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根部入侵真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真菌,根部,紫花苜蓿,野豌豆,青藏高原,植物群落,品种。
根部入侵真菌论文文献综述
马莉霞[1](2019)在《春箭筈豌豆不同生育期根部入侵真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青藏高原重要牧草和绿肥作物箭筈豌豆(Vicia sativa)为研究材料,2017、2018年连续两个生长季内,分别于出苗期、分枝期、开花期和成熟期取样,分离、鉴定了兰箭1号、兰箭2号、兰箭3号和333/A 4个箭筈豌豆品种的根部入侵真菌,测定了分离所得根部入侵真菌的致病力,并探讨了根部入侵真菌对箭筈豌豆生长及饲用价值的影响。获得如下结果:自田间和温室共分离到真菌23属35种,其中田间分离到22属30种真菌,兰箭1号分离到18种,兰箭2号19种,兰箭3号22种,333/A 17种。4个箭筈豌豆品种共有真菌12种,包括:粪盘菌属(Ascobolus sp.)、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锐顶镰孢(Fusarium acuminatum)、腐皮镰孢(F.solani)、拟丝孢镰刀菌(F.trichothecioides)、叁线镰孢(F.tricinetum)、燕麦镰孢(F.avenaceum)、烟色炽孢霉(Microdochium tabacinum)、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高山被孢霉(Mortierella alpine)、多喙茎点霉(Phoma multirostrata)和Lectera colletotrichoides等。除燕麦镰孢外,其他真菌分离率均大于1.25%。木贼镰孢(F.equiseti)、灰腐质霉(Humicila grisea)、菊异茎点霉(Paraphoma chrysanthemicola)、异茎点霉属(Paraphoma sp.)和青霉属(Penicillium sp.)等5种真菌仅在温室分离到。4个品种箭筈豌豆根部入侵真菌差异显着。兰箭1号最主要的5种真菌按分离率的高低依次为高山被孢霉(19.5%)、多喙茎点霉(17.62%)、粪盘菌属(17.59%)、Lectera colletotrichoides(11.5%)和燕麦镰孢(10.62%),且固执腐霉(Pythium recalcitrans)为其特有真菌;兰箭2号最主要的5种真菌按分离率的高低依次为高山被孢霉(16.34%)、立枯丝核菌(14.7%)、叁线镰孢(14.33%)、燕麦镰孢(13.91%)和锐顶镰孢(11.06%),且有膨梗沃德霉(Wardomyces inflatus)、极细枝孢(Cladosporium tenuissimum)、苜蓿茎点霉(Phoma medicaginis)和露湿漆斑菌(Myrothecium roridum)4种特有真菌;兰箭3号最主要的5种真菌按分离率的高低依次为粪盘菌属(39.91%)、锐顶镰孢(19.26%)、高山被孢霉(18.84%)、叁线镰孢(17.83%)和立枯丝核菌(13.54%),且有萝卜链格孢(Alternaria japonica)、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短柄链蠕孢(Dendryphion nanum)、禾谷树粉孢(Oidiodendron cerealis)、马德昆拟青霉(Paecilomyces marquandii)和周刺座霉(Volutella ciliata)6种特有真菌;333A最主要的5种真菌按分离率的高低依次为粪盘菌属(21.7%)、锐顶镰孢(17.14%)、高山被孢霉(14.56%)、立枯丝核菌(13.94%)和拟丝孢镰刀菌(12.5%)。4个品种箭筈豌豆根段带菌率均随生育期的延长总体上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从苗期的25.47%到分枝期的68.65%,再到花期的71.48%,成熟期又降为61.33%。箭筈豌豆各生育期中,苗期分离到真菌21种,分枝期10种,花期8种,成熟期10种。其中各生育期共有的真菌为:立枯丝核菌、烟色炽孢霉、锐顶镰孢和叁线镰孢。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表明真菌分离率与温度呈显着正相关关系。室内条件下,除高山被孢霉、嗜热革节孢和禾谷树粉孢外,分离所得真菌对4种箭筈豌豆均具有一定的致病性,其中致病性性最强的10种病原菌为:尖孢镰孢、燕麦镰孢、锐顶镰孢、叁线镰孢、菊异茎点霉、烟色炽孢霉、立枯丝核菌、茄链格孢、粉红螺旋聚孢霉和露湿漆斑菌,植株发病率为33%~100%,病情指数8~100。温室条件下,室内筛选的10种致病性最强的根部入侵真菌可引致箭筈豌豆幼苗发霉、萎蔫等症状,植株根部也出现肉眼可见的病斑。病情指数达16~53.1,株高和根长降幅分别为1.3%~26.5%和4.3%~14.3%,根系干物质含量降幅达4.8%~60.9%,叶绿素含量下降12.5%~30.3%,根系活力降低15.5%~92.3%。烟色织孢霉和立枯丝核菌侵染多显着降低了箭筈豌豆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5-01)
马莉霞,王琼,李应德,南志标,段廷玉[2](2018)在《野豌豆属栽培牧草根部入侵真菌病害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野豌豆属作物是重要的饲草、粮食和绿肥作物,具有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和药用等价值。本文归纳了野豌豆属栽培牧草根部入侵真菌病害的种类、病害发生的影响因子、病害对牧草的影响及防控措施。危害野豌豆属作物的根部病原真菌有6属21种,主要是镰刀菌属(Fusariumspp.)、疫霉属(Phytophthoraspp.)、腐霉属(Pythiumspp.)、丝核菌属(Rhizoctoniaspp.)、丝囊霉属(Aphanomyces spp.)和壳球孢属(Macrophominaspp.),重病田发病率在75%以上。由根部入侵真菌引致的根腐病,不仅严重影响牧草地上生物量的积累,而且制约牧草品质的提高和草地的利用年限。栽培措施、田间管理、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可有效防控野豌豆属牧草根腐病。文末就该研究领域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展望。(本文来源于《草业科学》期刊2018年09期)
陈焘[3](2018)在《陇东典型草原主要植物根部入侵真菌对绵羊放牧的响应及反馈》一文中研究指出根部入侵真菌是草地微生物的重要组分。放牧是天然草地最主要的利用方式之一。本论文研究了不同绵羊放牧强度下陇东典型草原优势植物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胡枝子(Lespedeza davurica)和长芒草(Stipa bungeana)的根部入侵真菌区系,并且基于植物-土壤反馈理论,初步探讨了放牧扰动下根部入侵真菌在草地植物群落中的潜在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叁种植物根部入侵真菌区系不同,真菌多样性随放牧强度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均在2.7只羊/hm~2放牧率下最高。叁线镰孢(Fusarium tricinctum)、茄镰孢(F.oxysporum)、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和土栖棘壳孢(Setophoma terrestris)在叁种植物上均有分离,平均分离率均大于5%,是最主要的根部入侵真菌。镰刀菌的分离率随放牧强度变化因植物种而异,在茵陈蒿和胡枝子上随放牧强度的增加显着下降(p<0.05),而在长芒草上随放牧强度呈相反的变化趋势,但差异不显着(p>0.05)。2、分离获得的数种镰刀菌对供试植物均具有致病性,但不同菌株致病力存在差异。在温室试验中,与未接种对照相比,叁线镰孢、茄镰孢和芬芳镰孢(F.redolens)使茵陈蒿、胡枝子和长芒草的生物量分别降低了64%~79%、26%~45%和30%~42%。在田间试验中,与未接种对照相比,从胡枝子和长芒草上分得的叁线镰孢分别使寄主植物的出苗率降低了72%和76%,使非寄主植物的出苗率降低了74%和67%。与之相比,从胡枝子和长芒草上分得的芬芳镰孢分别使寄主植物的出苗率降低了64%和79%,而使非寄主植物的出苗率仅降低了13%和3%,对寄主植物的致病力强于非寄主植物。3、不同休眠程度的种子对叁线镰孢的侵染响应不同。在室内条件下,胡枝子和长芒草未休眠种子接种叁线镰孢后胚根变软并且腐烂,种子无法正常萌发,而处于休眠状态的种子接种后仍保持完整,并且具备生活力。在田间条件下,与休眠种子相比,接种叁线镰孢未增加未休眠种子的死亡率,但是在幼苗生长早期,与对照未接种相比接种叁线镰孢使胡枝子和长芒草幼苗在出土前的死亡率分别增加了160%和200%。由此表明,种子休眠可有效抵御叁线镰孢侵染种子,但这种有效性随着种子的萌发而消失。4、放牧强度对植物种群产生了非生物和生物反馈作用。无论土壤是否灭菌,供试植物茵陈蒿、胡枝子和长芒草的生物量以及土壤无机氮含量均随放牧强度增加而增加,表明放牧强度对植物种群产生了一致的正非生物反馈作用。茵陈蒿和长芒草的生物量分别在0只羊/hm~2和8.7只羊/hm~2放牧强度灭菌土壤显着高于未灭菌土壤(p<0.05),而在其它放牧强度下两种土壤处理间无显着差异(p>0.05);胡枝子的生物量在各放牧强度灭菌土壤均显着低于未灭菌土壤(p<0.05),表明同一放牧强度对植物种群产生了因种而异的生物反馈作用。AM真菌侵染率在不同放牧强度间无显着差异(p>0.05),但在不同植物上存在差异,在胡枝子上的侵染率最高,为40%,而在茵陈蒿和长芒草上的侵染率分别为23%和17%。叁线镰孢的分离率则因放牧强度和植物种而异,其在茵陈蒿和胡枝子上的分离率随放牧强度增加而降低,而在长芒草上的变化趋势则相反。由此表明,AM真菌和叁线镰孢在生物反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5、放牧强度对植物群落产生了非生物和生物反馈作用。群落总生物量随放牧强度增加显着增加(p<0.05),表明放牧强度对植物群落产生了正非生物反馈作用。同一放牧强度下,群落总生物量在未灭菌土壤显着高于灭菌土壤(p<0.05),表明同一放牧强度对植物群落产生了正生物反馈作用。与未接种对照相比,接种镰刀菌使植物群落生物量降低了27%,而接种AM真菌使其增加了19%。接种镰刀菌降低了优势植物茵陈蒿和长芒草在群落中的生物量占比,而接种AM真菌则增加了次优势植物野胡麻(Dodartia orientalis)和砂珍棘豆(Oxytropis racemosa)的生物量占比。由此表明,病原真菌通过抑制优势植物的生长,促进植物群落的稳定,而AM真菌通过提高次优势植物在群落中的生长,也能促进物种共存,具有维持植物群落稳定的潜力。(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8-04-01)
张峰[4](2015)在《不同放牧强度下垂穗披碱草和老芒麦与AM真菌和根部入侵真菌的互作》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山草原占我国草地面积的1/3,在国家食物安全保障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过度放牧及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草地植被严重退化,病害发生普遍,致使草地经济价值降低,严重地影响草地可持续利用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 fungi, AMF)和根部入侵真菌是重要的土壤微生物,在维持草地生态系统平衡,促进养分循环,提高草地生产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研究以兰州大学玛曲高山草原试验站3个放牧强度样地为对象,采集不同放牧强度下土壤和优势植物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及老芒麦(E. sibiricus)种子,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轻度放牧(LG)、中度放牧(MG)和连续放牧(HG)条件下,两种植物AM真菌和根部入侵真菌的互作效应。其中,每个放牧强度分别设4个土壤处理:(1)无菌土;(2)自然土(土着AM真菌+根部入侵真菌);(3)含根部入侵真菌土;(4)双接种AM真菌土(根内球囊霉(Glomus intraradices)+地表球囊霉(G versiforme)。主要结果如下:(1)自玛曲高山草原土壤共分离3属11种AM真菌,13属根部入侵真菌;两类真菌多样性均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减少。AM真菌和根部入侵真菌在轻度、中度和连续放牧强度下其数量分别为:3属11种和12属、3属10种和9属、2属8种和8属。灭菌土壤及根部入侵真菌土壤均未发现AM真菌侵染;接种AM真菌与自然土处理下两种植物均形成菌根侵染,但接种AM真菌未显着提高AM真菌侵染率,AM真菌对两种植物的侵染率均随着放牧强度增加而升高。老芒麦在各放牧强度和土壤处理下,其AM真菌侵染率高于垂穗披碱草。(2)温室试验期间,植株自然发生白粉病。白粉病发病率因植物、放牧强度、土壤处理不同而异,其中垂穗披碱草白粉病发病率显着高于老芒麦(P<0.05),二者分别为87%和51%;放牧强度和土壤处理对白粉病发生的影响无显着影响,但自然土处理下,土着AM真菌显着提高了垂穗披碱草对白粉病的抗性。(3)各土壤处理下,两种植物生物量均为连续放牧强度显着高于轻度和中度放牧。其中连续放牧下垂穗披碱草生物量平均较轻度和中度放牧高14.19%和13.76%,老芒麦连续放牧下生物量平均较轻度和中度放牧高19.66%和13.76%。不同土壤处理下,垂穗披碱草和老芒麦自然土处理地上、地下、总生物量显着低于其他3种土壤处理,且以无菌土地下生物量最高。(4)AM真菌和根部入侵真菌均提高了老芒麦的光合速率。同一放牧强度下,无菌土处理下老芒麦光合速率较自然土、根部入侵真菌土及接种AM真菌土分别低44.50%、40.98%和50.61%。(5)放牧强度可显着影响抗病相关酶活性。SOD酶活性在轻度放牧下最低,其较中度放牧和连续放牧强度下平均低27.32%和27.10%。垂穗披碱草POD、PPO酶活性与放牧强度成显着负相关,其POD酶活性在轻度放牧强度下较中度放牧和连续放牧分别高30.67%和40.55%;其PPO酶活性在轻度放牧下较中度放牧和连续放牧分别高8.31%和11.09%;不同放牧强度下,两种植物CAT酶活性和MDA含量无显着变化。(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5-05-01)
郭玉霞,严学兵,王成章,樊文娜,姜义宝[5](2011)在《豫中平原区紫花苜蓿根部入侵病原真菌的种类及其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不同季节根部入侵真菌及其表现规律,以31个紫花苜蓿品种为材料,分离和鉴定根部入侵真菌,结果表明,不同生长季节苜蓿根部入侵真菌区系中优势菌种类明显不同,春、夏、秋3个季节均有的建群菌种为细交链孢(Alternaria alternata)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3个季节各具有其优势菌种;不同苜蓿品种在3个季节的入侵真菌种类及其分离率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春季带菌率最低,夏、秋季带菌率相对较高。平均带菌率较高的5个苜蓿品种依次为:苜蓿王、WL-525HQ、赛特、四季旺和敖汉;较低的5个苜蓿品种依次为:阿尔冈金、佛拿尔、金皇后、飞马和THG-1。(本文来源于《草业科学》期刊2011年10期)
杨淑君,陈秀蓉,姜平,杨成德,叶震[6](2010)在《东祁连山高寒草地优势植物根部入侵真菌的初步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东祁连山具有代表性的4类高寒草地样地珠芽蓼草地、禾草草地、沼泽草地和蒿草草地的优势牧草作为试验材料。采用组织培养分离方法,在9种优势植物根部分离得到28株真菌,经纯化、鉴定,19株分属于7个属,尚有9株待定。在已鉴定属中,镰孢菌为优势种,共8株,占28.57%;曲霉次之,共4株,占14.29%;青霉2株,占0.07%,其他属相对较少。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根部入侵真菌较多,麻花艽(Gentiana straminea)和紫花针茅(Stipa purpurca)最少。(本文来源于《草原与草坪》期刊2010年04期)
郭玉霞[7](2010)在《不同生态区苜蓿根部入侵真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国内外41个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品种为材料,在河南省安阳壤土区、许昌壤土区、郑州砂壤土区种植,分别于2006-2007年的春、夏、秋季取样,分离、鉴定了它们的根部入侵真菌,结果表明:(1)3个区分别分离到10、16、10种根部入侵真菌。不同生长季节苜蓿根部入侵真菌区系中优势菌种各异。在安阳试验区,春、夏、秋3个季节共有的建群菌种为细交链孢(Alternaria alternate)和腐皮镰孢(Fusarium solani),其中春、夏季的优势菌种还包括半裸镰孢(F. semitectum)和尖孢镰孢(F. oxysporum),秋季还包括锐顶镰孢(F. acuminatum)和柱孢(Cylindrocarpon destructuns);许昌地区春、夏、秋3个季节共有的建群菌种为细交链孢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3个季节各具有的优势菌种为:春季,尖孢镰孢和腐皮镰孢,夏季,锐顶镰孢和尖孢镰孢,秋季,柱孢和锐顶镰孢;郑州春、夏、秋3个季节共有的建群菌种为细交链孢、尖孢镰孢和腐皮镰孢,春季的优势菌种还有花腐镰孢(F. anthium),夏、秋季均为灰色菌落(grey colony);(2)不同苜蓿品种在3个季节的入侵真菌种类和其分离率均有显着差异(P<0.05),根部带菌率也与生长季节、苜蓿品种有关,春季带菌率最低,夏、秋季带菌率相对较高。在安阳和许昌两个地区,均以秋季的带菌率最高,显着高于春季和夏季(P<0.05)。在安阳,春、夏、秋季分别以赛特(Sitel)、农宝(Farmers)和佛拿尔(Vernal)的带菌率最高;平均带菌率较高的5个苜蓿品种依次为:赛特、农宝、皇冠(Phabulous)、航海4号(Flight No.4)和猎人河(Hunter River),平均带菌率较低的5个苜蓿品种依次为:苜蓿王(Alfaking)、爱菲尼特(Affinity)、WL-525HQ、顶点(Apex)和丰叶721(Amerileaf 721)。在许昌,春季以WL-525HQ带菌率最高,夏季以苜蓿王等3个苜蓿品种的带菌率最高,而秋季以四季旺(Siriver)等12个苜蓿品种的带菌率均较高(均为100.0%);平均带菌率较高的5个苜蓿品种依次为:苜蓿王、WL-525HQ、赛特、四季旺和敖汉(Aohan);平均带菌率较低的5个苜蓿品种依次为:阿尔冈金(Algonguin)、佛拿尔、金皇后(Golden-queen)、飞马(Grandeur)和THG-1。在郑州地区,春、夏、秋季分别以盛世(Millennmium)(80.0%)、金皇后(100.0%)和多叶王(Amerimultileaf)(90.0%)的带菌率最高;其中平均带菌率较高的5个苜蓿品种依次为:WL-525HQ、盛世、游客(Eureka)、金皇后、敖汉;平均带菌率较低的5个苜蓿品种依次为:南霸天(Alfasuper)、赛特、爱菲尼特、德宝(Derby)和阿尔冈金。花腐镰孢为中国苜蓿病害上的一个新菌种为本研究的重要发现。对接种的14个紫花苜蓿品种种苗的影响结果表明:(1)半裸镰孢的9种分离物的致病力均非常强,极显着高于对照组;(2)从不同苜蓿品种上分离到的锐顶镰孢对同一苜蓿品种的根长、苗长、病情指数和发芽率均有显着的抑制作用,但对不同苜蓿品种上述4项指标影响有差异;(3)腐皮镰孢的6个分离物致病力均非常强,其中从亮苜400分离到的菌种抑制作用最强,其平均病情指数为62.98,接种后其根长、苗长分别缩短了63.01%和51.50%;(4)立枯丝核菌的6个分离物也均对参试苜蓿品种的根长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其中从金皇后、丰宝上分离到的菌种对苗长的抑制作用最强。根据DI、相对发芽率、相对根长及相对苗长各项测定的指标综合评定,从14个苜蓿品种对所参试的9个半裸镰孢分离物、6个腐皮镰孢分离物、15个锐顶镰孢分离物及6个立枯丝核菌分离物的抗性及其对各苜蓿品种种苗影响结果总体来说:维多利亚、佛拿尔、阿尔冈金、苜蓿王及猎人河抗性较强,赛迪、丰叶721、WL-323HQ、皇冠及叁得利感病性较强(抗病性较弱)。从不同菌种和水分对不同苜蓿品种病情指数(DI)、最终存活数、根重、苗重、根长及苗长的影响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菌种和水分对病情指数作用显着(P<0.05),品种间病情指数无显着差异(P>0.05),但品种和水分间有极显着互作(P<0.01)。接菌后各苜蓿品种病情指数(DI)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接菌有显着降低存活数的趋势,尤其是接种腐皮镰孢的菌种。不同菌种来源对根重无影响,但品种、菌种和水分之间互作效应显着(P<0.01)。不同水分条件下接菌对根系发育的影响有差异,低水分促进、高水分抑制根系生长量的累积。品种、菌种和水分对苗重均有显着影响(P<0.01),而且各因素之间也存在显着的互作效应;腐皮镰孢对3个苜蓿品种的苗重均有显着抑制(P<0.05),而分离于驯鹿的菌种规律性不明显。菌种对根长的影响显着(P<0.01),从驯鹿分离的菌种对丰宝和苜蓿王品种的根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品种、菌种和水分对苗长均有显着的影响(P<0.01),而且菌种和水分间存在互作,但品种和菌种、品种和水分、品种、菌种和水分之间互作不明显。接种腐皮镰孢在3个水分梯度条件下对3个品种的苗长均有显着的降低作用。品种、菌种和水分均极显着影响苜蓿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各因素之间也有极显着的互作效应(P<0.01)。接菌显着抑制了苜蓿品种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P<0.01),且品种和菌种、菌种和水分之间有显着的互作。其中阿尔冈金在接种腐皮镰孢后PPO活性显着低于丰宝和苜蓿王(P<0.05)。接种腐皮镰孢后, POD活性呈现阿尔冈金﹥丰宝﹥苜蓿王的趋势,且差异显着;但接种半裸镰孢的苜蓿品种酶活性为丰宝﹥阿尔冈金﹥苜蓿王,差异显着(P<0.05)。3个不同的水分处理比较,阿尔冈金和丰宝均以50%的处理POD活性最高,显着高于其余2个水分处理;苜蓿王以70%水分处理酶活最高,30%处理最低;3个水分处理POD活性之间差异显着;同一个水分之间比较,3个不同的水分处理各品种POD活性差异均显着,不同的是30%和50%水分处理其酶活阿尔冈金﹥丰宝﹥苜蓿王,而70%处理阿尔冈金﹥苜蓿王﹥丰宝。在接菌条件下,各苜蓿品种均显着降低了SOD活性,其中无论是接种腐皮镰孢还是接种半裸镰孢,苜蓿王酶活均高于其余2个品种。3个不同的水分处理比较,阿尔冈金、丰宝品种的SOD活性在正常水分(50%)条件下均显着高于低水分(30%)和高水分(70%)的SOD活性,而苜蓿王在高水分时的SOD活性显着低于其余2个水分处理;同一水分条件下,无论是30%、50%还是70%的水分处理,均以丰宝的酶活最低,苜蓿王的酶活最高。阿尔冈金、丰宝品种的PAL活性在50%水分条件下均显着高于低水分(30%)、高水分(70%);而苜蓿王在低水分时的PAL活显着低于其余2个水分处理。在接菌条件下,阿尔冈金、丰宝均提高了其PAL活性但差异不显着(P>0.05)。(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10-06-01)
郭玉霞,严学兵,王成章,吕超,马登坦[8](2010)在《不同品种紫花苜蓿根部入侵真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部病害是紫花苜蓿最常见的病害之一,严重影响了紫花苜蓿的产量和品质。不同生态区根部的入侵真菌种类不同,本研究以30个紫花苜蓿品种为材料,分别于2006年的春、夏、秋季取样,分离、鉴定了它们的根部入侵真菌,结果表明:不同生长季节苜蓿根部入侵真菌区系中优势菌种明显不同,其中春夏秋叁个季节共有的建群种为细交链孢和腐皮镰孢,不同季节的特有真菌优势种依次为:春夏季均为半裸镰孢和尖孢镰孢,秋季为锐顶镰孢和柱孢。不同苜蓿品种在3个季节的入侵真菌种类和真菌分离率均有差异(P<0.05),且根部带菌率也与生长季节和苜蓿品种有关,春季以赛特的带菌率最高,夏秋季分别以农宝和佛拿尔的带菌率最高。平均带菌率较高的5个苜蓿品种依次为:赛特、农宝、皇冠、航海4号和猎人河,平均带菌率较低的5个苜蓿品种依次为:苜蓿王、爱菲尼特、WL-525HQ、顶点和丰叶721。由以上可以看出,豫北平原地区种植的苜蓿在不同季节潜在发生病害的种类不同,春夏季以半裸镰孢和尖孢镰孢为主要致病菌,秋季以锐顶镰孢和柱孢为主要致病菌。另外,不同品种的感病性不尽相同,5个带菌率高的品种不易推广,5个带菌率最低的品种更易减少病害的发生。(本文来源于《第叁届中国苜蓿发展大会论文集》期刊2010-05-11)
郭玉霞,王成章,严学兵,李德峰,吕超[9](2009)在《不同紫花苜蓿品种根部入侵真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紫花苜蓿(Medicagosativa L.)品种不同季节常见根部入侵真菌及其表现规律,并为苜蓿品种选择及其病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以30个紫花苜蓿品种为材料,分别于2006年的春、夏、秋季取样,分离和鉴定根部入侵真菌。结果表明:不同生长季节苜蓿根部入侵真菌区系中优势菌种类明显不同,春、夏、秋3季均有的建群种为细交链孢(Alternaria alternata)和腐皮镰孢(Fusariumsolani),其中春、夏季还有半裸镰孢(F.semitectum)和尖孢镰孢(F.oxysporum),秋季有锐顶镰孢(F.acuminatum)和柱孢(Cylindrocarpon destructuns);不同苜蓿品种在3个季节的入侵真菌种类和其分离率均有显着差异(P<0.05),且根部带菌率与生长季节苜蓿品种密切相关,春季以赛特(Sitel)的带菌率最高,夏、秋季以农宝(Farmers)和佛纳尔(Vernel)为最高,平均带菌率较高的5个苜蓿品种依次是:赛特、农宝、皇冠(Phabulous)、航海4号(Flight No.4)和猎人河(Hunfer river),平均带菌率较低的5个苜蓿品种依次是:苜蓿王(Alfaking)、爱菲尼特(Affinity)、WL-525 HQ、顶点(Apex)和丰叶721(Amerileaf 721)。(本文来源于《草地学报》期刊2009年06期)
郭玉霞,南志标,王成章,李春杰,沈禹颖[10](2009)在《苜蓿根部入侵真菌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苜蓿种植面积的逐渐扩大和集约化程度的逐步提高,苜蓿病害的发生越来越严重,其中苜蓿根部病害是制约其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本研究从引起苜蓿根部病害的真菌种类、真菌的致病性、测定方法以及影响苜蓿根部入侵真菌的因素,综述了25年来国内外苜蓿根部病害的研究现状,提出了未来苜蓿根部入侵真菌研究的主要方向,有针对性地加强病害防治工作,以期为开展苜蓿病害研究和指导其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09年05期)
根部入侵真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野豌豆属作物是重要的饲草、粮食和绿肥作物,具有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和药用等价值。本文归纳了野豌豆属栽培牧草根部入侵真菌病害的种类、病害发生的影响因子、病害对牧草的影响及防控措施。危害野豌豆属作物的根部病原真菌有6属21种,主要是镰刀菌属(Fusariumspp.)、疫霉属(Phytophthoraspp.)、腐霉属(Pythiumspp.)、丝核菌属(Rhizoctoniaspp.)、丝囊霉属(Aphanomyces spp.)和壳球孢属(Macrophominaspp.),重病田发病率在75%以上。由根部入侵真菌引致的根腐病,不仅严重影响牧草地上生物量的积累,而且制约牧草品质的提高和草地的利用年限。栽培措施、田间管理、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可有效防控野豌豆属牧草根腐病。文末就该研究领域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根部入侵真菌论文参考文献
[1].马莉霞.春箭筈豌豆不同生育期根部入侵真菌研究[D].兰州大学.2019
[2].马莉霞,王琼,李应德,南志标,段廷玉.野豌豆属栽培牧草根部入侵真菌病害研究进展[J].草业科学.2018
[3].陈焘.陇东典型草原主要植物根部入侵真菌对绵羊放牧的响应及反馈[D].兰州大学.2018
[4].张峰.不同放牧强度下垂穗披碱草和老芒麦与AM真菌和根部入侵真菌的互作[D].兰州大学.2015
[5].郭玉霞,严学兵,王成章,樊文娜,姜义宝.豫中平原区紫花苜蓿根部入侵病原真菌的种类及其分布特征[J].草业科学.2011
[6].杨淑君,陈秀蓉,姜平,杨成德,叶震.东祁连山高寒草地优势植物根部入侵真菌的初步鉴定[J].草原与草坪.2010
[7].郭玉霞.不同生态区苜蓿根部入侵真菌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0
[8].郭玉霞,严学兵,王成章,吕超,马登坦.不同品种紫花苜蓿根部入侵真菌研究[C].第叁届中国苜蓿发展大会论文集.2010
[9].郭玉霞,王成章,严学兵,李德峰,吕超.不同紫花苜蓿品种根部入侵真菌研究[J].草地学报.2009
[10].郭玉霞,南志标,王成章,李春杰,沈禹颖.苜蓿根部入侵真菌研究进展[J].草业学报.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