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压印成型过程的快速升温方法及等温微纳热压印成型工艺的研究

热压印成型过程的快速升温方法及等温微纳热压印成型工艺的研究

论文摘要

随着物联网、互联网+、智能化等浪潮的兴起,各个领域的结构元器件都在向小型便携轻薄化发展,微元件微系统已成为当前各个前沿领域的主角。传统的“宏”机械制造技术在现行如日中天的微纳加工制造领域可谓捉襟见肘,已难以满足微机械和微系统的高精度制造要求。在此背景下,高聚物微纳热压印成型技术凭借成本低、易加工、自身复制精度高的先天优势得到了高速的发展,成为了微纳制造业的研究热点。北京化工大学吴大鸣教授团队另辟蹊径,从成型工艺出发创新性地提出一种“等温热压印工艺”,打破了传统热压印工艺“高温压印—低温脱模”的周期性变模温思想束缚,在不增加任何设备成本的条件下,将原先长达10-15 min的压印周期缩短至20s左右,为该工艺的产业化推广奠定了基石。在等温热压印成型导光板工艺的基础上,提出了与之相适应的电磁感应快速升温方法。二者的结合使热压印工艺的进一步逼近了热力同载的理想状态,从本质上彻底根除了模具的预热阶段,在等温热压印工艺的基础上再一次缩短了压印成型周期,减少了压印缺陷的出现比例,对等温热压印工艺来说无疑是如虎添翼。基于此目的,本文以螺旋型感应线圈圆盘模具为研究对象,围绕着电磁感应的加热效果与工作电流间的内在关系,以及确立适用于热压印过程的感应电流参数最佳值等核心问题,分别从数学模型的构建,基于Comsol软件的数值模拟,实验平台的搭建验证三方面出发进行了深入研究。三个方面的结合形成了理论—模拟—实验相互印证的完整闭环,对电磁感应快速加热在热压成型过程中的应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其研究成果如下:1.以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电磁感应理论为依据,确立了定量表征电磁感应加热效果的重要参数,并建立了适用于螺旋型感应线圈的透入深度和加热功率的数学模型。利用COMSOL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了电磁—热耦合数值模拟,定量地研究了电磁感应加热单元工作电流及频率与模具升温速率、加热深度、温度分布均匀性等关键要素的关系,验证了加热功率的数学模型,并确定了热压印成型过程电磁感应加热效果最佳的电流工作范围。2.为进一步验证数学模型和COMSOL软件数值模拟分析结果的准确性,自行设计搭建了电磁感应实验平台,进行了相关系列实验,在Fluke TiS65红外热成像仪的辅助下,对数学模型和数值模拟的分析结果进行了验证,证明了数学模型的适用性,形成了理论模拟实验相结合的完整闭环。3.基于电磁感应的快速加热效果进一步优化了等温热压印成型工艺,创新性地将加热、保压、冷却三个阶段有机叠加为一个阶段,实现了热力同载的理想状态,大幅缩短成型周期且改善了产品的成型质量。然后对等温热印成型导光板过程中常见的缺陷进行了归类汇总,着重对常见的气泡缺陷和填充不完全缺陷的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有效的优化方法。

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1.2 模具快速加热技术的发展概况
  •     1.2.1 对流加热
  •     1.2.2 电阻加热
  •     1.2.3 火焰加热
  •     1.2.4 电磁感应加热
  •   1.3 聚合物微纳热压印技术研究概况
  •     1.3.1 聚合物微纳热压印技术基本原理
  •     1.3.2 聚合物微纳热压印设备的发展概况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电磁感应加热理论基础及工程应用
  •   2.1 电磁感应理论基础
  •     2.1.1 麦克斯韦四元方程组
  •     2.1.2 安培环路定律
  •     2.1.3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     2.1.4 高斯电通定律
  •     2.1.5 高斯磁通定律
  •   2.2 电磁感应加热原理及该过程的能量转换关系
  •   2.3 电磁感应加热过程中的能量损耗
  •     2.3.1 热传导过程损耗
  •     2.3.2 对流传热损耗
  •     2.3.3 辐射传热损耗
  •     2.3.4 电磁感应过程系统本身的能量损耗
  •   2.4 电磁感应加热的优点及应用范围
  •     2.4.1 电磁感应加热的优点
  •     2.4.2 电磁感应加热的技术应用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磁—热耦合的理论计算及有限元建模分析
  •   3.1 电磁感应的特性
  •     3.1.1 集肤效应与透入深度
  •     3.1.2 邻近效应与圆环效应
  •   3.2 透入深度及加热功率的理论推导
  •     3.2.1 透入深度的理论计算
  •     3.2.2 加热功率的理论计算
  •   3.3 电磁—热耦合有限元计算模型
  •     3.3.1 电磁场的有限元计算模型
  •     3.3.2 温度场的有限元计算模型
  •     3.3.3 电磁—热耦合的方式
  •   3.4 电磁—热耦合有限元模拟过程
  •     3.4.1 模拟软件的选用
  •     3.4.2 建立几何模型
  •     3.4.3 材料属性参数及界面属性的设定
  •     3.4.4 边界条件的设定
  •   3.5 电磁—热耦合有限元模拟结果分析
  •     3.5.1 加热均匀性的优化
  •     3.5.2 电流频率及大小对加热效果的影响
  •     3.5.3 COMSOL数值模拟对数学模型的验证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磁感应加热实验平台的搭建及实验研究
  •   4.1 电磁感应线圈的设计
  •     4.1.1 感应线圈材料及形状的选择
  •     4.1.2 感应线圈的绝缘措施
  •     4.1.3 感应线圈与模具间的距离选择
  •     4.1.4 感应线圈的冷却方式
  •     4.1.5 感应线圈的耐热隔热层和导磁体的设计
  •   4.2 电磁感应加热实验平台的搭建
  •     4.2.1 电磁感应加热电源
  •     4.2.2 电磁感应实验平台的搭建
  •     4.2.3 感应加热过程中的操作关键点
  •   4.3 电磁感应加热过程中常见故障
  •   4.4 电磁感应加热实验及其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快速升温方法对等温热压印工艺的优化
  •   5.1 等温热压印工艺的优化基础
  •   5.2 等温热压印工艺的优化
  •   5.3 等温热压印成型导光板的常见缺陷及优化方法
  •     5.3.1 气泡缺陷产生原因
  •     5.3.2 气泡缺陷的优化方法
  •     5.3.3 填充不完全缺陷产生原因
  •     5.3.4 填充不完全缺陷的优化方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6.3 创新要点摘要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附件
  •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李楷

    导师: 吴大鸣

    关键词: 电磁感应加热,数学模型,有限元分析,等温热压印工艺优化

    来源: 北京化工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工程科技Ⅱ辑

    专业: 物理学,机械工业

    单位: 北京化工大学

    分类号: O441.3;TH16

    DOI: 10.26939/d.cnki.gbhgu.2019.000023

    总页数: 104

    文件大小: 10054K

    下载量: 34

    相关论文文献

    • [1].木版画压印机的创新设计研究[J]. 工业设计 2020(06)
    • [2].镭射转移压印工艺中的掉墨故障分析[J]. 现代商贸工业 2017(29)
    • [3].热压印光刻胶的研究进展[J]. 粘接 2016(06)
    • [4].“好玩的颜色”美术游戏[J]. 早期教育(教师版) 2017(04)
    • [5].大牌“澡堂拖鞋”时尚一夏[J]. 流行色 2017(06)
    • [6].刚性模具纳米热压印直接成型技术研究与应用[J].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3)
    • [7].微热压印制备三棱锥结构减反射薄膜[J]. 微纳电子技术 2020(09)
    • [8].残余层对紫外光滚动压印脱模质量影响的有限元分析[J]. 机械与电子 2019(08)
    • [9].压印机支柱零件加工分析及研究[J]. 轻工科技 2017(08)
    • [10].基于试验和数值模拟的钛合金异种材料压印连接研究[J]. 热加工工艺 2015(15)
    • [11].压印成型条件对微透镜结构影响的模拟[J].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2013(10)
    • [12].多层金属板材压印连接成形研究[J]. 热加工工艺 2013(24)
    • [13].如何选购镭射压印转移设备[J]. 印刷技术 2014(04)
    • [14].镭射压印转移 环保工艺新选择[J]. 印刷技术 2014(10)
    • [15].纳米压印用压印胶的研究进展[J]. 微纳电子技术 2014(10)
    • [16].微透镜阵列热压印应力与脱模温度研究[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13(04)
    • [17].基于试验和数值模拟的铝合金压印连接研究[J]. 热加工工艺 2013(15)
    • [18].镭射压印转移工艺的发展及工艺要求[J]. 印刷技术 2012(04)
    • [19].粘接剂对压印连接强度的影响及数理统计分析[J]. 材料导报 2012(02)
    • [20].基于非接触式热压印技术的微透镜阵列制作[J]. 机电工程 2010(11)
    • [21].面向大面积微结构批量化制造的复合压印光刻[J]. 光学精密工程 2019(07)
    • [22].轻质合金压印接头质量判断及其力学性能研究[J]. 力学季刊 2018(02)
    • [23].高填充因子微透镜阵列热压印保真度研究[J]. 铸造技术 2017(04)
    • [24].应用滚压式奈米压印技术制作次波长金属线栅偏光组件于液晶显示器之研究[J]. 机械工程学报 2015(04)
    • [25].钛合金同种和异种板材压印连接研究[J]. 热加工工艺 2015(09)
    • [26].引起背面图文扣压印的原因分析[J]. 印刷技术 2015(17)
    • [27].冷轧板压印缺陷的原因与控制[J]. 河北冶金 2013(10)
    • [28].金银纪念币压印成形中的缺陷预测[J]. 中国机械工程 2012(01)
    • [29].镭射压印转移工艺常见问题解析[J]. 印刷技术 2011(14)
    • [30].压印连接工艺过程的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1(23)

    标签:;  ;  ;  ;  

    热压印成型过程的快速升温方法及等温微纳热压印成型工艺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