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煤矿井下漏电继电器并联运行对矿井安全危害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奇[1](2021)在《基于信息融合的煤矿漏电保护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智慧矿山建设的不断推进,矿井电网负荷不断增高。煤矿电网的安全性的问题日益突出,而漏电保护是井下重要的安全措施。我国煤矿10kV/6kV供电电网采用中性点不接地或经消弧线圈接地的运行方式,如果某一相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由于零序电流微弱,且零序电流不确定方向,故障线路不易判断,从而易导致开关误动作或拒动。研究保护方法对保证煤矿供电安全有着重要意义。目前的选线有很多方法,常用的有稳态分析法、暂态分析法和注入信号法。但依据这三类选线方法都差强人意,因此综合智能选线成为当前的主流研究趋势。本文在分析零序五次谐波电流,能量幅值法,零序无功功率,以及有功功率法判别线路的基础上,在小电流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在不同的接地情况下,应用有不同互补性电气量来进行数据融合,提出模糊思想对各种互补电气量进行融合,使选线正确率达到要求,明确故障测度隶属度函数和权重判据隶属函数定义和计算方法,对所采用的模糊信息融合方法进行Simulink仿真,从而使选线具有准确性。依据模糊决策信息融合分析,基于CAN总线技术和RS485通信技术,本文研发一种以STM32为主要芯片的保护装置。通过在实验室建立井下电网模拟漏电实验平台,设置三条支路,分别设置不同的接地点以及不同的接地方式,并进行多次验证。得出实验数据,通过数据表明,与单一选线法相比准确率高。从实验的结果可以看出:在线路发生漏电故障时,该装置快速精准判别故障线路,并对线路采取有效措施,漏电保护装置选择性、灵敏性和可靠性得到明显提高。
徐梦隆[2](2021)在《基于绝缘参数辨识的矿井漏电保护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漏电故障作为矿井低压电网的主要故障之一,严重威胁矿井作业人员安全和矿井供电安全,安全、可靠和快速的低压矿井漏电保护能够为矿井作业人员安全和矿井安全供电提供保障。本文详细介绍几种传统漏电保护的原理,设计了一种基于可变遗忘因子最小二乘绝缘参数辨识的漏电保护方法。该方法以可变遗忘因子最小二乘算法为基础,利用各支路零序电流与零序电压信号,进行绝缘参数辨识。漏电故障支路与非故障支路的绝缘参数辨识结果有显着差异,从而实现可靠、快速的自适应漏电保护。本文利用PSCAD软件搭建低压1140V煤矿井下供电系统,在MATLAB软件的M文件中编写可变遗忘因子最小二乘绝缘参数辨识算法进行低压矿井供电线路绝缘参数辨识。分别在不同漏电电阻Rg、不同电源电压初相角θ和不同漏电点的位置三种不同工况下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在不同工况情况下,故障支路和非故障支路对地绝缘电阻和对地绝缘电容在极性上的存在明显差异,利用该差异设计的漏电保护装置具有更加准确、快速和抗干扰性强的优点。最后基于可变遗忘因子最小二乘绝缘参数辨识原理对低压矿井漏电保护装置进行了设计,利用Altium Designer软件进行漏电保护装置硬件电路的开发设计,包括:微处理器、复位电路、晶振电路、零序电压信号调理电路、零序电流信号调理电路和串行通信电路,同时进行漏电保护装置的软件开发包括:主程序、初始化程序和中断程序。并对几种软件和硬件抗干扰措施进行了设计。
韩寅[3](2021)在《煤矿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在线监测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智慧矿山建设的标准日益丰富,为煤矿智能化变电站的建设提供了必要的技术路线。由于煤矿变电站所处环境极为复杂,对井下用电设备的运行要求比较高,因此对矿井相关设备的状态监测变得尤为重要。而智能化电子设备的为矿井监测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如:故障、跳闸、告警。利用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对监测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就可以有效提炼出预想事故集,这对观测煤矿用电设备的可靠性有着深远意义。本文首先结合南梁煤矿供配电网的特点和配置保护装置的基础上,分析了智能变电站信息化系统模型的结构。通过对基于Altova XMLspy平台下变电站描述文件(SCD)的分析,得到相应监测系统的整体功能配置。并构建了监测系统的设计思路及利用UML技术对整体系统进行建模。针对南梁煤矿供电网单侧多馈线辐射状网络结构的特点,分析井下开关设备发生故障的直接原因。重点研究了南梁煤矿井下设备故障后多级保护设备同时跳闸的直接原因,并对该矿保护设备故障后的技术解决方案进行分析。同时研究了利用煤矿智能变电站GOOSE通信机制改善纵联闭锁保护,可有效提升闭锁信号的传输速度,快速准确地搜寻到故障位置切除故障提升电网的可靠性。最后对煤矿智能变电站设备监测内容进行统计分析,并将其分类、归纳、分析,得到二次设备运行状态的健康评价指标。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建立影响因素集得到各个指标的权重值,直观的指出各评价指标下设备实时运行状态。对于模糊理论存在的失真问题,引入三角直觉模糊数的概念,改善模糊层次分析评价指标。利用犹豫度属性提升模糊评价法中数据失真问题,更加合理的评价二次设备运行状态。接着设计一套评价系统方案实现对煤矿智能变电站设备的在线监测。
邓陆[4](2020)在《煤矿井下高压防越级保护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煤矿井下用电负荷越来越多,发生越级跳闸的可能性就越大。目前在众多防越级保护的方法中,基于光纤通讯的保护方式最为完善,也非常符合煤矿井下供电距离近的特征。光纤通讯保护方式采用GOOSE通讯原理,实现上下级高压防爆开关之间的信息交互,可以在30毫秒内迅速判断故障区段并切断故障电源,有效缩小越级跳闸事故影响范围。论文基于光纤通讯综合保护方式,首先对漏电故障、电压不稳、开关拒动等情况进行分析,再对防越级保护系统的电力监控主站、电力监控分站、电力测控单元进行了分析与设计,然后针对越级跳电的几种情况,进行防越级综合保护器的软硬件设计,通过对信号采集模块、中央处理模块、光电耦合模块的硬件设计,以及信号采样子程序、故障处理子程序、数据上传子程序的软件设计,完成了对越级跳闸的三种情况的判断和处理,并与矿井电力监控系统实现对接,进一步加强了煤矿井下高压供电系统的可靠性能和安全性能。在防越级保护系统的组成部分搭建完成后,论文最后对防越级保护系统进行了现场实验验证,分别在井下变电所内及地面监控中心,对防越级保护的可靠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光纤通讯综合保护方式可以实现上下级之间的互通,达到防越级的目的。该防越级保护系统及防越级综合保护器在淮沪煤电公司丁集煤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越级跳闸事故次数显着降低,提高了丁集煤矿供电系统的安全性,为下一步矿井的自动化、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基础。图[47]表[15]参[75]
侯良霄[5](2020)在《基于附加电力电子电源的井下失电线路故障检测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我国井下为中性点不接地供电系统,较难实现选择性漏电保护,而非选择性漏电保护,一旦出现漏电故障,就会使总馈线开关跳闸。对失电线路的故障排查往往采用较为费时的拉路法,致使矿井停电时间过长。若能在失电的多支路系统中较快实现故障检测及选线,会大大缩短停电时间。另外,对于存在未知故障的失电线路若不经故障检测直接投入系统,轻则会使断路器重新跳闸,重则会造成安全事故。因此,对井下失电线路故障检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在研究基于电力电子扰动技术的井下失电线路故障检测方法,能准确快速的实现井下失电线路的故障诊断。首先,将井下常见故障进行分类为不对称故障及对称故障,针对各类故障分别提出故障检测原理,并建立相应的故障判据。通过附加交流电源向线路注入检测信号,并控制晶闸管的导通形成不同的检测回路,用以检测不同的故障。建立单支路及多支路的阻抗模型,并分别对检测信号形成的不同回路画出等效电路图,根据电路图研究故障检测原理。针对不对称故障,提出基于检测电流信号波形的故障检测方法,通过分析信号波形的幅值、方向,实现对漏电故障及相间故障的检测,并根据信号波形采用面积法建立故障判据;而对于对称故障,提出基于系统谐波电抗的检测方法,将暂态检测电压、电流信号经傅里叶变换后得出谐波电抗,通过分析谐波电抗在不同次谐波下的变化趋势检测线路中的对称故障,并根据比较基于变化趋势所拟合出的直线斜率建立对称故障判据。其次,根据实际使用环境选定了检测信号的注入方式,频率及幅值。并设计晶闸管的导通方案及故障检测流程。分析该方法在进行故障检测时的人身触电安全性,保证检测方法在运行时不会造成人身触电事故。同时鉴于使用环境较为恶劣,进行了防爆设计,首先加装隔爆外壳,其次通过非爆炸性评价方法评价检测方法的本质安全性,确保检测电路是本质安全的。井下总馈线跳闸后,会同时投入漏电闭锁装置,本文也研究了其对检测方法的影响。最后,利用Matlab软件搭建出井下线路,对故障检测方法的原理于线路中进行仿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论文所提出的检测原理能较为准确的实现对井下各类故障的检测,并能实现在多支路下的故障选线。
王芳[6](2020)在《矿用组合开关保护系统研究》文中提出简要介绍了本安先导电路的判定及继电器隔离方式的本安先导电路原理,运用3种方法分析了矿井低压电网漏电故障,最后在此基础上,从组合开关对电压保护、短路保护和过载保护三个方面,详细探讨了基于组合开关的矿井低压电网保护,相信可以通过多方面的综合分析研究出更可靠、保护更加全面和智能的组合开关,从而为中国井下煤矿的安全机械化开采提供更有保障的服务。
赵亦辉[7](2019)在《采煤机漏电保护器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采煤机是煤炭生产企业采煤装备的关键设备之一,与液压支架、刮板运输机被称“大三机”。“大三机”是煤炭采掘的核心设备,而以采煤机电控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为核心的课题是当今一些机构研究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煤炭生产的装备有了飞速的发展,由于煤炭行业生产装备技术水平较其他行业的发展较为滞后,其装备的科技含量较低,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还有待提高。漏电保护是矿用电气设备的基本保护功能之一,是保证煤矿井下电气设备安全供电,防止人身触电的重要措施。在采煤机电气系统中增加漏电保护功能,并提高漏电保护性能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采煤机和操作人员的安全。漏电故障是采煤机电气系统供电系统常见的故障类型,如果采用的漏电保护措施不当,就会引发煤矿井下重大的安全事故。采煤机是煤矿生产的主要装备,采煤机运行是否安全可靠,对井下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和煤炭企业的财产安全都至关重要。本文介绍了目前采煤机电控系统中漏电保护的基本原理,针对该系统中漏电保护的设计和检测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后的漏电保护器设计方案。在该方案的基础上分别对采煤机带载漏电保护和无载漏电保护器进行升级改进,通过进一步的仿真分析验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能够提高采煤机电控系统漏电保护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本论文根据采煤机电控系统横向供电支路多,三级纵向供电的应用特点确定了漏电保护所采用的原理,结合系统中负载运行波动大,供电回路中谐波含量高的现状,漏电保护器对硬件和软件部分进行了系统的设计,并通过采煤机制造企业提供的试验平台,对装置的功能进行了检测,验证了本漏电保护器功能的可靠性,能够应用于现有的采煤机电控系统中。
唐世强[8](2019)在《基于故障特征值的煤矿井下漏电保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煤矿井下环境危险恶劣,易聚积煤尘和瓦斯,煤矿井下一旦发生漏电,很可能会引起人身触电,酿成火灾,煤尘及瓦斯爆炸等恶性事故。由于漏电过程机理复杂,漏电信号微弱,且易受干扰,现有的漏电保护方法都存在一定的不足,所以矿井电网漏电故障识别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首先,说明了井下低压供电系统的特点,分析了现有的漏电保护原理和其利弊处。利用矿井低压电网的电路模型及其单相漏电等效模型,得出其发生单相漏电时的各种漏电特征量的数学表达式。通过各个漏电特征量的数学表达式,可以发现影响漏电过程的主要因素有:对地绝缘电阻、对地电容、漏电电阻、漏电时电源初相角及漏电点位置等。然后根据矿井低压电网的单相漏电模型建立了基于最小二乘算法的井下电网绝缘参数辨识的数学模型,解释说明了基于最小二乘法的故障特征值的判别原理。利用Matlab仿真构建煤矿井下低压电网的漏电线路模型,通过模拟不同的漏电故障因素,对采集的零序电压和零序电流信号利用最小二乘参数法求解,得到各个支路的对地绝缘阻抗和对地电容序列,来以此判别故障线路和故障线路。对比原有的稳态漏电保护方法,表明了基于故障特征值选漏方法的可行性和高效性。最后给出了基于该方案的选择性漏电保护装置的硬件和软件的设计。图 [38] 表[11] 参[60]
长孙佳庆[9](2019)在《煤矿井下电力监控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煤炭行业发展迅速,井下机电设备随之不断进行升级改造,对煤矿供电系统要求也更为严格。由于煤矿井下环境复杂,设备受环境及操作人员技术水平影响,容易发生漏电、短路等故障,进而引起“越级跳闸”等问题。因此,研究煤矿井下电力监控系统对提高生产效率与减少人员伤亡有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研究煤矿电力监控保护技术,有针对性的对煤矿电力监控系统进行设计,解决了煤矿供电系统越级跳闸问题。在分析煤矿电力监控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煤矿供电网络的特点进行重点剖析。根据煤矿供电系统自身层级多,设备环境复杂等特点,对井下出现的各类越级跳闸原因进行分析,并重点研究了防越级跳闸保护技术。对分布式区域保护技术、分站集中控制保护技术、通信级联闭锁保护技术、光纤纵差保护技术等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根据文家坡煤矿电力监控系统的特点,将光纤纵差保护技术作为解决方法。本文根据实际需求对煤矿电力监控系统进行设计,确定主站硬件和软件设计的具体任务与流程。并且以DSP和ARM S3C2510为核心设计了煤矿电力监控系统分站,以STM32F207为核心对防越级跳闸闭锁保护控制器进行设计;软件部分对主程序、中断程序、通信接口程序等进行设计,并且在防越级跳闸方法的基础上设计了防越级跳闸闭锁保护控制器的软件部分。以文家坡煤矿电力监控系统为例,分析了供电系统的技术现状,对煤矿井下电力监控系统进行了测试与运行。经验证,该系统运行稳定且安全性高。本文通过对文家坡煤矿电力监控系统以及防越级跳闸保护技术的研究,可以有效地保护煤矿供电网络的安全,对越级跳闸提出行之有效的避免方法,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煤矿井下设备出项故障后造成大面积影响情况的发生。
彭迈[10](2019)在《矿用综合保护装置设计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安全可靠供电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随着煤矿井下采掘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生产工作面不断向前延伸,高电压等级的供电电缆及电气设备不断延伸至末端。当线路发生短路、漏电、过电压等故障下,时常会导致矿井同一电压等级的多级馈电开关同时跳闸,引起煤矿井下大范围停电,直接影响煤矿生产,也威胁到电气设备和井下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论文基于高可靠的现场总线技术和高速工业以太网通信技术,通过计算故障信息矩阵实现矿井复杂供电网络的故障区段定位,解决故障查找困难问题;运用粗糙集理论将五次谐波方法、基波零序电流比幅比相法和有功电流分量法进行融合,形成漏电保护综合判据,提高漏电保护的可靠性;研究矿井网络自动搜索和网络拓扑等值方法,设计了基于千兆光纤自组网络技术的矿井保护系统架构,同时利用防越级跳闸逻辑搜寻判决算法有效解决目前煤矿常出现的越级跳闸现象。设计了矿用高压综合保护装置、低压综合保护装置、矿用通信控制器、集成保护测控主机等主要矿用综合保护设备,搭建矿井保护系统测试平台,对设计的装置样机以及系统的保护技术进行测试,本设计在攀煤集团太平煤矿得到应用。论文设计的矿用综合保护装置安全可靠,能大幅提高煤矿供电的连续性和安全性,是煤矿高效生产的技术支撑,具有良好的安全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煤矿井下漏电继电器并联运行对矿井安全危害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煤矿井下漏电继电器并联运行对矿井安全危害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信息融合的煤矿漏电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现有漏电保护选线方法分析及对比 |
1.2.2 国内外漏电保护装置研究现状 |
1.2.3 漏电保护装置发展趋势 |
1.3 单相接地故障选线的难点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矿井供电系统单相漏电故障分析 |
2.1 井下供电系统的基本特点 |
2.2 小电流接地系统故障稳态特征分析 |
2.2.1 中性点不接地特征分析 |
2.2.2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分析 |
2.2.3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暂态分析 |
2.3 矿井小电流系统漏电仿真分析 |
2.3.1 三相电压 |
2.3.2 零序电压 |
2.3.3 零序电流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信息模糊故障选线判据及Simulink仿真验证 |
3.1 模糊理论选线原理 |
3.1.1 模糊理论基础 |
3.1.2 模糊理论多判据选线原理 |
3.2 选线方法原理分析以及测度函数建立 |
3.2.1 零序无功功率法及测度函数建立 |
3.2.2 零序有功功率法及测度函数建立 |
3.2.3 五次谐波法及测度函数建立 |
3.2.4 能量法及测度函数建立 |
3.3 模糊综合选线算法及仿真验证 |
3.3.1 选线基本步骤 |
3.3.2 中性点不接地仿真及数据分析 |
3.3.3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仿真及数据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漏电保护装置的软硬件设计 |
4.1 漏电保护装置硬件核心电路设计 |
4.1.1 系统总体结构图 |
4.1.2 电源模块设计 |
4.1.3 采样模块设计 |
4.1.4 通信模块设计 |
4.1.5 外围模块设计 |
4.2 系统软件设计 |
4.2.1 软件总体框架设计 |
4.2.2 STM32 选线软件算法设计 |
4.3 系统抗干扰设计 |
4.3.1 硬件抗干扰设计 |
4.3.2 软件抗干扰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实验平台的搭建及验证结果 |
5.1 矿井模拟电网搭建实验平台 |
5.2 漏电保护实验装置 |
5.3 实验数据与波形 |
5.4 本章总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基于绝缘参数辨识的矿井漏电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低压矿井漏电保护分析 |
2.1 引言 |
2.2 低压矿井漏电保护要求 |
2.3 传统漏电保护原理 |
2.4 漏电保护特征量分析 |
2.5 总结 |
3 可变遗忘因子最小二乘参数辨识算法 |
3.1 低压矿井供电系统特点及系统模型 |
3.2 可变遗忘因子最小二乘法 |
3.3 总结 |
4 可变遗忘因子 RLS 参数辨识漏电保护方法的仿真 |
4.1 引言 |
4.2 漏电电阻不同时的仿真结果及分析 |
4.3 故障位置不同时的仿真结果及分析 |
4.4 漏电角不同时的仿真结果及分析 |
4.5 与递推最小二乘算法对比 |
4.6 总结 |
5 矿井漏电保护系统开发设计 |
5.1 引言 |
5.2 微处理器 |
5.3 硬件单元电路 |
5.4 软件部分设计 |
5.5 抗干扰措施 |
5.6 总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煤矿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在线监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IEC61850 标准制定背景 |
1.2.2 智能变电站研究现状 |
1.2.3 煤矿智能变电站监控系统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2 基于IEC61850 标准煤矿智能变电站信息化系统模型及分析 |
2.1 智能化变电站信息系统分析 |
2.2 实现标准化系统的目标与内涵 |
2.2.1 互操作性 |
2.2.2 实时信息交换 |
2.2.3 功能扩展性 |
2.3 通信网络状态信息模型分析 |
2.3.1 智能变电站信息系统构建与配置 |
2.3.2 通信网络传输服务 |
2.4 设备运行状态信息采集 |
2.4.1 监控数据 |
2.4.2 合并单元的功能 |
2.5 本章小结 |
3 南梁煤矿智能变电站设备故障分析 |
3.1 南梁煤矿供电系统结构 |
3.2 煤矿智能变电站设备故障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基于模糊层次法的设备状态评价 |
4.1 井下用电设施运行状态评价的概述 |
4.2 煤矿智能变电站设备状态监测信息 |
4.3 设备运行状态权重评估研究 |
4.3.1 确定权重的方法选择 |
4.3.2 层次分析法健康模型 |
4.3.3 专家调查法 |
4.3.4 熵权法 |
4.3.5 模糊综合评价多级模型 |
4.4 模糊层次案例分析 |
4.5 三角直觉模糊理论 |
4.5.1 三角直觉模糊数的概念 |
4.5.2 三角直觉模糊数的截集 |
4.5.3 三角直觉模糊数的排序 |
4.5.4 直觉模糊层次分析法评估模型 |
4.6 算例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5 系统实现与评测方案 |
5.1 系统实现需求与结构 |
5.2 系统数据库设计 |
5.3 系统主要功能实现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煤矿井下高压防越级保护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防越级保护系统发展方向 |
1.4 防越级保护系统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
1.4.1 目前存在的问题 |
1.4.2 拟解决方案 |
1.5 论文结构安排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防越级保护系统原理及故障分析 |
2.1 越级跳电的原因分析 |
2.1.1 短路故障 |
2.1.2 漏电故障 |
2.1.3 电压不稳故障 |
2.1.4 开关拒动故障 |
2.2 防越级保护方式系统研究 |
2.2.1 节点闭锁法 |
2.2.2 集中控制法 |
2.2.3 光纤纵差保护法 |
2.2.4 光纤通讯保护法 |
2.3 升级后防越级保护方案的优势 |
2.4 本章小结 |
3 煤矿井下防越级保护系统分析与设计 |
3.1 丁集煤矿电力系统介绍 |
3.2 防越级保护系统组成 |
3.3 防越级保护系统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4 煤矿井下防越级综合保护系统软硬件设计 |
4.1 防越级保护系统硬件设计 |
4.1.1 信号采集模块 |
4.1.2 中央处理模块 |
4.1.3 光电耦合模块 |
4.2 防越级保护系统软件设计 |
4.2.1 主程序设计 |
4.2.2 信号采样子程序设计 |
4.2.3 处理故障子程序设计 |
4.2.4 数据上传子程序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5 实验验证及分析 |
5.1 防越级保护现场实验 |
5.2 防越级保护系统远程验证 |
5.2.1 监控分站通信验证 |
5.2.2 防越级保护系统实验过程 |
5.3 防越级保护系统实验结果分析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研究生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5)基于附加电力电子电源的井下失电线路故障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井下失电线路故障检测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2 不对称故障检测原理 |
2.1 漏电故障检测原理 |
2.2 漏电故障检测判据的建立 |
2.3 不对称相间故障检测原理 |
2.4 不对称相间故障检测判据的建立 |
2.5 本章小结 |
3 对称故障检测原理 |
3.1 单支路对称故障检测原理 |
3.2 多支路对称故障检测原理 |
3.3 对称故障检测判据的建立 |
3.4 本章小结 |
4 故障检测流程及影响因素分析 |
4.1 检测信号频率及幅值的确定 |
4.2 故障检测流程及晶闸管导通方案 |
4.3 人身触电安全性及防爆性能分析 |
4.4 漏电闭锁对故障检测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5 仿真验证 |
5.1 仿真模型的建立 |
5.2 仿真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矿用组合开关保护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矿井低压电网本质安全电路 |
1.1 本安电路的判定 |
1.2 继电器隔离方式的本安先导电路原理 |
2 矿井低压电网漏电故障分析 |
2.1 附加直流电源法 |
2.2 零序电流法 |
2.3 零序功率方向法 |
3 基于组合开关的矿井低压电网保护探讨 |
3.1 组合开关对电压保护 |
3.2 组合开关对短路保护 |
3.3 组合开关对过载保护 |
4 结语 |
(7)采煤机漏电保护器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1.5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2 采煤机电气系统供电网络与漏电原理分析 |
2.1 采煤机基本结构的介绍 |
2.2 采煤机电控箱基本结构的介绍 |
2.3 采煤机电气系统主回路供电网络的设计 |
2.3.1 截割电机和破碎电机控制回路 |
2.3.2 泵电机控制回路 |
2.3.3 牵引控制回路 |
2.4 采煤机电气系统供电网路漏电分析 |
2.4.1 井下供电系统 |
2.4.2 采煤机电气供电网路中漏电原理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电气系统选择性漏电保护 |
3.1 对漏电保护的要求 |
3.2 选择性漏电保护原理 |
3.2.1 漏电保护的选择性 |
3.2.2 附加直流电源的保护原理 |
3.2.3 零序电压的保护原理 |
3.2.4 零序电流的保护原理 |
3.2.5 零序电流方向保护原理 |
3.3 漏电判断原理 |
3.4 本章小结 |
4 采煤机漏电保护装置的设计 |
4.1 采煤机电气系统选漏现存的问题 |
4.2 采煤机现有漏电保护方法分析 |
4.3 采煤机漏电保护器的结构设计 |
4.4 采煤机漏电保护系统的设计 |
4.5 采煤机漏电保护装置的硬件和软件设计 |
4.5.1 采煤机漏电保护装置的硬件设计 |
4.5.2 控制软件开发环境及程序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5 实验及结果分析 |
5.1 概述 |
5.2 装置调试及实验 |
5.3 截割电动机漏电保护硬件电路实验 |
5.4 牵引电动机漏电保护硬件电路实验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基于故障特征值的煤矿井下漏电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2 漏电保护技术的研究发展与现状 |
1.2.1 国外漏电保护发展历史 |
1.2.2 我国漏电保护发展历史 |
1.2.3 我国漏电保护发展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井下低压电网的运行方式和漏电原理 |
2.1 井下低压供电系统的基本状况和中性点不接地系统 |
2.1.1 井下低压供电系统的基本特点 |
2.1.2 变压器中性点不接地运行方式 |
2.1.3 漏电保护原理简介 |
2.2 非选择性漏电保护原理 |
2.2.1 附加直流电源漏电保护原理 |
2.2.2 零序过压保护原理 |
2.3 选择性漏电保护原理 |
2.3.1 零序电流漏电检测原理 |
2.3.2 零序功率方向漏电检测原理 |
2.4 暂态分量分析的选择性漏电保护原理 |
2.4.1 首半波原理 |
2.4.2 小波分析法 |
2.5 本章小结 |
3 矿井低压电网单相漏电特征量分析 |
3.1 单相漏电暂态过程的等效模型 |
3.2 单相漏电暂态过程的漏电电流 |
3.3 单相漏电暂态过程的零序电压 |
3.4 单相漏电暂态过程的各支路零序电流 |
3.5 井下低压漏电保护的MATLAB仿真分析 |
3.5.1 系统结构 |
3.5.2 系统仿真结构图 |
3.6 本章小结 |
4 最小二乘参数漏电辨别方法 |
4.1 漏电模型的建立 |
4.2 漏电模型参数识别 |
4.2.1 最小二乘参数辨识算法 |
4.2.2 选漏判据 |
4.3 仿真验证 |
4.3.1 不同漏电电阻的仿真验证 |
4.3.2 不同漏电初相角的仿真验证 |
4.3.3 不同漏电点位置的仿真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5 井下漏电保护装置的硬件开发设计 |
5.1 硬件系统总体设计 |
5.2 微处理器 |
5.3 漏电保护装置硬件单元电路 |
5.3.1 电源模块 |
5.3.2 复位电路 |
5.3.3 晶振电路 |
5.3.4 零序电流调理电路 |
5.3.5 零序电压调理电路 |
5.3.6 串口通讯电路 |
5.4 本章小结 |
6 井下漏电保护装置的软件设计 |
6.1 井下漏电保护软件开发环境 |
6.2 系统软件实现 |
6.2.1 主应用处理模块 |
6.2.2 A/D采样模块 |
6.2.3 通讯串口模块 |
6.3 本章小结 |
7 总结 |
7.1 总结 |
7.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9)煤矿井下电力监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煤矿井下供电系统分析 |
2.1 煤矿供电系统组成 |
2.2 煤矿供电网络特点 |
2.3 煤矿供电系统问题分析 |
2.3.1 煤矿供电系统短路问题 |
2.3.2 煤矿供电系统漏电问题 |
2.4 煤矿供电系统越级跳闸问题 |
2.4.1 煤矿供电短路越级跳闸问题 |
2.4.2 煤矿供电漏电越级跳闸问题 |
2.5 煤矿供电系统存在问题 |
2.6 本章小结 |
3 煤矿供电网络保护技术 |
3.1 煤矿供电网络分布式区域保护 |
3.1.1 分布式区域保护原理 |
3.1.2 分布式区域保护性能 |
3.2 煤矿供电网络防越级跳闸保护技术分析 |
3.2.1 分站集中控制防越级跳闸技术 |
3.2.2 基于通信级联闭锁的防越级跳闸保护技术 |
3.2.3 保护器网络监测技术 |
3.2.4 光纤纵差保护技术 |
3.3 光纤纵差保护技术 |
3.3.1 光纤电流纵差保护 |
3.3.2 瞬时电流采样值差动保护 |
3.3.3 故障分量电流差动保护 |
3.4 井下零时限电流保护的防越级跳闸 |
3.5 地面零时限电流保护的防越级跳闸 |
3.6 系统主要技术特点 |
3.7 本章小结 |
4 煤矿电力监控系统的设计 |
4.1 煤矿电力监控系统架构 |
4.2 煤矿电力监控系统主站设计 |
4.2.1 煤矿电力监控系统主站硬件设计 |
4.2.2 煤矿电力监控系统主站软件设计 |
4.3 煤矿电力监控系统分站设计 |
4.3.1 煤矿电力监控系统分站硬件设计 |
4.3.2 煤矿电力监控系统分站软件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煤矿电力监控系统测试与运行 |
5.1 文家坡煤矿供电系统技术现状分析 |
5.1.1 文家坡煤矿供电系统概述 |
5.1.2 文家坡煤矿供电系统技术问题分析 |
5.2 电力监控系统试验测试 |
5.2.1 实验系统构成 |
5.2.2 防越级跳闸保护实验系统 |
5.2.3 实验结果 |
5.3 文家坡煤矿电力监控系统运行 |
5.3.1 变电所运行监控 |
5.3.2 历史数据记录 |
5.3.3 历史数据查询 |
5.3.4 故障录波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矿用综合保护装置设计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项目意义 |
1.2 矿井供电系统分析 |
1.3 矿用保护系统存在问题分析 |
1.4 防越级跳闸研究现状 |
1.4.1 错时级差防越级跳闸技术 |
1.4.2 电气闭锁式防越级跳闸技术 |
1.4.3 光纤纵联差动式防越级跳闸技术 |
1.4.4 基于数字化变电站结构的防越级跳闸技术 |
1.5 漏电保护研究现状 |
1.6 论文主要工作 |
2 矿井供电现状分析 |
2.1 煤矿井下供配电特点 |
2.2 煤矿井下电气故障分析 |
2.3 煤矿井下继电保护配置 |
2.4 煤矿保护越级跳闸 |
2.5 本章小结 |
3 煤矿井下继电保护关键技术 |
3.1 矿井继电保护体系架构 |
3.2 信息融合式漏电保护技术 |
3.3 故障区段定位技术 |
3.4 矿井电网网络搜索技术 |
3.5 馈电开关连接模型 |
3.6 保护系统的千兆光纤自组网络架构 |
3.7 本章小结 |
4 综合保护装置设计 |
4.1 CMZB-2WG高压综合保护装置 |
4.1.1 总体设计方案 |
4.1.2 硬件设计 |
4.1.3 高压综合保护装置主板 |
4.1.4 高压综合保护装置主机电源 |
4.1.5 低成本总线通讯技术 |
4.1.6 备用电池健康状态自诊断技术 |
4.2 CMZB-2WC保护软件设计 |
4.2.1 保护主流程 |
4.2.2 其他设计 |
4.3 CMZB-2WD低压综合保护装置 |
4.3.1 技术方案 |
4.3.2 主机系统 |
4.3.3 低压综合保护装置显示屏 |
4.4 KTK11440矿用通信控制器 |
4.4.1 设计方案 |
4.4.2 硬件系统设计 |
4.4.3 电源设计 |
4.4.4 软件系统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保护测控主机系统设计 |
5.1 JC220主机硬件结构 |
5.2 JC220中心站软件系统 |
5.3 组态软件系统 |
5.4 性能测试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实验测试与现场应用 |
6.1 实验平台 |
6.2 低压综合保护装置测试分析 |
6.3 高压综合保护装置测试分析 |
6.4 保护通信控制器性能测试 |
6.5 现场应用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四、煤矿井下漏电继电器并联运行对矿井安全危害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信息融合的煤矿漏电保护研究[D]. 刘奇.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2)
- [2]基于绝缘参数辨识的矿井漏电保护研究[D]. 徐梦隆.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3]煤矿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在线监测的研究[D]. 韩寅.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2)
- [4]煤矿井下高压防越级保护系统设计与实现[D]. 邓陆.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7)
- [5]基于附加电力电子电源的井下失电线路故障检测方法研究[D]. 侯良霄.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6]矿用组合开关保护系统研究[J]. 王芳. 能源与节能, 2020(04)
- [7]采煤机漏电保护器的研究与设计[D]. 赵亦辉.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8]基于故障特征值的煤矿井下漏电保护研究[D]. 唐世强. 安徽理工大学, 2019(01)
- [9]煤矿井下电力监控系统研究[D]. 长孙佳庆.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10]矿用综合保护装置设计研究与应用[D]. 彭迈.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