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静
(重庆市万州社会福利院重庆404000)
【摘要】目的:对小儿脑瘫康复护理进行探讨,增强康复效果,力争达到较大程度的康复。方法:对10例临床资料脑瘫患儿进行分析。结果:患儿们在各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和改善,其中显效3例,有效7例,无效0例。结论:在良好的康复环境,运用传统康复和新型高科技康复相结合的训练方式让患儿能达到最佳康复效果。
【关键词】小儿脑瘫;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5-0300-02
1.脑瘫的定义及分型
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palsy)简称脑瘫,是婴儿出生前到生后1个月内,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肌张力异常、姿势及反射异常。并可同时伴有癫痫,智力低下,语言障碍,视觉及听觉障碍等。脑瘫按障碍类型可以分为痉挛型、松弛型、徐动型、共济失调型、混合型、僵直型;按障碍部位可以分为单瘫、截瘫、偏瘫、四肢瘫、双瘫、重复双瘫。
2.脑瘫形成原因及表现形式
导致脑瘫的原因十分复杂,大体可分为出生前、围产期和出生后三个时期。出生前多因母亲在妊娠期间患有严重糖尿病、高血压、吸烟或被动吸烟、酗酒、不适当的用药以及母亲高龄等;围产期因素是产前分娩、胎位不正、产程过长,出生时窒息、早产、过期产、多胎等;出生后大多是因重症新生儿黄疸、头部外伤、颅内出血、感染中毒等。由于患儿病变在脑,肌肉本身没有瘫痪,因此运动和姿势的异常随着患儿的生长发育不断变化发展,表现形式多样,可有感觉、认知、沟通、感知功能障碍、智力低下、惊厥发作等表现。
3.小儿脑瘫康复治疗的紧迫性
小儿脑瘫最容易造成患儿残疾。在先天性疾病中,小儿脑瘫发病率相当高。据统计,在发达国家中,脑瘫的发病率为新生儿总数的2‰;我国脑瘫发病率为1.5%~5‰,有超过300万患儿,并以每年4.6万的速度递增。由于神经系统的发育,0~6岁时是飞跃性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完成了90%左右,因此及时对脑瘫患儿进行康复治疗,就能在婴儿运动功能和智力上产生积极作用。
4.临床资料
本文选取10例临床案例进行分析,其中女6例,男4例;年龄9个月1例,2~6岁8例,10岁2例;痉挛型9例,共济失调型1例。四肢瘫6例,单瘫1例,截瘫3例。
5.康复护理
5.1康复室内的环境要求
根据小儿心理特点,康复室内墙壁可选择色彩鲜艳的颜色,墙上可挂精美的卡通图片,用色彩鲜艳的气球、彩带点缀房间,让气氛活泼、充满童趣。室内应光线充足、温暖,定时通风换气,定时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5.2对康复师的要求
5.2.1善于观察通过对患儿的观察能更深入全面的了解康复护理对象。因此康复师要全面细致观察患儿的每个细小动作障碍,要边观察,边比较。要与个体的健侧比,要与个体的患侧比。通过对比,找到一条适合患儿最佳康复训练方案。
5.2.2语言要亲切、易懂语言要亲切,切忌让患儿有生硬、害怕的感觉。要让患儿觉得康复护师是可以依靠和信任的。康复护师说话语速要慢、稳,向患儿提要求时语言要简明扼要,要与慢、稳的训练要求相一致。
5.2.3多表扬鼓励孩子是夸出来的,多鼓励他们,让他们增强自信心,提高训练积极性。孩子十分渴望自己的训练能得到康复护师的认可。鼓励方式以物质奖励为主,如奖励吃饼干、吃糖等。这些物质刺激能引起患儿的兴趣,提高训练效率。
5.2.4多学习对康复护师而言,小儿脑瘫的康复训练是块新领域,仅靠培训所学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不断积累专业知识,从不同渠道搜集资料,才能更好对脑瘫患儿进行康复训练。
5.2.5勤总结总结十分重要,通过总结,可以对不科学的训练进行及时纠正。好方法可以继续沿用,对存在的疑点和疏漏,可以请教或查询资料。勤于总结对开展康复工作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更好地开展康复训练奠定基础。
5.3康复评估及训练计划对每个患儿进行康复评估,了解患儿的具体情况,填写评估表,拟定出康复训练计划,再按照康复计划进行康复训练。
5.4康复治疗的方法
5.4.1运动疗法:采用以Bobath法为主,在抑制患儿异常运动基础上,运用促进技术,按运动发育程序,从低级到高级进行训练,促使其正常运动功能建立。即在抗痉挛模式下诱发正常运动模式。按照儿童生长发育规律进行,抬头-翻身-坐-跪-站-走训练,根据不同病情进行头部控制、双上肢、躯干、双下肢等各种平衡功能训练。训练肢体的粗大运动,如:上举、摆手、拍手、迈步、提腿、弯腰、转向。动作由被动到辅助,再到主动;由粗大到精细;由静态平衡到动态平衡,通过反复强化,引导完成动作,抑制异常姿势,促进正常姿势。
5.4.2作业治疗:选择性地进行作业活动训练,重点是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应侧重患儿日常能力训练,游戏等方面。传授简单的日常生活知识,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认知能力。针对患儿自身特点,进行进食训练,擦口水训练,大小便训练,穿脱衣服训练等。训练手脚的精细动作,如:操作玩具、小物品、摆放、踢球。
5.4.3言语治疗:脑瘫患儿的语言训练应尽早开始,一般训练方式从一对一与集体训练相结合,根据患儿的语言障碍类型、程度不同,制定出个性化训练方案,包括构音器官训练、发音训练、语音训练、语言理解训练、语言节奏训练等。提高患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恢复患儿语言交际能力,是言语治疗的最终目的。
5.4.4感觉统合训练:训练包括提供前庭、本体和触觉刺激的活动。活动要求患儿对感觉输入作出适应反应,即成功的、有组织的反应。在指导活动目标过程中,重点放在自动感觉过程上。例如平衡板训练、拍球训练。设定游戏气氛,让患儿愿意参与,在训练中获得更多的收益。
5.4.5体感训练:以体感游戏的形式去实现一系列已被论证有效的康复动作,从而替代传统的康复作业疗法中的辅器具。对上下肢以及大脑认知进行全方位的康复训练,具有提高康复对象的运动能力、认知能力以及对患儿进行心理治疗等功能,激发康复对象的训练欲望,提高康复热情,使治疗效果倍增。
5.4.6心理治疗:针对患儿胆小自闭、缺乏自信、孤独自卑等特点,注意观察脑瘫患儿的心理、情绪变化,尽早进行心理护理,使患儿的身心得到良好康复。对不同年龄阶段的患儿,应制定出相应的个性化心理治疗方案,鼓励和培养脑瘫患儿重塑自信心。
5.4.7音乐治疗:音乐作为一种非语言交流的工具用于治疗中,可以鼓励和支持患儿自发地融入交流;加之音乐刺激对患儿是一种无威胁的人际信息。治疗应根据患儿具体情况设计,使患儿在独特的音乐中获得安全和自由,使患儿心情愉悦,提高患儿参与训练的积极性,增强训练效果。音乐的选择上应以舒缓、轻松音乐为宜。
5.4.8饮食指导:在治疗和训练前后半小时内避免过多进食,以防止患儿哭闹而引起呕吐,训练后注意补充水分。平时应选择易消化、营养丰富、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食物,做到合理搭配。
5.5对照料者的要求
照料者要了解儿童康复的基本常识,经常参加学习培训,她们每天照顾患儿的起居作息,积极配合康复师做好对患儿的治疗。
5.6结果
对10例患儿进行康复训练12个月后,再对其认知功能、言语功能、运动功能(头部控制、翻身、爬、坐、膝手卧位、站、走、平衡、手部功能)、自理动作等项目进行评定。实践证明,患儿在认知功能、言语功能、运动功能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和改善,其中显效3例,有效7例,无效0例。年龄越小的患儿治疗效果优于年长患儿;病情越轻,并存症状越少,效果越好;痉挛型脑瘫患儿康复效果最好。
5.7结论
通过建立一个良好的康复环境,在康复师耐心指导下,运用传统康复和新型高科技康复相结合的训练方式,在康复部、抚育部、膳食部等各个部门配合下患儿能够更好提高自理能力,达到较好康复,及早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林庆.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条件及分型.中华儿科杂志,2005,43(4):262.
[2]蒋骊,江琴娣,张爱芬.脑性瘫痪儿童康复训练的个案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2004,8(6):1108-1109.
[3]徐莉,李晶,杨玉新.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2009,6(2):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