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颈动脉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颈动脉,造影,血管,能量,感受器,手术,硫化氢。
颈动脉体论文文献综述
李红鹏,闫雅茹,张柳,李诗琪,李庆云[1](2019)在《硫化氢参与颈动脉体介导的低氧相关通气反应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硫化对颈动脉体介导大鼠低氧相关通气反应性的影响。方法研究分为在体实验与离体实验。在体实验研究将220-240g SD级大鼠27只分3组,每组9只,包括:对照组(Con组)、低氧刺激组(Hx组),低氧刺激+硫化氢生成酶抑制剂组(L-PAG组)。首先将各组大鼠置于9通道小动物全体积描记仪中,适应2-3h,待大鼠安静后测量潮气量(V_T)、呼吸频率(f)与分钟通气量(V_E),低氧通气反应性(HV_R)为低氧刺激通气量的增量(ΔV_E)与吸入氧浓度减少量(ΔFiO_2%)的比值。Con组给予常氧(FiO_2:21%,通气流速:2L/min)通气5min;Hx组给予低氧刺激(Fi O2:10%,通气流速:2L/min)5min;L-PAG组在通气反应测量前1h腹腔注射硫化氢生成酶抑制剂L-PAG(50mg/kg),人后给予低氧刺激(FiO_2:10%,通气流速:2L/min)5min。另取220-240g SD级大鼠27只用于大鼠离体实验研究,分为Con组、Hx组、L-PAG组,每组9只;每组动物均用乌拉坦(1.2g/kg,i.p.)麻醉,分离颈动脉分叉处,取出双侧颈动脉体,每次处理2只大鼠取2对颈动脉体,称重后液氮速冻低温碾磨,将颈动脉体匀浆收集置于硫化氢生成反应液(500μl),包含5-磷酸吡咯醛(80μM)、L-半胱氨酸(800μM)、PH为7.4的磷酸钾缓冲液(100mM);每组标本均在37℃恒温箱中孵育2h,期间Con组持续给予常氧刺激,Hx组持续给予3%O2浓度气体刺激,L-PAG组组织匀浆先与L-PAG(10μM)孵育30min后,加入硫化氢生成反应液,持续给予3%O2浓度气体刺激。孵育结束后采用亚甲蓝法测量硫化氢生成量。结果与Con组比较,Hx组的f与V_E均明显增加(f:106.4±21 vs 140.6±24次/分,p<0.05;V_E:53.7±11vs 81.1±14ml,p<0.05),而加入硫化氢生成抑制剂L-PAG组的f与V_E均无明显增加(p>0.05);与Hx组比较,L-PAG组HV_R明显降低(3.2 vs 0.5 mL/min/ΔFiO_2%)。Hx组颈动脉体匀浆硫化氢生成量较Con组明显增加(260 vs 70 nmol/h/mg,p<0.05),而L-PAG组硫化氢的生成量与对照组比较未见明显增加。结论硫化氢在颈动脉体介导的低氧相关通气反应性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睡眠研究会第十一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9-10-25)
邢春燕,蔡小苹,李美兰,毕晓菊[2](2019)在《颈动脉体瘤患者的手术配合及护理干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患者的手术配合及护理干预。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9年3月来本院的78例颈动脉体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手术配合及综合护理干预,干预后对患者的护理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颈动脉体瘤患者采用手术配合及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提高护理效果,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心理月刊》期刊2019年18期)
钱芳芳,田建辉[3](2019)在《田建辉治疗晚期颈动脉体瘤的经验介绍》一文中研究指出恶性肿瘤治疗的目的是在保证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基础上延长生存期。本文介绍了田建辉教授治疗1例晚期颈动脉体瘤并发肺、骨、脑转移患者的临证经验,探讨其对"以人为本,人瘤共存"理念的应用体会。(本文来源于《中国民间疗法》期刊2019年17期)
黄璐,范娅楠,王阳,刘丹辉,刘玉珍[4](2019)在《内皮素-1介导循环间歇性低氧影响大鼠颈动脉体可塑性的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内皮素-1(ET-1)介导循环间歇性低氧(CIH)影响颈动脉体可塑性的潜在分子机制。方法 (1)动物实验:将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常氧对照组(Con)和循环间歇性低氧模型组(CIH),每组16只。模型制作21 d后,将每组(Con和CIH)16只大鼠再分为2组,分别予尾静脉注射ET-1(1×10~(-6 )mol/kg体重)或按照上述剂量计算的等体积生理盐水。30 min后,收集颈动脉体,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相关信号通路分子蛋白水平的变化。(2)器官培养:离体培养颈动脉体组织,ET-1(1×10~(-4) mol/L)处理不同时间(0 min、10 min、60 min),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磷酸化水平。结果 (1)CIH上调颈动脉体内皮素受体A(ET-A)和ET-B蛋白的表达;(2)与其他各组相比,ET-1可显着上调CIH大鼠颈动脉体磷酸化蛋白激酶A(p-PKA)、p-p38 MAPK、磷酸化的钙调蛋白激酶Ⅱ(p-CaMKⅡ)、磷酸化的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p-CREB)磷酸化水平和RhoA蛋白表达水平;(3)ET-1上调离体器官培养的颈动脉体p-p38 MAPK磷酸化水平,10 min较60 min明显。结论 ET-1可能通过PKA/p38 MAPK/CaMKⅡ/CREB和RhoA信号通路调控CIH诱导的颈动脉体可塑性。(本文来源于《解剖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刘世程[5](2019)在《颈动脉体瘤外科治疗的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并探讨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的有效诊断、治疗方式,及其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从2010年7月到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14例CBT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术前诊断方式、术前各项准备、手术治疗方式、术后并发症及患者恢复情况。结果14例患者均先经彩超行初步诊断,并进一步行CTA明确诊断,术前均行压颈试验,每天由3-5分钟开始,增加至30分钟。14例患者共行15次手术(其中一位患者为双侧瘤体,分期行两次手术),手术均成功完成,单纯切除瘤体2例,切除瘤体及颈外动脉(ECA)12例,一并切除瘤体、颈内动脉(ICA)及颈外动脉,同时行取自体大隐静脉血管重建术1例。1例患者术后出现口角轻度歪斜,伸舌左偏并感麻木,1例患者出现吞咽困难,均经积极治疗后症状好转。术后12例患者进行了随访,采用颈部彩超进行检查,随访率85.71%,随访时间6-60个月,随访期间无复发及死亡病例。结论1、彩超因其无创性以及便捷快速的特点成为筛查CBT以及术后随访非常有效的手段,而DSA、CTA、MRA在确诊CBT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2、术前充分的准备对手术成功与否意义重大;3、手术切除肿瘤依旧是治疗CBT的最有效手段,无论是术者还是麻醉师,应通力合作,相互配合,对脑的保护贯穿手术全程,瘤体过大或侵扰颈内、外动脉严重者,血管重建可以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本文来源于《蚌埠医学院》期刊2019-05-01)
赵晶斌[6](2019)在《27例颈动脉体瘤诊断与外科治疗的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与分析颈动脉体瘤在诊断、手术治疗及并发症方面的经验。方法:对我科(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血管外科)自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间,对手术治疗的27例颈动脉体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辅助检查方式、手术治疗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采用颈部B超、颈部CTA/MRA检查术前明确诊断。27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23例,男女比例约为1:5.75,左侧15例,右侧10例,双侧颈动脉体瘤者2例,占总病例数的7.41%;共切除27个肿瘤,左侧15例,右侧12例,双侧者均切除右侧;术后病理结果提示25例为副神经节瘤,2例为神经鞘瘤,诊断正确率为92.59%,恶性颈动脉体瘤者1例,占总病例数的3.70%;手术方式为单纯性切除瘤体者18例,瘤体切除伴颈外动脉离断吻合者7例,瘤体切除伴颈总动脉分叉处修补者1例,瘤体切除伴部分颈外、内动脉切除和颈内、颈总动脉吻合者1例;术后对27例手术切除病例行Shamblin分型,Ⅰ型者5例,Ⅱ型者20例,Ⅲ型者2例;8例患者术后无并发症发生,7例有患侧面部麻木不适,7例有伸舌偏斜,2例有口角歪斜,3例有声音嘶哑,4例有轻度饮水呛咳,经积极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1例术后发生左侧肢体偏瘫,并伴有神经麻痹的症状,经积极的专科治疗及康复锻炼后,左下肢肌力恢复至4级,左上肢肌力恢复至1级。术后的随诊复查是在门诊行B超或CTA检查,经3个月至2年的随访,无失访病例,无因手术及相关并发症死亡的病例,2例双侧颈动脉体瘤患者均未行左侧瘤体的手术治疗。结论:颈动脉体瘤的初步诊断诊断采用颈部B超,明确诊断选择CTA/MRA检查,手术治疗是首选治疗方法,也是十分有效的手段且要尽早进行。Shamblin分型对手术方式的选择、术中出血量、术中发生血管神经的损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面都有影响。术中离断颈外动脉对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有影响。由于术前、术中不能明确肿瘤的良恶性,对自体血回输设备的使用需谨慎。在围术期全程都应重视对颅脑的保护,在术中尤为重要。(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3-01)
劳凤冰,练贤惠,宋晓依[7](2019)在《27例颈动脉体瘤病人的围术期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行手术切除的护理经验。[方法]对27例颈动脉体瘤病人术前进行颈动脉压迫训练,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及积极预防并发症。[结果]27例颈动脉体瘤病人均成功完整切除肿瘤,其中1例拔除引流管后出现呼吸困难;12例手术后并发暂时性脑神经损伤,经对症处理后均好转。所有病人顺利出院。[结论]有效的护理方法能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手术并发症,促进病人康复。(本文来源于《全科护理》期刊2019年06期)
庄欢,廉猛,房居高,侯丽珍,陈笑[8](2019)在《甲状腺副神经节瘤合并双侧颈动脉体瘤的颈部多发性副神经节瘤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副神经节瘤是一种少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多来自于自主神经系统及其分支[1]。头颈部副神经节瘤约占全部头颈肿瘤的0.6%,80%发生于颈动脉体、颈静脉球。原发于甲状腺内的副神经节瘤极少见,而同时发生于甲状腺和双侧颈动脉体的同期颈部多发性副神经节瘤,检索中英文文献尚无病例报道,因该病少见,临床表现不典型,容易出现误诊误治。现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头颈外科(本文来源于《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期刊2019年02期)
盛杰鑫,黄光建,薛斌,王萌,赵雪[9](2019)在《双能量CT血管造影及单能量CT血管造影在颈动脉体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双能量CT血管造影(DECTA)及单能量CT血管造影(SECTA)在颈动脉体瘤(CBT)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30例CBT患者,收集其DECTA检查资料;同时选取30名行DECTA、单能量CT血管造影(SECTA)检查的头颈部动脉无病变者,比较两种方法检查图像质量及放射剂量。结果:30例CBT患者行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DECTA检查与术中所示完全吻合;30例CBT患者均位于颈动脉分叉处,呈现典型"抱球状"或"高脚杯"状改变;DECTA检查中的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T)可清晰显示瘤体与颈动脉的关系;DECTA检查颈内静脉CT值为(330.41±60.87)HU,明显高于SECTA检查,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852,P<0.05);DECTA竖脊肌和冈上肌CT值噪声分别为(10.51±3.41)和(20.14±3.54),明显低于SECTA,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698,t=-12.221;P<0.05);DECTA检查的放射剂量为(484.46±54.02)m Gy·cm,明显低于SECTA,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31,P<0.05)。结论:DECTA在CBT诊断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具有检查方便、无创等优点;与SECTA检查相比,DECTA检查辐射剂量小,而图像质量总体相当。(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装备》期刊2019年01期)
邵华,刘斐,张薇,王利新,陈斌[10](2018)在《颈总动脉分叉部神经鞘瘤与颈动脉体瘤患者外科治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分析颈总动脉分叉部神经鞘瘤与颈动脉体瘤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术后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6年11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治疗的17例颈总动脉分叉部神经鞘瘤(神经鞘瘤组)和76例颈动脉体瘤(颈动脉体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手术情况及随访结果。结果:两组临床特征相似。神经鞘瘤组手术时间较短[(94±31)min比(159±53)min,P<0.01],术中出血量较少[(110±96)mL比(356±239) mL,P<0.01],需要切除颈外动脉概率较小(11.8%比68.4%,P<0.01)。两组患者均完整切除肿瘤。神经鞘瘤组无恶性病变,颈动脉体瘤组恶性病变5例(6.6%)。神经鞘瘤组的肿瘤直径较颈动脉体瘤组大[(4.5±1.4)cm比(3.1±1.0) cm,P<0.01]。两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颈动脉分叉部神经鞘瘤与颈动脉体瘤患者术前临床表现类似,但颈动脉体瘤患者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较大,颈外动脉切除率较高,瘤体恶性病变的概率较高,临床处理时应给予更多关注。(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颈动脉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患者的手术配合及护理干预。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9年3月来本院的78例颈动脉体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手术配合及综合护理干预,干预后对患者的护理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颈动脉体瘤患者采用手术配合及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提高护理效果,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推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颈动脉体论文参考文献
[1].李红鹏,闫雅茹,张柳,李诗琪,李庆云.硫化氢参与颈动脉体介导的低氧相关通气反应性[C].中国睡眠研究会第十一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9
[2].邢春燕,蔡小苹,李美兰,毕晓菊.颈动脉体瘤患者的手术配合及护理干预分析[J].心理月刊.2019
[3].钱芳芳,田建辉.田建辉治疗晚期颈动脉体瘤的经验介绍[J].中国民间疗法.2019
[4].黄璐,范娅楠,王阳,刘丹辉,刘玉珍.内皮素-1介导循环间歇性低氧影响大鼠颈动脉体可塑性的机制[J].解剖学报.2019
[5].刘世程.颈动脉体瘤外科治疗的疗效分析[D].蚌埠医学院.2019
[6].赵晶斌.27例颈动脉体瘤诊断与外科治疗的临床分析[D].兰州大学.2019
[7].劳凤冰,练贤惠,宋晓依.27例颈动脉体瘤病人的围术期护理[J].全科护理.2019
[8].庄欢,廉猛,房居高,侯丽珍,陈笑.甲状腺副神经节瘤合并双侧颈动脉体瘤的颈部多发性副神经节瘤1例[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9
[9].盛杰鑫,黄光建,薛斌,王萌,赵雪.双能量CT血管造影及单能量CT血管造影在颈动脉体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装备.2019
[10].邵华,刘斐,张薇,王利新,陈斌.颈总动脉分叉部神经鞘瘤与颈动脉体瘤患者外科治疗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