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哲学生成论的研究方向

价值哲学生成论的研究方向

一、谈价值哲学的生成论研究路向(论文文献综述)

廖云忠[1](2013)在《论杜威对价值哲学的改造》文中研究表明1900年前后,哲学面临着严峻的困难和挑战,自然科学与实证主义,经验主义和感觉论联手,要置哲学于死地而后快。随着自然科学快速地的发展,近代哲学在人类社会文化中的合法性遭遇到了最严峻的挑战。为了使哲学走出因科学的快速兴起而导致的危机,改变哲学自身在人类社会中软弱无力的地位,哲学就必须深入细致地去理解考察科学,就必须变革自身。杜威认为,要使哲学走出危机,就必须让哲学放弃与自然科学对抗的态度,从根本上认识到哲学与自然科学不是竞争的关系,而是有益的合作伙伴关系。在杜威看来,仔细深入地理解研究科学是改造哲学的关键,哲学与科学的对抗不仅无助于哲学走出困境,反而会加速哲学自身的衰落,承认自然科学的成功并去真正理解自然科学是必要的。杜威敏锐地发现了当时的美国哲学这样一种困境:一方面是哲学家们正在努力表明各种哲学观之间的细微差别;另一方面,普通大众又迫切的需要哲学家回答哲学究竟对我们的现实生活能够提供什么有价值意义的东西。杜威指出,这种困境的出现是由于对哲学性质的不同理解造成的。不仅美国当时的专业的哲学家,而且传统的哲学也持这样一种观点,哲学的首要目标是要获得关于存在的知识,这种知识比科学知识更为基础和广泛,能够为科学知识提供可靠的真理保证。但是,普通大众却认为,哲学应当是关注我们现实的社会生活,关注我们的价值评价标准,关注那些在我们认识之外的道德事物,而这些却恰恰是当时美国哲学家们所普遍忽略或有意回避的。哲学关注与大众所关心的问题背道而驰,哲学就渐渐不被大众所信任,所以就应该对哲学进行改造,来解决哲学所面临的这种困境。杜威对价值哲学的改造,本质上就是要把哲学从一种外在于人类社会的理论,改造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应用工具。对杜威哲学研究在当代中国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对杜威哲学的重新研究有利于中国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更为全面和深刻的理解;其次,对杜威哲学的重新研究有利于中国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最后,对杜威哲学的重新研究有助于建设和谐社会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本文先从19世纪传统哲学所面临的困境入手,继而分析杜威与哲学的价值论转向的关系,并试着分析杜威的解决哲学困境的方式,从而引出杜威对价值哲学的三大改造,最后论述说明杜威价值哲学对美国和中国影响。

杨思敏[2](2012)在《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自觉能力的培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道德价值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价值。它反映着人们对现实生活的道德需要和对终极价值的追求。随着道德主体在现实生活中不断进行道德实践,其道德认识水平逐渐提高,主体意识逐渐增强,主观能动性能得到更高层次的发挥,使其能够主动、自觉地进行道德价值生成。培养主体道德价值自觉能力的目的在于提升人的道德价值理念,提高人的道德实践能力,培养个体完整的人格和促进形成有益于个体和社会发展的道德价值标准。当前多元价值并存、相互冲突的时代特征加深了人们对道德价值的迷茫。当代大学生经历了多年学习和实践,对道德价值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理解,他们对自我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具备较强的自我培养意识。道德价值自觉的能力是需要道德主体通过自身的意志才能达成的,对大学生进行适当合理的自觉能力培养正为此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通过对不同的道德取向和价值理论进行理性的分析和评价,可以增强他们的道德价值自觉反省能力和自觉建构能力,有利于使其步入“慎独”境界。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与道德价值自觉能相关的文献资料、教调查和实验进行综合研究,总结了国内外对道德价值自觉能力及其培养的研究的进展、成果和方法,提出本研究的思路与研究方法。将道德价值自觉能力从传统的道德能力中分离出来,从认知、选择、践履和更新四个层面分析了道德价值自觉能力的结构,并进一步分析了道德价值自觉能力的特征,提出道德价值自觉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然后,得出了道德价值自觉能力培养的知、情、意、行四个目标。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审视我国大学生道德价值自觉能力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最后,通过研究学校、社会、家庭和自我对道德价值自觉能力的影响和作用,探索提高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自觉能力的有效途径。

唐本钰[3](2010)在《学校教育中的道德价值生成》文中研究说明在当代社会变迁、文化多元、人类面临多方面生存困境的背景下,学校道德教育的合法性与实效性问题受到更多的关注。道德价值是整个道德体系的合法性基础,学校道德教育的合法性根据却不仅在于道德的合法性,而且在于学校道德教育如何看待和对待道德价值。判断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也是以其合法性为根据的,所谓实效性是合法的实效性,体现教育活动实现道德教育正当目标的程度,归根到底还是学校教育对实现道德价值的贡献。因此,思考学校道德教育合法性和实效性问题不能绕开道德价值这个关键要素。传统道德价值研究更多地关注道德价值的内容、结构和静态特征,而对其生成性特征重视不足;传统学校道德教育更注重现成道德价值的内化,而忽视道德价值发生、转化和升华机制的培育。因此人们对道德价值的态度和学校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有待于深入反思。鉴于此,本研究将着重探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学校道德教育应如何看待和对待道德价值?二是学校道德教育应选择什么价值取向?深入思考这两个问题对于增强学校道德教育的合法性信念、提高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既具有紧迫性也具有长远意义。通过对学校道德教育的现实处境和理论支持需要的分析,确立如下具体研究目的:1.确立道德价值生成论,激发道德价值生成研究与实践的自觉性。2.探索学校道德教育的应然价值取向,确证道德价值生成论取向的学校道德教育之必要性。3.分析学校教育中道德价值生成的因素和条件,初步确立学校教育中道德价值生成的目标和策略,为建构道德价值生成论取向的学校道德教育实践模式提供基本的理论依据。针对以上研究目的,以系统论方法和发生学方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从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以及教育哲学、系统哲学、价值哲学等学科领域选取文献素材,通过对文献的分析与综合,交替运用归纳法和演绎法展开理论探索。研究以道德价值的生成性特征为切入点,反思传统道德教育价值取向存在的缺陷,为确立新的学校道德教育价值取向进行理论探索。全文按如下逻辑顺序逐层展开:首先,确立道德价值生成论,以此作为逻辑演绎的起点。通过文献分析和综合,区分道德价值的表现形态、反映形态和规范形态,分析道德价值发生、转化和升华的逻辑路径,阐述道德价值生成的基础和条件。道德价值生成论的基本观点是:道德价值因应人的类存在需求而生成,道德体系因道德价值的生成性而具有开放性;道德价值的表现形态、反映形态、规范形态统一于主体的类存在;道德价值生成即道德价值的发生、转化与升华的过程和结果,由于道德价值的转化与升华需要主体对现成道德价值的认识和践行,因此道德价值的发现、内化和实现也是道德价值生成的重要环节(见第一章)。其次,确证学校教育在道德价值生成中无以取代的地位及其道德价值生成使命。在人的整个价值体系中,道德价值具有优先性。道德价值的优先性表现为道德价值对功利性价值的超越、对人的价值行为的事前选择和事后评价功能。道德价值的优先性是自觉的优先性,而非自发的优先性,因此对道德价值优先性的发现和实现需要教育引导。学校教育是自觉完善道德体系的事业,因而肩负道德价值生成的使命。学校道德教育要充分履行其使命,就要认识和发挥其优势,克服其局限,为道德价值生成创造必要的条件(见第二章)。第三,通过对学校道德教育目标的应然追问检讨传统道德教育价值取向的局限性,论证确立新的学校道德教育价值取向的必要性。非道德价值取向的道德教育和道德价值现成论取向的道德教育对道德教育的追问是不充分的,而学校道德教育在道德价值生成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决定了必须追问道德教育之所由与所应当。通过追问以确证学校道德教育的应然目标,寻获学校道德教育的应然价值取向(见第三章)。第四,分析学校教育中道德价值个体生成的影响因素,勾勒学校教育中道德价值生成的因果关联。道德价值个体生成的主体性因素主要包括主体的认知能力、类主体意识、乐道精神和终极价值意识等;环境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道德压力、社会支持体系、主流道德文化及亚文化与外来文化等;过程性因素主要包括文化濡化、生活体验、人际交往与事业实践等。学校教育要促进道德价值生成就需要充分发挥这些因素的作用(见第四章)。最后,论证学校教育中道德价值生成的基本任务、策略和评价方向,作为对道德价值生成论取向的学校道德教育的整体设想,也是本课题理论思考的实践落脚点。完善主体的道德价值体系和培养主体的道德价值生成机制,以及构建稳定、成熟的道德价值生成环境和外部强化机制应该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基本任务,也应作为确定学校道德教育活动策略和评价方向的重要根据(见第五章)。通过文献分析和逻辑推理,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道德价值是生成的而不是现成的;学校教育中的道德价值内化只是道德价值生成的一个环节。2.只有道德价值生成论取向的学校道德教育既立基于人的存在需要又强调信仰的引领,既关心人的当下存在又关怀存在的终极意义,因而能够充分履行学校道德教育的使命。

唐本钰,戚万学[4](2010)在《价值生成论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价值理论偏重于对价值的内容与结构的描述和解释,难以全面把握价值的实质。价值生成论则着眼于价值的发生与转化,认为价值是因应系统的存在需要而生成的,没有先验的、静止不变的价值。价值的生成有其实在性基础、物质的与精神的条件以及现实的途径。价值既非纯粹客观的,也非纯粹主观的,而是以系统的存在为基础的、超越了主客二元对立的、引领系统趋向适应状态的生成性存在。

吴敏波[5](2007)在《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意蕴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提出马克思哲学生存论意蕴的当代开显是目前学界进行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研究的一块理论重地。其理论主旨即在于试图通过对哲学存在论根基处的生存论构建,从而为人类现实的生活世界重建哲学“形而上学”之理论承诺。它立足于人之感性对象性活动,构建了关于人的本质的根本性的历史理论,全面彰显了人之生存的历史内涵与历史意义,从而以历史性的维度彻底击穿了传统哲学对人之生存关切与意义追寻的超验本质。历史性是其本质要义。然而,对于把马克思哲学作生存论理解,学界的态度并非“整钢”一块,研究伊始便一直伴随着不同争议。反对的意见主要是认为这种做法一方面过高估计了现当代西方哲学所实现的哲学主题转换的“革命性”意义,另一方面则有可能导致“将马克思哲学海德格尔化”、或是“忽视了马克思哲学与当代西方生存主义哲学的‘原则性区别’”。这种理论现状,一则说明了当前马克思哲学生存论研究尚存在诸多欠缺,比如:在对马克思哲学生存论意蕴的内涵界定上尚不够明确;在对马克思哲学作生存论阐释的“合法性”论证上还不够充分等等。另则说明部分学者由于固执于一种所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意义而不愿以更加开放的理论姿态去加强马克思哲学与其他理论特别是现当代西方哲学的沟通与互释,本质上陷入一种保守境地。就前者而言,笔者以为,关键是要进一步推进当前马克思哲学生存论意蕴的研究深度与力度。就后者而言,则要从理论与现实两个方面加深理解马克思哲学生存论意蕴在当代开显的历史必然性:其一,从理论的内在逻辑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内部屡遭传统哲学思维方式误读的理论困境为其与在根本上超越了传统哲学思维方式、开辟了“生存论转向”的现当代西方哲学之间展开对话提供了历史可能;其二,从时代的现实需要看,当代人所面临的生存困境与时代需要,迫切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其进行理论表达与时代关切,彰显其作为思想中的时代所应具备的时代性。基于如上思考,既构成了笔者对马克思哲学生存论意蕴进行研究的理论动因,同时也决定了论文如下的理论布局:首先,在初步界定马克思哲学生存论意蕴的基本内涵基础上,结合当前学界针对马克思哲学能否作生存论阐释的不同理论态度,对马克思哲学生存论意蕴的当代性作一总体确认。鉴于目前的理论现状,笔者以为达成对马克思哲学生存论意蕴的一致认识的关键在于:一方面要敢于正视现当代西方哲学对传统西方哲学所实现的主题转换的革命性意义,另一方面也要深入反省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发展路径的内在局限与历史困境,并结合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从而明确马克思哲学生存论意蕴在当代开显之历史必然。其次,具体展开马克思哲学生存论意蕴获得开显的时代背景与思想来源。从时代背景来看:现时代人总体上处于一种“总体性异化”的历史境况,具体体现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的全方位的异化,是一种以失落人之生存意义为前提的“物役”状态。从思想来源来看:一方面马克思哲学传统解读的种种理论局限与不足,构成了马克思哲学走向当代并开显其生存论意蕴的历史前提与思想起点;另一方面开启了现当代西方哲学“生存论转向”的西方生存哲学,构成了马克思哲学与之展开批判性、建设性对话的理论对象与思想来源。通过时代背景与思想来源的历史叙说,无疑有助于增强对马克思哲学之生存论意蕴在当代开显的时代感与历史感的认识,继而为接下来论述马克思哲学生存论意蕴的确立及其基本内容构建了坚实的理论前提:一、结合马克思对传统哲学的彻底批判,彰显其得以一举确立生存论维度的基本理论原则--感性对象性活动;二、通过剖析感性对象性活动的基本内涵,进一步展开马克思哲学生存论意蕴的理论构架、理论主旨;三、对马克思哲学生存论意蕴与现代西方哲学生存论作一原则比对,从而界划不同的理论边线。最后,从理论与现实两个层面展现了马克思哲学生存论意蕴开显的时代价值。从理论上说,实现了对传统哲学的根本超越,进而为其它理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根本性的哲学观指导;从现实上说,有助于解决现时代人们所面临的时代困境与生存困惑,历史性地彰显并丰富人类之生存意义。综上可知,论文主要的研究意义在于:通过彰显马克思哲学之生存论意蕴,给予现实的时代困境以更好的理论关切,真正体现其与时代的互动与互释。其创新点主要体现在通过对时代背景与思想来源的系统梳理,加深了对马克思哲学生存论意蕴在当代开显的历史必然性的认识。论文主要采取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加以展开。

二、谈价值哲学的生成论研究路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价值哲学的生成论研究路向(论文提纲范文)

(1)论杜威对价值哲学的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西方哲学的困境及其解决方式
    第一节 西方哲学的理论困境
    第二节 哲学的价值论转向
    第三节 美国哲学的困境及杜威哲学改造的理论任务
        一、美国哲学的困境
        二、杜威哲学改造的理论任务极其方式
第二章 杜威对价值哲学改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重新定义价值与价值评价
        一、价值的界定和价值评价
        二、杜威的实验经验主义价值哲学
    第二节 对传统哲学经验观的改造
    第三节 对价值哲学两个教条的改造
    第四节 创建了实验经验主义的评价判断理论
第三章 杜威价值哲学的理论影响
    第一节 实用主义的哲学立场
    第二节 杜威价值哲学的理论意义和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自觉能力的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自觉能力培养的基本阐述
    2.1 道德价值自觉能力的内涵
    2.2 道德价值自觉能力的结构
    2.3 道德价值自觉能力的特征
    2.4 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自觉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2.5 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自觉能力培养的可能性
    2.6 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自觉能力的培养目标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自觉能力培养的困境
    3.1 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自觉能力的现状
        3.1.1 道德价值自觉认知程度浅显
        3.1.2 道德价值自觉选择标准失衡
        3.1.3 道德价值自觉践履意志薄弱
        3.1.4 道德价值自觉更新水平低下
    3.2 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自觉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3.2.1 培养目标单一
        3.2.2 培养内容贫乏
        3.2.3 培养形式呆板
        3.2.4 培养方法欠妥
第四章 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自觉能力培养困境的原因分析
    4.1 学校教育忽视道德价值自觉能力的培养
        4.1.1 知识教育中的道德价值遮蔽
        4.1.2 道德教育中的道德价值失真
        4.1.3 实践活动中的道德价值自发
    4.2 家庭影响延缓道德价值自觉能力的发展
        4.2.1 不良家庭伦理观念的误导
        4.2.2 家庭成员道德水平的局限
        4.2.3 家庭教育目标追求的失衡
    4.3 社会因素削弱道德价值自觉能力的效果
        4.3.1 多元价值并存的复杂环境
        4.3.2 转型时期道德价值边缘化
        4.3.3 社会道德赏罚机制不健全
    4.4 盲目“自我”阻碍道德价值自觉能力的提高
        4.4.1 异化个人道德价值取向弱化道德责任感
        4.4.2 道德主体的孤独感产生消极道德价值观
第五章 提高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自觉能力的途径
    5.1 改变高校道德价值教育状态:由自发走向自觉
        5.1.1 认知导向:道德教育中重视道德价值澄清
        5.1.2 价值渗透:知识教育中融入道德价值教育
        5.1.3 资源整合:生活教育中体现自觉践履锻炼
    5.2 理性对待不良家庭教育影响:由盲从走向独立
    5.3 审视社会道德价值取向迷雾:由冲突走向和谐
        5.3.1 发挥社会主导价值的引导功能
        5.3.2 维持社会参与的良性道德秩序
        5.3.3 健全社会行为的法律约束机制
    5.4 促进自我道德价值自觉生成:由被动走向主动
        5.4.1 增强大学生道德主体意识
        5.4.2 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5.4.3 制定合理的自我评价标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附录B:访谈提纲

(3)学校教育中的道德价值生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目的、方法与假设
第一章 道德价值生成论
    第一节 道德价值的概念
    第二节 道德价值生成的逻辑路径
    第三节 道德价值生成的基础和条件
第二章 学校教育的道德价值生成使命
    第一节 学校教育在道德价值生成中的地位
    第二节 学校教育实现道德价值生成的使命
    第三节 学校教育在道德价值生成中的优势和局限
第三章 学校道德教育目标的应然追问
    第一节 追问作为道德价值生成的必要环节
    第二节 从追问方式看道德价值生成的目标
    第三节 追问对传统道德教育价值取向的挑战
第四章 学校教育中道德价值个体生成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道德价值生成的主体性因素
    第二节 道德价值生成的环境因素
    第三节 道德价值生成的过程性因素
    第四节 学校教育之于道德价值个体生成的误区
第五章 建构道德价值生成论取向的学校道德教育
    第一节 建构道德价值生成论取向的学校道德教育的意义
    第二节 学校教育中道德价值生成的任务
    第三节 学校教育中实现道德价值生成的策略
    第四节 从道德价值生成论视角看道德教育评价的内容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致谢

(4)价值生成论纲(论文提纲范文)

一、系统论、发生学、生成论与价值研究
二、生成是价值存在的一般形式
三、价值生成的基础、条件和途径

(5)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意蕴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意蕴概说
    (一) 马克思哲学生存论意蕴的基本含义
    (二) 当前学界不同理论态度界说
二、马克思哲学生存论意蕴当代开显的时代背景与思想来源
    (一) 马克思哲学生存论意蕴开显的时代背景
    (二) 马克思哲学生存论意蕴开显的思想来源
三、马克思哲学生存论意蕴的确立及基本内容
    (一) 马克思哲学生存论意蕴的确立
    (二) 马克思哲学生存论意蕴的基本内容
    (三) 马克思哲学生存论意蕴与西方生存论之比较
四、马克思哲学生存论意蕴开显的当代价值
    (一) 马克思哲学生存论意蕴开显之理论意义
    (二) 马克思哲学生存论意蕴开显之现实意义
    (三) 结语:理性价值的回归与重建
参考文献
后记

四、谈价值哲学的生成论研究路向(论文参考文献)

  • [1]论杜威对价值哲学的改造[D]. 廖云忠. 中央民族大学, 2013(01)
  • [2]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自觉能力的培养研究[D]. 杨思敏. 湖南科技大学, 2012(05)
  • [3]学校教育中的道德价值生成[D]. 唐本钰. 山东师范大学, 2010(12)
  • [4]价值生成论纲[J]. 唐本钰,戚万学. 东岳论丛, 2010(05)
  • [5]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意蕴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吴敏波. 广西师范大学, 2007(06)

标签:;  ;  ;  ;  ;  

价值哲学生成论的研究方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