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属论文_王戌梅

导读:本文包含了大黄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大黄,喜马拉雅,青藏高原,化学成分,模型,地理分布,种质。

大黄属论文文献综述

王戌梅[1](2018)在《秦岭大黄属一新分布种——河套大黄》一文中研究指出报道了秦岭蓼科(Polygonaceae)大黄属(Rheum)一新分布种——河套大黄(Rheum hotaoense)。本种与已记录的该属另外两种的区别是,叶边缘呈波状而非分裂。(本文来源于《陕西林业科技》期刊2018年03期)

王阳,林鹏程,明升平,许敏,拉琼[2](2017)在《四种大黄属高山药用植物蒽醌类成分含量的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比较掌叶大黄、喜马拉雅大黄、菱叶大黄、头序大黄4种高山药用大黄中蒽醌类成分含量的差异,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以大黄素为对照品,0.5%醋酸镁-甲醇溶液为显色剂,测定了样品溶液在510nm处的吸光度。结果表明,4种大黄中总蒽醌和结合蒽醌的含量为喜马拉雅大黄>掌叶大黄>菱叶大黄>头序大黄,游离蒽醌的含量为喜马拉雅大黄>掌叶大黄>头序大黄>菱叶大黄,与藏药用大黄的等级划分基本一致。(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10期)

王阳[3](2017)在《大黄属八种高山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黄为我国传统的中药材,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等功效,其主要化学成分包括蒽醌类、鞣质类、苯丁酮类、二苯乙烯类等,这些化合物大部分都具有药理活性。不同大黄属植物化学成分和临床疗效不同,严重影响药材质量和疗效的稳定性。西藏有大黄属植物17种,根据形态、疗效分为君扎、曲扎和曲玛孜叁类,但是不同的典籍对君扎、曲扎和曲玛孜大黄的记载不尽相同,在临床用药上也易出现混淆,所以有必要结合化学手段对藏药用大黄的有效成分及生物活性进行测定和分析,为藏药用大黄的合理利用和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本论文以掌叶大黄、喜马拉雅大黄、菱叶大黄等八种高山药用大黄的甲醇提取物为研究对象,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15个样品中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等16种化合物的含量,并分别用DPPH法、ABTS法和FRAP法做了体外抗氧化研究,还用滤纸片法考察了样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藤黄微球菌等13种菌株的抑菌活性。旨在为我区丰富高山药用植物的筛选与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深入研究它们的药理作用奠定基础。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1)建立了HPLC法同时测定大黄样品中16种化合物含量的方法,并对八种大黄进行了含量测定。结果显示不同品种大黄中16种成分的含量有明显差异。总体来说八种野生大黄药材中喜马拉雅大黄、心叶大黄和掌叶大黄质量最优,其次为穗序大黄和菱叶大黄,头序大黄、西藏大黄和小大黄次之。(2)所测定的样品均有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及还原Fe3+能力,不同种大黄的抗氧化活性不同,同种大黄不同采样点的抗氧化活性也存在一定差异。结合叁种方法的测定结果,心叶大黄、穗序大黄和喜马拉雅大黄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甚至优于掌叶大黄;菱叶大黄、头序大黄、小大黄和西藏大黄的抗氧化活性稍弱。(3)DPPH法IC50的测定结果与大黄素-8-O-葡萄糖苷含量具有显着的负相关性(P<0.05),与芦荟大黄素含量具有显着的负相关性(P<0.05),与大黄素含量具有显着的负相关性(P<0.01)。ABTS法IC50的测定结果与大黄素-8-O-葡萄糖苷含量具有显着的负相关性(P<0.05),与芦荟大黄素含量具有显着的负相关性(P<0.05),与大黄素含量具有显着的负相关性(P<0.01),与大黄酚含量具有显着的负相关性(P<0.05)。FRAP法Trolox当量的测定结果与大黄酚-1-O-葡萄糖苷含量具有显着的正相关性(P<0.05),与大黄素-8-O-葡萄糖苷含量具有显着的正相关性(P<0.01),与大黄素含量具有显着的正相关性(P<0.01),与大黄酚含量具有显着的正相关性(P<0.01)。(4)15个供试样品中只有6个样品具有抑菌活性,这6个样品总共对9种菌株体现出了抑菌活性,供试样品的抑制作用为细菌>真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最强。其中S2(喜马拉雅大黄)的抗菌效果最佳,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藤黄微球菌等7种菌株都有抑制作用。(5)结合八种大黄中16种化合物含量,抗氧化活性及抑菌活性结果可知这八种大黄中喜马拉雅大黄的质量要优于正品掌叶大黄,可以作为掌叶大黄的替代品,下一步应进一步重视喜马拉雅大黄的应用研究和开发价值。(本文来源于《西藏大学》期刊2017-05-15)

杨春芳,刘力宽,曾阳,郭凤霞,王文颖[4](2016)在《基于分子标记技术的大黄属植物研究应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主要阐述了基于RAPD、AFLP、SSR、ISSR和ITS、matk序列标记技术在大黄属植物遗传多样性、种质资源鉴定等方面的应用现状,分析了大黄属植物在分子标记、遗传多样性、种质鉴定等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相关讨论,对该领域研究方向作出了展望。(本文来源于《时珍国医国药》期刊2016年10期)

李景剑,刘合霞,毛世忠,赵博,黄仕训[5](2016)在《大黄属(蓼科)植物ndhF基因的适应性进化(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黄属(Rheum L.)是蓼科(Polygonaceae)中一个高度分化的大属,广泛分布在亚洲和欧洲的高山和沙漠地区,全世界约60种,其中在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发现了约40种。该属种的高度分化曾被推测是第叁纪末青藏高原的快速隆升以及第四纪气候的反复变化所引发的适应性辐射导致。为进一步了解大黄属植物辐射式物种分化的分子适应机制,该研究选取34个形态上多样化的大黄属物种,利用系统发育分析软件,在时间框架下采用位点模型和分支模型对大黄属的叶绿体ndhF基因进行了适应性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大黄属植物的分子进化系统树呈现短而平行的辐射式分支式样,显示出典型的物种快速辐射多样化特征;用位点模型检验ndhF基因是否存在经受正向选择(ω>1)时,在氨基酸水平上共鉴定出3个NDHF亚基的正选择位点(188H,465H,551L),对NDHF亚基的二级结构进行分析后发现编码的188H氨基酸位于α螺旋上。大黄属植物可能通过这些结构域的适应性进化,适应青藏高原的快速隆升以及第四纪气候的反复变化而引发的陆地生态系统改变。该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对该属植物的实验分析提供首选位点。(本文来源于《广西植物》期刊2016年01期)

马培,张鑫瑶,许利嘉,王哲,肖培根[6](2013)在《大黄属药用植物抗HIV-1活性的谱效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大黄属药用植物的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特征图谱与抗HIV-1活性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HIV-1逆转录酶相关的核糖核酸酶H活性测定检测了大黄属16种22个样品的抗HIV-1活性;同时测定了22个样品的UPLC特征图谱;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谱效相关性;并采用UPLC-TOF-MS/MS指认样品主要成分峰。结果:藏边大黄、苞叶大黄和河套大黄提取物有较好的抗HIV-1活性。谱效相关性研究表明4.74,7.99,21.18 min色谱峰与活性有一定相关性。结论:通过谱效研究,推测了有抗HIV-1活性的大黄属药用植物及其活性组分,为大黄属植物深层次的研究开发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2013年15期)

刘景,夏忠庭,周桂荣,张兰兰[7](2011)在《论大黄属和酸模属在化学成分上的内在联系和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酸模属的多种植物在民间习称"土大黄",与大黄形态相似,因此常被当作其伪品或混淆品处理。大黄为临床常用中药,国内外对其研究颇多,关注度较高。而土大黄为民间常用草药,目前对其研究相对较少。虽然在化学成分上两者有一定重迭,但是仍存在许多特异性成分。本文对大黄属和酸模属植物近年的化学成分研究进行综述和比较,以期为酸模属植物进一步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天津药学》期刊2011年05期)

王戌梅,侯晓琪,张雨曲,杨帆,冯世芳[8](2011)在《大黄属掌叶组植物的形态变异与遗传变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黄属Rheum L.隶属于蓼科Polygonaceae,该属共分为8组,其中的掌叶组Sect.Palmata有4种1变种,即药用大黄R.officinale Baill.、掌叶大黄R.palmatum L.和唐古特大黄(鸡爪大黄)R.tanguticum Maxim.ex Balf.、六盘山鸡爪大黄R.tanguticum var.1iupanshanense C.Y.Cheng&T.C.Kao和条裂大黄R.laciniatum Prain,均为我国特有种。掌叶组植物种的划分主要依据:①花枝(或果枝)是否聚拢;②花蕾形状;③花大小和颜色和④叶片的分裂深度。根据我们的前期研究结果,前叁个性状易受主观判断或个体发育阶段影响较大,因此组内种的划分主要在于叶的分裂程度,即(本文来源于《2011年全国系统与进化植物学暨第十届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1-10-26)

朱溶月[9](2011)在《固原地区大黄属植物资源的调查与地理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黄属(Rheum.)是蓼科中极其重要的一属,大黄是我国着名的特产药材之一,性寒、味苦,能攻积导滞、清热泻火、凉血解毒、行淤通经。广泛应用于医药、保健、食品、化妆品等领域,社会需求逐年增加。种植大黄既有利于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又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本文对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地区大黄属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共有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六盘白鸡爪大黄(Rheum tanguticum var.liupanshanense C.Y.Cheng et.C.T Kao)、河套大黄(Rheum hotaoense C.Y.Cheng et.C.T Kao)等4种植物;记录固原地区大黄属植物的水平分布规律垂直分布范围、生态特点等;对因原地区大黄属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进行了调查,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资源保护、合理开发利用、扩大和建立正品大黄作为固原地区中药大黄商品资源,建立栽培驯化基地,推广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以期实现该项资源的有效保护和持续利用。(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1-09-01)

王哲[10](2011)在《中国大黄属植物亲缘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黄属(Rheum L.)为蓼科(Polygonaceae)酸模亚科(Subfam.Rumicoideae)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全球约60种,主要分布于亚洲温带及亚热带的高寒山区。我国产39个种2个变种,占总数的叁分之二以上,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其临近地区,多生长在高海拔区域,是大黄属的起源和分化中心。中药大黄的功能主治在历代本草、方书和现代药典中均有记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第一部)中收载唐古特大黄、掌叶大黄和药用大黄为中药大黄的基源植物。为了更深入地探讨大黄属植物的药用亲缘关系,阐明该属植物的分类学地位和种间关系,为资源利用和保护提供依据,同时更为解决中药大黄使用中存在问题,本文首先对大黄属植物的系统进化进行了研究;传统药物学调查研究了本属植物民间药用情况;采用色谱分析方法对多种不同来源的大黄药材进行成分分析,探讨了野生品和栽培品的成分差异及正品和伪品的异同;考察了本属植物提取物抗HIV-1RT活性;在此研究基础之上,应用药用植物亲缘学理论建立了中药大黄药性观点,并应用生命动力元素对观点内容进行了验证。应用分支分类方法对分布于中国的大黄属39种植物进行了系统进化方面的研究。选取29个形态学性状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首次对国产大黄属各种间及属内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讨论。通过和谐性分析,发现所选取的29个形态学特征,多数与系统进化方向一致;系统进化研究了大黄属各组间进化顺序,结果显示大黄属植物进化过程中出现了叁条进化分支;在研究中对几种属下归属存疑的植物进行了研究,明确了垂枝大黄和红脉大黄的归属问题;讨论了大黄属植物形态改变与系统进化间的关系。通过大黄属植物传统药物学调查,了解了本属植物的民间使用情况,其中本属有26种植物可以作为民间药物使用,均具有清热或者泻火的功效,可治疗实热便秘等疾病;明确了本属植物的药性均为“寒性”。实地调查中发现正品大黄缺乏合理的质量控制方法。相比于野生大黄药材,种植大黄疗效较差,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到种植方式的影响,植物的生长时间和海拔等因素对质量的影响较大;而同时现有含量测定方法专属性及合理性均显不足。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运用HPLC-PDA建立了可同时测定5种蒽醌类成分和2种番泻苷类成分的分析方法。并对采集到的44批大黄样品(正品大黄3种,27批;非正品大黄13种,17批)进行了成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种植样品化学成分含量远低于野生样品,野生大黄样品中总蒽醌含量约为种植样品的2倍,而总番泻苷含量约为种植样品的4-7倍;部分种植大黄样品中不含或仅含有一种番泻苷。而非正品大黄中虽不含有番泻苷和大黄酸,但普遍含有游离蒽醌;同时一部分非正品大黄(红脉大黄、丽江大黄、天山大黄、苞叶大黄、西藏大黄)中蒽醌含量较高。首次开展了大黄属植物抗HIV活性的研究。筛选比较不同来源大黄属植物抗HIV-1 RT的活性。结果显示:野生正品大黄活性强于种植品大黄;通过对多种来源大黄属植物进行筛选,发现叁种大黄属植物具有较高HIV-1 RT抑制率,分别为藏边大黄、河套大黄和苞叶大黄;通过对不同受体进行分析,明确了这叁种植物提取物主要针对HIV-1 RT酶的两种功能,但对其突变体及HIV-2无作用。中药大黄是临床常用“寒性”中药,但对中药大黄的“寒性”成因尚无合理的解释。本研究以“植物亲缘关系-化学成分-疗效”为主要思想,结合“疗效-药性”理论,开展了大黄药性的研究,并提出了大黄药性成因的观点。主要内容将大黄“寒性”与中药大黄所含主要化学成分(蒽醌类和番泻苷类)进行了关联;同时分析了大黄“寒性”与生物活性(抗菌和泻下活性)的关系和大黄“寒性”受自然属性(生长方式)的影响。该观点以药用植物亲缘学观点阐述了大黄药性的成因,并与大黄属植物传统药物学调查及化学成分分析结果一致。通过对14批大黄样品的生命动力元素分析验证大黄药性成因观点。研究结果显示除药用大黄外,所测定的正品大黄的阴性明显强于非正品大黄,两者间有明显的界线。研究结果确认了药性成因观点的准确性。(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1-05-01)

大黄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比较掌叶大黄、喜马拉雅大黄、菱叶大黄、头序大黄4种高山药用大黄中蒽醌类成分含量的差异,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以大黄素为对照品,0.5%醋酸镁-甲醇溶液为显色剂,测定了样品溶液在510nm处的吸光度。结果表明,4种大黄中总蒽醌和结合蒽醌的含量为喜马拉雅大黄>掌叶大黄>菱叶大黄>头序大黄,游离蒽醌的含量为喜马拉雅大黄>掌叶大黄>头序大黄>菱叶大黄,与藏药用大黄的等级划分基本一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黄属论文参考文献

[1].王戌梅.秦岭大黄属一新分布种——河套大黄[J].陕西林业科技.2018

[2].王阳,林鹏程,明升平,许敏,拉琼.四种大黄属高山药用植物蒽醌类成分含量的测定[J].湖北农业科学.2017

[3].王阳.大黄属八种高山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D].西藏大学.2017

[4].杨春芳,刘力宽,曾阳,郭凤霞,王文颖.基于分子标记技术的大黄属植物研究应用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16

[5].李景剑,刘合霞,毛世忠,赵博,黄仕训.大黄属(蓼科)植物ndhF基因的适应性进化(英文)[J].广西植物.2016

[6].马培,张鑫瑶,许利嘉,王哲,肖培根.大黄属药用植物抗HIV-1活性的谱效关系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3

[7].刘景,夏忠庭,周桂荣,张兰兰.论大黄属和酸模属在化学成分上的内在联系和差异[J].天津药学.2011

[8].王戌梅,侯晓琪,张雨曲,杨帆,冯世芳.大黄属掌叶组植物的形态变异与遗传变异研究[C].2011年全国系统与进化植物学暨第十届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

[9].朱溶月.固原地区大黄属植物资源的调查与地理分布[D].兰州大学.2011

[10].王哲.中国大黄属植物亲缘学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

论文知识图

4-3-2大黄属植物群子参数散点...一1研究物种分布图本研究涉及大黄属中国产大黄属植物系统进化分...大黄属植物鞣质类化合物结构类...一大黄属12个种的染色体非对称性...大黄属植物酰基糖苷类化合物结...

标签:;  ;  ;  ;  ;  ;  ;  

大黄属论文_王戌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