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圣寺是位于今浙江省绍兴市平水镇云门景区的一座千年名刹。寺院三面环山,东靠平水镇,北望秦望山,南有若耶溪、平江水库等。古诗有云:“耶溪十五里,窈窕启琳宫。径古见狮窟,苔深埋虎踪。云封西涧雪,花映半山红。明月偏清远,林篁度晚钟。”(赵甸:《云门显圣寺志》卷十五)诗中描绘的即是这处溪水淙淙、曲径通幽、依山傍水的佛门胜地。
抓住新机遇 把握新要求 推动水利规划计划工作再上新台阶——在2013年全国水利规划计划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 陈 雷(3.1)
显圣寺原是东晋王献之(344-386)的旧宅,自晋安帝义熙三年(407)始有高僧居住。唐武宗会昌年间寺院遭毁,又于宣宗大中六年(853)得以重建。周世宗显德二年(955)建看经院,直到宋太宗乾德六年(968)赐号云门寺,后改名为显圣院,这是“显圣”之名的由来。清代康熙皇帝又加赐“宝严”,以“沐九天之纶音”。可以说,它自晋代始就已香火鼎盛。
不过,显圣寺在佛教界的名声鹊起主要是由于晚明曹洞宗云门系始祖湛然圆澄(1561-1626)的提振。在明代万历年间,因显圣寺素传有龙脉佳穴,由此招致到地方豪强的垂涎,并引发了争讼。寺产多遭侵占毁坏。在当地一些亲善佛学、热心地方公益的士大夫们的布施羽翼下,湛然圆澄禅师得以兴复该寺,显圣寺一跃而成为士人参学论道的大法窟。
从学生将来从事的专业领域的实际需要出发,以解决专业实际问题为导向设计理论教学内容,克服课堂教学单纯传授理论知识而与专业实际需要相脱节的现象;实验项目与学生专业学习的实际需要相结合,采取实验室负责提供选题与学生自带课题相结合,或完全由学生自主选题等办法,实现实验项目与学生专业实际需要的有机对接;把企业或相关单位可提供的实践资源与实践教学在技能、能力培养等方面的真实需要紧密结合起来,确保实践活动明确指向专业实际,并充分利用企业或相关单位在资源、工具、技术等方面的优势,让学生在现代技术、工具与手段等方面获得感性认识,填补知识与技能等空白,为今后从事实际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
从时代的大环境来看,明代中叶自王阳明提倡良知说以来,整个知识群体均环绕着阳明心学而展开激烈的思想交锋。王阳明提供了对国家社会乃至个人所出现的流弊的一个良方,即通过倡导从每个人的“内心”去寻回良知,来重建一个道德完善的社会。在破除了思想上的条条框框以后,学说间互为融通,佛教在此大环境下也出现了新的转变,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万历二十八年(1600)湛然圆澄始住显圣寺,数位相厚的护法居士与之一同邀饮。其中,就有“二陶”之称的陶望龄和陶奭龄兄弟。陶望龄(1562-1609)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子监祭酒,陶奭龄(1571-1640)曾任吴宁知县。“二陶”以倡良知学说、主持讲会而名扬学林。陶奭龄在《赐曲园今是堂集》中记录了这次聚会,并提到了众人“各沾醉,沿月归寺,拟作诗纪其事,皆未就,独湛师有诗”的情况。现存湛然圆澄的咏显圣寺诗云:“独坐竹林幽,超然得自繇。微风声瑟瑟,雏鸟语啾啾。土列笋头出,苔斑石汗流。只知林下乐,安识有王侯。”就是为此次与儒士互相交往论道而作。《湛然禅师宗门或问》谈道:“古云:‘心迷则生死始,心悟则轮回息。’子为生死发心,当知参禅为修行之要,其余不待辨而释然矣!何则?念佛者,念此心也;看教者,辨此心也;持咒者,护此心也;参禅者,参此心也。”禅宗强调悟,佛陀拈花、迦叶微笑的典故体现了禅宗以心传心的特色。利用禅宗的悟,来诱导对良知的体悟。这也是陶望龄、陶奭龄兄弟亲近佛学、亲善湛然圆澄的原因。
瘦男人先帮女人跟踪了一段“田科”,这是他为那个姓田的税务干部起的绰号。再偷拍了一些照片,都是“田科”工作时间出入一些娱乐场所的身影。后来女人又让他搞了些“田科”去查某些对口管辖单位,暗中收礼的情形,当然这些证据很难掏弄,到手的几个细节极其珍贵,女人给他加了钱。
由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活水平的提高,阶层间的差距拉大,社会上人心败坏的现象和矛盾丛生,给寺院提出了很高的改革要求。这也是丛林自身建设与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湛然圆澄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为了改革寺院风气,湛然圆澄定下了一系列规约,重振了僧团的仪律。他立定规约并非只是对戒律的重申,而是透过改造僧众的“心”,以求达到净化德性的目的。这是面对晚明佛教丛林中的纪律崩坏,寺院成为敛财工具的应对办法。在他看来,修行与生活是一体的,不可分离。在戒律上,众生是平等的,人人皆可成佛,这恰好与王阳明主张的“此良知所以为圣愚之所同具,而人皆可以为尧舜者”相类似。任何人均可以通过“致良知”的后天努力来成圣成贤。而从湛然圆澄及其所领导的显圣寺的活动来看,佛教也是能够使人迁善改过、挽救人心的教化工具。人们在僧团中体验到戒律的约束和惩罚作用,在集体生活中能够互相劝勉,各自怀有向善之心,并积极参与对世俗世界的教化活动,用慈悲善举来教化民众。
湛然圆澄在显圣寺的时间为万历二十八年至天启四年(1600-1624),在这短暂的二十余年时间里,寺院在硬件建设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主要体现在增加寺产、扩建寺殿、募刻佛经等方面。寺院还成立了专门的“蠲施护法”组织,为显圣寺增置田产和资建寺殿等活动提供了稳定可靠的经费支持。从寺院的软实力培养来看,湛然圆澄的法嗣众多,包括了指南明彻、麦浪明怀、石雨明方、三宜明盂、尔密明澓、具足明有、瑞白明雪诸人。这些弟子在提振宗门上各有佳绩,毫不逊色于其师。
可以说,在晚明倡导“良知”之教的风潮引领下,显圣寺中的先驱们坚守信仰、精于佛理、持戒守律,以一颗热忱的慈悲善心回馈社会大众,为显圣寺的光辉历史写下了浓重的一笔。现在的显圣寺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得到了重修和扩建,寺僧研习佛理,弘扬佛法,并积极参与到地方性的文化工作中去。在显圣寺的佛堂内供有“西方三圣”,后悬有“佛”字楹联,为名家所书,左右二联分别写有“不忘初心”、“方得远行”。站在现代寺院的发展角度来看,绍承“初心”,即是发扬良知之教的本来精神,为当下的社会大众提供所需的精神关怀、慈善救助和文化服务。
(作者:北京市海淀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讲师,邮编100872)
标签:寺院论文; 云门论文; 良知论文; 佛教论文; 等方面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佛教组织及寺院论文; 《华夏文化》2019年第3期论文; 北京市海淀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