动力总成在重量上以及轴向尺寸的增加,也加大了传动系统空间的布置难度。本实施例提供的混合动力机电耦合驱动模块100是通过在结构上高度集成化设计,最大化的缩短其轴向长度,再通过对结构上的改进,来提升耦合驱动模块性能与可靠性,又可以降低生产制造难度,从而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

下面对该混合动力机电耦合驱动模块100的各个部件的具体结构和相互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详细说明。

图2为图1中分离离合器10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输入轴11的局部剖视图,图4为输出轴12的局部剖视图,请参照图2、图3及图4所示。

分离离合器10包括输入轴11、输出轴12、轴向限位组件13以及连接盘16,其中,输入轴11为中空结构,输出轴12穿设于输入轴11的中空位置,且输入轴11和输出轴12之间通过球轴承14和滚针轴承15滚动配合连接,轴向限位组件13安装于分离离合器10的输入端102且抵持球轴承14远离滚针轴承15的一侧,轴向限位组件13用于限制输入轴11和输出轴12之间相对轴向移动,连接盘16安装于分离离合器10的输出端105,且与输出轴12固定连接。

具体的,输入轴11和输出轴12均为回转体结构,输入轴11的内孔为阶梯孔,且依次包括限位配合部、球轴承外圈配合部112以及滚针轴承外圈配合部115。限位配合部用于安装轴向限位组件13,球轴承外圈配合部112用于安装球轴承14,滚针轴承外圈配合部115用于安装滚针轴承15。

输出轴12穿设于输入轴11的内孔,输出轴12也为阶梯轴,且输出轴12依次包括球轴承内圈配合部121和滚针轴承内圈配合部123,其中,球轴承内圈配合部121与球轴承外圈配合部112相对应,且安装有球轴承14,滚针轴承内圈配合部123与滚针轴承外圈配合部115相对应,且安装有滚针轴承15。

输出轴12穿设于输入轴11的中心孔后,使得分离离合器10形成相对设置的输入端102和输出端105,轴向限位组件13设置于输入端102,连接盘16设置于输出端105。

可选的,输入轴11的限位配合部开设有第二卡槽116,球轴承外圈配合部112设置有第一轴肩118,滚针轴承外圈配合部115设置有滚针轴承15嵌设槽。

可选的,输出轴12的球轴承内圈配合部121靠近输入端102开设有第一卡槽127,靠近输出端105设置有第二轴肩125,使得球轴承14夹设于第一卡槽127与第二轴肩125之间。

可选的,轴向限位组件13包括第一限位件132和第二限位件,其中,第一限位件132卡设于输出轴12的第一卡槽127,第二限位件卡设于所述输入轴11的限位配合部。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件132为挡圈,第二限位件包括挡圈134和密封端盖135,第二限位件中的挡圈134卡设于第二卡槽116中,密封端盖135位于挡圈134和球轴承14之间。

由于球轴承14包括内圈和外圈,当球轴承14安装于输入轴11和输出轴12之间时,球轴承14的外圈与输入轴11的轴承孔过盈配合,球轴承14包括相对的第一侧142和第二侧145,其中,靠近于滚针轴承15的为第一侧142,远离于滚针轴承15的为第二侧145。

输入轴11的第一轴肩118与第一侧142处球轴承14的外圈抵持,输出轴12的第二轴肩125与第一侧142处球轴承14的内圈抵持;卡设于输出轴12的第一限位件132与第二侧145处球轴承14的内圈抵持,卡设于输入轴11的限位配合部的第二限位件与第二侧145处球轴承14的外圈抵持。从而实现第一限位件132和第一轴肩118配合,用以限制输出轴12相对于输入轴11沿第一方向106的轴向窜动,第二限位件和第二轴肩125的配合,用以限制输出轴12相对于输入轴11沿第二方向108的轴向窜动,防止轴向攒动,减少了轴承数量的同时,提高耦合驱动模块寿命,且深沟球轴承14传动效率高。

具体的,密封端盖135靠近球轴承14的一侧为锥形结构,且与第二侧145处的球轴承14的外圈抵接配合,背离球轴承14的一侧与挡圈134抵接配合,挡圈134卡设于输入轴11的第二卡槽116内,从而通过轴向限位组件13配合第一轴肩118、第二轴肩125进行轴向限位。

现有的设计中,输入轴11和输出轴12之间是通过2个滚针轴承15和1个推力轴承实现径向支撑作用,由于推力轴承缺少轴向预载荷,极易造成推力轴承的滚动体与套圈之间的滑动,尤其在电机高速运转下,滚动体与套圈之间会有明显速度差,易造成轴承异响、擦伤,从而影响轴承的使用寿命,且推力轴承在高转速运行时,滚针在离心力作用下会对保持架造成冲击、磨损,长时间工作,会造成保持架的损坏,影响轴承寿命,进而影响耦合驱动模块总成的寿命,而且,在传动过程中为线接触,在同等载荷下,滚针轴承15的摩擦损失更大,造成滚针轴承15的传动效率低。

可选的,分离离合器10又称为多片湿式离合器结构,其输入端102采用外花键结构,用于和发动机连接,输出端105采用内花键结构,用于和自动变速器连接,实现发动机运转和停机时的两种不同状态。具体的,当发动机运转状态下,发动机带动输入轴11转动,此时,分离离合器10处于结合状态,输出轴12在输入轴11和电机转子23转动的共同作用下,带动自动变速器转动。当发动机处于停机状态下,发动机不会带动输入轴11转动,此时,分离离合器10处于分离状态,输出轴12仅在电机转子23转动的作用下带动自动变速器转动。

可选的,输出轴12上还开设有高压油路203和低压油路205,其通过输入轴11与外壳体20上的油路连通,分别用于传递高压润滑油和低压润滑油,其中,输出轴12上的低压油路205沿轴向贯穿设计,提高支撑输出轴12的球轴承14的润滑能力,提高其可靠性。

可选的,连接盘16安装于输出轴12上,且位于分离离合器10的输出端105,在本实施例中,输出轴12的外表面设置有凸台,连接盘16焊接与凸台处,从而将连接盘16与输出轴12固定为一体。

图5为外壳体20的剖视图,图6为图1中旋变转子175与转子支架18的配合示意图,图7为转子支架18、电机转子23以及连接盘16的配合示意图,请参照图1、图5、图6及图7所示。

其次,详细介绍外壳体20的结构,外壳体20为盘状回转体,电机定子22通过热套方式安装于外壳体20的内壁,两者贴合紧密,保证了电机的散热效果,且和外壳体20固定连接,分离离合器10可转动的安装于外壳体20,转子支架18固定套设于输出轴12,转子支架18通过和连接盘16固定连接的方式,电机旋变17安装于外壳体20与转子支架18之间。

可选的,外壳体20上也开设有高压油路203和低压油路205,通过外壳体20和分离离合器10,传递来自主油路和电动泵提供的高压润滑油和低压润滑油,实现控制分离离合器10的接合或分离状态。

可选的,连接盘16为盘状回转体,其与输出轴12焊接固定,连接盘16的外圆端通过连接件185与转子支架18固定连接。

具体的,连接盘16的外圆端包括固定部165,转子支架18为筒状回转体,其包括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其中,第一侧用于和电机旋变17配合,第二侧用于和连接盘16配合,转子支架18的第二侧设置有连接止口182,连接止口182上开设有多个连接孔,连接盘16的固定部165与连接止口182定位配合,保证了分离离合器10与电机转子23的同轴度,进而提高电机定转子的同轴度。

可选的,连接盘16的固定部165也开设有多个连接孔,且固定部165的连接孔与转子支架18的连接孔一一对应,通过连接件185依次穿设于固定部165的连接孔和转子支架18的连接孔后,将连接盘16和转子支架18固定连接。在本实施例中,连接件185为螺栓,拆装方便,通过连接止口182定位能提高装配精度,提高电机定子22和电机转子23的同轴度,保证电机气隙均匀,提高电机性能,进而提升耦合驱动模块寿命,同时能够削弱连接螺栓所受径向剪切力,螺栓连接提高装配效率,拆装方便,降低制造成本。

现有的设计中,转子支架18与连接盘16是通过焊接方式连接,焊接后再与输出轴12焊接固定,在焊接生产过程中,焊接工艺复杂,焊渣极易吸附到电机转子23的磁钢上,影响电机的清洁度。且焊接局部温度不均匀,极易造成焊接变形,很难保证电机转子23与分离离合器10的同轴度,且焊接工序需要在装配线上完成,增加了装配工艺难度,生产效率低下,提高装配线的成本,不易实现量产,在后续的安装工作中,安装精度低,且容易造成电机转子23的偏心量大,进而影响电机性能以及电机的可靠性,在后期使用中分离离合器10一旦损坏,由于分离离合器10与转子支架18焊接而成,不能单独更换,则造成整个模块总成报废,增加维修成本。

可选的,电机旋变17包括相配合的旋变定子172和旋变转子175,其中,旋变定子172通过螺栓连接方式与外壳体20固定连接,旋变转子175与转子支架18固定连接。在本实施例中,转子支架18的第一侧142开设有多个键槽183,旋变转子175的外周壁设置有多个凸键176,多个凸键176与多个键槽183一一对应且配合,当旋变转子175的凸键176和转子支架18的键槽183间隙卡合后,通过挤压转子支架18键槽183的周边边缘,使其变形,从而将转子支架18和旋变转子175铆接固定,实现轴向与圆周方向的固定,减少零件数量,简化结构,降低成本。

现有设计中,电机旋变17中的旋变转子175是采用挡圈134的方式和转子支架18进行固定,其设计结构复杂,生产成本增加。

可选的,电机转子23套设于转子支架18上,电机转子23随同转子支架18同步转动。外壳体20、电机定子22以及输入轴11共同围成前腔体26,外壳体20上设置有与前腔体26连通的回油孔27,增加了内侧的回油量,保证自动变速箱侧正常工作所需的液位高度。

尤其在极限工况下(比如急加减速、爬坡等),自动变速箱一侧的润滑油液位本身就低于正常高度,此时,若内侧回油能力弱,就会造成自动变速箱润滑不良,也就是说增加内侧回油量,从根本上就可以减少自动变速箱正常工作所需的加油量,降低了生产成本及车辆维修保养成本。提升了用于分离离合器10润滑的高温润滑油的循环效率,也能更多的带走电机定子22绕组发热量,提高电机性能,降低电机热负荷,且减小电机转子23旋转时的拖曳扭矩,提高电机效率,提高耦合驱动模块效率。也避免了由于前腔体26低于连接盘16上排油孔以下的润滑油存油时间过长,遭受电机定子22绕组端部140℃高温影响,造成润滑油加速变质的现象。

另外,在外壳体20的外壁安装有密封圈28,从而实现润滑油路与冷却液间的相互密封,并且将外壳体20设计成阶梯状,密封圈28安装于不同直径的沟槽内,当驱动模块入箱时减小摩擦力,有利于装配。

由于,现有的结构中,在转子支架18远离外壳体20底壁的一侧设计有排油孔,该设计造成的弊端为:电机定子22靠近外壳体20底壁的一侧,即本实施例中的前腔体26中的润滑油,不能及时且彻底的通过转子支架18的排油孔排出,回油能力弱,不利于外壳体20底壁侧的润滑油循环,且增大拖曳扭矩,总成效率降低,从而影响润滑油的循环效率,进而影响电机散热。

可选的,外壳体20远离连接盘16的一侧的外表面开设出线孔208,出线孔208用于电机低压出线,在出线孔208的周向开设有安装槽,电机低压出线穿过线束密封块,线束密封块卡设于安装槽内,最外侧扣合有盖板,通过螺栓将盖板固定至外壳体20上,盖板挤压线束密封块,实现电机低压出线中导线与导线之间的密封,从而保证电机防护等级要求。

在本实施例中,外壳体20与分离离合器10的输入轴11之间采用高强度的轴承设计,由于高强度的轴承具有优良的耐冲击性,从而提高模块寿命。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混合动力机电耦合驱动模块100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设计合理,分离离合器10的输入轴11和输出轴12之间通过球轴承14和滚针轴承15的配合,减少了轴承数量,提升耦合驱动模块性能与可靠性,简化结构,降低生产制造难度,降低生产成本,其安装于发动机与自动变速器之间以实现混合动力汽车的各种功能,从而达到显著节能减排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设计图

一种混合动力机电耦合驱动模块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76176.3

申请日:2019-01-16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41(河南)

授权编号:CN209616869U

授权时间:20191112

主分类号:B60K 6/38

专利分类号:B60K6/38

范畴分类:32B;28A;28B;

申请人:海马汽车有限公司;海马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海马汽车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450000河南省郑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航海东路1689号

发明人:崔东伟;张锐;谢朝全;刘海波;刘勇敢;杨勇;冯健源

第一发明人:崔东伟

当前权利人:海马汽车有限公司;海马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代理人:王宁宁

代理机构:11371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  

一种混合动力机电耦合驱动模块论文和设计-崔东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