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纯贵州省盘县第六中学553500
教材是课堂教学和高考命题的主要依据,是联系两者之间的桥梁,要从课堂教学的角度出发,根据高中学生的学习特点,遵循教学大纲和高考命题趋向的要求,引导学生把握教材,构建符合教材要求的知识体系,以及面对目前历史测试设计的新材料、新情境和新问题,提高学生迁移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水平。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不断适应新形势的变化,灵活而巧妙地分析和重新处理教材,就显得非常主要。
一、应该从学生的求知欲出发。
由于中学生年龄小、注意力分散、活泼好动等特点,要求历史老师在教学中时刻注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如果中学历史教学没有趣味,学生不愿听课或者阅读,其他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趣味性是中学历史教学的灵魂。”在中学老师中流行流行着这样一句话:一节课不让学生笑三次不是一个好老师。这句话虽然说得比较绝对,没有什么科学的依据,但是广大中学一线历史老师是认同的。
历史虽然是对过去事物的记载,但过去的事物如同今天的现实,曾经也是活生生的东西。如果我们历史教师有意识地以通俗、精练、生动活泼的语言来描述历史、再现历史,何愁冰冷的文字历史会不变成活生生的历史史实,何愁学生的兴趣不能提高。因为,兴趣是学习的起点,也是事业的起点,许多历史学家或者在史学方面有建树的人,他们的兴趣最初就是从《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西游记》、《说岳全传》等开始的。
二、应该从学生的学习心理逻辑出发。
“学生的学习心理逻辑是指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由少到多、由浅到深的发展规律。”学生的学习心理逻辑不仅是教材编写者要考虑的问题,更是我们历史教师驾驭教材时要考虑的问题。在一定意义上说,学生学得容易不容易、轻松不轻松,就看我们教者对学生的心理逻辑把握得好不好。
新一轮课改在目标设置上有一重大突破,就是提出了“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根据《解读》的叙述,历史的学习过程有四个基本阶段,历史的学习方法有三个不同层次,这说明学生的学习心理存在着一个明显的逻辑发展进程,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需求和思维能力。
那么,历史教师如何在处理教材的时候把握这一目标呢?
这方面我采取的方法是:概括归纳,建立知识结构;由表及里,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史论结合,深入理解和提炼历史结论。如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表面上看好像尊重中国的主权,阻止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但实际并非如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层层分析,就会发现其实质所在。
三、应该从教学的重点、难点出发。
教师对教学内容处理时,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要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这是因为历史知识浩如烟海,无所不包,尽管作为中学历史课程的内容已经筛选,但仍然很庞杂,且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教学内容与教学课时少的矛盾,故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分清主次、区别轻重、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教学重点是教学目标赖以贯彻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内容,而确定教学重点应以教学目标为根本依据。”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确定为教学目标。
教学难点是课堂教学的“拦路虎”,是指头绪较多或较艰深,不经过教师的启示诱导,学生就难以理解掌握的那部分内容。教学难点是侧重学生学习而言的。
在准确地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后,就应该考虑采取措施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突出重点,就处理教材而言,我的做法是:
1.组织教学内容时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可围绕中心问题合理变动顺序,力求从系统发展过程中突出中心环节。
2.围绕重点做必要的补充,以求课堂讲授内容具体、深入、明确,使重点更加突出。
3.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给以充分保证,使重点部分得以讲清讲透。
突破教学难点,方法也很多,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复杂为简单等,其目的都是为了化难为易。我一般采用如下方法:
1.多媒体辅助法。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的教学,头绪多,地名、人名多,如果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学生就容易掌握这些内容。
2.架桥铺路法。如“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一课,关于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是难点,直接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角度来讲,中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难度,不妨做些铺垫,创设一些新情境。
3.补充材料,化解难点法。如《天朝天亩制度》的空想性问题是个难点,要说明这个问题,需要补充其有关土地和产品分配的史实材料,进而揭示其空想性。
以上是笔者对中学历史教材如何处理的一些做法和思考。对于新《课标》及配套的系列教材,我认为更应该做好这一工作。只要中学历史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巧做安排,便可上出一堂好课。
参考文献
[1]赵树好《编好中学历史教学课本(笔谈)》.《历史教学》,2003年,第2期。
[2]黄牧航《论中学历史教材的逻辑结构》.《历史教学》,2003年,第6期。
[3]刘军《历史教学的新视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第114至1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