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原子间相互作用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相互作用,原子,分子,晶格,长程,动力学,标度。
原子间相互作用势论文文献综述
余兴红,陈颖,郑小玉,王一波[1](2019)在《硼、氮取代二聚苯中碳原子导致层间相互作用本质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MP2/aug-cc-pVTZ水平下优化了二聚苯及其碳被硼、氮原子取代的几何构型;计算了这些二聚体的CCSD(T)/CBS相互作用能;并用SAPT2+/aug-cc-pVDZ分析了相互作用能成分.探索了硼、氮取代二聚苯中碳原子所导致层间相互作用本质变化.结果表明:稳定构型而言,从苯(C_6H_6)、1-氮-2-硼杂苯(BNC_4H_6)、1,3-二氮-2,4-二硼杂苯(B_2N_2C_2H_6)二聚体的平行移位(PD)构型向无机苯(B_3N_3H_6)二聚体的夹心(S)构型转变,其中C_6H_6和B_3N_3H_6二聚体稳定构型的堆迭型式分别与之相对应的石墨烯(GE)和六方氮化硼(h-BN)2D层间材料的堆迭型式相一致.硼、氮原子取代二聚苯中的碳原子后使其相互作用能增大,其中BNC_4H_6和B_2N_2C_2H_6二聚体的相互作用能增大较为明显.所研究体系二聚体稳定构型均以色散能为主导、静电能次之、诱导能相对较小.硼、氮取代二聚苯中碳原子后其静电能对总吸引能的贡献明显增大.(本文来源于《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田晓林,赵宇宏,田晋忠,侯华[2](2018)在《原子间相互作用势对中Al浓度Ni_(75)Al_xV_(25-x)合金沉淀序列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微观相场模型与反演算法,研究了中Al浓度及温度对Ni_(75)Al_xV_(25-x)合金沉淀过程的影响:在相同浓度下, L1_2与DO_(22)结构的第一近邻原子间相互作用势随温度升高呈线性增加,两者呈正比的关系;但在同一温度下, L1_2(DO_(22))结构的第一近邻原子间相互作用势随Al原子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减少).同时将反演得出的原子作用势代入微观相场模拟中,探讨中Al浓度合金沉淀序列与原子作用势的关系,即当L1_2的第一近邻原子间相互作用势大于(小于) DO_(22)时, L1_2(DO_(22))优先析出;当L1_2和DO_(22)的第一近邻原子间相互作用势相等时,两者同时析出.特别地,当Al原子的浓度等于0.0589时,发现L1_2和DO_(22)同时析出.利用微观相场法反演原子间相互作用势,为判断中Al浓度合金的沉淀序列增加了可信度.(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8年23期)
赵彩云,韩惠丽,史庭云[3](2018)在《重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对重重轻体系叁体参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Efimov态由于其不依赖于两体相互作用细节的普适性和离散标度不变性引起了理论和实验上的广泛关注。由轻、重两种原子组成的重-重-轻体系,随着重轻原子间质量比的增大,其标度因子可以远小于同核体系,拥有较为密集的能谱,有利于实验上观测到多个共振位置,用来检验Efimov效应的离散标度不变性~([1])。最近,Chin(本文来源于《第七届全国计算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08-07)
刘瑜[4](2018)在《应用分子形貌和从头计算探讨分子中原子间的相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依据大量理论方法,许多科研人员研究和探讨了分子中原子间化学键及范德华作用的问题。两个原子正是通过化学键等相互作用才形成分子,为了探讨原子间的相互作用特征,杨和赵提出和发展了PAEM-MO图。本文使用PAEM-MO图,分子形貌理论和从头计算方法,分别探讨了110个双原子分子,C_2、C_2H_2、C_2H_4、C_2H_6分子以及[1.1.1]螺桨烷和C_4N_4P_2S_2H_(12)分子中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具体内容如下:(1)在B3LYP/6-311++G(3df,3pd)理论水平下,获取N_2、CO、C_2、C_2H_2、C_2H_4和C_2H_6分子的稳定结构;使用MELD及自编程序,在CISD/6-311++G(d,p)理论水平下计算出它们各自的单电子作用势(PAEM);在MP2/6-311++G(d,p)水平下计算获得成键分子轨道能量(E_(BMO))。获得N_2和CO分子中两个原子间及C_2、C_2H_2、C_2H_4和C_2H_6分子中C原子间键心处的作用势(V(r_(bc)))以及D_(pb)值,可以得出N≡N化学键强于C≡O键,C≡C强于C=C也强于C-C。从分子形貌图中可以看出,N≡N区域电子密度大于C≡O区域电子密度,C≡C区域电子密度大于C=C区域电子密度。(2)在MP2/6-311++G(d,p)理论水平下,获得了110个双原子分子的稳定结构。应用MELD精密从头计算程序,采用CISD/6-311++G(d,p)方法并结合自编程序,计算这些分子体系的PAEM和E_(BMO)。提出AD即V(r_(bc))与E_(BMO)差的绝对值,并结合PAEM-MO图来分析双原子分子中原子间成键情况。(3)在MP2/6-311++G(d,p)水平下获取[1.1.1]螺桨烷的中性和自由基的叁种不同结构和E_(BMO),使用CISD/6-311++G(d,p)方法计算它们的PAEM。通过PAEM-MO分析得出[1.1.1]螺桨烷中性结构中的C与C桥键强于其自由基结构。而后在B3LYP/6-311++G(d,p)水平下获取C_4N_4P_2S_2H_(12)分子的稳定结构,并在CISD/3-21G水平下计算该分子的PAEM,以及HF/6-311++G(3df,3pd)方法下计算得到该分子E_(BMO),通过PAEM-MO图分析可得出C_4N_4P_2S_2H_(12)分子中S3-S4、N5-N6原子间有成键作用。本文基于对一系列分子中原子间成键情况的分析后,得出了原子间化学键的强度与D_(pb)有关;使用AD值,可以区分双原子分子中原子间的相互作用类型,为以后进一步探讨分子中原子间的作用特征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余河何[5](2018)在《Ag纳来颗粒的原子相互作用势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技术应用领域广泛,应用前景与应用价值十分可观。纳米结构材料在性质上与体相材料相比差异十分显着,主要归因于小尺寸纳米结构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及表面原子显着的配位环境差异。实验上对Ag纳米颗粒研究手段仍有诸多限制,且对于Ag纳米颗粒形貌调控的手段也颇为复杂,原子级的模拟计算不仅可以辅助实验研究,为实验结果提供理论数据的支撑,同时也可以摆脱实验手段和条件的束缚,拓展纳米颗粒存在的环境和研究尺度范围,模拟特定情况下纳米颗粒的演变过程及规律,从而为今后的深入研究提供方向。本论文基于原子间相互作用势,主要以Ag纳米颗粒为研究对象,针对文献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考虑Ag纳米颗粒的尺寸、形状及温度叁个主要因素,完成了以下工作:在本组前期晶格反演LI-Liu势的基础上,从计算的有效性、移植性和计算效率上综合评价了晶格反演势相对于Sutton-Chen势、MEAM-1nn势、LJ+AT势和LI-Liu势的优缺点。以分子力学能量极小化方法,通过结构弛豫对Ag纳米颗粒的结构从配位环境、表面原子比例和平均原子键长等细节进行了表征,也从能量的角度对不同形貌的Ag纳米颗粒的稳定性进行了比较,给出了LI-Liu势在不同形貌Ag纳米颗粒稳定性比较的计算结果。补充了基于原子相互作用势的Ag纳米颗粒晶格动力学计算,针对FCC结构的不同形貌Ag纳米颗粒声子态密度进行了比较与分析,并结合晶格比热高温Dulong-Petit极限进一步分析了Ag纳米颗粒的分形维度特征,计算了Ag纳米颗粒晶格动力学性质如晶格比热和德拜温度。以分子动力学方法讨论了温度对具有(100)面和(111)面特征的立方体和八面体Ag纳米颗粒热稳定性和结构的影响,在0-1200K为升温过程中探讨Ag纳米颗粒的尺寸、形貌与热稳定性的关系及温度对结构变化的影响。通过降低模拟退火温度,模拟Ag纳米颗粒的低温退火过程,从分子动力学角度模拟了温度控制对Ag纳米颗粒形貌调控的过程,从理论角度提供了一种Ag纳米颗粒形貌调控的变温范围指导途径。(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8-05-01)
郭婷婷[6](2018)在《含杂原子并苯类化合物分子间相互作用及电荷传输性质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并苯类化合物作为典型的有机光电材料,因其具有高的载流子迁移率,在有机器件中有广泛的应用。并苯类分子在环境中的稳定性差,在π-共轭体系中引入杂原子后改变了分子的电子结构,进而改变分子在固体中的堆积方式。在研究中发现:π-共轭体系分子间的非键相互作用对于设计和改进分子在材料的堆积排列方式和电子传输性质至关重要。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电荷在分子间的有效传输,以及分子的重组能。本文以杂环化合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梯度密度泛函(DFT)计算的分子间相互作用能(IE),筛选出合适DFT泛函和基组;同时以picene杂原子取代分子为研究对象,研究氧族原子对分子结构、晶体堆积方式、分子间相互作用能以及分子重组能的影响,从而找出不同杂原子取代引起载流子迁移率差异的因素。文章主要内容简述如下:本文第一章主要介绍有机光电材料的优点、并苯类分子研究进展,通过对并苯类分子的调研发现,将杂原子引入孤立分子的共轭主干,可以改善分子的结构、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改变固体材料的载流子传输特性;还可以减少分子的振动能,增加分子的稳定性。同时,介绍了有机半导体的性能评估参数和杂原子取代对于分子结构、分子相互作用能、电荷传输性质的影响。第二章主要介绍了计算涉及到的常用的分子间相互作用能的计算方法以及与电荷传输性能相关的计算方法。本文介绍了第一性方法计算分子间相互作用的优缺点;分子间耦合积分的计算方法;分子的内重组能和分子外重组能常用的模型和计算方法。第叁章主要以23种杂环小分子二聚体为研究对象,筛选出精确计算杂环类分子的相互作用的方法和基组。结果显示,色散校正在准确描述弱的分子间力是必不可少的。在研究中考虑的20种泛函中,对于计算IE值,meta-GGA梯度加入VV10校正泛函ωB97M-V表现最好;DFT加入半经验色散校正可以准确描述分子间的弱相互作用力,并且可以降低计算成本。通过对不同基组研究结果表明,在计算杂环化合物二聚体间弱相互作用采用cc-pVTZ基组也可以得到可靠的结果,同时可以降低计算的成本,但是,采用cc-pVTZ基组必须加入CP校正来减少基组重迭误差。第四章主要以硫族原子取代的picene分子为研究对象,研究杂原子取代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堆积排列方式、重组能以及载流子迁移率,揭示引起载流子迁移率差异可能原因。研究结果表明,杂原子取代picene杂环分子(DNE-W)引起分子结构变化同时改变了分子在晶体中堆积形式。从分子前线轨道能级图来看,S和Se原子掺杂后,HOMO和HOMO-1轨道近乎简并,增加了空穴传输的机率。分子的间距变化,导致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能发生相应的变化,引起空穴转移积分变化。而杂原子取代后分子外重组能减小,不同分子掺杂导致分子重组能减小程度不同,引起了载流子迁移率的变化。(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徐亚斌[7](2018)在《碱金属与稀有气体原子间的长程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原子间的长程相互作用在低能、低温碰撞中(如超冷碰撞,超冷光缔合光谱,Bose-Einstein condensations(BEC)等)起着重要作用。在超冷环境下,原子间的长程相互作用时间长,范围广,导致其在超冷原子间的相互作用中占据主要地位,例如,BEC的结构与稳定性依赖于原子间散射长度的大小和符号,而散射长度的大小和符号主要取决于长程势中相互作用系数的大小。目前,由于实验上已经实现了氢、碱金属等体系的BEC,与碱金属相关的长程相互作用系数的理论及实验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在理论方面,已有部分非相对论的碱金属与稀有气体原子间长程色散系数的计算结果,但对于激发态的碱金属原子与稀有气体原子之间的数据非常缺乏。本文利用相对论组态相互作用模型势(RCICP)方法详细计算了碱金属原子能级、振子强度及静态极化率,进一步计算了基态与激发态的碱金属原子与稀有气体原子间的长程色散系数,研究了自旋轨道相互作用对长程相互作用系数的影响。本文的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关于长程色散相互作用的研究意义、现状等;第二章介绍了本文计算原子结构参数的RCICP方法以及长程色散系数的详细计算过程;第叁章与第四章是本文的计算结果与讨论,主要有:1.利用RCICP方法和程序,计算了碱金属原子的能级、电多极(电偶极、电四极、电八极)振子强度等基本原子参数,给出了碱金属原子的基态与部分低激发态的电多极静态极化率,并与相关的理论及实验结果做了详细的对比。稀有气体的振子强度分布是通过使用稀有气体极化率和色散系数来调节Hartree-Fock单粒子能量和期望值得到的。2.计算了处于基态ns及低激发态(npj,(n+1)s,ndj)的碱金属原子(Li,Na,K,Rb,Cs)与处于基态1S0的稀有气体原子(Ne,Ar,Kr,Xe)之间的长程色散系数C6,C8,C10,并与可获得的理论结果做了比较。详细研究了相对论效应(包含自旋-轨道耦合)对碱金属原子与稀有气体原子之间长程相互作用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吴永刚,令狐荣锋,徐梅,刘红玲,陈德良[8](2018)在《碱金属Li原子与CO分子体系相互作用势从头计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叁重激发项校正CCSD的CCSD(T)方法和AUG-CC-PVnZ(n=2,3,4)基组,优化了CO基态分子结构,并计算了碱金属Li原子与CO分子的相互作用势,共1010个构型势能点得到体系的势能面.结果表明:同一方法下,不同基组得到的CO基态分子的键长、能量等均与实验符合很好.Li-CO势能面体现较小的各向异性势,存在两个势阱,且都为非严格T型结构;基组重迭误差(BSSE)对相互作用势的影响比较明显,采用CP方法(Counterposie method)消除基组重迭误差,不同基组计算的相互作用势显示较好一致.体系各项异性势势阱值远高于CO基态分子转动常数,使得碰撞产生强烈的非弹性碰撞,这将阻止协同冷却制备超冷分子.(本文来源于《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刘汉燚[9](2018)在《利用原子力显微镜研究蒙脱石颗粒聚集和颗粒间相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中的无机、有机和微生物纳米/胶体颗粒,是土壤中最活跃的部分,也是土壤具有肥力和生态功能的物质基础。其大小主要集中于几十到几百个纳米的介观尺度范围内,具有特殊的界面尺度效应。土壤中纳米/胶体颗粒的聚集与分散以及颗粒间的相互作用深刻地影响到土壤中土壤侵蚀和农田面源污染等宏观现象的发生。然而由于测试手段的限制,目前对介观尺度土壤纳米/胶体颗粒之间聚集与相互作用的微观效应研究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原子力显微镜是一种研究颗粒聚集与相互作用比较直观的显微工具。本文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在气相/液相中对粘土矿物蒙脱石纳米颗粒的聚集情况及相互作用力观测,分析颗粒聚集中的离子特异性效应,同时建立了液相条件下考虑离子特异性效应的描述颗粒间静电排斥作用的理论模型,并通过原子力显微镜的直接测定进行验证。本研究为离子与颗粒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提供实验上的支持,同时为进一步研究溶液中强电场体系颗粒聚集的特异性效应提供参照。得到了以下主要结果:(1)电解质溶液浓度显着影响着蒙脱石纳米颗粒的聚集,且聚集程度存在明显的离子特异性效应。随着前处理电解质溶液浓度增加,蒙脱石颗粒首先发生横向聚集,随后发生纵向聚集。在较低的10 mmol L~(-1)浓度条件下所有电解质体系中蒙脱石颗粒高度都在1 nm左右,Cs~+体系下蒙脱石颗粒直径达到约300 nm而发生了横向聚集,其他离子体系颗粒直径均约为100 nm,未发生横向聚集。30 mmol L~(-1)体系中Li~+、Na~+、K~+体系下的蒙脱石颗粒直径在80~160 nm,高度在1~1.5 nm范围内,说明蒙脱石颗粒未发生明显聚集。Rb~+作用的蒙脱石颗粒最大直径达到400 nm,高度最大达到4 nm左右,说明颗粒出现横向聚集,少部分出现横纵向聚集。Cs~+体系中颗粒最大直径达到600 nm左右,最大高度达到27 nm,说明蒙脱石颗粒出现横纵向聚集。在高浓度的50 mmol L~(-1)体系中,Li~+、Na~+、K~+、Rb~+和Cs~+体系中蒙脱石颗粒聚集的高度分别约为:0.7 nm、0.8nm、2 nm、2~14 nm以及60 nm。说明K~+体系出现微弱的迭加状态,Rb~+体系中蒙脱石颗粒发生了强烈的聚集,纵向迭加最大可达10层左右,Cs~+体系中聚集情况更加明显。(2)蒙脱石颗粒间相互作用力存在明显的离子效应效应。观察10 mmol L~(-1)、30 mmol L~(-1)、50 mmol L~(-1)的NaCl溶液处理的蒙脱石颗粒间的力谱特征发现:蒙脱石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在2 nm处表现为吸引力,并且随着电解质溶液浓度增加,颗粒间吸引力增加。电解质浓度为10 mmol L~(-1)时,LiCl、NaCl、KCl、RbCl和CSCl溶液处理的蒙脱石颗粒表面的最大吸引力约为1~2 nN,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相差不大,但是也能表现出离子特异性效应。电解质浓度为30 mmol L~(-1)时,蒙脱石颗粒表面的最大吸引力约为1~3 nN。随着电解质浓度升高,不同电解质处理的蒙脱石颗粒表面对探针的最大吸引力增大,并且吸引力差异增大,而RbCl和CsCl处理的蒙脱石颗粒表面对探针的最大吸引力差异更大。每种浓度体系中蒙脱石颗粒间相互作用都表现出强烈的离子特异性效应。蒙脱石颗粒对探针的最大黏附力也存在显着的离子特异性效应,其顺序为Li~+<Na~+<K~+<Rb~+<Cs~+。低浓度条件下,蒙脱石颗粒与探针间黏附力差异小,而高浓度体系下差异大。(3)建立了一种考虑离子特异性效应的直接预测颗粒间静电相互作用的理论和方法。获得了考虑离子特异性效应的颗粒表面电荷密度与中点电位的理论表达式,进一步计算颗粒间的静电排斥力,结合DLVO理论计算出颗粒间的净合力。结合原子力测定结果,推测出Li离子的电荷系数约等于1,Na的电荷系数约等于1.07。该理论和方法的提出,对进一步探索因土壤颗粒相互作用导致的土壤水分运动、土壤侵蚀与农田面源污染等系列环境问题提供理论基础。综上所述,通过原子力显微镜的直接观察,发现蒙脱石颗粒聚集中存在强烈的离子特异性效应,满足Li~+<Na~+<K~+<Rb~+<Cs~+序列。在低浓度体系中颗粒主要发生横向聚集,随着浓度升高再进行纵向聚集。颗粒聚集程度越高,颗粒间吸引力以及黏附力越大。颗粒表面电荷密度影响颗粒间的静电斥力,进一步影响颗粒间相互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8-04-10)
董卫平,王琳琳,王晓明,陈铮[10](2018)在《微观相场法反演Ni_(0.75)Al_xV_(0.25-x)合金的原子间相互作用势》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微观相场法,利用Khachaturyan所给原子间相互作用势与长程序参数关系方程,计算出Ni_(0.75)Al_xV_(0.25-x)合金L1_0、L1_2和DO_(22)相第一近邻原子间相互作用势,并用计算的原子间相互作用势模拟了Ni_(0.75)Al_xV_(0.25-x)合金沉淀过程以及最终形貌。计算结果表明,L1_0、L1_2和DO_(22)相第一近邻原子间相互作用势随温度增大而增大,随浓度增大而增大,且计算得到的随温度和浓度变化的原子间相互作用势与之前的实验值符合较好。计算的原子间相互作用势的模拟结果能依次得到预析出相L1_0、稳定相L1_2和第二相DO_(22),且合金沉淀形貌与实验结果吻合。相场法反演原子间相互作用势,拓宽了相场法在合金设计中的应用范围。(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期刊2018年01期)
原子间相互作用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微观相场模型与反演算法,研究了中Al浓度及温度对Ni_(75)Al_xV_(25-x)合金沉淀过程的影响:在相同浓度下, L1_2与DO_(22)结构的第一近邻原子间相互作用势随温度升高呈线性增加,两者呈正比的关系;但在同一温度下, L1_2(DO_(22))结构的第一近邻原子间相互作用势随Al原子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减少).同时将反演得出的原子作用势代入微观相场模拟中,探讨中Al浓度合金沉淀序列与原子作用势的关系,即当L1_2的第一近邻原子间相互作用势大于(小于) DO_(22)时, L1_2(DO_(22))优先析出;当L1_2和DO_(22)的第一近邻原子间相互作用势相等时,两者同时析出.特别地,当Al原子的浓度等于0.0589时,发现L1_2和DO_(22)同时析出.利用微观相场法反演原子间相互作用势,为判断中Al浓度合金的沉淀序列增加了可信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原子间相互作用势论文参考文献
[1].余兴红,陈颖,郑小玉,王一波.硼、氮取代二聚苯中碳原子导致层间相互作用本质变化研究[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19
[2].田晓林,赵宇宏,田晋忠,侯华.原子间相互作用势对中Al浓度Ni_(75)Al_xV_(25-x)合金沉淀序列的影响[J].物理学报.2018
[3].赵彩云,韩惠丽,史庭云.重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对重重轻体系叁体参数的影响[C].第七届全国计算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4].刘瑜.应用分子形貌和从头计算探讨分子中原子间的相互作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8
[5].余河何.Ag纳来颗粒的原子相互作用势模拟[D].云南大学.2018
[6].郭婷婷.含杂原子并苯类化合物分子间相互作用及电荷传输性质的理论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8
[7].徐亚斌.碱金属与稀有气体原子间的长程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8
[8].吴永刚,令狐荣锋,徐梅,刘红玲,陈德良.碱金属Li原子与CO分子体系相互作用势从头计算研究[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18
[9].刘汉燚.利用原子力显微镜研究蒙脱石颗粒聚集和颗粒间相互作用[D].西南大学.2018
[10].董卫平,王琳琳,王晓明,陈铮.微观相场法反演Ni_(0.75)Al_xV_(0.25-x)合金的原子间相互作用势[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8