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业摆脱逆境的决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慧[1](2021)在《基于逆境商数理论的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应对策略的研究 ——以X集团公司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开启了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在此际遇下,我国许多工程承包企业响应国家号召,纷纷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工程承包,随着国际合作项目的不断深入发展,“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放缓,许多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复杂多变的政治经济环境,建成环境新趋势带来的挑战,面对“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的新问题、新挑战,一方面需要企业对未来的机遇与挑战有清晰的认识,同时,也需要企业员工具有高逆境商数,如何把握未来,又如何提升企业员工的逆境商数?这是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本研究以X集团公司为案例,通过SWOT分析法发现X集团存在以下几大威胁:全球债务水平高企、境外融资难度加大、汇率风险和价格风险、逆全球化及中美外交关系恶化。为了帮助企业更好应对这些发展中遇到的逆境,本研究运用逆境商数理论分析了X集团公司员工和组织逆境商数。通过逆境反应量表测量并分析员工逆商,发现X集团公司员工逆商136.58,标准差为12.21,属于中上水平,但是存在以下问题:对逆境的认知能力有待提高;对逆境的处理能力有待提高;团队合作意识有待提高;心理韧性有待提高。领导者逆境商数均分为148.69,标准差为11.19,明显高于员工逆商值,处于较高水平。根据史托兹的逆境商数理论,采用定性分析来测评X集团公司组织逆商,通常从以下方面来分析组织逆商:有影响力的领导者的逆商;领导者的措辞;经历挫折或变革后的行为和措辞;该组织采用的系统和方法奖励并支持怎样的行为;目标、流程、系统和行为的一致程度;书面文件;员工的逆境商数。通过以上几方面对组织逆商分析得出结论:X集团具有高逆商的领导者,且领导者有高逆商的措辞;在经历挫折时的行为和措辞反应来看有一定的逆商基础,但是系统、流程存在问题,系统和行为的有不一致的地方,这会摧毁员工的逆商。基于以上分析结果得出X集团应对逆境的建议:构建可持续的高逆境商数企业文化;利用LEAD工具提高领导者、员工和企业逆境商数;开发逆商训练项目,建立逆境商数配套评价方式,为组织挑选高逆商员工。
王锐[2](2021)在《韩国经管类文本《战略定力》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经济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之下,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的经管类文本在翻译市场中的需求愈发明显,部分翻译问题也随之暴露,在此背景下对于经管类文本翻译的研究便显得尤为必要。笔者根据朝鲜语MTI专业论文的写作要求,选择了经管类书籍《战略定力》中的第四章作为翻译实践文本,并以此为案例分析对象撰写翻译实践报告。本报告基于经管类文本特点以及笔者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难点与问题,以安东尼·皮姆(Anthony Pym)的“翻译作为交易成本与风险管理”理论作为问题解决思路,探讨译者翻译方法的选择,从而规范译者行为,确保译文翻译质量。本翻译实践报告总体分为以下五部分:第一部分为任务介绍,包括任务背景、文本介绍、选题意义;第二部分为翻译过程阐述,包括译前准备和译后校对两部分;第三部分是对于指导翻译实践的理论简要阐述,具体包括理论选取依据、“翻译作为交易成本与风险管理”理论阐述、相关理论国内研究现状三部分;第四部分为案例分析,案例分析部分采用初始译文与修改译文对比的形式,通过反思译文中出现的问题,探讨以“翻译作为交易成本与风险管理”为问题解决思路,译者如何选取适当的翻译方法,规范译者行为,保障译文质量。总结出此篇翻译实践中使用的直译、意译(释义与套译)、仿译(增译与减译)的翻译方法。提出译者要具备一定的成本管理与翻译风险规避意识,根据文本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翻译方法,以促进翻译过程中各方利益的最大化。第五部分为实践总结,概括了翻译实践过程中笔者自身的收获与不足。在进行自我反思的过程中,明确笔者作为译者今后的努力方向。同时,以期能够对今后经管类文本的汉译工作有所启示与借鉴作用。
刘国胤[3](2021)在《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研究》文中指出长征精神是中国工农红军在伟大长征中铸就的精神旗帜,也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谱系的标杆,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不朽篇章。长征胜利后的80多年里,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弘扬优秀革命传统的重要代表,始终激励着中国人民奋斗在“新长征”路上。特别改革开放之后,长征精神的弘扬上升到国家维度,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深刻总结和大力弘扬长征精神。新时代,置身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奋进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征程上,更需要这一伟大革命精神的激励感召。当然,在长征精神的弘扬过程中,也面临着历史虚无主义解构、享乐文化冲击、网络负面信息影响等挑战,还需在把握时代脉搏和矛盾问题中弘扬精神、坚定传承。本文按照“生成条件-内涵本质-所处境遇-目标内容-实现路径”的研究思路。首先,从长征精神的生成入手,在深挖历史真相的同时,概括凝练长征精神的内涵和本质,而后,将研究指向锁定在新时代的宏大背景和境遇之下,认真分析弘扬长征精神面临的“两个大局”和现实矛盾,并探究了弘扬长征精神的目标和内容,最后,紧密结合当前的现实客观条件,与时俱进地探索弘扬长征精神的新方案、新方法、新路径,使长征精神的弘扬问题研究既有理论基石,又立足时代潮头,为推动长征精神弘扬发展提供借鉴参考。第一部分论述了长征精神生成的条件和基础。首先,提出长征精神以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精神及长征实践为源流,分析了红船精神、八一精神、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对长征精神的影响,又站在实践角度论述了万里长征是长征精神生成的实践基础,探讨了遵义会议及其精神在长征精神生成中的重要作用。而后,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论述了长征精神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关于革命精神的论述为基础。最后,又挖掘了伟大长征精神生成的文化根基,从高尚的爱国情怀、自强不息的坚毅品格、求真务实的处世态度和民为邦本的亲民思想等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长征精神的孕育滋养。第二部分阐释了长征精神的发展演进和内涵本质。以时间脉络为主线,认真回眸梳理了长征精神的演进发展,在此基础上,重点以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关于长征精神内涵的论述为指导,系统总结了学界关于长征精神内涵的丰富解读,分理想信念、英雄气概、务实作风、团结精神、群众路线等五个方面总结了长征精神的主要内涵。而后,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法为依据,创造性地探析了长征精神的本质,提出了长征精神是反映红军长征实践的一种社会意识,也是具有长征特点的意识、宗旨和心理状态的统一,更是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向前、逆境取胜的精神标识。第三部分主要阐述了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的时代境遇。主要分三个层面对时代境遇进行了分析,首先,着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世界多极化、大国关系深刻调整,以及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现实背景下,需要我们通过坚定理想信念、保持独立自主、坚定党的领导来弘扬长征精神。其次,着眼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现实任务,需要进行伟大斗争、需要树立核心意识、需要实事求是精神、需要广泛精诚团结来弘扬长征精神。最后,针对当前历史虚无主义解构长征史实,享乐主义价值观冲击长征记忆,网络负面信息消解革命传统等问题,论述了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的必要性。第四部分论述了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的目标和内容。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需要清晰的目标和具体内容,让人们在弘扬中把握方向、明确内容、找准落点。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的目标就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力量、为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提供动力支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最后,分为了真理而斗争、坚定“四个自信”、以人民为中心、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坚持党的领导和为实现战略目标而奋斗等六个方面,总结了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的主要内容。第五部分探究了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的路径。主要聚焦四个维度对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进行了研析:一是弘扬长征精神需要深化理论研究,这包括探究长征精神的原生形态,探究长征精神与“族谱”精神的关联性,创新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二是弘扬长征精神需要强化教育引导,既要突出党员干部这个教育重点,也要强化以长征史和长征精神为内容的学习教育,同时,还要发挥好学校教育这个主渠道作用。三是弘扬长征精神需要推进舆论传播,持续开展长征英雄事迹的宣播、加强相关题材文艺影视作品创作、加大网络媒体宣传力度、推动长征精神的国际传播。四是弘扬长征精神需要落实好相关实践活动,深入开展“重走长征路”活动、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模拟长征情景开展体验式实践锻炼等。
李浩铭,曾国军,张家旭,杨学儒,刘博[4](2021)在《酒店如何在制度环境变迁中构建动态能力——以东莞美思威尔顿酒店为例》文中提出现有研究多聚焦于动态能力对产品架构和组织操作常规的影响,对制度环境变迁如何影响酒店动态能力形成的内在机理以及管理者推动动态能力建构的过程机制缺乏系统讨论。该文以东莞着名五星级酒店美思威尔顿为案例研究对象,构建制度环境变迁推动酒店动态能力的关系模型,剖析了酒店动态能力构建的内在逻辑和演变机理。文章从外部正式制度环境、外部非正式制度环境、内部正式制度环境和内部非正式制度环境4个方面诠释了动态能力构建过程。研究发现:(1)制度环境变迁下的酒店业应根据不同的制度环境,结合自身发展特点,进行战略澄清与拆解从而各个击破,构建适应性战略模式;(2)在酒店动态能力的构建过程中,企业家精神与创新意识是有序不紊经营的根本动力;(3)面对制度环境逆境,酒店业不仅需要重构自身内外部资源,还应重视各方利益相关者诉求,解决社会问题,共同抵御冲击,推动企业持续成长。这无疑对处于制度环境变迁中的中国酒店企业成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洞见。
韩飞燕[5](2020)在《电商扶贫对农民的赋能影响 ——从网购和创业的视角》文中提出我国的电商扶贫模式已经被实践证明是可行的,而且获得全世界的认可,成为一种创新的、可持续的扶贫模式。电商扶贫赋能已经产生了巨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不仅促使贫困县农民脱贫,更发挥了贫困县农民的内生动力,释放了贫困县农民的网络购买力,同时激发了贫困县农民的电商创业行为。然而,以往的研究主要关注电商扶贫存在问题及改善建议、探索电商扶贫路径等方面,没有深入考虑电商扶贫对贫困县农民的赋能影响,特别是对于贫困县农民在网购和创业方面的内在机理研究。因此,本文聚焦贫困县农民,基于电商扶贫情境,从贫困县农民网购与创业的视角,研究电商扶贫对贫困县农民的赋能影响,重点关注政府支持和电商平台的制度创新等如何影响贫困县农民的网购意愿和电商创业意愿,以及归纳与提炼出贫困县农民的电商创业过程模型及影响因素。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子研究一探讨了电商扶贫对农民网购行为的赋能影响。从社会技术系统理论角度,引入农民的采用接受度与感知风险变量,建立电商平台制度创新对贫困县农民网购意愿影响的模型。研究主要目标是发现电商扶贫中电商平台制度创新如何影响贫困县农民网购意愿。研究发现,电商平台制度创新对贫困县农民网购意愿存在显着的直接和间接正向影响;采用接受度和感知风险在电商平台制度创新与贫困县农民网购意愿关系中分别起部分中介作用;采用接受度的间接中介作用大于感知风险的间接中介作用;提出以贫困县农民需求为导向,创新电商平台制度。例如,采用先进的技术进行结构保障升级和构建“同伴”服务机制,从而发挥贫困县农民采用接受度的积极促进作用,推进农村网购市场发展,改变贫困县农民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激发贫困县农民对电商创业热情。子研究二探讨了电商扶贫对农民创业意愿的赋能影响。从政府支持及电商平台的双重视角,基于信任转移理论,建构了包含政府支持、电商制度、平台信任和感知风险的贫困县农民电商创业意愿模型。研究主要目的是发现在电商扶贫中政府支持和电商制度如何影响贫困县农民电商创业意愿。研究发现,政府支持对贫困县农民创业意愿存在显着的正向影响;贫困县农民对电商平台的信任在政府支持与农民电商创业意愿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电商平台制度间接影响农民电商创业意愿。因此,提出以电商平台和电商制度为载体,选择政府支持与电商平台支持的双轮驱动,形成“政府—电商—农民”三位一体创新运营管理模式,促进农民的电商创业。子研究三探讨了电商扶贫对农民创业赋能中创业意愿转化为创业行为的影响。基于Rubicon模型,将心理弹性引入到创业前阶段中,构建了贫困县农民创业意愿转化为创业行为的有调节的中介模型。研究主要目的是发现心理弹性和执行意愿在贫困县农民创业意愿到创业行为转化中的影响机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执行意愿在创业意愿与创业行为之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心理弹性对创业意愿、执行意愿和创业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存在正向调节作用。政府和企业需要关注执行意愿和心理弹性在农民创业领域的重要性。例如,发挥心理弹性作为“软实力”作用,坚持群众路线,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构建“共享”社交平台,激发农民积极的心理弹性,从而克服在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与压力,保证电商创业的可持续进行。子研究四探讨了电商扶贫中创业典型对农民创业的赋能影响。对贫困县农民电商创业过程进行探索性多案例研究,发现创业过程中的规律性和特殊性,归纳与提炼出贫困县农民电商创业过程模型。该模型分两阶段揭示贫困县农民产生创业意愿到创业行为及初创企业发展的内外部因素及关系,其中创业者特质和创业意愿是推动创办企业的基础,原生家庭、创业机会和关系网络是创办企业的中介驱动因素;创业学习和制度环境通过调节创业资源和商业模式创新等行动策略推进初创企业的发展,并对农民创业企业实现扶贫效果,促进乡村振兴的发展提供实践指导。本文的研究成果丰富了扶贫、创业和电商等领域的理论基础。第一,从社会技术系统角度关注了电商平台制度创新对贫困县农民网购意愿的影响,提出了农民采用接受度概念,研究检验了采用接受度和感知风险的双中介作用,丰富了电商平台制度对农民网购意愿作用机制的研究。第二,通过扩展在线信任转移理论,不仅建立了电商平台制度、电商平台信任与农民电商创业意愿之间关联性,同时建立了政府支持与电商平台信任之间的关联,丰富了农民电商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及机制的研究。第三,将心理弹性心态引入到创业前阶段的心态中,深化了个人在意志阶段执行意愿的心态历程,进一步揭开贫困县农民创业意愿到创业行为转化的“黑箱”。第四,结合中国电商扶贫情境,以农民电商创业典型案例为研究对象,提炼出一个更有中国本土特色的贫困县农民电商创业过程模型,丰富了电商创业过程模型的研究。本研究以期为政府和电商企业制定政策提供了决策依据,从而推进电商扶贫对贫困县农民在电商创业和网购行为的赋能影响,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
常莉悦[6](2020)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逆商培养探究 ——以榆阳区两所中学为例》文中提出青少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所系。初中阶段是青少年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重要阶段,是思想品德与意志品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将会面临一系列成长的困惑与烦恼,亟需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逆商是指个体承受压力、扭转逆境、战胜挫折的能力,对学生进行逆商培养是国家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学校积极推动课程改革的有效措施及解决学生行为失范问题的现实需求。《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培育青少年道德素质与意志品格的重要基地,其教材蕴含大量逆商培养素材,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逆商培养是必要且重要的。本文立足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践,阐述了逆商与逆商培养的相关理论;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的方法,发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逆商培养存在教材中逆商培养素材挖掘不深、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等问题后对成因进行了细致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逆商培养的三个基本原则及五个实施策略;最后以教学案例展示进一步说明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逆商培养,以期对榆林地区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教学参考,增强该课程教师在逆商培养中的主动性,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逆商培养的实效性。
傅安国[7](2020)在《脱贫内生动力的结构、机制与治理 ——基于管理心理学的视角》文中指出扶贫工作是一项涉及内外资源配备的系统性工程,除了关注外部资源外,还要在心理资源上下功夫。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在脱贫攻坚这一大背景下,脱贫内生动力这一关键心理资源越来越受到重视,心理扶贫相关议题亦备受关注。心理精准扶贫的本质是,针对贫困人口内生发展动力不足的现状,有的放矢地激发其积极主动的内生动力,构建从下到上的长效脱贫动力机制,以打牢乡村振兴的基础。本文以脱贫内生动力这一中国化的心理学概念为切入点,从管理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提出并廓清了脱贫内生动力“三因素洋葱模型”的内部结构和作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心理测量学的原则,编制出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脱贫内生动力量表》。同时,基于内生和外生融合的视角,建立一个整体分析框架,建构出“世代贫困家庭的整体内生动力资源枯竭模型”,并按照“探究脱贫内生动力机制——探明个人动力核心要素——厘清主要社会心理动力因素——廓清关键家庭心理动力因素——提出基于心理扶贫的治理建议”的逻辑开展研究,当整体内生动力资源(个人心理动力、社会心理动力、家庭心理动力)与外在扶持资源形成合力,才能使家庭跳出世代贫困的陷阱。主要的工作和结论如下:(1)脱贫内生动力机制的质性探究。基于深度访谈的扎根理论方法,考察了脱贫内生动力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肇因,为后续开展脱贫内生动力机制的量化研究提供了一个整合框架。研究发现,以消极的价值观、消极的自我观和被动脱贫的行为倾向为主体的个体心理动力“三因素洋葱模型”是世代贫困个体的消极内在驱动力,这一结构机制在编制量表的过程中亦得到验证;作为社会心理动力的控制感缺失是引致世代贫困个体内生动力匮乏的重要诱因,缺少市场理性及扶贫的运动式治理是造成贫困个体控制感缺失的外部肇因;家长亲职能力在家庭内部建设能力培植子代内生动力的过程中起着中间作用。(2)核心内因影响脱贫内生动力的研究。在实验中,采用自编短文激活被试的补偿性刻板印象,发现系统公正动机引发的补偿性刻板印象会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个体的社会公平感。大众传媒可能在下意识的营造一种补偿性刻板印象,即“穷人是好的,富人是坏的”,这抑制了个体的脱贫内生动力。(3)重要社会心理动力对脱贫内生动力的影响研究。以农村扶贫团队(国企+农户)为研究对象,采用二层次阶层线性模型对领导-部属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扶贫干部的时间紧迫感、LMX均对脱贫内生动力产生正向影响,扶贫干部的时间紧迫感亦会增强LMX对内生动力的正向影响。(4)关键家庭心理动力对脱贫内生动力的作用机制研究。以贫困县的大样本中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数据。结果探明,家长亲职能力在家庭内部建设能力和子女脱贫内生动力之间起着部分中介的作用;家长亲职能力的两个维度,即家长实质陪伴的中介作用大于家长给予关注的中介作用。(5)脱贫内生动力的多维治理启示。心理精准扶贫是构建长效脱贫动力机制的关键路径。本文提出心理扶贫的政策设计和队伍建设等治理策略,这是政府层面的着力点;建议从现代性的视角出发,培育贫困人口的现代性心理及市场理性,这是社会层面的努力方向。另一方面,针对贫困个体的内生动力匮乏,进行教育干预、完善家庭功能是培育脱贫内生动力并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对策。
林楷斌[8](2020)在《企业战略耐性与动态能力提升 ——基于华为公司的纵向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并生共存、世界创新版图与经济结构重构再塑、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与高质量发展同步交织以及诸如新冠肺炎等重大突发性事件对企业长期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问题与挑战。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环境,现有研究侧重于从多种视角探讨组织中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动态能力建设。然而,已有动态能力研究尚存在以下较为明显的不足:一是在强调灵活应对的同时,并未回答企业如何保持战略一致性并建立稳定的长期优势这一问题;二是较少关注由于持续更新资源与重构能力可能导致的组织能力被弱化乃至被破坏的风险;三是较少深入探讨复杂环境下过分强调及时响应外部机会可能产生的“投机主义陷阱”问题。简言之,对于如何在不断适应非连续性挑战过程中持续围绕组织使命提升核心竞争力,从而由“疲于应付”不确定性的被动状态转向“使命驱动”下的主动作为,已有研究尚未给予系统解答,本文基于此展开企业战略耐性研究,以期弥补已有研究的不足。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选取华为公司为研究对象,围绕企业发展与使命实现的时间维度、空间/组织维度与认知维度,初步构建了企业战略耐性的理论框架。研究发现,“长期导向”、“恒久韧性”与“决策焦点动态一致性”是企业获取并维持战略耐性以持续成长的三种重要机制。具体而言,首先,在时间维度上坚持长期导向,即通过明确使命指引企业发展方向,并在完成使命过程中把握战略节奏以平衡长短期目标,同时采用战略聚焦策略专注于围绕使命制定的当期发展主题,不断取得阶段性突破,逐步完成使命。其次,在空间维度上提升,一是通过观念一体化促进组织共识的形成,二是通过激励全员化强化成员对组织的承诺,三是通过组织反思则为战略纠偏提供演化学习基础。最后,在认知维度上保持决策焦点动态一致性,即在时间面向的注意力配置上始终围绕组织使命关注历史现实基础、未来战略机会与潜在威胁,在空间面向的注意力配置上全局关注组织外部利益相关方、竞争者与组织内部的资源和能力,并通过双元注意力实现对组织悖论的非对称整合进而聚合决策注意力焦点。本研究探索并初步厘清了企业战略耐性的理论内涵,是对动态能力理论研究的有益补充,同时对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的企业战略实践具有启发和指导意义。
冯金朝[9](2020)在《汽车企业财务预警模型分析 ——以一汽夏利停产事件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我国汽车制造业也在不断的发展壮大,但受国家相关政策、油价及材料物价、市场因素等方面的影响,汽车制造业正处于波动性的发展状态。一汽夏利便在这股浪潮中宣布停产。企业若未能及时对自己财务状况进行预警,那么可能将会走入危机。即应当加强风险管理,提高预警意识,做好风险防范措施,汽车制造业才会健康而快速的发展。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通过借鉴国内外学者在财务预警方面的研究成果,确立本文的研究方法、思路及创新之处。通过企业财务预警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详细介绍了一汽夏利停产事件以及其存在的问题。第四章中基于财务预警理论,初步建立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指标体系,结合相关数据,运用spss统计方法筛选出财务预警指标,构建指标体系。其次,介绍了突变级数法的基本原理以及对财务预警的适用性,并编制财务预警综合指数,结合实际情况确定财务预警红线。最后对确定的财务预警指标体系和模型的适用性进行检验,发现其准确率较高。同时也利用预警指数数对一汽夏利停产原因进行了分析。本文通过对一汽夏利的研究,建立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财务预警模型,有助于企业及时进行风险预测,积极采取风险防范措施,这对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前期控制和中期改善都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和指导价值。
徐畅[10](2014)在《中国式邻避逆境的现状、成因与政策改进分析》文中认为由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兴建的邻避设施引发的邻避型群体事件,在我国多地频繁爆发,形成社会负面效应较为明显的邻避逆境。中国式邻避逆境的成因,既有设施自身性质、政府操作不当等直接原因,亦有众多深层次因素,如社会经济发展对邻避设施需求量的增加、政治民主化程度提高与利益诉求表达机制缺失的矛盾、个人权利意识觉醒与社会心理效应,以及全社会公共信任的缺失和地方政府间的不良竞争。借鉴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应对邻避逆境的成功经验,为求提高政策制定的质量以更好地应对我国的邻避逆境,首先需要加快我国邻避设施选址和环评领域的法制化进程,并且逐步规范地方间竞争。在此基础上,中国式邻避逆境的应对措施应包括邻避风险管理和邻避事件处理两大部分,其中邻避风险管理分别针对环境风险和社会风险采取不同措施,邻避事件处理则侧重于考量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
二、企业摆脱逆境的决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企业摆脱逆境的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逆境商数理论的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应对策略的研究 ——以X集团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文献综述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企业SWOT分析 |
(2)企业员工逆境商数分析 |
(3)企业应对策略建议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方法评述 |
2.1 逆境商数理论评述 |
2.1.1 逆境商数及相关名词的定义 |
(1)逆境 |
(2)逆境商数 |
2.1.2 逆境商数的结构(CORE) |
(1)掌控感(C) |
(2)担当力(O) |
(3)影响度(R) |
(4)持续性(E) |
2.1.3 逆境商数心理学层面的理论基础 |
(1)习得性无助 |
(2)归因理论 |
(3)自我效能感 |
(4)坚韧性人格 |
2.1.4 逆境商数已有的测量工具 |
(1)逆境反应量表(ARP) |
(2)路西量表 |
2.1.5 逆境商数的效能 |
2.2 小结 |
第3章 X集团公司的SWOT分析 |
3.1 X集团公司概况 |
3.2 新需求和新挑战 |
3.2.1 建成环境的新需求 |
3.2.2 后疫情时代的新挑战 |
3.3 X集团公司SWOT分析 |
3.3.1 X集团公司S分析 |
3.3.2 X集团公司W分析 |
3.3.3 X集团公司O分析 |
3.3.4 X集团公司T分析 |
3.3.5 X集团公司SWOT矩阵分析 |
3.4 小结 |
第4章 X集团公司逆境商数分析 |
4.1 X集团公司员工逆境商数分析 |
4.1.1 员工逆境商数测量 |
4.1.2 X集团公司员工逆境商数现状分析 |
4.2 X集团公司领导者逆境商数分析 |
4.2.1 X集团公司领导者逆境商数测量 |
4.2.2 X集团公司领导者逆境商数现状分析 |
4.3 X集团公司组织逆境商数分析 |
第5章 X集团公司提升逆境商数应对策略 |
5.1 提升员工的逆境商数 |
5.2 提升领导者的逆商 |
5.3 提升组织的逆商 |
5.4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附录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韩国经管类文本《战略定力》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摘要 |
第一章 任务介绍 |
1.1 任务背景 |
1.2 文本介绍 |
1.3 选题意义 |
(1)学术意义 |
(2)现实意义 |
第二章 翻译过程 |
2.1 译前准备 |
(1)查阅相关资料 |
(2)翻译工具的使用 |
2.2 翻译校对 |
(1)自行校对 |
(2)他人校对 |
第三章 “翻译作为交易成本与风险管理”理论简述 |
3.1 理论选取依据 |
3.2 理论阐述 |
(1)“翻译作为交易成本”的定义 |
(2)“翻译风险”的定义 |
(3)翻译过程中的风险管理 |
3.3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四章 具体案例分析 |
4.1 直译法 |
4.2 意译 |
(1)意译下的释义法 |
(2)意译下的套译法 |
4.3 仿译法 |
(1)仿译下的增译 |
(2)仿译法下的减译 |
第五章 实践总结 |
5.1 翻译实践的经验与收获 |
5.2 翻译实践的不足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1.1 选题目的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史论结合法 |
1.3.3 调查研究法 |
1.4 本文创新之处 |
第2章 长征精神生成的条件和基础 |
2.1 长征精神生成的条件 |
2.1.1 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精神是长征精神生发的精神源泉 |
2.1.2 万里长征是长征精神孕育的实践根基 |
2.1.3 遵义会议是长征精神生发的重要节点 |
2.2 长征精神以马克思主义革命精神为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革命精神的论述 |
2.2.2 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关于革命精神的论述 |
2.3 长征精神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滋养 |
2.3.1 坚定高尚的爱国情怀 |
2.3.2 自强不息的坚毅品格 |
2.3.3 求真务实的处世态度 |
2.3.4 民为邦本的亲民思想 |
第3章 长征精神的发展演进、主要内涵和本质 |
3.1 长征精神的发展演进 |
3.1.1 《随军西行见闻录》对长征精神的最早概述 |
3.1.2 毛泽东对长征精神的关键阐释 |
3.1.3 新长征激励下长征精神的升华 |
3.1.4 新时代长征精神的新寓意 |
3.2 长征精神的主要内涵 |
3.2.1 坚定执着、矢志不移的理想信念 |
3.2.2 攻坚克难、直面生死的英雄气概 |
3.2.3 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务实作风 |
3.2.4 顾全大局、互助友爱的团结精神 |
3.2.5 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群众路线 |
3.3 长征精神的本质 |
3.3.1 长征精神是反映红军长征实践的一种社会意识 |
3.3.2 长征精神是具有长征特点的意识、宗旨和心理状态的统一 |
3.3.3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向前、逆境取胜的精神标识 |
第4章 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的时代境遇 |
4.1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启示我们要弘扬长征精神 |
4.1.1 世界多极化趋势下更要坚定理想信念 |
4.1.2 大国关系深刻调整更要保持独立自主 |
4.1.3 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更要坚定党的领导 |
4.2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需要弘扬长征精神 |
4.2.1 实现目标需要进行伟大斗争 |
4.2.2 实现目标需要树立核心意识 |
4.2.3 实现目标需要实事求是精神 |
4.2.4 实现目标需要广泛精诚团结 |
4.3 消除错误思想观念的影响需要弘扬长征精神 |
4.3.1 防范历史虚无主义解构长征历史 |
4.3.2 反对享乐主义价值观冲淡长征记忆 |
4.3.3 抵制网络负面信息消解革命传统 |
第5章 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的目标和内容 |
5.1 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的目标 |
5.1.1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力量 |
5.1.2 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提供不竭动力 |
5.1.3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时代新人 |
5.2 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的内容 |
5.2.1 永远为了真理和理想而斗争 |
5.2.2 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
5.2.3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 |
5.2.4 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
5.2.5 培育“四有”军人、锻造“四铁”部队 |
5.2.6 为实现战略目标而不懈奋斗 |
第6章 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的路径 |
6.1 深化长征精神的理论研究 |
6.1.1 探究长征精神的原生形态 |
6.1.2 探究长征精神与“族谱”内精神的关联性 |
6.1.3 创新发展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 |
6.2 强化长征精神的教育引导 |
6.2.1 突出党员干部这个教育重点 |
6.2.2 强化长征史和长征精神的内容教育 |
6.2.3 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作用 |
6.3 推进长征精神的舆论传播 |
6.3.1 持续开展长征英雄事迹宣传报道 |
6.3.2 加强长征题材文艺影视作品创作 |
6.3.3 加大网络媒体弘扬长征精神力度 |
6.3.4 推动长征精神的国际传播 |
6.4 落实弘扬长征精神的实践活动 |
6.4.1 深入开展“重走长征路”活动 |
6.4.2 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
6.4.3 模拟长征情景开展体验式实践锻炼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4)酒店如何在制度环境变迁中构建动态能力——以东莞美思威尔顿酒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框架 |
1.1 制度环境变迁 |
1.2 动态能力 |
1.3 分析框架 |
2 研究设计与研究过程 |
2.1 研究方法 |
2.2 案例选择 |
2.3 数据收集 |
2.4 数据编码与分析 |
3 案例分析 |
3.1 外部正式制度环境变迁下动态能力构建 |
3.2 外部非正式制度环境变迁下动态能力构建 |
3.3 内部正式制度环境变迁下动态能力构建 |
3.4 内部非正式制度环境变迁下动态能力构建 |
3.5 小结 |
4 讨论 |
4.1 研究发现与理论贡献 |
4.2 研究局限 |
(5)电商扶贫对农民的赋能影响 ——从网购和创业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问题 |
1.2.1 现有研究的不足 |
1.2.2 拟解决关键问题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2.1 扶贫模式的相关研究 |
2.1.1 扶贫模式的概念及相关研究 |
2.1.2 有关电商扶贫模式研究 |
2.2 网购意愿的相关研究 |
2.2.1 网购意愿的内涵 |
2.2.2 网购意愿相关模型及研究 |
2.2.3 网购意愿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
2.3 创业意愿的相关研究 |
2.3.1 创业意愿概念 |
2.3.2 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 |
2.3.3 创业意愿到创业行为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 |
2.4 电商创业过程相关研究 |
2.4.1 电商创业及电商创业过程概念 |
2.4.2 电商创业过程模型的相关研究 |
2.4.3 电商创业过程影响因素研究 |
2.5 研究成果评述 |
第3章 电商制度创新对农民网购意愿影响:采用接受度和感知风险的双中介作用 |
3.1 问题的提出 |
3.2 理论分析及变量解释 |
3.2.1 社会技术系统理论 |
3.2.2 电商平台制度创新 |
3.2.3 农民的采用接受度 |
3.2.4 农民的感知风险 |
3.3 研究假设和模型构建 |
3.3.1 电商平台制度创新与网购意愿关系 |
3.3.2 采用接受度的中介作用 |
3.3.3 感知风险的中介作用 |
3.4 变量测量与数据收集 |
3.4.1 变量测量 |
3.4.2 数据收集 |
3.5 数据分析与模型检验 |
3.5.1 共同方差偏差检验 |
3.5.2 信度和效度检验 |
3.5.3 模型分析和假设检验结果 |
3.5.4 中介作用检验 |
3.6 研究结果讨论 |
3.6.1 研究结果 |
3.6.2 管理启示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政府和电商对农民创业意愿影响:基于信任转移理论 |
4.1 问题背景 |
4.2 理论基础与变量解释 |
4.3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
4.3.1 政府支持对创业意愿的影响 |
4.3.2 电商平台制度对创业意愿的影响 |
4.3.3 农民自身因素对创业意愿的影响 |
4.4 变量测量与数据收集 |
4.4.1 变量测量 |
4.4.2 数据收集 |
4.5 数据分析与模型验证 |
4.5.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4.5.2 信度和效度检验 |
4.5.3 模型分析和假设检验结果 |
4.5.4 中介作用检验 |
4.6 研究结果讨论 |
4.6.1 研究结果 |
4.6.2 管理启示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贫困县农民创业意愿转化为创业行为的影响机制:有调节的中介作用 |
5.1 问题的提出 |
5.2 理论基础与变量解释 |
5.3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
5.3.1 创业意愿到创业行为之间的关系 |
5.3.2 执行意愿的中介作用 |
5.3.3 心理弹性的调节作用 |
5.4 变量测量与数据收集 |
5.4.1 变量测量 |
5.4.2 数据收集 |
5.5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
5.5.1 信度和效度检验 |
5.5.2 假设检验分析 |
5.6 研究结论讨论 |
5.6.1 研究结论与贡献 |
5.6.2 管理启示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农民电商创业过程模型构建:探索性案例研究 |
6.1 问题的提出 |
6.2 研究方法 |
6.3 研究实施 |
6.3.1 资料收集 |
6.3.2 案例选择 |
6.4 模型构建与阐述 |
6.4.1 开发性编码 |
6.4.2 主轴性编码 |
6.4.3 选择性编码 |
6.4.4 理论模型饱和度验证 |
6.4.5 模型主要要素阐述 |
6.5 研究结论与理论贡献 |
6.5.1 研究结论 |
6.5.2 理论贡献 |
6.5.3 实践启示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理论贡献与实践启示 |
7.2.1 理论贡献 |
7.2.2 实践启示 |
7.3 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A:电商平台制度对贫困县农民网购意愿影响机制调查问卷 |
附件B:贫困县农民创业意愿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附件C:贫困县农民创业意愿到创业行为的影响因素调研问卷 |
附件D:贫困县农民电商创业访谈 |
附件E:开放性编码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6)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逆商培养探究 ——以榆阳区两所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 |
1.国家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
2.学校积极推动课程改革的有效措施 |
3.解决学生行为失范问题的现实需求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1.研究视角有所创新 |
2.研究内容有所创新 |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逆商培养的理论阐述 |
(一)逆商及其相关概念界定 |
1.逆境的涵义 |
2.逆商的涵义 |
3.逆商培养的涵义 |
4.逆商培养与挫折教育的关系 |
(二)逆商培养的内容 |
1.掌控感 |
2.担当力 |
3.影响度 |
4.持续性 |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逆商培养的理论基础 |
1.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 |
2.米勒的全人教育思想 |
3.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
(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逆商培养的必要性 |
1.《道德与法治》课程性质的必然要求 |
2.《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的内在要求 |
3.初中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成长需求 |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逆商培养现状调查及分析 |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逆商培养现状调查概述 |
1.学生问卷调查概况 |
2.教师访谈调查概况 |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逆商培养存在的问题 |
1.教材中逆商培养素材挖掘不深 |
2.教师的逆商培养理论储备不足 |
3.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
4.教学方法拘于传统式较为单一 |
5.教学评价过度重视书面性评价 |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逆商培养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1.教师教材整合能力有待提高 |
2.教师的知识储备更新不及时 |
3.教师对教育对象了解不深入 |
4.教师教育研究意识有待加强 |
5.教学评价方式有待丰富完善 |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逆商培养的原则与策略 |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逆商培养的基本原则 |
1.坚持情感性与思辨性相统一 |
2.坚持知识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
3.坚持阶段性与持续性相统一 |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逆商培养的实施策略 |
1.深入挖掘教材中逆商培养素材 |
2.加强逆商培养理论学习与探索 |
3.深化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 |
4.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 |
5.着力丰富和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
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逆商培养的案例展示 |
(一)导入新课 |
(二)新知探索 |
(三)学以致用 |
(四)课堂小结 |
(五)板书设计 |
(六)教后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脱贫内生动力的结构、机制与治理 ——基于管理心理学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问题提出及意义 |
1.2.1 问题提出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3.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1.5 论文创新之处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需要视角的动机理论 |
2.1.2 认知视角的动机理论 |
2.1.3 进取人格视角的动机理论 |
2.2 文献综述与探讨 |
2.2.1 文化致贫的研究 |
2.2.2 结构致贫的研究 |
2.2.3 行为经济学的研究 |
2.2.4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 |
2.2.5 研究评述及整合视角 |
第3章 脱贫内生动力机制的质性探究 |
3.1 质性探究的目的 |
3.2 质性研究的方法 |
3.2.1 研究取样 |
3.2.2 资料搜集 |
3.2.3 资料分析 |
3.2.4 理论模型构建 |
3.2.5 信度和效度检验 |
3.3 研究结果 |
3.3.1 内生动力及其关键外因的构成 |
3.3.2 世代贫困个体内生动力匮乏的心理机制:“三因素洋葱模型” |
3.3.3 世代贫困家庭的整体内生动力资源枯竭模型 |
3.4 脱贫内生动力的心理机制及其关键外因 |
3.4.1 个体内生动力的心理机制:“三因素洋葱模型” |
3.4.2 影响个体内生动力的外部肇因及其心理机制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脱贫内生动力的量表开发与测度 |
4.1 脱贫内生动力初始量表的题项确定 |
4.2 脱贫内生动力结构的探索 |
4.2.1 样本与方法 |
4.2.2 项目分析与探索性因素分析的过程 |
4.2.3 项目分析与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 |
4.3 脱贫内生动力结构模型的验证 |
4.3.1 验证性因素分析实施方法 |
4.3.2 构想模型的检验 |
4.3.3 竞争模型的比较 |
4.4 脱贫内生动力量表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
4.4.1 样本与方法 |
4.4.2 分析与结果 |
4.5 脱贫内生动力量表开发的意义探讨 |
4.5.1 三因素洋葱模型的确证 |
4.5.2 脱贫内生动力的理论内涵 |
4.5.3 脱贫内生动力与相关理论的比较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补偿性刻板印象对脱贫内生动力的影响 |
5.1 价值观是脱贫内生动力的核心要素 |
5.2 补偿性刻板印象与公平价值观及社会公平感 |
5.3 补偿性刻板印象对公平感的影响 |
5.4 研究方法 |
5.4.1 研究被试 |
5.4.2 研究材料 |
5.4.3 研究程序 |
5.5 研究结果 |
5.5.1 变量的操纵效果检验 |
5.5.2 激活补偿性刻板印象对社会公平感的影响 |
5.6 激活补偿性刻板印象影响个体的社会公平感 |
5.7 补偿性刻板印象对脱贫的影响及其干预 |
5.8 本章小结 |
第6章 社会心理动力对脱贫内生动力的影响 |
6.1 扶贫干部时间紧迫感与LMX是重要的社会心理动力因素 |
6.2 时间紧迫感、LMX与脱贫内生动力 |
6.2.1 作为领导特质的时间紧迫感 |
6.2.2 时间紧迫感对脱贫内生动力的影响 |
6.2.3 LMX对脱贫内生动力的影响 |
6.2.4 扶贫干部时间紧迫感的调节效果 |
6.3 研究方法 |
6.3.1 研究被试 |
6.3.2 变量测量 |
6.3.3 信度与效度分析 |
6.4 研究结果 |
6.4.1 共同方法偏差评估 |
6.4.2 变量相关分析 |
6.4.3 多层线性模型分析 |
6.5 扶贫干部时间紧迫感、LMX对脱贫内生动力的影响 |
6.5.1 扶贫干部时间紧迫感正向影响脱贫内生动力 |
6.5.2 LMX正向影响脱贫内生动力 |
6.5.3 高时间紧迫感增强LMX对脱贫内生动力的正向影响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家庭心理动力对子女脱贫内生动力的影响 |
7.1 家庭建设能力与家长亲职能力是关键的家庭心理动力因素 |
7.2 家庭建设能力、家长亲职能力与子女脱贫内生动力 |
7.3 研究方法 |
7.3.1 研究被试 |
7.3.2 研究工具 |
7.3.3 共同方法偏差评估 |
7.3.4 研究程序与统计方法 |
7.4 家庭建设能力、家长亲职能力对子女脱贫内生动力的影响 |
7.4.1 学生脱贫内生动力与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 |
7.4.2 家庭建设能力、家长亲职能力与子女脱贫内生动力的关系 |
7.4.3 家长给予关注与家长实质陪伴的中介效应检验及比较 |
7.5 家长实质陪伴是子女脱贫的关键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基于心理扶贫的脱贫内生动力治理建议 |
8.1 基于心理扶贫的贫困治理 |
8.2 心理精准扶贫的政策设计 |
8.3 心理精准扶贫的队伍建设 |
8.4 企业帮扶培育现代性心理 |
8.5 使家庭完善催生内生动力 |
8.6 用教育扶贫培植内生动力 |
第9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研究局限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开放式访谈提纲 |
附录2:脱贫内生动力、幸福倾向及悦纳进取量表(用于计算效标关联效度) |
附录3:激发补偿性刻板印象的文字脚本 |
附录4:时间紧迫感、扶贫干部-贫困户主交换(LMX)及脱贫行为倾向问卷 |
附录5:家庭内部建设能力、家长亲职能力及贫困家庭子女脱贫内生动力问卷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企业战略耐性与动态能力提升 ——基于华为公司的纵向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本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耐性”研究现状及其在管理研究中的折射 |
第二节 动态能力理论的发展及其挑战 |
第三节 战略决策的注意力基础观 |
第四节 文献小结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案例研究方法 |
第二节 案例选择与案例背景 |
1.案例选择 |
2.案例背景简介 |
第三节 数据收集 |
第四节 数据分析 |
1.数据缩减阶段 |
2.构念涌现阶段 |
3.理论构建阶段 |
第四章 研究发现 |
第一节 企业战略耐性的时间维度:长期导向 |
1.明确使命 |
2.战略聚焦 |
3.战略节奏 |
4.能力基础:战略洞察能力 |
第二节 企业战略耐性的空间/组织维度:恒久韧性 |
1.观念一体化 |
2.组织激励 |
3.组织反思 |
4.能力基础:整合重构能力 |
第三节 企业战略耐性的认知维度:决策焦点的动态一致性 |
1.时间注意力配置 |
2.诠释与聚焦:决策注意力的“非对称性”悖论整合 |
3.能力基础:灰度思维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六章 研究贡献、局限与展望 |
第一节 理论贡献 |
第二节 实践启示 |
第三节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件 |
(9)汽车企业财务预警模型分析 ——以一汽夏利停产事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主要特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
2.1 相关理论回顾 |
2.1.1 财务困境的确定 |
2.1.2 财务预警分析模型及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财务困境确定的文献综述 |
2.2.2 财务困境预测模型的文献综述 |
2.2.3 文献评述 |
第3章 夏利停产的案例介绍 |
3.1 案例介绍 |
3.2 案例存在的问题 |
第4章 夏利停产案例分析 |
4.1 案例问题分析 |
4.1.1 一汽夏利管理者决策失误 |
4.1.2 一汽夏利外部影响因素 |
4.2 Z值预警分析 |
4.3 财务预警分析模型的应用 |
4.4 财务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 |
4.4.1 财务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
4.5 财务预警指标体系的指标选取 |
4.5.1 财务指标的选取 |
4.5.2 非财务指标的选取 |
4.6 财务预警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5章 财务预警指数的编制 |
5.1 财务预警指数介绍 |
5.1.1 突变级数法的基本原理 |
5.1.2 突变级数法对财务预警的适用性 |
5.1.3 突变级数法的应用步骤 |
5.1.4 财务预警指数的编制 |
5.1.5 财务预警红线的确定 |
5.2 财务预警指标体系及模型的检验 |
5.2.1 检验样本数据的选取 |
5.2.2 指标体系及模型的检验 |
5.3 指标体系及模型的结论分析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案例结论 |
6.1.1 成长能力方面 |
6.1.2 盈利能力方面 |
6.1.3 偿债能力方面 |
6.2 财务预警体系的总结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企业摆脱逆境的决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逆境商数理论的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应对策略的研究 ——以X集团公司为例[D]. 王慧. 南昌大学, 2021
- [2]韩国经管类文本《战略定力》翻译实践报告[D]. 王锐.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1(02)
- [3]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研究[D]. 刘国胤. 辽宁大学, 2021(02)
- [4]酒店如何在制度环境变迁中构建动态能力——以东莞美思威尔顿酒店为例[J]. 李浩铭,曾国军,张家旭,杨学儒,刘博. 旅游学刊, 2021(02)
- [5]电商扶贫对农民的赋能影响 ——从网购和创业的视角[D]. 韩飞燕. 天津大学, 2020(01)
- [6]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逆商培养探究 ——以榆阳区两所中学为例[D]. 常莉悦. 延安大学, 2020(12)
- [7]脱贫内生动力的结构、机制与治理 ——基于管理心理学的视角[D]. 傅安国. 天津大学, 2020
- [8]企业战略耐性与动态能力提升 ——基于华为公司的纵向案例研究[D]. 林楷斌. 深圳大学, 2020
- [9]汽车企业财务预警模型分析 ——以一汽夏利停产事件为例[D]. 冯金朝.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10]中国式邻避逆境的现状、成因与政策改进分析[A]. 徐畅. 第八届珞珈国是论坛论文集,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