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逐次逼近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逐次,动态,图解法,因式分解,包络,梯级,组合。
逐次逼近法论文文献综述
周小猛,林志力,刘成许,苗本健,何东升[1](2018)在《使用逐次逼近法计算瞬态恢复电压波形的包络线》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进行断路器等开关设备的高压短路试验时,需快速准确地计算瞬态恢复电压(TRV)波形的包络线,以求得U_c、t_2、t_d等参数。四参数TRV波形包络线计算的关键和难点在于求取与波形切于2点的直线L_2,现有算法在求取L2时存在需进行曲线拟合、收敛性较差等不足。为此,文中论述了一种通过计算2条直线的角平分线进而逐次逼近求取L_2的新算法,并给出了时延线的简化算法。理论分析及与现有算法的对比测试均表明新算法具有良好的收敛性和适用性。(本文来源于《高压电器》期刊2018年04期)
孟震宇[2](2016)在《求字母取值范围的逐次逼近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求字母的取值范围问题中,我们往往会觉得无从入手,或在操作过程中,由于字母范围太大而无以继续下去.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深入分析题设特点,先用某一条件(可能是隐含的不受重视的)求得字母的第一个范围,再利用此范围进一步处理时就可得心应手,从而问题可顺利获解.(本文来源于《中学生数学》期刊2016年23期)
张荣赞[3](2015)在《PLC通过逐次逼近法实现工件同轴固定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实际工程中,常需要将两段或多段圆筒状工件进行焊接。以焊接大型油罐为例,为了保证焊缝平整,必须在焊接前将工件同轴固定,即需要对工件进行"校圆"。对于小尺寸工件,很容易通过观察测量实现;对于大直径工件,通过测量两油罐边缘距离差,结合逐次逼近法是一个有效途径。(本文来源于《科技视界》期刊2015年12期)
韩冰,胡学英,葛晓琳,舒隽[4](2013)在《短期梯级水电优化调度的逐次逼近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受到水电站的出库流量的影响,梯级水电站间的水流滞时是动态变化的,如果将水流滞时作为常数考虑,会导致水电优化调度结果的偏差。将水流滞时表示成电站出库流量的函数形式,建立了考虑动态水流滞时的短期梯级水电优化调度模型。动态水流滞的引入,使得短期梯级水电优化调度中的优化变量在大小和时间两个维度上变化,采用常规算法直接求解困难。针对所建立模型的特点,提出了结合逐次逼近法和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法的求解方案,以逐次逼近法构造了逐步逼近精确水流滞时的迭代流程,迭代流程中每次迭代为一个常规短期梯级水电优化调度问题,采用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法进行求解。一个两电站测试系统和某8水库的实际梯级水电系统的算例结果表明了所提出模型和方法能够有效提升梯级水电系统的经济效益。(本文来源于《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期刊2013年07期)
张学一[5](2012)在《基于逐次逼近法变压器变比测试技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目前变压器在生产过程中以及安装和检修后测试变比方法中存在的精度低、定性差不足,分析了常见测试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交流电桥法原理的逐次逼近法测试技术,用该技术研制的变压器变比测试仪,其性能指标全部满足国家标准要求,并具有测量准确、性能稳定、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等优点,是当前最为理想的变压器变比测量方法。(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5期)
朴明波,付宜利,修立刚[6](2011)在《一种基于逐次逼近法求解软组织力平衡的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进行腹腔微创手术操作时,为获得软组织变形的图形反馈,需要进行软组织的力平衡求解.建立了胆囊及其附管路的几何模型,对其赋予弹簧-质点力学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逐次逼近法的力平衡算法求解软组织力平衡.该算法编程量较少,易于实现,仿真实时性也较好.仿真实验表明,该算法可以产生较为真实的软组织图形反馈,可以实际应用于软组织仿真中.(本文来源于《机器人》期刊2011年06期)
张礼华,程吉林,张仁田,龚懿[7](2011)在《基于动态规划逐次逼近法的江都四站变速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考虑峰谷电价、长江潮汐变化的南水北调泵站站内多机组变速优化运行模型:在水泵设计叶片安放角不变的情况下,以站内机组耗电费用最少为目标函数,时段为阶段变量,水泵转速、开机机组台数为决策变量,日抽水量为约束条件。针对该复杂非线性规划模型,首次采用动态规划逐次逼近法进行求解,并以江都四站为例,对站内多机组变速与定桨恒速运行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否考虑峰谷电价,满负荷运行时泵站变速优化效果不足以抵消变频器的损耗;但当扬程较低、提水负荷较小时,变速优化运行方效益仍较明显。(本文来源于《灌溉排水学报》期刊2011年03期)
王永强,周建中,覃晖,卢有麟,张勇传[8](2011)在《基于改进二进制粒子群与动态微增率逐次逼近法混合优化算法的水电站机组组合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水电站机组组合问题具有高维、非凸、离散、非线性等特点,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求解大容量、多机组巨型水电站机组组合问题的改进二进制粒子群优化算法,改进了粒子概率变换和位置更新方程,使其具有更强的全局寻优能力和更快的收敛速度。通过将改进二进制粒子群算法与动态微增率逐次逼近法混合嵌套,分别对水电站外层机组组合和内层机组间负荷分配进行交替迭代优化来求解水电站机组组合问题。同时引入启发式机组最短开停机时间修补策略和基于机组启停优先顺序表的系统备用容量修补技术,有效处理了多重约束条件,提高了算法的收敛速度和寻优能力。以叁峡水电站为工程应用背景进行了实例研究,并与DP和BPSO算法以及实际耗水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所提算法简单快速,优化效果较好,具有较强的工程实用价值。(本文来源于《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期刊2011年10期)
夏力农,苗云东[9](2010)在《桩顶荷载作用下基桩负摩阻力计算的逐次逼近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负摩阻力问题一直是国内外桩基础研究中的热点。简要分析了负摩阻力产生的机理,指出桩周土体沉降和桩顶荷载都是影响负摩阻力的主要因素。分析了国内常用的负摩阻力计算方法存在的不足,分析了Fullenius图解法中不考虑负摩阻力发展进程的桩土相互作用等不合理因素。在上述分析基础上,结合基桩静载试压的荷载-沉降曲线,以控制沉降为前提,提出了考虑桩顶荷载作用下负摩阻力的出现、发展和稳定的桩土相互作用过程的基桩负摩阻力计算的逐次逼近图解法,并用实例说明了本方法的应用。(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创新和实践: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期刊2010-10-18)
刘春艳,王树东,余生才,唐岩,张海峰[10](2010)在《基于逐次逼近法的光伏电池MPPT的仿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方便各种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设计、仿真与优化,以半导体理论为基础,针对青藏高原气象条件,选择了一种方便实用且满足工程设计精度要求的简化硅太阳能电池工程数学模型。并应用逐次逼近法对光伏电池的最大功率点进行了跟踪,仿真结果表明:最大功率点的跟踪效果显着。(本文来源于《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4期)
逐次逼近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求字母的取值范围问题中,我们往往会觉得无从入手,或在操作过程中,由于字母范围太大而无以继续下去.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深入分析题设特点,先用某一条件(可能是隐含的不受重视的)求得字母的第一个范围,再利用此范围进一步处理时就可得心应手,从而问题可顺利获解.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逐次逼近法论文参考文献
[1].周小猛,林志力,刘成许,苗本健,何东升.使用逐次逼近法计算瞬态恢复电压波形的包络线[J].高压电器.2018
[2].孟震宇.求字母取值范围的逐次逼近法[J].中学生数学.2016
[3].张荣赞.PLC通过逐次逼近法实现工件同轴固定的应用[J].科技视界.2015
[4].韩冰,胡学英,葛晓琳,舒隽.短期梯级水电优化调度的逐次逼近法[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3
[5].张学一.基于逐次逼近法变压器变比测试技术的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2
[6].朴明波,付宜利,修立刚.一种基于逐次逼近法求解软组织力平衡的方法[J].机器人.2011
[7].张礼华,程吉林,张仁田,龚懿.基于动态规划逐次逼近法的江都四站变速优化[J].灌溉排水学报.2011
[8].王永强,周建中,覃晖,卢有麟,张勇传.基于改进二进制粒子群与动态微增率逐次逼近法混合优化算法的水电站机组组合优化[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1
[9].夏力农,苗云东.桩顶荷载作用下基桩负摩阻力计算的逐次逼近法[C].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创新和实践: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2010
[10].刘春艳,王树东,余生才,唐岩,张海峰.基于逐次逼近法的光伏电池MPPT的仿真分析[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