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吸热燃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碳氢,燃料,色谱,定压比热,产物,在线,结焦。
吸热燃料论文文献综述
刘朝,邱舒怿,黄红梅,郭萍,霍二光[1](2019)在《吸热型碳氢燃料正辛烷的热分解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反应分子动力学方法,对正辛烷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热解特性进行研究,并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对结果进行验证比较。结果表明:正辛烷初始反应为八种热解均裂反应,分别为四种碳碳键断裂和四种碳氢键断裂,且碳碳键比碳氢键更容易发生断裂,分子端部的化学键断裂比较困难。讨论了温度对热解产物的影响,热解的主要产物是H_2、CH_4、CH_2=CH_2,其他产物为CH_3-CH_3。H_2有两种形成机理,分别是自由基攻击反应和自由基间结合反应。CH_4有两种形成机理,与H_2的相似。CH_2=CH_2的形成机理为大分子自由基β键断裂反应。本工作从分子尺度研究了正辛烷的热解机理,为其他吸热型碳氢燃料的热裂解特性研究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9年08期)
耿宸,郭亚军,冯松,毕勤成[2](2019)在《随机温度信号互相关法测量吸热型碳氢燃料密度》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实现超临界压力下吸热型碳氢燃料密度的准确测量,以相关测量技术为基础,设计搭建了一套密度在线测量系统。该系统在间距148 mm的管道上下游安装两只具有相同热电特性的K型热电偶作为互相关法的传感器,通过对热电偶检测到的随机温度信号进行相关计算,得出该信号经过上下游热电偶的延迟时间,计算得到流体截面的平均流速,在已知质量流量后,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而求得流体密度。采用纯物质十二烷及质量比1∶1正辛烷/正庚烷二元混合物标定测量系统精度,实验结果与文献值的最大误差在±1.2%以内,平均相对误差小于0.6%。在此基础上,对压力p=3.0、4.0、5.0 MPa,温度T=302.0~529.6 K,吸热型碳氢燃料密度进行测量,该方法的应用为超临界压力下吸热型碳氢燃料密度的准确测量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贺宇锋,郭亚军,冯松,毕勤成[3](2018)在《高温下吸热型碳氢燃料定压比热容在线测量》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吸热型碳氢燃料高温高压条件下比热容的测量精度,基于能量守恒的量热计理论,设计一套适用于高温高压的碳氢燃料定压比热在线测量系统。系统温度测量范围为450~900 K,测量压力可达10 MPa。选取环己烷和质量比1∶1正己烷-正庚烷二元混合物对测量系统进行标定,实验结果与文献的相对误差在±1%以内,相对误差绝对平均值小于0.32%。在此基础上对两种不同成分的吸热型碳氢燃料的定压比热进行了测量,温度为450~900 K,压力为2.0~5.0 MPa。实验结果表明:在低温区域范围内,碳氢燃料的比定压热容随温度的升高呈现近线性增长;在拟临界、临界温度时达到一个峰值,且峰值随压力的增加逐渐减小,且所对应温度点不断后移;大比热区后,燃料的比热容值随温度的升高急速增大。该测量系统的应用可为进一步提高碳氢燃料比热的测量温度范围创造条件。(本文来源于《热能动力工程》期刊2018年08期)
李海静,刘国柱,张香文[4](2018)在《全二维气相色谱-质谱分析煤油基吸热型碳氢燃料烃族组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全二维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GC-MS)考察了色谱柱系统、程序升温条件和调制周期3个主要因素对样品组分分离结果的影响,建立了煤油基吸热型碳氢燃料烃族组成的定性分析方法,并利用GC×GC-FID通过有效碳数校正因子对烃族组成进行定量。对选取的9种燃料的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对链烷烃和环烷烃的定量结果与标准方法 ASTM D2425的结果高度一致,相对误差基本均在±10%以内。利用该方法计算的碳含量结果与元素分析法相比误差均在0.5%以下。该方法无需复杂的前处理,稀释后可直接进样分析,操作简单,而且可直观地看出不同样品之间的差异,为改进燃料的性能提供了必要的分析手段。(本文来源于《色谱》期刊2018年08期)
刘洁,景凯,蒋涛,李国柱,张香文[5](2018)在《乙二醇单甲醚防冰剂对吸热型碳氢燃料的裂解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探究了乙二醇单甲醚防冰剂对吸热型碳氢燃料裂解的影响,其中乙二醇单甲醚加入的质量百分比分别为0.05%,0.10%,0.15%,0.20%。利用微型气相色谱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CO2红外分析仪对燃料裂解气相产物、液相产物、结焦量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乙二醇单甲醚在低温下对燃料的裂解影响并不明显,但在高温(≥650℃)条件下能够促进燃料的裂解,产气率和热沉增大。添加0.15%乙二醇单甲醚时,燃料裂解产生的结焦量最少,与对照组相比,降低了42.44%。(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工》期刊2018年07期)
李富强[6](2018)在《不同冷却通道内吸热型碳氢燃料热裂解和结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高超声速推进技术的发展,吸热型碳氢燃料(EHF)主动冷却热防护技术受到广泛关注。深入研究微通道内吸热型碳氢燃料的热裂解和结焦特性,对于发动机冷却结构设计和碳氢燃料应用性能评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般燃料研究多应用圆形通道,而发动机冷却结构多为方形通道。冷却通道几何结构的差异,可能导致燃料热裂解与结焦特性的显着差异,目前对该问题鲜有报道。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叁种典型冷却通道几何结构内,碳氢燃料热裂解转化率和产物选择性,以及结焦形成的规律,并结合CFD模拟,深入解析通道结构对燃料热裂解和结焦的影响规律。在叁种几何结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的冷却通道内开展热裂解实验,并对出口截面的流体温度、流速分布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发现,方形通道(包括长方形和正方形通道)较圆形通道内流体的近边界层温度偏高,流速偏低,导致裂解转化率偏高(进料流率4g/s,出口油温700°C,相差17.2%),并且甲烷和部分一次反应产物的选择性也出现差异。在叁种几何结构的冷却通道内开展结焦实验,并对出口截面的产物浓度分布进行数值模拟。发现方形通道近边界层流体中,结焦前驱体(如甲苯)的浓度明显偏高,并且温度偏高,流速偏低。这造成方形通道沿管程的结焦量高于圆形通道,且长方形通道棱角处的结焦厚度高出圆形通道约67%。在不同通道纵横比的多通道平板中开展了热裂解和结焦实验。发现较高纵横比能够促进燃料达到更高转化率。各项实验参数反映出,流量分配不均是造成通道阻塞的主要原因,且热裂解与流量分配不均过程相互促进,加快了结焦进程。(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8-05-01)
彭惠生,钟北京[7](2017)在《吸热型碳氢燃料裂解产物燃烧特性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高超声速飞行器飞行马赫数的不断突破,利用吸热型碳氢燃料的再生冷却改善燃烧室恶劣的热环境尤为重要。而吸热型碳氢燃料受热发生裂解的产物的燃烧特性研究能帮助更好地认识再生冷却。在定容弹内实验测量了初始温度420K,初始压力0.1、0.3和0.5MPa,当量比0.5~1.3的4%、64%和93%叁个典型裂解率代表的裂解产物层流火焰传播速度。实验结果表明,裂解产物当中的裂解液的燃烧特性与未裂解的原油燃烧特性相似,与裂解率无关;裂解气的燃烧活性则远比裂解液高;而实际裂解产物的燃烧特性受裂解液的影响较大。另外,64%和93%裂解产物的燃烧特性也表现相似,但与4%的相差较大。(本文来源于《OSEC首届兵器工程大会论文集》期刊2017-10-21)
李海静,张香文[8](2017)在《全二维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吸热燃料及裂解产物》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全二维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通过优化柱温、线速度、调制周期等条件,建立了吸热燃料及其裂解产物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该方法利用GC×GC-MS对吸热燃料及裂解产物的族组成、正构烯烃、代表性的芳烃等进行定性分析,并根据有效碳数法利用GC×GC-FID进行定量分析。族组成分析结果表明,当裂解温度达到684℃时,液相产物中链烷烃的含量开始迅速降低,芳烃和烯烃的含量开始急剧增加。对特定化合物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正构烯烃和芳烃的含量均随着裂解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与族组成中相应的族类变化趋势一致,体现了燃料裂解规律的变化趋势。(本文来源于《石油化工》期刊2017年10期)
陈雪瑞,施浙琪,赵文琪,张莉,郭永胜[9](2017)在《抗冰剂乙二醇单甲醚对吸热型碳氢燃料的细胞毒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MTT细胞毒性实验和HE染色实验等细胞生物学测试,探讨了抗冰剂乙二醇单甲醚(EM)对吸热型碳氢燃料EHF–1和HDF–1在细胞增殖抑制和细胞形态等方面的影响。结果显示,EHF–1和HDF–1可作为两种安全的燃料使用,EM的添加对EHF–1和HDF–1的毒性影响也不大,均可使细胞的存活率及细胞形态保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状态,EM是一种安全无毒的添加剂。(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八届全国化学推进剂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7-10-10)
付晓梦,王芳,李伟,王伟,赵晓丽[10](2017)在《亲油性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在吸热型碳氢燃料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高超声速技术的快速发展,飞行器对燃料冷却性能和燃烧性能的要求也大大提高。将具有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等特性的纳米粒子添加吸热型碳氢燃料中,制备均匀、稳定的拟均相流体燃料,进一步提高碳氢燃料热沉和燃烧等重要性能是高超声速飞行用推进剂研制的一条新途径,有望满足飞速发展的高超声速技术的要求。本文主要综述了亲油性纳米粒子的制备,概述了亲油性纳米粒子在碳氢燃料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亲油性纳米粒子对燃料裂解、燃烧等方面的影响,并对未来的发展做了展望。(本文来源于《中国航天第叁专业信息网第叁十八届技术交流会暨第二届空天动力联合会议论文集——材料、工艺与制造技术》期刊2017-08-23)
吸热燃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实现超临界压力下吸热型碳氢燃料密度的准确测量,以相关测量技术为基础,设计搭建了一套密度在线测量系统。该系统在间距148 mm的管道上下游安装两只具有相同热电特性的K型热电偶作为互相关法的传感器,通过对热电偶检测到的随机温度信号进行相关计算,得出该信号经过上下游热电偶的延迟时间,计算得到流体截面的平均流速,在已知质量流量后,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而求得流体密度。采用纯物质十二烷及质量比1∶1正辛烷/正庚烷二元混合物标定测量系统精度,实验结果与文献值的最大误差在±1.2%以内,平均相对误差小于0.6%。在此基础上,对压力p=3.0、4.0、5.0 MPa,温度T=302.0~529.6 K,吸热型碳氢燃料密度进行测量,该方法的应用为超临界压力下吸热型碳氢燃料密度的准确测量提供了新思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吸热燃料论文参考文献
[1].刘朝,邱舒怿,黄红梅,郭萍,霍二光.吸热型碳氢燃料正辛烷的热分解机理[J].材料导报.2019
[2].耿宸,郭亚军,冯松,毕勤成.随机温度信号互相关法测量吸热型碳氢燃料密度[J].化工学报.2019
[3].贺宇锋,郭亚军,冯松,毕勤成.高温下吸热型碳氢燃料定压比热容在线测量[J].热能动力工程.2018
[4].李海静,刘国柱,张香文.全二维气相色谱-质谱分析煤油基吸热型碳氢燃料烃族组成[J].色谱.2018
[5].刘洁,景凯,蒋涛,李国柱,张香文.乙二醇单甲醚防冰剂对吸热型碳氢燃料的裂解特性研究[J].应用化工.2018
[6].李富强.不同冷却通道内吸热型碳氢燃料热裂解和结焦特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8
[7].彭惠生,钟北京.吸热型碳氢燃料裂解产物燃烧特性实验研究[C].OSEC首届兵器工程大会论文集.2017
[8].李海静,张香文.全二维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吸热燃料及裂解产物[J].石油化工.2017
[9].陈雪瑞,施浙琪,赵文琪,张莉,郭永胜.抗冰剂乙二醇单甲醚对吸热型碳氢燃料的细胞毒性的影响[C].中国化学会第八届全国化学推进剂学术会议论文集.2017
[10].付晓梦,王芳,李伟,王伟,赵晓丽.亲油性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在吸热型碳氢燃料中的应用[C].中国航天第叁专业信息网第叁十八届技术交流会暨第二届空天动力联合会议论文集——材料、工艺与制造技术.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