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渍型吸附剂论文-银建中,蔡佩,周雪玲,刘一凡,周丹

浸渍型吸附剂论文-银建中,蔡佩,周雪玲,刘一凡,周丹

导读:本文包含了浸渍型吸附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浸渍法,SBA-15,负载化离子液体,CO_2吸附

浸渍型吸附剂论文文献综述

银建中,蔡佩,周雪玲,刘一凡,周丹[1](2017)在《浸渍法制备负载化离子液体吸附剂及其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浸渍法制备了负载化离子液体吸附剂[Bmim]BF_4@SBA-15,N_2吸附、SEM及TG表征发现:离子液体主要负载于SBA-15载体孔道内,少量附着于载体外表面。为优化制备条件,重点考察了共溶剂、反应时间、离子液体和载体的质量比等因素对负载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丙酮为共溶剂、离子液体与载体质量比为6∶1、浸渍时间为9 h时,离子液体负载量可达66.8%。在此基础上,对负载化离子液体进行CO_2吸附性能测试,发现随离子液体负载量增加,CO_2吸附量先增大后减小。当负载量为34.9%时,CO_2吸附量可达40.3 mg/g。(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期刊2017年05期)

章小林,李新怀,李耀会,李伦,吕小婉[2](2017)在《浸渍活性炭吸附剂与碘甲烷反应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一定的理论假设,推导出碘甲烷与浸渍活性炭吸附剂反应速率方程,通过实验测定碘甲烷与吸附剂化学反应的表观活化能和指前因子。结果表明,碘甲烷与吸附剂是快速化学反应,利用该速率方程可计算理论化学反应碘容,还可以预测吸附剂的使用寿命。(本文来源于《工业催化》期刊2017年03期)

张梅,王国建,王文艺,王璐[3](2017)在《Cu(NO_3)_2浸渍改性活性炭吸附剂的制备及其脱硫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浸渍法制备了Cu(NO_3)_2改性的活性炭吸附剂,以低浓度硫化氢和氮气混合气为模拟原料气,在固定吸附床上考察了吸附剂制备条件对脱除硫化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浸渍Cu(NO_3)_2能有效改善活性炭对硫化氢的吸附脱硫能力,在Cu(NO_3)_2浸渍浓度为5(wt)%、浸渍时间24h、焙烧温度300℃的条件下,制备的改性活性炭吸附脱硫效果最佳,饱和硫容和脱硫率分别达到55.4 mg·g~(-1)和98.92%,饱和硫容比未经改性的活性炭提高了38.2 mg·g~(-1)。(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师》期刊2017年02期)

张月,李文瀚,王春波,刘慧敏,张永生[4](2015)在《超声波辅助浸渍法制备Fe_2O_3/γ-Al_2O_3吸附剂脱除气相As_2O_3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超声波辅助浸渍法制备Fe2O3/γ-Al2O3吸附材料,在固定床反应器上研究了前驱液浸渍浓度、载体粒径、吸附温度、吸附气氛等因素对脱除气相As2O3的影响。结果表明,前驱液浸渍浓度、载体粒径等会对吸附剂表面结构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其砷吸附性能;吸附温度升高增强了其化学吸附能力,然而,温度过高反而造成吸附性能的下降;吸附气氛中的SO2促进了Fe2O3/γ-Al2O3对气相砷的吸附,气氛中的NO对气相砷的影响不大。(本文来源于《燃料化学学报》期刊2015年09期)

张肖阳[5](2015)在《Zn-Mn-Cu半焦吸附剂的超声辅助加压浸渍法制备及其脱硫与再生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煤气化技术是煤炭清洁利用的主要途径和清洁煤技术的龙头。在煤气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含硫污染物,其中90%以上的含硫污染物是以H2S的形式存在。煤气中含有的H2S会腐蚀设备和管道,并使其后续利用过程中的催化剂中毒失活,因此对原料用煤气的H2S含量要求比较苛刻。为了避免煤气生产、利用过程中,常低温脱硫技术引起的煤气潜热和显热的损失,造成的水的浪费和二次污染,中高温干法煤气脱硫工艺成为煤气净化脱除含硫污染物技术的首选。在实验室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本文将超声波引入煤气脱硫用吸附剂的制备流程中。载体选择廉价易得和易于改性的褐煤半焦,采用超声辅助加压浸渍法制备锌锰铜复合金属负载型吸附剂。采用常压固定床实验装置,在反应温度为500oC下对吸附剂进行硫化性能评价。利用XRD、BET和TEM等手段对吸附剂硫化前后、超声波施加与否样品的物化性能进行表征,并与其脱硫活性关联分析,以期为选择合适的煤气脱硫用吸附剂的制备条件提供理论基础。选择最佳制备条件下硫化饱和后的吸附剂进行再生探究实验,分别优化出最佳的再生温度和再生气氛等再生条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a.超声波的存在改善了吸附剂活性组分的分散性和孔隙结构,超声辅助加压浸渍法制备的吸附剂中活性组分的利用率得到提高,脱硫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加压浸渍法制备的吸附剂。将模拟煤气(CO:35%,H2:39%,H2O:1%,N2:balance)入口H2S浓度从1000ppm左右降低至尾口0.1ppm时的吸附剂穿透时间和穿透硫容分别比常规加压浸渍法制得的吸附剂提高了31.6%和51.5%。b.优化了超声辅助加压浸渍法的制备条件,浸渍温度200oC,超声功率120W,超声时间90min,焙烧时间2h为最佳操作条件。在最佳制备条件下制得的吸附剂在N2和H2S气氛中进行硫化实验。当入口H2S浓度为2000ppm脱至尾口为0.2ppm,吸附剂的穿透时间可达21.5h,硫容可达16.73%。c.探讨了温度、氧气含量以及氧气-水蒸气气氛等再生条件对硫化饱和吸附剂再生性能的影响。吸附剂再生后的孔隙结构的烧结、半焦载体的粉化和烧失程度均发生了变化,揭示了炭基材料脱硫吸附剂在氧气再生气氛中存在硫元素和碳元素与氧气竞争反应的机理。(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5-06-01)

王红,秦玉才,范跃超,张磊,宋丽娟[6](2014)在《CuHY分子筛吸附剂的等体积浸渍法制备及其脱硫性能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CuHY分子筛吸附剂,运用XRD表征了吸附剂的晶体结构,Py-FT-IR技术表征了吸附剂的表面酸性能,利用固定床穿透曲线技术、WK-2D微库仑仪评价了改性分子筛的吸附脱硫性能。结果表明,当铜负载量为4%时,其吸附脱硫能力较佳,随着分子筛吸附剂的表面B酸量和表面L酸量比值的减小,其吸附脱硫性能越强。而当铜负载量较大时,因其表面出现氧化铜,而使其表面基本不存在B酸,吸附脱硫能力大大减弱。(本文来源于《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赵毅,李旭[7](2014)在《浸渍法制备的固态胺CO_2吸附剂吸附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控制和减缓化石燃料电厂的CO2排放对于缓解大气中CO2浓度的持续上升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种燃烧后CO2捕集技术,固体CO2吸附剂具有低能耗、弱腐蚀性、易再生等优点,在CO2减排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介绍浸渍法制备的固态有机胺吸附剂对CO2的吸附性能,着重介绍载体性质、有机胺负载量、温度和烟气含水量等因素对固态胺吸附剂吸附性能的影响,并对其机理进行了分析。此外,对比了不同固态胺吸附剂在75℃下对CO2的吸附能力。分析认为,相对于其他类型的CO2固体吸附剂,固态胺吸附剂较适用于从高温湿烟气中捕集CO2。(本文来源于《中国电力》期刊2014年01期)

张莹,常丽萍[8](2013)在《超声辅助对浸渍法制备的吸附剂硫化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吸附剂的制备是中高温煤气脱硫的基础和关键,制备方法与工艺选择的好坏决定了脱硫剂物化特性的优劣,浸渍法由于其操作工艺简单、处理量大,是一种比较常用的脱硫剂制备方法。但浸渍法具有活性组分上载量少,且不能保证活性组分均匀分布等特点。本试验采用超声浸渍法对其改性,结果表明,超声辅助浸渍法较常规浸渍法制得吸附剂的硫化性能有明显的提高。(本文来源于《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董玉荣[9](2013)在《褐煤加压浸渍制备中温煤气脱硫用负载型吸附剂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温煤气脱硫是以煤气化为源头的煤转化技术的关键步骤,而吸附剂的制备、活性组分和载体的选择又是中温煤气脱硫技术的关键。在煤气脱硫吸附剂的制备方法中,浸渍法具有活性组分利用率高、用量少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精吸附剂的制备,浸渍过程中辅以的压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载体的孔隙结构和活性组分在载体上的均匀分布。半焦作为一种价廉易得的常规吸附剂载体,在加压浸渍水热合成脱硫用吸附剂的制备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中国褐煤储量相对丰富,但因化学反应性强,在空气中容易风化,不易储存和远运等特点造成其资源化利用受限。褐煤的孔隙率和比表面积较其他煤种大很多,若能采用加压浸渍法首先将活性组分负载于褐煤原煤的表面,再通过热解操作制得半焦并活化和再分配活性组分,制备出半焦负载型煤气脱硫净化用吸附剂,既节省了半焦制备的前期操作、又能使活性组分二次均匀分布,这在褐煤资源化利用和煤气净化领域都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以褐煤为原料通过浸渍法制备了系列负载型中温煤气吸附剂。考察了不同浸渍方法、金属活性组分、载体、前驱体溶液浓度、浸渍压力、浸渍时间等对吸附剂脱硫性能的影响;结合XRD、扫描电镜、原子吸收、孔结构分析等表征结果,将吸附剂的脱硫活性与活性组分的上载量、晶型、分布状态以及载体的孔结构等因素进行关联,揭示制备条件对吸附剂脱硫活性影响的主要规律;此外,还对优选出的吸附剂进行了叁次硫化再生循环性能的考察和进一步的改性。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活性组分前驱体及制备方法对吸附剂脱硫活性的影响1)以褐煤为载体、质量百分比含量为16%的Zn(NO3)2溶液作为活性组分前驱体,通过鼓泡浸渍法制备的吸附剂脱硫活性高于以相同浓度的Fe(NO3)3、Cu(NO3)2、Mn(NO3)2为前驱体溶液制备的吸附剂。2)以褐煤作为载体、16wt%Zn(NO3)2溶液为活性组分前驱体溶液通过静态浸渍法制得的吸附剂的中温脱硫活性远远低于以活性炭为载体的吸附剂,得出吸附剂的孔隙结构及活性组分在载体上的负载量是影响吸附剂脱硫活性的重要因素。3)加压浸渍法制备的吸附剂的脱硫活性远大于静态浸渍、鼓泡浸渍、超声辅助浸渍,得出加压水热合成是制备褐煤负载型金属氧化物中温煤气脱硫用吸附剂的最佳浸渍方法。4)褐煤热解生成半焦和活性组分活化过程中释放的少量还原性气体H2和CO对活性组分金属氧化物的存在形态具有较小的影响。2.浸渍条件对吸附剂脱硫活性的影响、吸附剂的再生及改性1)浸渍压力对吸附剂的孔隙结构有较大影响,当浸渍压力为20atm时制得的吸附剂拥有最佳的孔隙机构,其比表面积和孔容分别是20.570m2/g和0.034cm3/g,同时该吸附剂具有最佳的脱硫活性。活性组分上载量随着浸渍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当浸渍液浓度为36wt%时,吸附剂的活性组分利用率最高。浸渍时间从3h增加至7h,活性组分上载量逐渐增加,但当浸渍时间为5h制得的吸附剂拥有最佳的孔隙结构,同时该吸附剂具有最佳的脱硫活性。硝酸锌活性组分前驱体、浸渍压力为20atm、浸渍时间为5h、浸渍浓度为36wt%为吸附剂制备的最佳条件。2)对吸附剂]3P20Zn36h5进行叁次硫化/再生循环实验,每一次再生后吸附剂的锌含量降低约5.3%,说明在再生过程中活性组分会有一定的损失。再生后的吸附剂脱硫活性与新鲜吸附剂相比略微较低,经叁次再生后的吸附剂仍然具有较强的脱硫能力,其穿透时间和硫容分别可达43h和7.22gS/100g吸附剂。3)活性组分铜和锰的添加促进了氧化锌的分散,提高了吸附剂中活性组分锌的利用率;出现了新的物相ZnMnO3,提高了吸附剂的脱硫活性,尤其是对脱硫精度的提高有显着作用。(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3-05-01)

郑仙荣[10](2012)在《半焦负载锌锰铜吸附剂的加压浸渍法制备及其中温煤气脱硫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气化煤气和热解煤气共制合成气的双气头多联产技术是目前认为最具前景的洁净煤技术之一,将富含CO和CO2的气化煤气和富含H2和CH4的热解煤气进行重整,可获得最佳组成的合成气;通过生产焦、醇醚燃料和产生电能,可实现原料组成和能量的合理匹配与梯级利用。该技术中,作为原料用合成气对H2S的含量要求比较苛刻(H2S浓度必须低于0.1ppmv),同时为了避免脱硫过程中引起的“冷热病”和热能的损失,中温煤气脱硫便成为该技术中净化工艺的首选,而精脱硫用吸附剂的制备及其硫化行为是其中必须关注的重点。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加压浸渍法进行中温脱硫用吸附剂的水热合成的研究。首先对吸附剂载体和活性组分前驱体进行了筛选,然后对前驱体溶液浓度、浸渍压力、浸渍时间、煅烧温度和煅烧时间等操作参数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显示,加压浸渍法是一种有效的吸附剂制备方法,半焦和硝酸锌是可选的吸附剂载体和活性组分;加压浸渍过程能够将锌基活性组分均匀浸渍到半焦载体、并同时有效改善载体半焦的孔隙结构。吸附剂的最佳制备条件为:20%的硝酸锌溶液与35ml的半焦载体,在20atm下浸渍5h,分别在50和100℃下干燥5h,再在500℃纯氮气吹扫下,煅烧5h。原料半焦经加压浸渍后,比表面积和孔容分别从16.65m2/g和0.01cm3/g最大增加到265.49m2/g和0.07cm3/g.针对氧化锌脱硫精度高但在中温强还原性气氛下活性组分不太稳定、氧化锰在中温脱硫过程中具有较好的脱硫活性及优良的机械稳定性、氧化铜是耐高温吸附剂的主要活性组分等现状,进行了适量的氧化锰和氧化铜改性氧化锌吸附剂的构思,以期优势互补,得到脱硫活性和机械稳定性俱佳的中温锌锰铜基吸附剂。以锌、锰和铜的可溶性硝酸盐为吸附剂的前驱体,在优选的操作条件下进行加压浸渍,过滤、干燥和高温煅烧,制得吸附剂Z20M4C6SC。在300-550℃范围内的活性评价结果显示,该吸附剂可将煤气中的H2S从500ppmv脱除到0.1ppmv以下(H2S脱除率大于99.98%),其穿透时间在500℃时达到56h,此时最大穿透硫容为13.84%。叁组分吸附剂Z20M4C6SC的脱硫性能明显好于各单组分吸附剂,最大穿透硫容比叁个相应含量单组分吸附剂的简单加和(8.98%)增加了54.12%;双组分吸附剂Z20M4SC的硫容(7.98%)与相应两种单组分吸附剂穿透硫容的加和值(8.02%)几乎相当,显示了叁组分吸附剂中铜的引入促进了组分之间的协同作用。结合催化剂表征结果进行分析,认为吸附剂Z20M4C6SC脱除煤基气体中H2S的活性组分主要包括ZnO、MnO2、CuO和ZnMnO3,其中ZnMnO3与H2S反应的热力学平衡常数最大(5.499×1018),在脱硫反应中起主导作用。将铜添加到锌锰基吸附剂Z20M4SC中,促进了锌锰复合物ZnMnO3的生成;同时铜的添加提高了活性组分在载体表面的分散度,有利于活性组分和H2S的接触,促进了脱硫反应的进行;另外,铜的添加明显增大了吸附剂的机械强度,有益于改善吸附剂的硫化/再生循环性能。采用等效粒子模型分别对吸附剂Z20SC、Z20M4SC和Z20M4C6SC的动力学参数进行了估算,发现叁类吸附剂的整个脱硫过程可分为两个反应控制阶段,即反应初期的表面化学反应控制区,和反应中后期的扩散控制区。吸附剂在化学反应控制区的活化能Ea和扩散控制区的活化能Ep显示,叁组分吸附剂Z20M4C6SC的数值(6.23和9.39kJ/mol)明显小于双组分Z20M4SC(22.89和33.87kJ/mol)以及单组分Z20SC(18.10和51.21kJ/mol),说明锌基吸附剂Z20SC中添加的锰和铜的共同作用有效降低了硫化反应的活化能,活性组分在载体表面分散度的提高和活性组分粒径的减小可以降低其扩散控制区的活化能。CO、H2和H2O是煤气中的主要组成成分,吸附剂Z20M4C6SC对环境气氛的适应性考察实验结果显示,CO或H2独立存在于硫化反应气氛中,对脱硫反应存在明显的抑制作用,这主要是由于它们对吸附剂中活性组分ZnO和CuO的还原和对ZnMnO3的分解引起。但H2和CO的同时存在可以相互减弱各自对吸附剂脱硫性能的抑制程度。H2O作为硫化反应的产物之一,对吸附剂的硫化反应存在着抑制作用,但在复杂气氛H2/CO/H2O/N2/H2S中,优化制得的吸附剂Z20M4C6SC仍具有较好的脱硫效果,在脱硫精度为0.1ppmv时的穿透时间长达42h,说明该吸附剂具有较强的气氛适应能力,是一种较理想的吸附剂。硫化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在不同气氛下的硫化反应均存在前期的表面化学反应控制和中后期的扩散控制,吸附剂Z20M4C6SC在H2/CO/N2/H2S、H2/CO/H2O/N2/H2S、H2O/N2/H2S、H2/N2/H2S和CO/N2/H2S各气氛中的穿透硫容大小顺序(13.84%>9.46%>7.64%>6.57%>6.15%)与其在扩散控制区的活化能Ep(9.39<13.44<13.96<14.31<18.10kJ/mol)成对应关系,同时扩散控制区的活化能Ep均大于化学反应控制区的活化能Ea,显示了扩散控制在锌基吸附剂脱硫过程中的重要性。(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2-04-01)

浸渍型吸附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一定的理论假设,推导出碘甲烷与浸渍活性炭吸附剂反应速率方程,通过实验测定碘甲烷与吸附剂化学反应的表观活化能和指前因子。结果表明,碘甲烷与吸附剂是快速化学反应,利用该速率方程可计算理论化学反应碘容,还可以预测吸附剂的使用寿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浸渍型吸附剂论文参考文献

[1].银建中,蔡佩,周雪玲,刘一凡,周丹.浸渍法制备负载化离子液体吸附剂及其表征[J].环境工程.2017

[2].章小林,李新怀,李耀会,李伦,吕小婉.浸渍活性炭吸附剂与碘甲烷反应动力学研究[J].工业催化.2017

[3].张梅,王国建,王文艺,王璐.Cu(NO_3)_2浸渍改性活性炭吸附剂的制备及其脱硫性能研究[J].化学工程师.2017

[4].张月,李文瀚,王春波,刘慧敏,张永生.超声波辅助浸渍法制备Fe_2O_3/γ-Al_2O_3吸附剂脱除气相As_2O_3的实验研究[J].燃料化学学报.2015

[5].张肖阳.Zn-Mn-Cu半焦吸附剂的超声辅助加压浸渍法制备及其脱硫与再生性能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5

[6].王红,秦玉才,范跃超,张磊,宋丽娟.CuHY分子筛吸附剂的等体积浸渍法制备及其脱硫性能考察[J].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2014

[7].赵毅,李旭.浸渍法制备的固态胺CO_2吸附剂吸附性能[J].中国电力.2014

[8].张莹,常丽萍.超声辅助对浸渍法制备的吸附剂硫化性能的影响[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

[9].董玉荣.褐煤加压浸渍制备中温煤气脱硫用负载型吸附剂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3

[10].郑仙荣.半焦负载锌锰铜吸附剂的加压浸渍法制备及其中温煤气脱硫性能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2

标签:;  ;  ;  ;  

浸渍型吸附剂论文-银建中,蔡佩,周雪玲,刘一凡,周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