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壤化学特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土壤,微生物,化学性质,特性,深沟,海南岛,冷浸。
土壤化学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金媛媛,BOWATTE,Saman,贾倩民,侯扶江,李春杰[1](2019)在《内生真菌侵染对野大麦根际土壤化学特性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Epichloёbromicola内生真菌侵染野大麦形成的带菌(E+)和不带菌(E-)植株为研究材料,将其种植在从甘肃玛曲、榆中和临泽采集的土壤中,温室培养8个月。分析在不同土壤中种植3、6和8个月后,E+和E-植物的地上干重;及植物建立后6和8个月的土壤碳、氮、磷、pH、细菌丰度、真菌丰度、土壤氮循环中涉及的关键细菌,旨在探究内生真菌侵染野大麦对宿主生境土壤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壤中内生真菌的存在显着提高了野大麦的干物质量;相同带菌情况下(E+或E-),临泽土壤中干物质量最高,玛曲土壤中干物质量最低;叁种土壤中E+植物的干物质量两两间差异显着,而在榆中和玛曲土壤中E-植物的干物质量差异不显着。内生真菌侵染显着增加了土壤全氮含量和氨氧化细菌的丰度。内生真菌对土壤总碳、微生物生物量碳、pH、细菌、真菌、反硝化细菌和氧化亚氮还原菌丰度的影响因土壤类型和植物生长时间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内生真菌对土壤总磷含量无显着影响,但各土壤类型之间差异显着,且随植物生长时间的延长而显着变化。证实,Epichloёbromicola内生真菌侵染对野大麦生境土壤化学和微生物特性的影响与土壤类型密切相关,且随着宿主植物生长时间的延长发生显着变化。因此,建议内生真菌对土壤的影响需长期实地研究,这有助于深刻理解驱动土壤性质变化的机制。(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孙梦媛,刘景辉,米俊珍,李俊伟[2](2019)在《植被复垦对露天煤矿排土场土壤化学及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农牧交错带煤矿排土场不同植被复垦模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以黑岱沟露天煤矿排土场不同植被类型(山杏+苜蓿(A1)、杨树+苜蓿(A2)、杨树+沙棘(A3)、杨树+披肩草+苜蓿(A4)、未复垦(CK))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简单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研究浅层(0—20cm)土壤化学性质和酶活性与土壤微生物量间的相关关系,揭示不同植被复垦下土壤微生物量差异的驱动因子,并采用土壤恢复指数(RI)评价不同植被复垦对露天煤矿排土场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未复垦(CK)相比,不同植被复垦样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碱解氮含量、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量均显着增加(p<0.05),但pH无明显变化规律且差异不显着(p>0.05),并且0—10cm明显高于10—20cm土层。(2)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土壤酶活性和有机质含量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关系,与pH和有效磷含量则均未表现出相关性。由于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对有机质含量和蔗糖酶活性变化比较敏感,因此对土壤性质变化具有指示作用。(3)不同植被复垦土壤恢复指数在0—10,10—20cm土层分别表现为A3>A2>A4>A1和A3>A2>A1>A4。因此,杨树+沙棘(A3)和杨树+苜蓿(A2)复垦方式对矿区排土场土壤质量的改善较好。(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乐佳兴[3](2019)在《氮磷配施对无患子幼苗生长生理特性和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无患子(Sapindus mukorossi)是集医药化工和生物质能源于一体的多功能经济树种。其经济开发价值被广泛关注,造林面积不断增加,在重庆地区亦被广泛推广种植。但因集约种植技术的缺乏,导致无患子幼林期抚育措施跟不上,限制了当地无患子种植产业的发展。施肥是营造丰产林的一项重要措施,合理配方施肥能促进无患子幼林的快速生长发育,维持土壤肥力,提高种植效益,进一步促进无患子产业的发展。本文以2a生无患子盆栽幼苗为材料,采用“3414”不完全施肥方案,共设置9个不同氮、磷配比施肥处理。通过研究不同氮、磷配比施肥对无患子幼苗生长指标、光合参数、植株养分含量及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探讨出适宜当地无患子幼苗生长的最佳氮、磷配比,为幼苗快速培育、规范化栽培管理提供科学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9个不同氮、磷配肥处理中,T8(N_2P_1)施肥处理的无患子幼苗株高(163.44cm)、地径(2.14 cm)和全株生物量(373.05 g)皆最大,根冠比为1.11,4个生长指标与T1处理(N_0P_0)无患子相比,分别增加33.25%、57.64%、53.58%和2.78%。(2)在各光响应曲线参数中,T8(N_2P_1)施肥处理的无患子幼苗最大净光合速率(Maximum Net Photosynthesis,P_(max))最大,达到17.02μmol·m~(-2)·s~(-1),相比T1(N_0P_0)增加172.32%。叶片表观量子效率(Apparent Quantum Yield,AQY)也是T8处理最大,其值为0.077 mol·mol~(-1),相比T1增加79.07%。叶片暗呼吸速率(Decrease Respiration Rate,R_d)最大处理为T9(N_2P_3),R_d值为1.96μmol·m~(-2)·s~(-1),其余处理R_d大小范围在1.50~1.67μmol·m~(-2)·s~(-1)之间,差异不大。叶片光饱和点(Light Saturation Point,LSP)和光补偿点(Light Compensation Point,LCP)均为T8施肥处理最高,分别为1618.66μmol·m~(-2)·s~(-1)和140.02μmol·m~(-2)·s~(-1),可利用光辐射宽度较大。(3)4、7、10月3个月份叶片日均净光合速率(Net Photosynthetic Rate,P_n)最大处理为T8(N_2P_1),其大小顺序为:7月(6.70μmol·m~(-2)·s~(-1))>4月(4.98μmol·m~(-2)·s~(-1))>10月(3.86μmol·m~(-2)·s~(-1))。同时期与T1(N_0P_0)比较,4、7、10月份日均P_n分别增加7.57%、65.02%和1.58%,可见T8处理对无患子夏季日均P_n提升较大。比较不同N梯度处理和P梯度处理发现,无患子幼苗日均P_n随施N量或施P量增加先上升后减小。比较各时期不同处理无患子幼苗日均蒸腾速率(Transpiration Rate,T_r)得出,4月叶片日均T_r最大为T7处理(N_2P_0),其值为2.82 mmol·m?2·s?1,T3处理(N_0P_2)日均T_r最小,值为0.97 mmol·m?2·s?1。7月和10月日均T_r最大均为T1处理(N_0P_0),各施肥处理日均T_r均显着小于T1。3个月份无患子幼苗叶片日均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最大和最小处理各不相同。其中,4月份T5(N_2P_2)施肥处理日均WUE最大(7.59μmol·mmol~(-1)),T8日均WUE最小(3.85μmol·mmol~(-1));7月T3(N_0P_2)处理日均WUE最大(10.61μmol·mmol~(-1)),T9(N_3P_2)日均WUE最小(4.35μmol·mmol~(-1));10月T7处理日均WUE最大(6.71μmol·mmol~(-1)),T2(N_1P_1)日均WUE最小(4.02μmol·mmol~(-1))。各时期日均WUE大小无明显规律。无患子幼苗叶片日均气孔导度(Stomatal Conductance,G_S)在不同季节差异较大,7月无患子叶片日均G_S显着大于4月和10月。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叶片日均G_S呈先增加后减小变化趋势。氮磷配施处理下,4月T3处理(N_0P_2)日均G_S值最大(0.079 mol·m~(-2)·s~(-1)),T7处理最小(0.034mol·m~(-2)·s~(-1));7月T7处理(N_2P_0)日均G_S最大(0.122 mol·m~(-2)·s~(-1)),T3最小(0.041mol·m~(-2)·s~(-1));10月T0处理日均G_S最大(0.087 mol·m~(-2)·s~(-1)),T6最小(0.048 mol·m~-2·s~(-1))。(4)9个施肥处理中,无患子幼苗全N含量范围为28.28-45.59 g/kg,T5(N_2P_2)施肥处理植株全N含量最高,T1(N_0P_0)处理全氮含量最低,T2~T9处理植株全氮含量分别比T1增加32.25%、22.87%、52.96%、61.23%、55.80%、5.32%、29.45%、23.04%。各处理无患子幼苗全P含量大小在3.62-5.35 g/kg之间,其中最大值出现在T4(N_1P_2)施肥处理,最小值依然是T1处理,T2~T9处理植株全P含量分别比T1增加1.43%、25.72%、47.62%、21.85%、4.66%、8.92%、21.22%、36.61%。各处理无患子幼苗全K含量大小在18.44-26.89 g/kg范围内,T6处理(N_3P_2)全K含量最高,全K含量最低处理为T1,T2~T9处理植株全K含量分别比T1增加23.93%、1.26%、6.23%、22.09%、44.03%、0.44%、16.13%、42.75%。(5)对比不同施氮水平无患子幼苗全量养分发现,N2施氮水平的无患子植株全N含量最大,N1施氮水平的全P含量最大,N3施氮水平的植株全K含量最大。不同P梯度水平,P1水平植株全N含量最高,P2水平植株全P含量最高,P3施磷水平植株全K含量最高。本实验范围内,植株全N、全P含量随施N或施P水平的提高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全K含量随施N或施P水平的提高呈增加趋势。(6)7月各处理土壤pH值大小在7.11~7.67范围内,10月份大小在7.37~7.69之间,变化不大。7月土壤有机质含量范围为:11.71~13.08 g/kg,10月为10.32~12.82 g/kg,最小值皆出现在T1处理(N_0P_0)。7月和10月T6处理(N_3P_2)土壤全氮含量皆大于其它施肥处理,土壤全氮含量最小处理为T1处理(N_1P_1),其它氮、磷配比土壤全氮含量相差不大。对比不同处理土壤有效养分发现,7月各施肥处理土壤碱解氮含量皆大于施肥前,与T1(N_0P_0)比较,各施肥处理土壤碱解氮含量皆增加,T5处理(N_2P_2)碱解氮含量最高,增加86.62%;10月各处理土壤碱解氮含量与施肥前相差不大。7月T1、T7和T8施肥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降低,其它处理土壤有效磷皆增加,其中T3施肥处理增幅最大(256.89%);10月各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依然为T3最大,为25.32 mg/kg。(7)以全株生物量和合理生物量分配为目标,建立肥料效应方程,模拟寻优得出氮、磷最佳配比。其氮、磷配比为:N:P_2O_5=3.78:1,推荐单盆植株年施氮10.05 g,施P_2O_5量为2.66 g,该施肥量是无患子幼苗生长的最佳施肥量。(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4-08)
姚如男,陶卫,李成业,周琦,邓有能[4](2019)在《玉米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氮肥运筹对晚稻产量和土壤化学及微生物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桃优香占为材料,在前茬玉米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研究了4种氮素运筹方式(NM1,基肥∶蘖肥∶穗粒肥分别为7∶3∶0;NM2,6∶3∶1;NM3,5∶3∶2;NM4,4∶3∶3)对晚稻产量及形成、土壤化学及生物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NM1处理产量最高,分别较NM2、NM3、NM4处理高2.6%、5.3%、5.6%,差异显着,其次为NM2处理。玉米秸秆全量还田配合氮素前移可以显着提高水稻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显着降低每穗粒数和结实率,但对千粒重无显着影响。氮素运筹方式对土壤理化特性影响主要集中在秸秆还田后至分蘖期,且土壤碱解氮、有机质含量和脲酶活性随着基蘖肥比例的增加而增大。水稻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固氮菌和硝化细菌量在前茬玉米收获后最高,且随着水稻生育时期的推进迅速降低。土壤细菌、放线菌、氨化细菌和硝化细菌在分蘖期随基蘖肥比例的提高而增加,而在抽穗期大致随基蘖肥比例的提高而减少,成熟期各处理无显着差异;氮素运筹方式对土壤真菌、固氮菌在水稻各生育时期均无显着影响。玉米秸秆全量还田有利于提高后茬水稻生育前期土壤肥力和微生物活性,以基肥∶蘖肥∶穗粒肥分别为7∶3∶0的氮素运筹方式晚稻产量最高,土壤改良效果最好,实现了后茬水稻稳产甚至增产。(本文来源于《中国稻米》期刊2019年01期)
张艺腾[5](2018)在《在不同条件下添加优良鸡粪生物炭对土壤化学特性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鸡粪生物炭既可以固定碳与鸡粪中的营养物质,又可以克服鸡粪不当处理所产生的环境问题,是鸡粪资源化利用的一个重要途径,但由于鸡粪中Cu和Zn的含量较高,因此使用时可能存在重金属污染风险。因此本研究探究利用300℃与600℃温度制备鸡粪生物炭,以及臭氧氧化对鸡粪生物炭理化性质的影响,经过恒温培养初步探究鸡粪生物炭在土壤中Cu与Zn有效性的变化,并通过温室大棚培养实验来探究鸡粪生物炭施用对空白土壤和添加鹿粪的土壤Cu和Zn有效态、赋存形态以及对小白菜生长和吸收Cu和Zn的影响,以期为科学合理利用鸡粪生物炭提供科学依据。具体结果如下:(1)随制备温度的提高,鸡粪生物炭的pH与EC值也相应升高。除鸡粪在600℃制备成生物炭时重金属Zn总量大量损失外,鸡粪生物炭的矿质元素以及重金属Cu、Zn总量均得到了富集,但有效态含量得到了大幅度的下降。鸡粪制成生物炭后Cu和Zn酸溶态与可还原态比例明显减少,而生物难利用的可氧化态与残渣态比例提高。表明生物炭虽然可以富集Cu、Zn总量但其有效性却明显降低。(2)因为600℃制备生物炭物质损失较大,所以采用低温300℃生物炭进行恒温土壤培养,施用鸡粪生物炭可以使土壤pH与EC值增加,经过90d培养后鸡粪生物炭对空白土壤中有效态Cu含量起到一定的固定作用,增加了有效态Zn的含量,但生物炭对添加鹿粪的土壤有效态没有明显改变效果。淹水条件下经臭氧氧化后的鸡粪生物炭依然保留对铜的固定作用,但未经氧化后的生物炭没有起到固定作用。另外淹水培养使得添加鹿粪土壤有效态Cu和Zn在90d培养后回升幅度均高于正常条件。(3)在高温高湿的温室大棚中,鸡粪生物炭的施用增加土壤中速效磷与速效钾含量,且施用鸡粪生物炭可以使空白土壤与添加鹿粪土壤中该两种营养含量呈缓慢释放趋势。鸡粪生物炭可以显着降低空白土壤与鹿粪土壤中铵态氮的含量,提高了土壤硝态氮的含量,而经过盆栽培养后硝态氮含量均会得到明显降低。另外施用鸡粪生物炭能够减少土壤中水溶性有机碳含量但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对于土壤中Cu和Zn来说,经过培养后鸡粪生物炭的施用可以使空白土壤与添加鹿粪土壤中有效态Cu显着下降,相对于对照有效态Zn含量增加,但与培养初期相比添加生物炭处理能够随培养延长来大幅降低自身有效态Zn含量。赋存形态表现出施用鸡粪生物炭可降低酸溶态与可还原态Cu的比例,增加残渣态Cu比例,提高可氧化态与残渣态Zn比例。施用鸡粪生物炭能够促进小白菜的生长,增加小白菜干重,减少小白菜根部重金属Cu和Zn含量,降低Cu和Zn的根富集系数,二次盆栽后添加鸡粪生物炭还能够降低小白菜茎叶部Cu和Zn的含量。综上所述,鸡粪生物炭施入土壤后可存在短暂的重金属污染风险,且Zn的污染风险大于Cu。但可以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达到固炭效果,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鸡粪生物炭中的营养物质可缓慢释放从而促进小白菜的生长,同时又能降低Cu和Zn有效态含量,从而减少植物对Cu和Zn的吸收。(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18-05-01)
丛山,孙瑶,王志典[6](2018)在《微生物菌肥对设施番茄生长特性及酸化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微生物菌肥用于设施番茄生产的可能性,以确定在设施番茄栽培上的合理用量。[方法]采用田间试验,研究酸化土壤施用微生物菌肥对设施番茄产量、品质及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设施番茄施用该菌肥后可增产,处理(3)(微生物菌肥用量为1 200 kg/hm2)的产量最高,较对照增加7.98%。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配施微生物菌肥可促进番茄的生长发育,显着提高番茄单果质量和Vc、可溶固形物、番茄红素含量。另外,该菌肥能明显增加土壤p H和碱解氮、速效磷及速效钾含量。[结论]微生物菌肥用量在1 200 kg/hm2时设施番茄生长发育及土壤状况较优。(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10期)
韩新,薛超文,宿少锋,王小燕,林之盼[7](2018)在《海南滨海台地3种森林植被土壤化学特性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海南岛文昌市和临高县次生林、椰子林和相思林3种森林类型植被为研究对象,利用标准地调查法对其土壤化学性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文昌市和临高县不同林分间土壤差异性明显,存在地域性区别。临高县相思林土壤化学特性明显优于文昌市,说明相思林对于临高县的土壤特性改良具有较好的效果。(本文来源于《亚热带农业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赵丰云,杨湘,董明明,蒋宇,于坤[8](2017)在《加气灌溉改善干旱区葡萄根际土壤化学特性及细菌群落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地下穴贮滴灌条件下根际注气对干旱区葡萄根际土壤化学性质、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影响。该研究以3a箱栽‘红地球’葡萄为试验材料,以自行设计的地下穴贮滴灌"水肥气"一体化设备作为注气装置,16S高通量基因组测序作为研究土壤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关键技术手段。结果表明地下穴贮滴灌根际注气可有效提高土壤pH值,显着增加土壤速效磷(40~50 cm除外)和速效钾含量,促进土层深度20~30 cm土壤有机质分解;对氮磷钾相关菌属的分析表明,根际注气可促进与硝化作用相关的亚硝化螺菌属,磷钾代谢相关的假单胞菌属、芽孢杆菌属,抑制与反硝化相关的罗尔斯通菌属,表明加气灌溉能促进植株对氮磷钾的吸收与能提高硝化作用、解磷解钾相关菌群数量有关。chao1、shannon指数分析表明地下穴贮滴灌根际注气可有效改变细菌群落丰度,但对细菌群落多样性影响较小;对于细菌门,注气处理增加了放线菌门和硝化螺旋菌门的丰度,其中在40~50 cm土层注气处理放线菌门和硝化螺旋菌门分别比未注气高16.7%与22.7%,达到极显着水平;典型相关分析及相关分析表明,地下穴贮滴灌注气条件下土壤pH值、速效磷和硝酸盐含量是影响细菌群落结构的重要指标。该研究结果可为干旱区地下穴贮滴灌条件下科学合理注气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7年22期)
高艺宁,许丽,林凤友,吴强[9](2016)在《矿区复垦地土壤有机碳分布及与土壤化学特性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黑岱沟露天矿排土场为研究区,对比分析了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垂直分布及其与土壤化学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已复垦样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均在土壤表层0~10cm最高,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有机碳含量呈波动下降趋势;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有机碳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柠条林地(2.62g/kg)>沙棘林地(1.94g/kg)>胡枝子林地(1.87g/kg)。已复垦样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碳密度都远大于对照。总体而言,各样地的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变化规律和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各样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全氮含量、速效钾含量呈显着正相关关系;与有效磷呈极显着负相关性;而与碱解氮含量、全磷含量无显着相关性。回归分析表明:各样地所选的化学因子与土壤有机碳之间所建立的线性回归方程精度较好,R2均在83%以上。对与土壤有机碳呈显着相关的化学因子进行拟合,得到最佳拟合方程并进行方差分析,F检测结果达到极显着水平,说明方程模型有显着的统计意义。(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1期)
王飞,林诚,李清华,方宇,林新坚[10](2015)在《长期深窄沟排渍对冷浸田地下水位、土壤化学特性及水稻籽粒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福建省顺昌县持续运行约30年的石砌深窄沟为平台,连续3年监测长期深窄沟排渍对冷浸田地下水位、土壤化学特性及水稻籽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距沟75 m(CK)、25 m、15 m、5 m的冷浸田的土壤类型逐渐呈现由深脚烂泥田→浅脚烂泥田→青泥田→青底灰泥田的方向演变。距沟75 m、25 m、15 m、5 m位点的常年平均地下水位分别为5.0 cm、8.3 cm、-5.4 cm、-16.7 cm,其中距沟5 m位点地下水位常年变幅为-62~13 cm,变幅最大。距沟越近,耕层土壤还原性物质则越低,而碱解氮、速效磷与速效钾则越高,其中距沟5 m的还原性物质总量较CK平均降低62.6%,而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平均分别增加40.7%、38.8%和184.5%。距沟5 m、15 m与25 m位点的水稻籽粒氨基酸含量均显着高于CK。籽粒氨基酸含量与土壤还原性物质呈显着负相关,而与土壤碱解氮、速效磷等显着正相关,籽粒淀粉含量也与土壤活性还原性物质呈显着负相关。长期深窄沟排水改善了土壤理化性状,提高了籽粒氨基酸品质。石砌深窄沟对15 m以内的土壤脱潜效果明显。(本文来源于《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土壤化学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讨农牧交错带煤矿排土场不同植被复垦模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以黑岱沟露天煤矿排土场不同植被类型(山杏+苜蓿(A1)、杨树+苜蓿(A2)、杨树+沙棘(A3)、杨树+披肩草+苜蓿(A4)、未复垦(CK))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简单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研究浅层(0—20cm)土壤化学性质和酶活性与土壤微生物量间的相关关系,揭示不同植被复垦下土壤微生物量差异的驱动因子,并采用土壤恢复指数(RI)评价不同植被复垦对露天煤矿排土场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未复垦(CK)相比,不同植被复垦样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碱解氮含量、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量均显着增加(p<0.05),但pH无明显变化规律且差异不显着(p>0.05),并且0—10cm明显高于10—20cm土层。(2)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土壤酶活性和有机质含量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关系,与pH和有效磷含量则均未表现出相关性。由于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对有机质含量和蔗糖酶活性变化比较敏感,因此对土壤性质变化具有指示作用。(3)不同植被复垦土壤恢复指数在0—10,10—20cm土层分别表现为A3>A2>A4>A1和A3>A2>A1>A4。因此,杨树+沙棘(A3)和杨树+苜蓿(A2)复垦方式对矿区排土场土壤质量的改善较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壤化学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1].金媛媛,BOWATTE,Saman,贾倩民,侯扶江,李春杰.内生真菌侵染对野大麦根际土壤化学特性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J].草业学报.2019
[2].孙梦媛,刘景辉,米俊珍,李俊伟.植被复垦对露天煤矿排土场土壤化学及生物学特性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9
[3].乐佳兴.氮磷配施对无患子幼苗生长生理特性和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9
[4].姚如男,陶卫,李成业,周琦,邓有能.玉米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氮肥运筹对晚稻产量和土壤化学及微生物特性的影响[J].中国稻米.2019
[5].张艺腾.在不同条件下添加优良鸡粪生物炭对土壤化学特性的影响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8
[6].丛山,孙瑶,王志典.微生物菌肥对设施番茄生长特性及酸化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8
[7].韩新,薛超文,宿少锋,王小燕,林之盼.海南滨海台地3种森林植被土壤化学特性差异[J].亚热带农业研究.2018
[8].赵丰云,杨湘,董明明,蒋宇,于坤.加气灌溉改善干旱区葡萄根际土壤化学特性及细菌群落结构[J].农业工程学报.2017
[9].高艺宁,许丽,林凤友,吴强.矿区复垦地土壤有机碳分布及与土壤化学特性的关系[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10].王飞,林诚,李清华,方宇,林新坚.长期深窄沟排渍对冷浸田地下水位、土壤化学特性及水稻籽粒品质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